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湖北省2021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2)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21-05-27 22:24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 10~14 题。

三习一弊疏

(清)孙嘉淦

事当极盛之际,必有阴伏之机。其机藏于至微,人不能觉。而及其既著,遂积重而不可退。此其间有三习焉,不可不慎戒也。

主德清则臣心服而颂,仁政多则民身受而感。出一言而盈廷称圣,发一令而四海讴歌。在臣民原非献谀,然而人君之耳,则熟于此矣。耳与誉化,匪誉则逆,故始而匡拂者拒,继而木讷者厌,久而颂扬之不工者亦绌矣。是谓耳习于所闻,则喜谀而恶直。

上愈智则下愈愚,上愈能则下愈畏。趋跄谄胁,顾盼而皆然。免冠叩首,应声而即是。在臣工以为尽礼,然而人君之目,则熟于此矣。目与媚化,匪媚则触。故始而倨野者斥,继而严惮者疏,久而便辟之不巧者亦忤矣。是谓目习于所见,则喜柔而恶刚。

敬求天下之士,见之多而以为无奇也,则高己而卑人。慎办天下之务,阅之久而以为无难也, 则雄才而易事。质之人而不闻其所短,返之己而不见其所过。于是乎意之所欲,信以为不逾,令之所 发,概期于必行矣。是谓心习于所是,则喜从而恶违。

三习既成,乃生一弊。何谓一弊?喜小人而厌君子是也。

今夫进君子而退小人,岂独三代以上知之哉?虽叔.季.之主,临政愿治,孰不思用君子。且自智之君,各贤其臣,孰不以为吾所用者必君子,而决非小人?乃卒于小人进而君子退者,无他,用才而不用德故也。

德者君子之所独,才则小人与君子共之,而且胜焉。语言奏对,君子讷而小人佞谀,则与耳习投矣。奔走周旋,君子拙而小人便辟,则与目习投矣。即保事考劳,君子孤行其意,而耻于言功,小人巧于迎合,而工于显勤,则与心习又投矣。小人挟其所长以善投,人君溺于所习而不觉,夫至于小人合而君子离,其患岂可胜言哉!

今欲预除三习,永杜一弊,不在乎外,惟在乎心。治乱之机转于君子小人之进退进退之机握于人君一心之敬肆能知非则心不期敬而自敬不见过则心不期肆而自肆。敬者君子之招,而治之本。肆者小人之谋,而乱之阶也。然则沿流溯源,约言蔽义,惟望常存不敢自是之心,而天德王道, 举不外于此矣。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治乱之机/转于君子小人之进退/进退之机/握于人君一心之敬肆/能知非/则心不期敬而自敬/不见过/则心不期肆而自肆/

B.治乱之机/转于君子小人之进退/进退之机/握于人君/一心之敬肆能知非/则心不期敬/而  自敬不见过/则心不期肆而自肆/

C.治乱之机/转于君子/小人之进退/进退之机/握于人君/一心之敬/肆能知非/则心不期敬/  而自敬不见过/则心不期肆而自肆/

D.治乱之机/转于君子/小人之进退/进退之机/握于人君一心之/敬肆能知非/则心不期敬而  自敬/不见过/则心不期肆而自肆/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疏,有分条陈述之意,文中指臣子呈给皇帝的奏章。古代的奏章还可以称为奏折、折子、奏帖或折奏等。

B.四海,古代认为中国四周环海,因而称四方为“四海”,泛指天下各处,与“宇内”“六合”意思接近。

C.叩首,也叫“叩头”。古代的叩拜之礼很有讲究。空首多为国君回礼臣下之拜,顿首常用于地位相等者互相之拜。

D.叔季,在文中的意思是弟辈。古人常用伯、仲、叔、季表示兄弟排行,伯是老大,仲是第二,叔是第三,季是第四。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三习一弊疏》鞭辟入里,层层深入。先剖析“三习”——喜谀恶直、喜柔恶刚、喜从恶违的形成及其后果,后指出解决办法。

B.孙嘉淦敢言直谏。敢于指出目前朝廷治理存在的陋习和弊病,直言皇帝积习成弊“喜小人而厌君子”的现实问题,言辞犀利。

C.《三习一弊疏》从理性、人性的角度,几乎可以说把小人、君子和当权者之间的关系问题做了一个很好的总结,值得借鉴。

D.孙嘉淦善于思考。洞悉“三习”是日积月累形成的,从君王个人修养的角度讨论用人之道,曾国藩盛赞其有“绝大智慧”。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于是乎意之所欲,信以为不逾,令之所发,概期于必行矣。

(2)且自智之君,各贤其臣,孰不以为吾所用者必君子,而决非小人?

