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永州市2022届高三第一次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2)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21-11-04 08:57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臣(主父偃)闻明主不恶切谏以博观,忠臣不避重诛以直谏,是故事无遗策而功流万世。今臣不敢隐忠避死,以效愚计,愿陛下幸赦而少察之。
《司马法》曰:“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平,忘战必危。”天下既平,天子大恺,春菟秋狝,诸侯春振旅,秋治兵,所以不忘战也。且夫怒者逆德也,兵者凶器也,争者末节也。古之人君一怒必伏尸流血,故圣王重行之。夫务战胜,穷武事,未有不悔者也。
昔秦皇帝任战胜之威,蚕食天下,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务胜不休,欲攻匈奴,李斯谏曰:“不可。夫匈奴无城郭之居,委积之守,迁徙鸟举,难得而制。轻兵深入,粮食必绝;运粮以行,重不及事。得其地,不足以为利;得其民,不可调而守也。胜必弃之,非民父母。靡敝中国,甘心匈奴,非长计也。”秦皇帝不听,遂使蒙恬将兵攻胡,却地千里,以河为境。地固泽卤,不生五谷。然后发天下丁男以守北河。暴兵露师十有余年,死者不可胜数,终不能逾河而北。是岂人众之不足,兵革之不备哉?其势不可也。又使天下飞刍挽粟,起于黄、腫、琅邪负海之郡,转输北河,率三十钟而致一石。男子疾耕不足于粮饷,女子纺绩不足于帷幕。百姓靡敝,孤寡老弱不能相养,道死者相望,盖天下始叛也。
故兵法曰:“兴师十万,日费千金。”秦常积众数十万人虽有覆军杀将系虏单于适足以结怨深仇不足以偿天下之费。夫匈奴行盗侵驱,所以为业,天性固然。上及虞夏殷周,固不程督,禽兽畜之,不比为人。夫不上观虞夏殷周之统,而下循近世之失,此臣之所大恐,百姓所疾苦也。且夫兵久则变生,事苦则虑易。使边境之民靡敝愁苦,将吏相疑而外市,故尉佗、章邯得成其私。夫秦政之所以不行者,权分乎二子,此得失之效也。故《周书》曰:“安危在出令,存亡在所用。”愿陛下孰计之而加察焉。
(节选自《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秦常积众数十万人/虽有覆军杀将/系虏单于/适足以结怨/深仇不足以偿天下之费
B.秦常积众数十万人/虽有覆军杀将系虏/单于适足以结怨深仇/不足以偿天下之费
C.秦常积众数十万人虽有覆军/杀将系虏/单于适足以结怨/深仇不足以偿天下之费
D.秦常积众数十万人/虽有覆军杀将/系虏单于/适足以结怨深仇/不足以偿天下之费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故事,前例、旧事,如“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本文的“故事”也是此意.
B.春蒐秋称,古代四季狩猎的名称都不同,春天打猎叫“蒐”,即寻猎未怀孕的禽兽,秋天打猎叫“狝”,即杀伤禽兽。
C.城郭,春秋战国时期的都城,大都分为内城与外城两部分,内城为“城”,外城为“郭”。
D.孤寡,孤儿和寡妇。“孤”指幼年死去父亲或父母双亡,“寡”本义指男女丧偶,后专指女子丧偶.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主父偃深谙进谏之道,首先以传统的君臣职责作为自己冒死进谏的理由,接着表明自己的忠心,为进谏打好了基础.
B.主父偃在进谏中引经据典,以秦始皇不听李斯劝告而攻打匈奴最后导致天下叛秦为例,劝谏皇上考虑采纳自己的意见。
C.虞夏殷周等历朝各代,很看重匈奴,却都未能降服过匈奴,主父偃认为应该借鉴历史的经验,慎重对待攻打匈奴之事.
D.秦朝的政令不能推行,就是因为国家大权为尉佗、章邯所分,这就是政治的得和失的效验。
1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且夫怒者逆德也,兵者凶器也,争者末节也。(4分)
(2)暴兵露师十有余年,死者不可胜数,终不能逾河而北。(4分)
14. 主父偃反对伐匈奴,他的理由是什么?请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
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
杜甫①
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
此时对雪遥相忆,送客逢春可自由?
