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五校(学军中学杭二中等)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联考语文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阳关在我国西部边陲,因曾经是通往西域诸国的重要关隘而闻名遐迩,它与玉门关成掎(jǐ)角之势,宛如西域交通线上的一对雄狮,扼踞(jū)要地,虎视眈眈。 B.突如其来的高温瞬间催熟了树叶,使它们变得枯槁,那些树儿似乎顷(qǐng)刻间就抖落了一身的叶子,为泥土铺上了黄澄(chéng)澄的斗篷。 C.远方层峦叠嶂,林场云雾氤氲(yūn),松涛阵阵,香樟叶上浓香的晨光,和那连绵的鸟鸣一起倾泄下来,刹(chà)那间将我们淹没。 D.如果拷问雾霾成因,机动车尾气排放、焚烧秸(jiē)秆等等都是,其实,面对雾霾肆虐(nüè),每个人都责无旁贷,抱怨、责骂、急躁只会徒增烦恼,平添纷乱。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国家卫健委派出的赴福建工作组专家判断,目前莆田疫情形势严峻,在社区、学校、工厂中继续发现病例的可能性高,疫情存在外溢风险。 B.加快农村寄递物流产业的发展,进一步便利农产品出村进城、消费品下乡进村,是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村内需潜力、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 C.李子柒作为一位中国传统美食博主,在评论中,各国网友们都毫不吝啬地表达对她的喜爱之情,用不同的语言夸赞她,夸赞中国的生活和文化。 D.各大游戏厂商在新规出台后纷纷升级防沉迷系统,根据规定只在周末向未成年人提供一小时的游戏服务之外,还对游戏充值额度进行了限制。 3.下列文段中加点词语使用不得体的一项是( ) 虽已毕业一年,但学生仍感念师恩。感谢您曾惠赐我知识与智慧,也感谢您曾斧正我的错误,是您用自己的光,照亮了我的前程。今天是教师节,遥寄鲜花一束,请您笑纳!并恭祝恩师节日快乐,万事如意! A.感念 B.惠赐 C.斧正 D.笑纳 二、选择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长恨歌》是白居易诗作中脍炙人口的名篇。(甲)在这首长篇叙事诗里,诗人以精致的语言、优美的形象、浪漫的手法,叙述了这场安史之乱中的悲剧:唐明皇和杨贵妃用自己酿成的叛乱断送了爱情,只能没完没了地啃着这一精神的苦果。 诗人并不拘泥于历史,而是根据当时的传说和街坊的歌唱,从中蜕化出一个婉转动人的故事。诗中的人物和情节都是艺术化的,是现实中人的复杂心理的再现,因而能在读者的心里漾起涟漪。 (乙)《长恨歌》就是歌“长恨”,“长恨”是诗歌的主题、故事的焦点,也是埋在诗里的一颗牵动人心的种子。(丙)而“恨”什么,为什么要“长恨”,诗人不是直接铺叙出来,而是抽丝剥茧,通过笔下诗化的故事展示给读者,让人们自己去揣摩、去回味、去感受。 4.文段中的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脍炙人口 B.蜕化 C.因而 D.抽丝剥茧 5.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 A.甲 B.乙 C.丙 三、语言表达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该文件明确要求,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作业负担,坚决压减学科类校外培训。“双减”政策给学生“减负”的同时,对社会、学校尤其家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双减”之下,家长如何调整心态和观念迎接挑战,在家庭中将“双减”工作落到实处,是当前的重中之重。 “双减”政策出台前,家庭与学校出现同质化趋势,学校像考场,家庭像学校。家长一方面被学校绑架,一味追求分数;另一方面被校外培训机构绑架,追求“精英教育”。这两座大山不仅给家长带来经济和精神的双重压力,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学业压力,还导致教育与其本质渐行渐远。同时,父母的天职和家庭教育的天然能动性被焦虑和压力掩盖、抹杀,导致家长对自身教育角色出现认知偏差,乃至教育缺席。 而“双减”政策的底层逻辑就是让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回归各自的角色。“双减”减轻了孩子过重的学业负担,但没有减轻家长的责任。“双减”在给孩子减负的同时,其实对家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请概括上述消息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5个字。 (2)结合上文和自己的认识,谈谈“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如何“回归各自的角色”。 