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湖北省黄冈市2022届高三9月调研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21-09-29 14:36
湖北省黄冈市2022届高三9月调研考试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在《红楼梦》第一回,作者记述了“石头”对空空道人所说的一段话,这段话将自己这部“石头所记”与中国古典小说史上那些“历来野史”“风月笔墨”“才子住人”“之乎者也?等现象一一对比,反思历来小说之流弊,反复呈示自己的《石头记》“不借此套,只按自己的事体情理”,叙述“我这半世亲见亲闻”,“其间离合悲欢,兴衰际遇,俱是按迹寻踪,不敢稍加穿凿,至失其真”等无不在以小说谈小说,以小说省思小说,成为我国古典小说中“元小说”的杰出范本。不仅如此,在该书第一回中,作者还通过“贾雨村”(假语村言)、甄士隐(真事隐)、空空道人等虚构人物之口,多视角地对小说艺术予以反身批判、自我省思,加重了这部中国古典文学中最伟大的小说之一的“元小说”分量。就此而言,《红楼梦》尤其是这第一回,显而易见,是一种显性的“元小说”。
我们可做这样一个大胆的假设:整部《红楼梦》并没有第一回中上述这些显性的关于小说的自我指涉、自我呈示,而将这些自我省思的思维成果隐含起来,自觉地贯彻到整个小说的创作过程当中,整个小说在人物塑造、人物关系、结构布局、文学语言等等方面保持不变——这样一部并无显性的元小说痕迹的作品,它是否还是一部优秀的小说作品呢?从作者对于小说艺术的自我省思来说,它是否含有元小说的元素呢?这样的一部《红楼梦》尽管没有现在这样显性的元小说叙述方式、更为复杂的嵌套结构,但它仍不失为一部小说杰作,仍与那些“历来野史”“风月笔墨”“才子佳人”“之乎者也”旧式小说形成鲜明的对照。
实际上,在人类艺术史上,并无那种显性的元小说、元艺术之征候的小说作品、艺术作品,可能是更大量的艺术存在。其中,并不乏真正的小说杰作、艺术杰作。当我们以艺术之自我指涉、自我省思品格为旨归进行“元艺术”研究时,我认为既要关注那些显性的元艺术现象,更要关注更大量存在着的隐性的元艺术现象。
之前那些关于元艺术现象的研究,更多地留意于所谓的画中画、戏中戏、艺术中的艺术、作品文本的互文关联,因此也格外关注艺术中的相互影响作用。正如列奥·斯坦伯格所言:“一切艺术都受到其他艺术的传染。”换句话说就是,一切艺术都要从以往的其他艺术中承继、借用某些元素,与其他艺术文本具有一种复杂的互文性关联。这当然是对艺术中的一个普遍存在现象很有价值的理论发现与总结,指出元艺术的一个重要指向。不过,在这里,我想强调的是艺术的这种自我省思即元艺术的重要指向之一,即艺术要想真正具有不同凡响的创造性、独创性,它还要对过往陈腐的艺术传统予以反省、批判,寻找、创造新的艺术语言、艺术呈现方式。正像《红楼梦》中“石头”对空空道人所表达的那样,它这部“石头所记”,要想不落凡俗,就必须“不借此套”,与陈腐的旧传统、旧文本相告别,独辟蹊径,实践一种新的艺术法度、美学原则。而这正是古今中外所有优秀的艺术所共同具有的可贵品质。
(摘编自李心峰《关注“元艺术”》)
材料二:
“元艺术”这一术语目前还没有引起学术界或艺术界足够的关注和重视。但是,不论是国外还是国内,都已有学者或艺术家提到“元艺术”这一词语。
在《易卜生晚期戏剧的复象诗学》一文中,作者分析了易卜生的一些戏剧所具有的“元艺术性”,认为“艺术家自身的‘元戏剧’,渗透着剧作家的灵魂自审与艺术自审,具有‘元艺术’的品格”。而且作者还为元艺术下了一个定义:“所谓‘元艺术’,是指作品本身渗透着艺术家对于艺末、艺术家自身的反思,在艺术本质、艺术功能、艺术家的身份与作用等问题上启人深思的艺术。”在这里,作者明确指出了元艺术的“自我反思性”,而且把自我反思的对象分为艺术家和艺术两个方面。这是国内较早对元艺术进行明确定义和解释的,但遗憾的是,作者并未继续对元艺术进行深入的分析探讨。国外也有学者认为,几乎任何现象之前都可以加上前缀“元”,用来表示某事物的“自我指涉、自我意识或自我模仿。因此,元艺术就是这样一种艺术:它可以使“我们所创造的任何一种艺术的思维过程、程序和前提都变得明确”。
所谓的“元艺术”,简而言之就是“关于艺术的艺术”,即具有自我意识、自我指涉、自我模仿等特性的艺术。在这里,元艺术之“元”,指的是“更高级的逻辑形式”。按照艺术门类的不同,我们可以把元艺术分为:元小说、元绘画、元电影、元戏剧、元舞蹈、元音乐等。每一种具体的元艺术都有各自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轨迹,各自产生的时间也是不同的。一般来说,元艺术的创作要先于元艺术的理论。具体的元艺术的创作要先于这种元艺术的命名。比如,元小说的创作要先于“元小说”这个名称的出现。在西方,元小说的创作传统源于17世纪,塞万提斯等作家的一些小说作品就显露出了元艺术性。而“元小说”这一概念则首见于1970年美国小说家兼批评家威廉·H·伽斯《小说与生活中的艺术》一文中。
