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长春市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21-11-14 20:56
长春市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国第一部集中记录神话片段和原始思维的奇书《山海经》,是极其富有象征意味的。它呼唤着山川湖海的精灵和魂魄,黏附着泥土和方域。更值得珍视的是,《山海经》展示了初民以神话思维所构想和理解的人间的“历史”。
英雄神话在《山海经》中出现了,它是初民在形式中以自身的意志、力量和智慧与天地比试高低,凭借惊天动地的行为对意志、力量和智慧赋予的崇高礼赞。
“不量力,欲追日景”是世人对于夸父的志趣和命运的一种异说。但夸父之驰名古今,完全得力于《山海经·海外北经》中的记载:“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行文有囊括六合、举重若轻的气魄。夸父逐日的目的并未明言,意在光芒逼人地显示自我存在的逐日行为本身,他由此成为失败的悲剧英雄,成为悲剧英雄之后,还要弃杖成林,福荫后世。在这里,一种生命的强力、意志的强力,简直是力透纸背了。
精卫填海的故事较为单纯。《山海经·北山经》中说:发鸠之山“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鸟的形状、色彩、鸣叫,是温婉动人的,想不到其中包含着如此不可摧折的复仇意志:“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这幅画面与夸父逐日相映成趣,一者幽邃精微,一者气势磅礴。西山、东海足见其远,小鸟微木与浩瀚沧海形成强烈的反差,谱出一曲小与大相较量的意志之歌。
原始的力之美也存在于英雄神话与战争神话相交织之中。例如,黄帝与蚩尤之战。《山海经·大荒北经》中载:“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魃不得复上,所居不雨。”《山海经·大荒东经》中说:“应龙处南极。”描写涉及之处,足见双方的规模之大、阵容之盛、对抗性之强、战斗程度之激烈。这真可谓初民心目中的“立体战争”,天上地下,人、神、天象变幻相交织,以战争神话的形式显示了“天人合一”哲学的原始风貌。
在英雄神话与战争神话相交织中,出现了堪称千古一绝的特异英雄:刑天。《山海经·海外西经》中记载:“刑天与帝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庄子·应帝王》曰:“南海之帝为,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儵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儵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七窍乃人借用视听认知世界的孔道,以及通过饮食呼吸进行吐故纳新的孔道。七窍凿通,人就有知有欲,那种原始含混的无知无欲的状态也就结束了。未凿七窍的“浑沌”,隐喻着某种皈依原始、皈依自然的非文化的文化姿态。相反,刑天则在丧失首级之后,于心不甘地把面目重现于乳与脐之间,这就在无七窍的状态中重开七窍,变得有知有欲有怨有恨,从而把反抗精神的象征推向极致。二者一柔一刚,一象征哲理,一宣泄意志,显示了初民神话思维不可替代的杰出创造性。
这就是《山海经》的永恒魅力:它以零碎的形态保存自己的原始性,又以宏大的方位结构思考着山川湖海间初民的同类与异类,猜想着人间的“历史”,描绘着战争与英雄,给千百年间虚构叙事以别具一格的灵感触媒。
(摘编自杨义《山海经的神话思维》)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山海经·海外北经》中描写夸父的文字,注重显示其逐日行为本身,而弱化了其逐日的目的,展现了其生命的强力、意志的强力,极具悲情色彩。
B.《山海经·北山经》中描写精卫填海的文字,展现着温婉动人与不可摧折的反差,小鸟微木与浩瀚沧海的反差,幽邃精微和气势磅礴的反差。
C.《山海经·大荒北经》中记载的黄帝蚩尤之战,攻伐激烈,天上地下,由人至神,天象变幻,展现了“天人合一”哲学的真实风貌。
D.《山海经·海外西经》中的刑天,断首后于心不甘,重开七窍,这与开凿七窍、皈依自然后的浑沌相比,展现了更为强大的反抗精神和宣泄意志。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论证观点明确,作者在论证过程中大量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B.文章第三、四段分别用“夸父逐日”和“精卫填海”的故事论述了《山海经》中蕴藏着初民的意志之歌。
C.文章为讨论特异英雄刑天有知有欲和反抗精神的进取过程,借浑沌被凿七窍的例子作类比,使得表述更为形象具体。
D.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论证结构,第六段借用英雄神话、战争神话论述了初民神话思维不可替代的杰出创造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海经》显示了民间想象的原始性与神秘感,其英雄神话寄托了初民想以自身的意志、力量和智慧与天地比试、抗衡的愿望。
B.《山海经》中黄帝与蚩尤之战的神话思维形态,体现了初民原始思维中的地缘观念、族群文化和“天人合一”的哲学观。
C.七窍凿通而浑沌死亡的神话是为证明人类应始终保持皈依原始、皈依自然的姿态,切勿打破原始含混、无知无欲的状态。
D.《山海经》集中记录了零碎的神话片段和初民的原始思维,给千百年间虚构叙事以别具一格的灵感触媒。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过去20年我国种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方面种子质量稳步提高,种业发展的机制体制取得了重大进展,基本实现了“中国粮用中国种”。我国农作物种业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建成了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体系;建立了农作物自主育种技术体系,水稻杂种优势利用技术全球领先;育成主要农作物品种5万余个,良种覆盖率提高到97%,基本满足农业生产的需求。自2013年以来,我国种业技术与领先国家相比差距逐渐缩小。作物育种前沿基础研究取得显著进展,作物育种技术创新能力明显提升。在高产优质、抗病抗逆、资源高效、营养功能等方面,我国的品种研发能力也在稳步提高。另一方面,我国种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支持、市场环境等都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并形成了海南、甘肃、四川三大国家级育种制种基地,52个制种县市,49个区域性良繁基地。
