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温州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统ー检测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3)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21-07-09 10:15
参考答案
1.B
2.C
3.A
4.①比喻论证,用“树木生长”论证诗歌要打破固化的僵局;形象易懂,浅显透彻。②举例论证,列举了“新疆棉花”的例子;通过典型事例,有力地证明了观点,增强说服力。
5.①人们借助诗歌公众号,将美与生活建立联系,达到愉悦,获得“诗意”。②将诗歌视为流行物进行消费,能够打破诗歌固化的圈子,促进它的传播。③大众不会被动接受同质、庸俗的诗歌内容,会进行自主选择。
【解析】
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偷换概念。材料一指出选择的诗歌“凸显了浪漫主义风格”,并非“浪漫主义诗歌”;且是“倾向于凸显”,并非“只”是浪漫主义诗歌。
故选B。
2.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绝对化。材料二认为“诗歌与明星的结合加重了娱乐性质”,两者分离并不能杜绝娱乐化。
故选C。
3.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推广介绍餐厅体现了资本进驻,能够作为论据来支撑“诗歌传播商业化”观点。
6.B
7.D
8. 有梦想,执着追求。
想象力丰富,沉迷于幻想的世界;向现实妥协。
9.①两个故事独立又互补。在富商的故事中插入陈透纳的故事,又通过“爷爷”“蓝色潜水艇”等要素将两个独立的故事串联成一个整体,互为解说。②人称、视角转换,扩展了叙事空间。文章由“富商”故事的视角转变为“我”的视角,宕开一笔,使叙事富有变化。③两个故事丰富了主题。“富商”对梦想的至死坚持和“我”对才华的无奈放弃,构成对比。“我”拥有后又失去才华和“小孩”捡到硬币又扔掉硬币构成映照。升华了主题,引发读者思考。
【解析】
6.
本题考查学生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B.“而要通过努力学习达到功成名就的愿望”错误。从原文“那晚他们对我谈了很多,倾诉了他们这些年的忧虑。正常一点,他们对我的要求仅限于此”等处来看,父母并未要求“我”功成名就。
故选B。
7.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语言特色的能力。
D.“作者运用……生活化的语言”错误。小说的语言简单质朴,但不具有生活化特征,如“它行驶在永恒的夜晚。它将永远,永远地悬停在我深蓝色的梦中”“我的脑中再也不会伸出藤蔓,成了一个普通的脑袋了”等。
10.D
11.B
12.B
13.(1)不问是否可用,不管是非曲直,凡不是秦国的就要离开,凡是客卿都要被驱逐。
(2)如今驱逐宾客来资助敌国,减损百姓来充实对手,内部自己造成空虚而外部在诸侯中构筑怨恨,那要谋求国家没有危难,是不可能的啊。
14.运用反问句,加强语气,突出客卿有功无过而被逐的无辜;肯定客卿功劳,反问秦王逐客的理由,再假设四君不纳客的后果,步步推进,层层深化,从而为得出结论蓄势。
【分析】
10.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本句意为:李斯知道儒家《六经》的要旨,不致力于政治清明来弥补皇帝的过失,却依仗他显贵的地位,阿谀附合,推行酷刑峻法,听信赵高的邪说,废掉嫡子扶苏而立庶子胡亥。等到各地已经群起反叛,李斯才想直言劝谏,这不也是下下策吗!
