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成都市外国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21-10-22 09:29
成都市外国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一直是中国山水画家所遵循的创作路径。中国山水画写生与创作的理念,首先注重的是中国山水画本体精神的纯粹性,强调文化意味及笔墨法度。不论写生还是创作,中国山水画所强调的是“有意味”的笔墨和精神,强调在笔墨中探求绘画的本体精神。
每个时代的艺术都有其鲜明的特点,历代大师无论是在写生还是创作中,都能鲜明地体现时代精神。五代荆浩居于太行山中,他常携带纸笔,在洪谷深处对景细察,画松“凡数万本,方如其真”。荆浩之“真”是他常年隐居体味到的太行山水之精神,是五代画家对于自然是“物象之源”的深刻认知。近代山水画大家李可染尤其善于对景创作,他说:“画是用有限的方法去表现无限的客观世界,任何客观事物都有无尽之处,我们不能全画下来,只能画极有限的东西。”所谓“有限的东西”,实际上就是画家之主观与山水之客观之间的“共识与共美”,是画家情思在融入之后精心提炼出的东西。李可染的山水无论是描写漓江还是井冈山,都是构图坚实,笔沉墨厚,充满了新中国新时代的家国主义情怀。
在新时代,中国画要体现时代精神,首先要对传统文化、传统艺术有深入研究与体悟。中国山水画强调自然山川对人的性灵的洗涤,宗炳在《画山水序》中说:“峰岫峣嶷,云林森渺,圣贤映于绝代,万趣融其神思,余复何为哉?畅神而已。”“畅神论”要求画家融入山水,在山水中体会“天人合一”的精神,达到“心与境合”的境界才能创作出追求自我性情的抒发与感悟的真正“畅神”之作。当代中国山水画需要深入传统,才能真正地了解到传统文化与艺术的博大,才能坚定艺术创作中的文化自信,才能最终通过借物写心的途径,以实现在艺术中与传统相融,与时代相融的境界。
时代在变,观念在变,审美也在变。但中国山水画与自然之间的依存关系是与生俱来的,是不会变的,审美的时代导向是不会变的,坚持扎根生活、反映时代精神的宗旨是不会变的。因此,就要求当代山水画家在写生与创作时,要融入自然,面对自然界的千变万化,要沉潜下来,“风动幡动而心不动”。写生与创作的关键是要坚持中国画的独有观照方式和观照角度,只有辩证地把握好山水自然的内在,才能真正理解并把握好中国画的本体精神。
当代山水画家无疑是幸运的,这种幸运首先体现在绘画资源的极大丰富,无论是传统经典还是自然资源,都是如此。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对于古代画家几乎需要穷其一生,而当代画家在发达的网络与现代的交通工具的帮助下,几乎可以触手而及。其次,身处中华民族与传统文化伟大复兴之际,当代画家也担负了更大的责任,如何在坚持传承传统文脉之际,又能体现时代精神,创作出具有当代审美意境的优秀作品?这就要求当代山水画家要多读书、多游历、多思考,既不能离开传统,又不能脱离生活;要有情怀有担当,要有真正的家国情怀,要敢于突破自己,发出真正的时代之声。
(摘编自石峰《在新时代再探中国画的本体精神》)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山水画家一直遵循“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创作路径,并由此形成了中国山水画的本体精神。
B.时代不同,体现的时代精神也不同。比如荆浩体味到的“真”和李可染表现的“有限的东西”都体现了这一点。
C.“畅神论”强调自然山川对人的性灵的洗涤,突出了“天人合一”精神在中国山水画中的重要地位。
D.只有辩证地把握好山水自然的内在,才能真正理解并把握好中国画的本体精神。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门见山,明确地指出了中国山水画创作路径与中国山水画写生与创作的理念。
B.文章第二段通过举例、引用、对比等多种论证方法来证明观点,使文章内容丰富,论证有力。
C.文章指出了新时代中国画体现时代精神的两种途径:深入传统、融入自然。
D.文章立足于新时代,从绘画资源的丰富和处于传统文化复兴时代这两方面阐述了当代山水画家的幸运之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水画家在当今时代确实拥有更加丰富的资源,但身处中华民族与传统文化伟大复兴之际,他们也担负了更大的责任。
B.客观世界的自然山水是无限的,但是画家需要全面描绘,如果能提炼出物我之间的“共识共美”,其作品就具有意义。
C.时代、观念等在不断变化,但中国山水画与自然的依存关系不变,融入自然、沉潜静心是当代山水画家必备的素养。
D.优秀的艺术作品往往能够鲜明地表现时代精神,艺术家如果缺乏对时代的理解,就很难创作出具有时代精神的作品。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十八世纪中叶开启工业文明以来,世界强国的兴衰史和中华民族的奋斗史一再证明,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就没有国家和民族的强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是我国提升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建设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