(摘编自王祝华《我国种业发展取得重大进展》,《科技日报》2020年11月2日)
材料二:
目前,在“有没有、保生存”方面,我国种子基本能够满足国内需求,但是,在“好不好、高质量”方面与领先国家相比还存在差距,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诸如种源“卡脖子”,玉米、马铃薯等种子部分依赖进口,高端品种的蔬菜种子以进口为主;种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低端竞争导致品种同质化现象严重;基因编辑技术原始专利大多被国外控制;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不够,农业种质资源普查收集不全、保存保护乏力、共享机制不畅;产业集中度低,多、小、散、弱格局未根本改观;科研与市场“两张皮”,存在科研与市场脱节、品种审定与市场严重脱节、院校企业研究“各自为政”问题;种业管理跟不上,一些地方种业管理处于无机构、无编制、无专人的“三无”状态;等等。
(摘编自熊争艳等《“农业芯片”卡脖子,中国种业如何变局?》,新华社2021年3月10日)
材料三:
中央一号文件对打好种业翻身仗做了顶层设计和系统部署,涉及种质资源保护、育种科研攻关、种业市场管理,涵盖整个种业全链条各个环节。必须围绕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副产品的保数量、保多样、保质量的“三保”要求,遵循种业创新发展规律,破卡点、补短板、强优势。概括起来,就是要加快构建种业创新体系,包括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产业体系和治理体系三大体系,提升自主创新、企业竞争、供种保障和依法治理四种能力。主要是五方面工作:
一是种质资源要保起来。这是种业科技创新的源头。要抓紧开展农作物和畜禽、水产资源的调查收集,把这些基础性工作要做好。二是自主创新要活起来。这是种业发展的关键。要加强种业核心关键技术攻关,特别是当前要加快实施现代农业生物育种重大科技项目,有序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同时要加强基础性前沿性研究。三是种业企业要强起来。这是种业科技,包括整个种业产业发展的一个关键主体。要遴选一批优势企业予以重点扶持,促进产学研结合、育繁推一体,建立健全商业化育种体系。四是要把基地水平提起来。这是种源保障的基础。要发展现代化农作物制种基地,健全良种供应应急保障体系。五是市场环境要优起来。这是种业创新的保障。净化种业市场,核心是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严格品种管理和市场监管。
(摘编自《我国种业科技和产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中国证券报》2021年2月23日)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农作物自主育种技术体系已经建立,育成的5万多个主要农作物品种能够满足农业生产的需求。
B.2013年以来,我国种业技术不断进步,在高产优质、抗病抗逆、资源高效等方面品种研发能力稳步提高。
C.目前,我国种子在“有没有、保生存”方面基本没什么问题,但在“好不好、高质量”方面尚存在一些问题。
D.为打好种业翻身仗,党和国家做了顶层设计和系统部署,主要从五个方面加快构建我国种业创新体系。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国家级育种制种基地、区域性良繁基地等为种源提供保障,须对其加强现代化建设,进而形成并健全良种供应应急保障体系。
B.种质资源是种业科技创新的源头,我们要对种质资源进行充分地保护和利用,要做好相关种质资源的普查收集等基础性工作。
C.自主创新是种业发展的关键,既要加强种业核心关键技术攻关,又要加强基础性前沿性研究,当下在这两方面我国均取得重大进展。
D.种业企业是种业科技关键主体,加快构建种业创新体系,需要我们遴选并重点扶持优势企业,使种业企业强起来,提高企业竞争力。
6.以上三则材料表述的侧重点各有不同,请简要概括。
三、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最后的电波
肇宏侠
行动开始了。
我父亲原定走北路,担任掩护,由于李安本出马,结果被调至南路,随大部队行动。
“要不是老李……”我父亲后来常说,“我说不定早就见马克思了。”“老李,外号‘飞锤’,不仅收发报样样娴熟,而且机务上也有一套。自一九四一年皖南事变后,和我在新四军皖中独立师第三团共事,我这一辈子啊……父亲之所以屡次这样感叹,皆因他的一套娴熟技术皆传自李安本。
按计划大部队一路向南猛突,但电台始终保持静默。相反,北路小队频繁发报,他们把平时抄收的新闻稿都拿出来,反复发送。果然,敌人上当了,开始调集兵力向北围追堵截。旅长下令全速前进,争取时间。他说我们越快到达,北路的压力便会越早解除。据事后得知的消息,驻青城日军指挥官藤田五郎大佐曾多次接到南路发现我军大部队的报告,但他并不相信,以为这是新四军的调虎离山之计。因为日军的情报部门一直在跟踪监听,并随时向他报告,证明新四军的电台就在北路。这一错误的判断使他错失良机,打好的算盘完全落空。
白露过后第七天,我军终于突破重围,来到了江边,与江北前来接应部队胜利会师。
部队到达时,已是深夜。旅长顾不上休息,下令立即架设电台,与北路联系。“那是一个十分炎热的夜晚”,我父亲清楚地记得,他们来不及找地方,就在江边一个渔棚边架起了电线。旅长和参谋长都站在我父亲边上,等候消息。我父亲连续呼叫,一连半个小时都没有回音。大家浑身是汗,心都焦烂了。“他们也许在行动中,没有架设天线。”我父亲这样说,手里攥紧了老李临行前送给他的烟斗。这时渡船已经陆续到了。旅长指示我父亲继续不停地呼叫,一刻也不要停。“一有消息,马上向我报告。”吩咐完了,他便和参谋长一起到江边指挥部队渡江。
不知过了多长时间,天渐渐亮了,东方泛起一抹淡淡的晨光。这时耳机里突然传来声音。我父亲兴奋地大叫:“来了!来了!”
