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洛阳市2021届高三三模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3)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21-06-01 11:09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九月二十日微雪,怀子由弟
苏轼
江上同舟诗满篋,郑西分马涕垂膺。
未成报国惭书剑,岂不怀归畏友朋。
官舍度秋惊岁晚,寺楼见雪与谁登?
遥知读《易》东窗下,车马敲门定不应。
[注]此诗作于苏轼任陕西凤翔府签判期间,当时苏辙(字子由)留在汴京。江上同舟:指三年前兄弟二人经水路至汴京的那一段生活。郑西分马:嘉祐六年苏轼离京赴凤翔上任,苏辙送抵郑州而别。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回忆同舟吟诗之乐,歧路泪别之痛,悲喜反差中尽显兄弟情深。
B. 作者官场不得志,自觉难仕进愧负文武才华,欲退隐羞对家乡亲朋。
C. 正值三秋,微雪早降,触发兴感,诗人不禁惊叹时光飞逝、人生垂暮。
D. 全诗以“怀子由弟”贯穿,追肯抚今遥想,记事、抒情、写人融为一炉。
15. 同为“怀子由”之作,本诗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下片情感基调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14. C    15. 同:两者情感基调中都有感伤的一面。本诗蕴含对往事的怀思、天各一方的孤寂、对弟弟的想念、对岁月流逝的感喟以及对功业无成的愧惭,情味虽复杂,但皆属感伤低沉的基调。《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下片对月怀人,怅憾月圆人不圆,情感基调也是感伤的。
异:不同于本诗的通篇感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下片以理结情,由怅恨进而表达彻悟离合的旷达和天涯共情的祝愿,情感基调转为开朗。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在《离骚》中表明自己和大众的追求爱好不同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
(2)杜牧《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渭水和樊川的走向侧面表现宫城面积之大。
(3)周敦颐在《爱莲说》中品评菊花和牡丹所象征的德行品格的句子分别是“_________”和“_________”。
【答案】    (1). 民生各有所乐兮    (2). 余独好修以为常    (3). 二川溶溶    (4). 流入宫墙    (5). 花之隐逸者也    (6). 花之富贵者也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有:修、溶溶、隐逸。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现代陶艺创作从形式美为准则,到融入哲学理念,一步步拓展,许多分支流派出现了。如实验陶艺、观念陶艺、学院陶艺等。创作者极富才情的艺术创造,赋予陶艺新的艺术生命和审美取向。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现代陶艺不免受到西方现代陶艺创作理念的影响,如强调个性和现代审美表达,改变了传统陶瓷的形态、釉色、烧制规则,(   )。 随着陶艺理论研究不断深入,陶艺家对陶艺的民族艺术特质逐渐有了更理性的认识,在创作观念上呈现两种趋势:一是重新认识传统“器物”精神。中国历来讲究“器以载道”,通过器物形态语言表达特定的艺术趣味和美学追求。保持对“道”的坚守,也保证了中国艺术精神的传承。所以,陶艺不必刻意突破“器”的制约。二是对传统陶瓷工艺的再探索。技与道、实用与审美、传统与现代,都是辩证的统一体,正如一件有着审美性的陶艺作品,并不会因为具有了实用性而损伤其艺术价值。现代陶艺在立足传统的基础上,深度发掘陶瓷工艺的潜能,如发掘“火”的美学创造潜能——即充分发挥烧造工艺的创造性,更大程度地把握和利用“泥”的特质,让泥的流动性、柔软性、松弛性、温和性、敦厚性等,更具审美特质。
17.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中国现代陶艺创作从以形式美为准则,到融入哲学理念,一步步拓展,出现许多分支流派
B. 中国现代陶艺创作从形式美为准则,到融入哲学理念,一步步拓展,许多分支流派出现了
C. 中国现代陶艺创作从以形式美为准则,融入哲学理念,一步步拓展,出现许多分支流派
D. 中国现代陶艺创作从以形式美为准则,融入哲学理念,一步步拓展,许多分支流派出现了
18.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一直注重突显自身的文化品格,但并没有照搬西方
B. 但并没有照搬西方,而是一直注重突显自身的文化品格
C. 但一直注重突显自身的文化品格,并没有照搬西方
D. 没有照搬西方,但一直注重突显自身的文化品格
19. 下列各项中摘取的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使用标点符号有误的一项是(   )
A. 在创作观念上呈现两种趋势:
B. 中国历来讲究“器以载道”,
C. 技与道、实用与审美、传统与现代,
D. 如发掘“火”的美学创造潜能——即充分发挥烧造工艺的创造性,
【答案】17. A    18. B    19. D
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被子植物在自然界出现较晚,它的茎里进化出一根根导管,可以大量运输从根部吸收上来的水分。而属于古老的裸子植物的针叶树,________ 。它们靠细胞和细胞之间的微小缝隙,一个细胞接着一个细胞地把水分传递上来。这套系统跟导管相比,输水效率很低,_______ 。导管中的水分一旦冻成了冰,再化开时产生的气泡会形成一个个空洞,原本相连的水柱便会断开,________ 。而裸子植物比如松树,即使天寒地冻,也依然能一个细胞一个细胞传递水分。正是这个原因,松树才得以在寒冷地区健壮地生长,以美丽常青的姿态挺立于冰天雪地。谁能说古老的方法就等于落后呢?