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持续快速发展,建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产业体系,有力推动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显著增强综合国力,支撑我国世界大国地位。然而,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制造业仍然大而不强,在自主创新能力、资源利用效率、产业结构水平、信息化程度、质量效益等方面差距明显,转型升级和跨越发展的任务紧迫而艰巨。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国际产业分工格局正在重塑。必须紧紧抓住这一重大历史机遇,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求,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加强统筹规划和前瞻部署,力争通过三个十年的努力,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把我国建设成为引领世界制造业发展的制造强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基础。
(摘自《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制造2025>的通知》国发[2015]28号)
材料二:
改革开放前,我国工业产品生产能力十分有限。经过40年的发展,主要产品的生产能力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实现了由短缺到丰富充裕的巨大转变。
很多产品产量从小到大。原煤、发电量等能源产品产量2017年比1978年分别增长4.7倍和24.3倍;乙烯、粗钢.水泥等原材料产品产量分别增长46.9倍、25.2倍和34.8倍;汽车产量已达2900多万辆,连续9年蝉联世界第一。
很多产品生产从无到有到蓬勃发展。空调、冰箱、彩电、洗衣机、微型计算机、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一大批家电通信产品产量均居世界首位。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不断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工业经济发展由数量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提升转变。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速加快。据测算,2015年至2017年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较.上年分别增长10.0%、10.5%和11%,增速分别高于规模以上工业3.9、4.5和4.4个百分点。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大力支持新兴产业发展壮大的同时,注重加强对传统产业优化升级。2013——2015年,全国共计淘汰落后炼铁产能4800万吨、炼钢产能5700万吨等。在此基础上,2016年2017年两年又化解钢铁产能1.2亿吨、煤炭产能5亿吨,全面取缔1.4亿吨“地条钢”,淘汰停建缓建煤电产能6500万千瓦以上。
通过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大力提升传统动能;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推进消费品工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通过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制造强国战略,加快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步伐,工业向中高端水平持续迈进。
(摘自搜狐网2019年7月7日)
材料三:
2020年4月22日上午,任正非在深圳华为总部接受《龙》杂志总编辑贾正的专访。
贾正:在世界疫情影响之广、全球经济发展受困之深的情况下,华为在国内和海外的生产、销售情况如何?疫情打乱了今年华为整个的发展节奏吗?
任正非:此次疫情对电子工业打击不大,因为大家都要在家里办公,在家里开会,网络现在忙得不得了。华为一季度增长1.4% ,增长是低了一些,而且我们没有停工,因为我们的卫生保障政府认为很好,赶工期增加了投入。影响最大的是餐饮、旅游、航空、酒店等行业,疫情对电子工业没有太大影响,反而需求比以前更大了。
贾正:有很多人认为这次疫情会重塑全球产业链,欧美日各国会加速将产业链中的核心环节向本国转移。您如何看待这个趋势?您认为这一趋势将会给中国的制造业带来什么影响?任正非:将产业链向本国转移是错误的,因为经济一定是走向全球化,只有全球化才会有竞争力,没有全球化就没有竞争力。任何一个国家不可能单独构建一个全要素能力,单凭一国之力搭建全要素产业链的成本是非常高的。目前,我国大量中低端制造业都在向泰国越南等国家转移,美国又在打压我国的高科技产业,中国制造业正处于中间层,一定是很困难的,不能有太多的幻想。
(摘自新浪财经2020年4月26日)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提升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建设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是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事实证明,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就没有国家和民族的强盛。
B.我国2015年至2017年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速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是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深人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结果。