有人立即前去报告旅长。不一会儿,旅长和参谋长都小跑着过来了。“怎么样,怎么样了?”旅长连声问道。可耳机里忽然出现了长时间的静默。我父亲一边调整波长,一边连续呼叫。“怎么回事?是他们吗?”旅长问道。我父亲说是的,肯定是的。“他们情况如何?”团长又问。我父亲摇头道:“不知怎么突然断了……”
“呼叫,给我呼叫!”
我父亲连续不断地敲击着电键,时间漫长得令人窒息。终于,嘀嘀嗒嗒,嘀嘀嗒嗒,耳机里传来熟悉的电波声。“老李!是老李!”我父亲叫了起来。众人一片欢呼。
“嘘——”我父亲做了噤声的手势。大家随即安静下来。我父亲急忙开始抄报。抄一句,参谋长就迫不及待地拿过去照着密码本翻译,可一句也翻不出来。“这不对啊。”他对我父亲说。我父亲抄完报后,接过来一看,头脑顿时嗡了一下。
“这是脑记密码!”
“什么意思?”参谋长问。
我父亲解释说,这说明他们已经销毁了密码,因为脑记密码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才会使用。“看来他们已非常危险,否则不会销毁密码。”我父亲说。
好在李安本教过他脑记密码的方法,凭着这种方法,他把电文翻译了出来。大意是,他们已身陷重围,弹尽粮绝,密码已毁,电台也即将销毁。
旅长说:“告诉他们,想尽一切办法,一定要回来,我们等着他们!”我父亲把电报发出后,对方一下子没了声音。按照李安本的操作惯例,他每收完电报,都要给收据。可这次却是例外。
“收到没有?”旅长问。
我父亲摇摇头。
“呼叫,给我呼叫!”旅长大声命令,声音都有些变调了。
我父亲不停地呼叫,身上大汗淋漓。也不知过了多久,忽然收报机又有了声音。我父亲扶了一下耳机,连忙抄收,没想到抄下来的却是一组明码:再见,战友……
“坏了!”我父亲心里一沉,知道这是最后的告别。没容他多想,耳机里又跳出一串明码:东进,东进,我们是铁的新四军……
随后,耳机里的声音戛然而止。
旅长接过抄报,半天没有说话;他默默地摘下帽子。我父亲看到他的眼睛里闪着泪光。在场的人也都慢慢地摘下了帽子。我父亲将烟斗放到胸口袋,默默将电报机重新背在肩上。周围是死一般的沉寂,只有江风划过长空,发出尖厉的呼啸……
(摘编自《人民文学》2018年第7期)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为了防止日军围追堵截,大部队采用了调虎离山之计,将我军兵分两路进行突围,同时让北路小队频繁发报,搅乱敌人打好的算盘,最终大部队突破了重围。
B.小说描写了江边的自然环境,“炎热夜晚”、“淡淡晨光”、“江风划过长空”,渲染了紧张的战斗气氛,同时反衬出新四军奋不顾身、不畏艰险的英勇形象。
C.“呼叫,给我呼叫!”小说中多次出现,反映出人们焦急担忧的心情,使小说情节发展陡然紧张,预示北路战况紧迫危急,为后文埋下伏笔。
D.小说刻画人物,大量使用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的描写,传神地刻画出旅长、李安本、我父亲等人物形象,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8.小说结尾老李发送了两组明码“再见,战友……”和“东进,东进,我们是铁的新四军……”请简要分析这两组明码在文中的作用。
9.“老李”在小说中并未出场,但他的英雄形象却跃然纸上,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这样设计的艺术效果。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