(摘编自张新科《元艺术与后现代主义》)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红楼梦》第一回中以小说谈论、省思小说,还多视角地对小说艺术予以反身批判、自我省思,可见《红楼梦》尤其是第一回是一种显性的“元小说”。
B.材料一的作者特别指出对过往陈腐的艺术传统予以反省、批判,寻找、创造新的艺术语言、艺术呈现方式,是《红楼梦》追求的唯一指向。
C.材料二的作者认同《易卜生晚期戏剧的复象诗学》中提出的元艺术的“自我反思性”,对其未能对元艺术进行深入探究又抱有一些遗憾。
D.元艺术性在17世纪塞万提斯等人的作品里已经显露出来,而“元小说”名称则在20世纪才出现,因此元小说的创作传统要先于理论。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圣杜甫所创作的论诗绝句《戏为六绝句》是一首“关于诗歌的诗歌”,可以把这首诗理解为“元诗歌”。
B.我国的第一部电影《定军山》是以谭鑫培表演的京剧《定军山》为拍摄对象的作品,因此可看做是一部“元电影”。
C.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使用“戏中戏”的手法体现为一种“关于戏剧的戏剧”,可以理解为“元戏剧”。
D.席勒长诗《艺术家》中的“论勤奋你不及蜜蜂……可是人类啊,你却独占艺术”经常被引用,因而成为“元诗歌”。
3.结合材料二的内容,下列选项中对“元艺术”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元艺术目前还不被学术界和艺术界关注和重视,对这一概念的内涵也未形成最基本的、统一的理解。
B.元艺术是一种艺术,“元”理解为“为首的、第一的”,这和“元旦”一词中的“元”的含义是相同的。
C.元艺术是以艺术本身为研究对象的,不但是“关于艺术的艺术”,而且还是“更高级的逻辑形式。”
D.元艺术作品渗透着艺术家对艺术、艺术家自身的反思,具有自我意识、自我指涉、自我模仿等特性。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4分)
5.材料一作者对元艺术的相关研究深入,见解独到。请结合材料疏理出作者的主要观点。(6分)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抢险
万芊
入夏,连日暴雨,一连半月多,河水暴涨。才停歇了两天,第二阵更猛烈的暴雨紧接袭来,似天河决堤,再加上游洪水下泄,淀源平原一片汪洋,到处告急。
锦城绕城高架、地铁工地,已全面开挖,有的工地已开始浇筑,暴雨中,到处险象环生。政府抗洪指挥部,市长坐镇,一边动员全城施工人员,昼夜扑在工地抽水排涝;一边要求各乡镇、部委办局分段包干,加固城内外所有围堤,确保绕城高架、地铁工地和全城的安全。
李局长临危受命,任机动抢险组组长,市长给他的指令是哪里有险情就支援哪里,不惜一切代价。李局长日夜扑在抗洪最前线,调用大量人力、物力、设备,打攻坚战。他把附近所有的社会施工队伍召集起来,要求负责人二十四小时待命,所有人员、设备,随时服从调遣。有包工老板问李局长,费用怎么结算?李局长把市里定的紧急抢险用工经费标准跟大家摊了底,明确表态,所有费用,等抢险结束后马上按标准跟大家结算。
周大牛是个小包工头,手下有三十来人,都是他从老家带来的,沾亲带故,都是一流的干活好手,只是他们没设备、没资金、没资质,承包不了工程,只能在人家承包的工程中干些最累最苦的活儿。年前,让他们干活的大包工老板耍赖,吞了他们的工钱,玩起了“躲猫猫”,他们辛辛苦苦干了大半年的工钱打了水漂。人家回家过年了,他们却在讨工钱。最后,高人相助把要赖的包工老板告上法庭,他们才拿到了辛苦钱。讨工钱,他们白白耗了小半年的时间。那些浑身有劲但没处使的弟兄们一个个欲哭无泪。当他们拿到最后一笔钱时,决计散伙。散伙那日,周大牛在大排档请大伙吃了顿散伙酒。大伙闷闷地喝酒,把大排档所有便宜的老白干都喝光了。第二天,就在大伙准备各奔东西时,周大牛接到宋老板的电话,让他带人参加市里的抗洪抢险。周大牛问,工钱咋结算?宋老板说,啥时候了,你问这?周大牛说,我这些哥儿们都是拖家带口出来卖命的,结不到工钱,一家老少吃啥?宋老板这次也挺干脆,这样吧,我马上跟你签约,工钱翻倍,你傍晚前拉一支能玩命干活的哥儿们。周大牛这才松口,说,行!