【答案】    (1). 则没有进化出这种导管    (2). 却有一个胜过导管的优点    (3). 没办法继续传递水分了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处,前文提到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的区别,根据“被子植物……它的茎里进化出一根根导管”可知,此处应填“则没有进化出这种导管”;
第二处,前句“输水效率很低”说的是被子植物系统的缺点,再根据下文“裸子植物比如松树,即使天寒地冻,也依然能一个细胞一个细胞传递水分”说的是它的优点,故应填“却有一个胜过导管的优点”;
第三处,前后文语境说的是“这套系统跟导管相比”的不同之处,根据“原本相连的水柱便会断开”“依然能一个细胞一个细胞传递水分”可知,此处应填“没办法继续传递水分了”。
21.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照要求作答。
90年前,正值中国工农红军反围剿斗争的艰难时刻,毛泽东写下《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用自信而诗意的语言描绘了中国革命的未来:“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尖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山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而此刻,正在奋笔疾书的你们——经历十数载寒窗攻读的学子们,也正处于高中学业仍需克难攻坚但毕竟终点在望的特殊时段。
请你仿照上文的画线句子,拟写三个比喻句,表述你对这一学习阶段特点和意义的认识。每句不少于10个字。
【答案】示例:它像经历过风霜雨雪即将成熟的麦穗,它像奔突于九曲峡谷即将入海的洪流,它像积蓄于幽深地底即将喷发的熔岩。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仿写句子的能力。
题干要求仿照画线句写三个句子,要求运用比喻,写出“正处于高中学业仍需克难攻坚但毕竟终点在望的特殊时段”的特点及意义。
首先看画线句的特点,采用“它是……”的句式,将中国革命的未来比作“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尖的一只航船”,表明革命即将取得胜利,看到了胜利的彼岸;比作“立于山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写出中国革命光明灿烂的未来;比作“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写出中国革命即将诞生出胜利的果实。
再看学生们所处阶段的特点,“高中学业仍需克难攻坚”,说明这个阶段仍不容易,不能放松;但是“毕竟终点在望”,即将到达人生一个重要关口,突破它人生就会到达一个更加广阔的天地。依据这些内容写三个比喻句,既要表达出这个阶段的艰难,又要写出未来的光明。注意句式要整齐。
四、写作(60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学校组织大家参观中国百年史展(1921~2021),回望百年波澜壮阔的中国发展进步史,同学们感慨万千,纷纷写下感触贴到留言墙上。
梓睿留言:“我感触最深的是,一百年来中国变化太大了,今天的幸福安宁生活来得太不容易了,我更深地懂得了珍惜。”
嘉豪留言:“我感触最深的是,在那么艰难的情况下,先辈们始终相信中国会好起来,并为之拼尽全力,我感受到了信仰的力量。”
思悦留言:“我感触最深的是,每逢紧要关头,总有勇敢的人冲锋在前,义无反顾,而不念个人的安危和得失,我感动哭了。”
回望百年路,你最深的感触是什么呢?学校拟举行以“百年奋进,时代有我”为主题的征文活动,请你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应征稿件,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表达自己的心志。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