答案 1.A 2.C 3.C 4.A 5.C 6.材料一:着眼于中国种业过去二十年,说明我国种业发展取得的重大进展。 材料二:着眼于“好不好、高质量”,指出目前我国种业面临的突出问题。 材料三:着眼于顶层设计和系统部署,明确我国种业科技和产业发展方向。 7.C 8.(1)情节内容上:“再见,战友”预告着北路全军覆没的结局;“东进,东进,我们是铁的新四军”,是即将牺牲的革命志士对生者继续奋勇前行的激励。 (2)人物塑造上:塑造了李安本所代表的革命志士坚毅顽强、革命信仰坚定执着的形象。 (3)表达效果上:北路“铁的新四军”的最后声音具有震撼人心、发人深省的艺术效果。 (4)主题思想上:悲壮而激越的结局表达了革命战斗之火永不熄灭的主题。 9.(1)侧面描写。小说开头和结尾分别用侧面描写的方式描摹了老李技艺高超的神秘形象和英勇赴死的胆识和气魄; (2)作为暗线。老李虽未见其人,但老李的命运作为北线情节发展的隐线展开,不仅激发了阅读者的兴趣,而且推动了故事情节的进展: (3)深化主题。老李的幕后英雄形象深化了小说赞扬无数无名英烈不畏牺牲,革命精神永不止息的主题,对现实社会更有思想启示和引领作用。 10.D 11.A 12.B 13.(1)后来兵力逐渐增强,不肯再臣服于匈奴,匈奴攻打他不能取胜而远离了乌孙。 (2)后来又从酒泉郡分出部分地区设置武威郡,以此隔绝匈奴与羌人往来的通道。 14.D 15.这首诗运用了隐喻(或象征)、双关等手法表情达意。如首联虽是遥想离成都之后,草堂环境的自然遭遇,但它也是对风风雨雨的社会现状的焦虑;颔联写诗人喜爱新松痛恨恶竹,其句外意兼寓扶善疾恶意,交织着诗人对世事的爱憎;尾联中“行路难”三字语义双关,过去常读古乐府诗《行路难》,今身经其事,方知世路艰辛,人生坎坷 16.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词有:须臾、萧萧、残。 17.D 18.D 19.B 20.①什么是碳达峰和碳中和? ②为什么要提出碳中和? ③要实现碳中和该怎么做? 21.已普遍经历碳达峰,碳减排难度小。相较发达国家,中国实现碳达峰相对滞后,碳减排难度大。中国比发达国家时间更紧迫,碳减排难度大。 【分析】 20.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题干要求采用设问句的形式,因此需要根据横线后面的内容进行推断。 第一段:横线后面有“碳达峰是指……而碳中和是指国家……”,由此可知,该空可填“什么是碳达峰和碳中和?” 第二段:横线后面有“提出碳中和要从气候变化说起”可以推知,该空可填“为什么要提出碳中和?” 第三段:横线后面有“能源系统的结构转型是实现中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环节”,再结合后面内容可以推知,该空可填“要实现碳中和该怎么做?” 21. 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和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的能力。 解答本题,需要根据图表内容进行分析。第一空:发达国家主要指的是美国和欧盟,他们在21世纪初基本碳达峰,然后依次下降,由此可知,该空可填“已普遍经历碳达峰,碳减排难度小”;第二空:中国还没有达到碳达峰,中国预计在21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碳达峰,由此可知,较发达国家碳达峰相对滞后,碳减排难度大;第三空:根据前面两个空的分析可知,因为中国较发达国家中国碳达峰时间晚,因此与发达国家比较,想要实现碳中和,时间更紧迫,碳减排难度更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