C.在疫情影响之广、全球经济发展受困之深的情况下,只有电子工业有小幅增长,餐饮、旅游、航空、酒店等行业都没有增长。
D.现在“中国制造”也面临着巨大挑战,招致美国的打压。这种打压将是长期的,我们要做好长期应对的准备。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目前,我国制造业发展迅速,门类齐全,产业体系完整。但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明显的差距。
B.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很多产品从无到有到蓬勃发展,产量从小到大,工业产品生产能力实现了由短缺到丰富充裕的巨大转变。
C.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注重淘汰落后炼铁产能,化解钢铁产能和煤炭产能,取缔“地条钢”,使煤电产能减少了6500万千瓦以上。
D.受新冠疫情影响,欧美日各国有加速将产业链中的核心环节向本国转移的趋势,但任正非认为这不是明智之举。
6.任正非说,中国制造业一定是很困难的,不能有太多的幻想。面临挑战,“中国制造”要如何寻求出路?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冬夜重读史铁生
肖复兴
史铁生是前年年底离开我们的。去年年底,弟弟离开了我。这种时候,别的书都看不下去,只忍不住要翻看铁生的书。他们都是我的兄弟,十指连心的疼痛,弥漫在纸页间。
《我与地坛》的开篇,铁生这样写地坛:“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然后,他紧接着说:“这时候想必是我该来了。”
每次读到这里,我都格外心动。总觉得像电影一样,在地坛颓败而静谧的空镜头之后,他摇着轮椅出场了。或者,恰如定音鼓响彻在寂静的地坛古园里一样,将悠扬的回音荡漾在我的心里,注定了他与地坛命中契合难舍的关系,从而使得一个普通的场景具有了文学和人生超拔的意义,而成为了一个独特的意象。史铁生的地坛,就像陆放翁的沈园、鲁迅的百草园,就像约翰·列侬的草莓园、梵高的阿尔镇。
我想起我的弟弟,17岁独自去了青海油田,他临终前嘱咐家人一定要把他的骨灰撒回柴达木。我庆幸,他和铁生一样都能魂归其所,而不像我们很多人神不守舍,魂无所依。
在史铁生的作品里,母亲是最动人的形象,她49岁时过早地离开了人世。《我与地坛》中有这样的描写:“摇着轮椅在园中慢慢走,又是雾罩的清晨,又是骄阳高照的白昼。我只想着一件事:母亲已经不在了。在老柏树旁停下,在草地上在颓墙边停下,又是处处虫鸣的午后,又是鸟儿归巢的傍晚,我心里只默念着一句话:可是母亲已经不在了。把椅背放倒,躺下,似睡非睡挨到日没,坐起来,心神恍惚,呆呆地直坐到古祭坛上落满黑暗然后再渐渐浮起月光,心里才有点儿明白:母亲已经不能再来这园中找我了。”
“可是母亲已经不在了。”在这样重复的喟然长叹中,地坛中的老柏树、草地的颓墙、虫鸣的午后、鸟儿归巢的傍晚……才一一都有了意义,因为这一切都附着母亲的身影。可以说,地坛是史铁生的,也是母亲的,因有这样的一位母亲而让地坛具有伤感无奈却又坚韧伟大的别样情怀。
每次读到这里,我都会想起他《一个人形空白》里的一段:“我双腿瘫痪后悄悄地学写作,母亲知道了,跟我说:她年轻时的理想也是写作。这样说时,我见她脸上的笑……那样惭愧地张望四周,看窗上的夕阳,看院中的老海棠树。但老海棠树已经枯死,枝干上爬满豆蔓,开着单薄的豆花。”
窗上的夕阳,枯死的老海棠树,老海棠树枝干上爬满的豆蔓,单薄的豆花,便一下子都成为了母亲那一刻百感交集又无法诉说的情感的对应物,好像它们就是为了衬托母亲的心情与感情,故意立在院子里,帮助铁生点石成金。可以这样说,是母亲的悲惨命运和与生俱来的气质与情怀,造就了作家的史铁生。我坚定地认为,没有母亲,便没有史铁生的地坛。
由生活具象而思考为带有哲理性的抽象,是铁生愿意做的,也是铁生作品的魅力,更是和我们一般写作者的区别,如同真正的大海一步迈过了貌似精致却雕琢的蘑菇泳池。他从一己的命运扩大为更为轩豁的世界,使得他的作品融有了思想的含量。
他想念地坛里的老柏树,他从它们“历无数春秋寒暑依旧镇定自若,不为流光掠影所迷”中,将其品质出人意料地抽象为“柔弱”。他说:“柔弱是爱者的独信。”“柔弱,是信者仰慕神恩的心情,静聆神命的姿态。”
由老柏树的“柔弱”,他写到世风的喧嚣,他说:“惟柔弱是爱愿的识别,正如放弃是喧嚣的解剂。”之所以由“柔弱”写到“喧嚣”,还是要写地坛,因为地坛曾经是销蚀喧嚣回归宁静的一块宝地,一个解剂——“我说的是当年的地坛。”他特意补充道。
我不知道弟弟执着地梦回的柴达木,是否还是他17岁时的柴达木。我只知道他和铁生所说的“柔弱”一样,敏感而坚信惟有那里是“爱愿的识别”,是“喧嚣的解剂”。
在《想念地坛》最后,铁生写道:“靠想念去迈过它,只要一迈过它便有清纯之气扑面而来。我已不在地坛,地坛在我。”这最后的“我已不在地坛,地坛在我”,如一支沉稳的铁锚,将地坛如一艘古船牢牢地停泊在新时期文学的岸边,也将思念深深埋在我的心里。
(有删改)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在文章开篇写自己内心的悲痛,不仅交代了自己冬夜重读史铁生作品的原因,也奠定了全文感伤的情感基调。
B.第三段作者将地坛与其他名家的生活场所类比,突出了史铁生笔下地坛的艺术影响,它可与“沈园”等地相提并论。
C.文章用了较多篇幅叙写史铁生的母亲,突出了其母亲的悲惨命运和与生俱来的气质与情怀,对史铁生创作的影响。
D.文章最后一句使用了比喻手法,形象地指出了史铁生在新时期文学中的地位,也表达了作者对史铁生深深的怀念。
8.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含意。
9.文章是怀念史铁生的,作者为什么要反复写自己的“弟弟”呢?请简要分析。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