“六艺之归”作“知”的宾语,在其后断开,排除AB。
第二个“斯”作“乃欲谏争”的主语,在其前断开,排除C。
故选D。
11.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把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B.“后成为书法艺术的代称”错误,应该是成为绘画艺术的代称。
故选B。
12.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原文内容的能力。
B.“先反面论述各类珍宝并非来自秦国却受秦王喜爱,再正面论述没有这些珍宝,秦王的生活质量将大受影响”错误,论述各类珍宝并非来自秦国而受秦王喜爱是正面论述,没有这些珍宝则是反面论述。
故选B。
1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关键词:(1)可否:是否能用。不论:不管。非:不是。去:离开。逐:被驱逐。
(2)资:资助。益:增加,充实。内/外:在内部,在外部。自虚:使自己空虚。树怨:构筑仇怨。
14.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古文语言艺术表达手法的能力。
本句意为:这四位君主,都依靠了客卿的功劳。由此看来,客卿哪有什么对不住秦国的地方呢!倘若四位君主拒绝远客而不予接纳,疏远贤士而不加任用,这就会使国家没有丰厚的实力,而让秦国没有强大的名声了。
句式:“客何负于秦哉”,反问句,加强了情感表达,突出客卿并没有对不起秦国的地方。
语气:“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根据前文铺陈的事实作出结论,语气笃定;“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根据事实而反问秦王,客卿有功无过而被逐,悲愤之情溢于言表。“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假设四君却客不纳的后果,与其纳客的成果进行对比,反面论证客卿对于秦国的重要性。
参考译文:
我听说官吏在商议驱逐客卿这件事,私下里认为是错误的。从前秦穆公寻求贤士,西边从西戎取得由余,东边从宛地得到百里奚,又从宋国迎来蹇叔,还从晋国招来丕豹、公孙支。这五位贤人,不生在秦国,而秦穆公重用他们,吞并国家二十多个,于是称霸西戎。秦孝公采用商鞅的新法,移风易俗,人民因此殷实,国家因此富强,百姓乐意为国效力,诸侯亲附归服,战胜楚国、魏国的军队,攻取土地上千里,至今政治安定,国力强盛。秦惠王采纳张仪的计策,攻下三川地区,西进兼并巴、蜀两国,北上收得上郡,南下攻取汉中,席卷九夷各部,控制鄢、郢之地,东面占据成皋天险,割取肥田沃土,于是拆散六国的合纵同盟,使他们朝西侍奉秦国,功烈延续到今天。昭王得到范雎,废黜穰侯,驱逐华阳君,加强巩固了王室的权力,堵塞了权贵垄断政治的局面,蚕食诸侯领土,使秦国成就帝王大业。这四位君主,都依靠了客卿的功劳。由此看来,客卿哪有什么对不住秦国的地方呢!倘若四位君主拒绝远客而不予接纳,疏远贤士而不加任用,这就会使国家没有丰厚的实力,而让秦国没有强大的名声了。
如今陛下罗致昆山的美玉,宫中有随侯之珠,和氏之璧,衣饰上缀着光如明月的宝珠,身上佩带着太阿宝剑,乘坐的是名贵的纤离马,树立的是以翠凤羽毛为饰的旗子,陈设的是蒙着灵鼍之皮的好鼓。这些宝贵之物,没有一种是秦国产的,而陛下却很喜欢它们,这是为什么呢?如果一定要是秦国出产的才许可采用,那么这种夜光宝玉,决不会成为宫廷的装饰;犀角、象牙雕成的器物,也不会成为陛下的玩好之物;郑、卫二地能歌善舞的女子,也不会填满陛下的后宫;北方的名骥良马,决不会充实到陛下的马房;江南的金锡不会为陛下所用,西蜀的丹青也不会作为彩饰。用以装饰后宫、广充侍妾、爽心快意、悦人耳目的所有这些都要是秦国生长、生产的然后才可用的话,那么点缀有珠宝的簪子,耳上的玉坠,丝织的衣服,锦绣的装饰,就都不会进献到陛下面前;那些闲雅变化而能随俗推移的妖冶美好的佳丽,也不会立于陛下的身旁。那敲击瓦器,拍髀弹筝,乌乌呀呀地歌唱,能快人耳目的,确真是秦国的地道音乐了;《郑》《卫》《桑间》《昭》《虞》《武》《象》等乐曲,可算是外国的音乐了。如今陛下却抛弃了秦国地道的敲击瓦器的音乐,而取用《郑》《卫》淫靡悦耳之音,不要秦筝而要《韶》《虞》,这是为什么呢?难道不是因为外国音乐可以快意,可以满足耳目功能的需要么?可陛下对用人却不是这样,不问是否可用,不管是非曲直,凡不是秦国的就要离开,凡是客卿都要驱逐。这样做就说明,陛下所看重的,只在珠玉声色方面;而所轻视的,却是人民大众。这不是能用来驾驭天下,制服诸侯的方法啊!