四、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在中国所有艺术门类中,诗歌和书法最为源远流长,历时悠久。书法和诗歌同在唐代达到了无可比拟的高峰,既是这个时期最普及的艺术,又是这个时期最成熟的艺术。正如工艺和赋之于汉,雕塑、骈体之于六朝,绘画、词曲之于宋元,戏曲、小说之于明清一样。它们都分别是一代艺术精神的集中点。唐代书法与诗歌相辅而行,具有同一审美气质。其中与盛唐之音若合符契,共同体现出盛唐风貌的是草书,又特别是狂草。 与唐诗一样,唐代书法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过程。初唐的书法,就极漂亮。由于皇室(如太宗)宫廷的大力提倡,其风度体貌如同从齐梁宫体摆脱出来的诗歌一样,以一种欣欣向荣的新姿态展现出来。唐太宗酷爱王羲之。王羲之的真实面目究竟如何,兰亭真伪应是怎样,仍然可以作进一步的探究。但兰亭在唐初如此名高和风行,像冯、虞、褚的众多摹本,像陆柬之的文赋效颦,似有更多理由把传世兰亭作为初唐美学风貌的造型代表,正如把刘希夷、张若虚作为初唐诗的代表一样。冯承素、虞世南、褚遂良和多种兰亭摹本,确是这一时期书法美的典型。那么轻盈华美、婀娜多姿,或娟婵春媚、云雾轻笼,或高谢风尘、精神洒落。 走向盛唐就不同了。孙过庭《书谱》中虽仍遵初唐传统,扬右军(王羲之)而抑大令(王献之),但他提出“质以代兴,妍因俗易”,以历史变化的观点,强调“达其情性,形其哀乐”,明确把书法作为抒情达性的艺术手段,自觉强调书法作为表情艺术的特性,并将这一点提到与诗歌并行、与自然同美的理论高度。“情动形言,取会风骚之意;阳舒阴惨,本乎天地之心”。就像陈子昂“念天地之悠悠”以巨大的历史责任感,召唤着盛唐诗歌到来一样,孙过庭这一抒情哲理的提出,也预示盛唐书法中浪漫主义高峰的到来。 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的草书和狂草,如同李白诗的无所拘束而皆中绳墨一样,它们流走快速,连字连笔,一派飞动,“迅疾骇人”,把悲欢情感极为痛快淋漓地倾注在笔墨之间。并非偶然,“诗仙”李白与“草圣”张旭齐名。是的,盛唐诗歌和书法的审美实质和艺术核心是一种音乐性的美。 盛唐本来就是一个音乐高潮。当时传入的各种异国曲调和乐器,如龟兹乐、天竺乐、西凉乐、高昌乐等等,融合传统的“雅乐”“古乐”,出现了许多新创造。从宫廷到市井,从中原到边疆,从太宗的“秦王破阵”到玄宗的“霓裳羽衣”,从急骤强烈的跳动到徐歌曼舞的轻盈,正是那个时代的社会氛围和文化心理的写照。“自破阵舞以下,皆擂大鼓,杂以龟兹之乐,声震百里,动荡山谷。”“惟庆善乐独用西凉乐,最为闲雅。”或武或文,或豪壮或优雅,正如当时的边塞诗派和田园诗派一样。这些音乐歌舞不再是礼仪性的典重主调,而是人世间的欢快心音。 正是这种音乐性的表现力量渗透了盛唐各艺术部类,成为它的美的魂灵,故统称之曰盛唐之音。就是形式,也由这个灵魂支配和决定。绝句和七古乐府所以在盛唐最称横唱,道理也在这里。它们是能入乐谱,为大家所传唱的。“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诗与琵琶是浑然一体不可分割的。新声、音乐是它的形式,绝句、七古是它的内容。总之,它们是紧相联系在一起的。只有“入俗”的绝句和尚未定形的七言(即其中夹有三言、四言、五言、六言等等)才是当时在整个社会中最为流行而可歌可唱的主要艺术形式,它们也是盛唐之音的主要文学形式。 在唐代,绝句、草书、音乐、舞蹈,这些表现艺术合为一体,构成当时诗书王国的美的冠冕,它把中国传统重旋律重感情的“线的艺术”,推向又一个崭新的阶段,反映了世俗知识分子上升阶段的时代精神。 (选自李泽厚《音乐性的美》,有删改) 7.关于“盛唐之音”,以下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的草书和狂草,以及以李白为代表的诗歌,是盛唐时期最成熟的艺术,把悲欢情感极为痛快淋漓地倾注在笔墨之间。 B.盛唐音乐融会中外,遍及朝野,是那个时代的社会氛围和文化心理的写照,也是人世间的欢快心音,故称“盛唐之音”。 C.盛唐时代的绝句和七古都是可以配乐歌唱的,“入俗”的绝句和尚未定形的七言在当时的社会最为流行,是盛唐之音的主要文学形式。 D.在唐代,绝句、草书、绘画、音乐、舞蹈这些表现艺术合为一体,构成当时诗书王国的美的冠冕,反映了世俗知识分子上升阶段的时代精神。 8.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汉代的赋、六朝的骈体、唐诗、宋词、元曲、明清的戏曲与小说都是各自朝代艺术精神的集中点,是当时最普及、最成熟的艺术。 B.由于唐太宗酷爱王羲之,唐初出现了冯承素、虞世南、褚遂良、陆柬之等多种兰亭摹本,它们确是这一时期书法美的典型。 C.孙过庭提出“达其情性,形其哀乐”的书法理论,明确把书法作为抒情达性的艺术手段,这预示着盛唐书法中浪漫主义高峰的到来。 D.从太宗的“秦王破阵”到玄宗的“霓裳羽衣”,从急骤强烈的跳动到徐歌曼舞的轻盈,这些音乐歌舞不再是礼仪性的典重主调,而是人世间的欢快心音。 9.试概括书法在唐代达到无可比拟的高峰的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