幸不折来伤岁暮,若为看去乱乡愁。
江边一树垂垂发,朝夕催人自白头。
【注】①本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末,当时安史叛军气势正盛,国事艰难。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将裴迪与何逊相比,赞美裴迪的咏早梅诗,表达对裴迪及其所赠之诗的推崇之情。
B,额联承“动诗兴”而来,遥想裴迪对自己的相忆,用一个疑问句表达对装迪没有自由的同情。
C.颈联表达庆幸之意,庆幸裴迪没有折梅寄来,恳切地告诉友人,不要以此感到抱歉。
D.全诗从对裴诗的称赞,转到遥想裴迪逢早梅时的心事,再过渡到自己的感受,脉络顺畅自然。
16.尾联中说“朝夕催人自白头”,是什么催诗人“白头”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涉江采芙蓉》中“ ? ”两句采用问答方式,表达了无法将芙蓉送给远方所思之人的忧伤。
(2)《送东阳马生序中》用“ ”和“ ”两句写出了自己“口体之奉不若人”,表明了求学的艰辛。
(3)古诗词中,“眼泪”与“悲愁”总是结合在一起的,如《诗经·氓》中“不见复关泣涕涟涟”写出女主人公见不到心上人的愁苦,类似的诗句还有“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一些在畅销书排行榜上占据前列的书,内容虽不足观,但在书名、封面上做足了文章,加之有名人的“倾情推荐”,再凭借一系列营销策略( )起读者的购买欲望。而一旦一种图书畅销,类似的选题便蜂拥而至,粗制滥造往往与跟风炒作相伴而生。书中没有真知灼见倒没什么,如果有一些不准确( )错误的表述,就会导致一些负面的效应。对于读者来说,这样的书买得越多越糟糕。
好书为什么没人买呢?原因有很多。比如,当代社会生活节奏快,很多人无法静下心来读那些深刻、厚重的好书,找一些轻松、平庸的书来消遣也无可厚非。读者找到一本适合自己的书,好比( ),难度很大。面对如此宏大数量的图书,即使书店面积再大,书架再多,也难以承载。据说,目前一本新书的动销时间大概是3个月。这就意味着,一本新书在书店的书架上摆放了3个月,如果少人问津,无论内容如何,都将下架回仓,其在图书零售市场上的生命就宣告终结了。
在畅销书排行榜上,劣书驱逐良书的案例( )。在书店的书架上,劣书驱逐良书的现象同样频频上演。这是市场的选择。虽然很多书店具备公益机构的某些性质,不少书店还主打文化情怀,但归根结底,无论网络书店还是实体书店,都是一门生意,首先需要通过买和卖来保证自身的生存。
18. 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激发 甚至 海底捞针 屡见不鲜
B.引发 尤其 海底捞月 司空见惯
C.激发 尤其 海底捞针 屡见不鲜
D.引发 甚至 海底捞月 司空见惯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面对如此宏大数量的图书,书店即使面积再大,书架再多,也难以承载。
B.面对如此庞大数量的图书,即使书店面积再大,书架再多,也难以承载。
C.面对如此宏大数量的图书,面积再大,书架再多的书店,也不可能承载。
D.面对如此庞大数量的图书,书店即使面积再大,书架再多,也难以承载。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说明并分析其表达效果。(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在人才问题上,最理想的局面是人才辈出、人才济济,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形成这一喜人局面,关键是落实好中央 关于人才工作的一系列要求,真正做到育才、识才、爱才、用才、容才、聚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才需待七年期。”人才培养是长期工程,不能急功近利。必须克服只用不育、竭泽而渔等短视行为,用长远眼光和战略思维对待人才培养,从娃娃抓起,从教育抓起,从培训抓起,从实践锻炼抓起,从探索各行各业的人才成长规律抓起,做到该投入的不吝啬、该保证的不缺失。惟有如此, ① 。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人才并不等于全才,绝大多数人才只在某一领域或方面有专长,而且往往具有自己的个性,甚至 ② 。如果用求全责备或一成不变的眼光来看待人才,那这个世界上可能就没有几个人才。只有根据事业发展的需要,看长处、看亮点、看未来、看是否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才能看得见人才、用得好人才,人才也才乐于一展身手、奉献自己的才华。
“疑人不用,用人不疑”,这是我国古人在用人问题上的经验之谈 ③ ,就应排除流言蜚语的干扰、摒弃狐疑犹豫的心态,大胆为人才搭设舞台、提供平台,为其创造大显身手的机会,让人才充分施展抱负,并为有担当的人才担当、为敢负责的人才负责,消除人才干事创业的后顾之忧。
2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22.请分别用一个句子概括上文第二、三、四段各段的主要意思,并使之构成整句。每句不超过12个字。(3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材料一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红”更多的进入大众视野。他们中不乏励志型人物,比如“西单女孩”“布鞋院士”“最美教师”等,但也有一些网红炫富、炫身体、爆粗口……
材料二 “爸爸妈妈对不起,我想去当练习生……等我火了,会经常回来看你们的……”2018年11月,宿迁市两名十几岁的女孩为了成网红,决定离家出走。在出发前,其中一位女孩给父母留下这样一封信。不过,由于她们年纪小没有身份证无法购买车票,离家出走失败。
材料三 “那么多年轻人都想做‘网红’,我很担忧。”全国政协委员宋丹丹在文艺界小组讨论时的发言说出了很多人的心声。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不少被称为老艺术家的代表委员都表达了对“网红”现象的担忧。
正值青春年少的你,对于“网红”现象有怎样的看法?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