傍晚时分,周大牛手下三十来人,一个不落地来了。
宋老板把周大牛他们直接交给了李局长。
李局长电话里说,窑厂围堤出险,情况万分危急,你立马带着弟兄们到出险的大堤。
周大牛他们赶到时,大堤已决口,上水和下水间形成了巨大的落差,洪水的推力,把决堤的口子越撕越大。指挥部已调集多艘大型船舶、多辆重型车辆,准备来个“破釜沉舟”。只是,驾车堵决口,需敢拼命的高手;沉船堵决口,同样需水性好的汉子。市长命令,不惜一切代价保住大堤,这是保城市的第一道防线,但也要确保人员安全。
现场,气氛非常紧张。李局长召集人,紧急磋商。周大牛说,来前没说让我们这样拼命。李局长马上表态,你跟大伙讲,堵决口成功,我向市里申请给你们特别奖励。
有了李局长的这句话,周大牛心里有了底,回到大伙身边,大声说,我们周家屯出来的弟兄们,我有句话问大家,大难当前,谁是孬种?不怕死的跟我上。
三十几个人,一下子振奋起来,说,我们周家屯没孬种。于是,驾车好手上了车,水性好的上了船。周大牛登上第一辆满载石料的重型卡车,开在最前面。他把车子开上大堤,把稳车头,匀速前进。就在车头接近决口时,他跳出车门,跳入堤边的急水中紧紧抓住缆绳。瞬间,那笨重的车辆一下子栽进决口里。紧接着第二辆、第三辆也相继栽进决口,驾驶人一一跳车,有惊无险。几乎同时,周二牛带人驾船靠近决口,到达指定泊位,弃船上岸。这时,堤上十几条绳子,好几百人,一齐用力,重载船舶侧身扣在决堤处,决口的水流一下子减缓了。随后,一辆辆自卸车开上大堤,卸下石料,决口被堵得严严实实。
现场一片欢呼。一个月后,洪水渐渐退去。锦城保住了,绕城高架、地铁工地的损失也控制在最小范围当中。市里专门开了个庆功会。市长在会上表态,要给冒生命危险堵决口的农民工兄弟颁荣誉市民称号,对他们以后在社保、医疗、孩子读书上,给予便利。
周大牛结算到了工钱,还额外领到了一笔市政府嘉奖。大伙知道周大牛一次次为他们说话,拿到钱,心里实在过意不去,凑钱请周大牛喝一顿酒,仍在大排档,仍把那里便宜的老白干喝完。
酒到七分,有人把大家凑的一笔钱给周大牛。周大牛恼了,说,弟兄们不能这样看不起我。我带大伙出来,该做的,我不能又让弟兄们玩命,又让弟兄们流泪。大家都是拖儿带女养家的人,赚几个钱,不易呀!看得起我的,把钱收好,再跟我干。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暴雨来袭,为了确保绕城高架、地铁工地和全城的安全,市长一马当先,昼夜扑在工地抽水排涝,抢修加固被洪水冲毁的所有围堤。
B.临危受命,李局长勇于担当,敢打攻坚战,他履职尽责,坚守在抗洪最前线,雷厉风行,组织动员能力强,决策果断。
C.危急关头,周大牛等人在得到李局长有关工钱和奖励的表态后才投入抢险工作,说明农民工只图金钱而思想觉悟不高。
D.拿到了抗洪工钱和奖金后,农民工凑钱到大排档喝庆功酒,这让读者感受到城市里的农民工发自内心的幸福与快乐。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篇叙述淀柳湖平原连续暴雨所造成的的危急情况,创设悬念,产生摄人心魄的艺术效果,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小说第一段运用比喻,将河水暴涨比作天河决堤,生动地描绘出了河水暴涨、洪水泛滥的危急情形,为下文抢险作铺垫。
C.小说以时间为序,紧紧围绕抗洪抢险这一中心事件展开叙述,中心明确,小说中的所有人物形象都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D.小说语言平易朴实,没有刻意的藻饰和精心的布局,在看似写实的故事叙述中表现人物,彰显主题,引发读者思考。
8.小说中的周大牛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4分)
9.小说中两次写到周大牛和农民工兄弟在大排档喝酒,这两次“喝酒”有什么不同?对写人有什么作用?(6分)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