我听说田地广就粮食多,国家大就人口众,武器精良将士就骁勇。因此,泰山不拒绝泥土,所以能成就它的高大;江河湖海不舍弃细流,所以能成就它的深邃;有志建立王业的人不嫌弃民众,所以能彰明他的德行。因此,土地不分东西南北,百姓不论异国它邦,那样便会一年四季富裕美好,天地鬼神降赐福运,这就是五帝、三王无可匹敌的缘故。抛弃百姓使之去帮助敌国,拒绝宾客使之去侍奉诸侯,使天下的贤士退却而不敢西进,裹足止步不入秦国,这就叫做“借武器给敌寇,送粮食给盗贼”啊。
物品中不出产在秦国,而宝贵的却很多;贤士中不出生于秦,愿意效忠的很多。如今驱逐宾客来资助敌国,减损百姓来充实对手,内部自己造成空虚而外部在诸侯中构筑怨恨,那要谋求国家没有危难,是不可能的啊。
……
太史公说:李斯以一个里巷平民的身份,游历诸侯,入关为秦国效力,抓住机会,辅佐秦始皇,终于完成统一大业,李斯位居三公之职,可以称得上位高权重。李斯知道儒家《六经》的要旨,不致力于政治清明来弥补皇帝的过失,却依仗他显贵的地位,阿谀附合,推行酷刑峻法,听信赵高的邪说,废掉嫡子扶苏而立庶子胡亥。等到各地已经群起反叛,李斯才想直言劝谏,这不也是下下策吗!人们都认为李斯忠心耿耿,冤受五刑而死,但我仔细考察事情的真相,就和世俗的看法有所不同。否则的话,李斯的功绩真的要和周公、召公相提并论了。
15.A
16.①运用民歌起兴手法。以“秋风”“秋月”“落叶”“寒鸦”等秋季典型意象起兴, 自然引发“秋思(相思)”之情。 ②自问自答,采用朴素的口头语言,如“知何日”“此时此夜”,生活气息浓 郁。③具有楚辞民歌的特色,如语气词“兮”的巧妙运用。 ④三言,五言,七言的句式形式,节奏明快,朗朗上口,有民谣特色。 ⑤抒情直白而自然,“相思”一词在全诗反复出现,回环复沓,强烈抒发了相思之情。
【解析】
15.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A.“又有不能见不如不见之怨”错,应为“又有不知何日能见之恨”。
17.爱而不见 搔首踟蹰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 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有:搔、踟蹰、劫、姹、嫣、颓垣。
18.C
19.B
20.B
21.文学虽然没有用,但它让你感受甚至回归到生活本身的意义——享受。
【解析】
18.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A.尽管:转折连词,此处与前文“文学没有用”形成转折语意,使用正确。
B.趋向:朝着某个方向发展。此处是说文学能使人走向高尚和精深,使用正确。
C.熟视无睹:虽然经常看到,却跟没有看见一样。与“经常”重复,可改为“视而不见”。
D.静默:寂静;没有声音。此处是说文学给予人的力量是含蓄而深沉的,使用正确。
故选C。
19.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①出自李白《酬崔五郎中》,说的是真诚、诚信的重要;
②出自元稹《离思五首》,后人多用喻对爱情的忠诚;
③出自白居易《鸟》,表现诗人的善良;
④出自宋祁的《玉楼春》, 写出了春景的美好。
故选B。
20.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例句“闹”字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杏花盛开得热烈和春天的活泼生机。
A.是比喻,以“一江春水”喻愁;
B.是拟人,“弄巧”“传恨”将纤云、飞星人格化;
C.是比喻,“澄江似练”“翠峰如簇”运用比喻;
D.是借代,以“丝竹”代音乐。
故选B。
21.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有两处语病,一是“虽然文学没有用,但它……”语序不当,两个分句主语相同,“虽然”应放在主语“文学”后;二是“回归甚至感受”语序不当,“甚至”前后有递进层次,“感受”与“回归”应调整的顺序。
修改后的句子是:文学虽然没有用,但它让你感受甚至回归到生活本身的意义——享受。
22.(1)①怡红院②稻香村③贾宝玉④薛宝钗⑤李纨
(2)参考示例:①潇湘馆,主人为林黛玉。馆中多斑竹,竹上之斑如泪痕,暗示黛玉敏感、常落泪的性格,同时竹也表现黛玉清高的性格。“潇湘”谐音“消香”,暗示黛玉泪尽而逝的结局。
②蘅芜苑,主人为薛宝钗。蘅芜苑外则“无味”,内藏“清雅”,暗喻了宝钗表面上是封建礼教的维护者,骨子里也有柔情、愤世嫉俗的一面。“蘅芜苑”谐音“恒无怨”,表示宝钗对于和宝玉同甘共苦以及最后劝导宝玉返回大荒山等事,无一后悔。
③怡红院,主人为贾宝玉。“怡红院”谐音“怡红之愿”,宝玉让女孩们愉悦快乐,尽心尽力保护着她们;又谐音“遗红之怨”,宝玉最后发现自己根本没有能力去保护那些女孩子。
④稻香村,主人为李纨。馆中多田园农舍,一派郊野气色,而李纨也是清心寡欲、自甘寂寞,最后也是寂寞而终。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