14.推究“三习”的内涵,你认为“三习”中最核心的是什么?并简要说明理由。要想革除此“习”,文中给出了怎样的建议。(3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15~16 题。

高阳台·和周草窗寄越中诸友韵

王沂孙

残雪庭阴,轻寒帘影,霏霏玉管春葭。小贴金泥,不知春在谁家。相思一夜窗前梦,奈个人、水隔天遮。但凄然,满树幽香,满地横斜。

江南自是离愁苦,况游骢古道,归雁平沙。怎得银笺,殷勤说与年华。如今处处生芳草,纵凭高、不见天涯。更消他,几度春风,几度飞花。

【注】周草窗,即周密,是词人的好友,他们经常结伴游越地山水。宋亡后周密湖州故家毁于兵火,终身寄寓杭州。古代根据季节气候的变化,用合于十二律的箫管十二,分别置芦苇(葭)   灰于孔中,封闭室内,用罗縠蒙上,哪一节气到了,哪一律管葭灰就飞出。小贴金泥:古时习俗,在立春日贴泥金纸的帖子,上书“宜春”或诗句。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庭院背阴处尚存残雪,风也不时吹动门帘,玉管中的葭灰飘然飞出。虽已立春,但处处充满残冬的寒意。

B.“满树”二句化用“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暗喻“个人”即诗人生活虽凄凉但性情高洁。

C.“江南自是离愁苦”三句表明诗人与友人同是羁旅天涯,尚不如飞雁可归平沙,隐隐带有亡国之恨。

D.“几度春风,几度飞花”采用“反复”这一手法抒写诗人深婉而沉郁的思想情感,韵律感强,值得玩味。

16.陈廷焯评价王沂孙的词“感时伤事,缠绵温厚”,结合本诗,请分析作者表达了哪些丰富的情感。(6 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欧阳修《醉翁亭记》中“      ,       ”两句,描写了滁州老老少少的行人纷纷出游的热闹场面。

(2)荀子《劝学》中“         ,         ”两句以雕刻为喻,说明只有持之以恒,才能最终有所成就。

(3)在许多古典诗文中,猿通常以叫声哀婉的形象出现。如“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 I(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18~20 题。

歌德有一句名言:“生活之树常青,而理论往往是灰色的。”这道出了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  )。美学要回归大众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不能单纯追求脱离现实生活的高头讲章和抽象体系。只有这样,美学才能接地气,获得源源不断的滋养,具有强大生命力。当代中国的美学理论与人们日新月异的艺术和审美实践还有距离,与现实生活的贴近度仍不够,还有一些需要改进之处。当代西方美学已出现了“生活转向”,即突破单纯聚焦于艺术的局限,转向自然与生活的关 注,由此展开了“环境美学”“生活美学”的新潮。虽然西方的情况与我们并不完全一样,但美学走进生活确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而美育是其中重要一环。

没有美的教育,就不可能有完整的教育。一朵云在大人眼中是一团水汽,在孩子眼中是大象、城堡乃至一整个奇异世界,而美育就是回归对孩子生命直觉的引导,用美来温润孩子的眼睛和心灵。成功的美育,能让孩子们感受到什么是“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什么是中国画的“远山如黛、近水含烟”,什么是诗词书画背后的人生际遇、家国情怀。也正是在这种可感可知的审美中,引导孩子领略古今中外的艺术瑰宝,让美进入日常生活,进而在审美中感受我们的历史与文化。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那就是任何理论包括美学理论如果只满足于体系建构和逻辑自洽,而不关心现实生活及其变化,其结果只能是灰色的。

B.那就是美学理论包括任何理论如果不关心现实生活及其变化,而只满足于体系建构和逻辑自洽,其结果只能是灰色的。

C.如果任何理论包括美学理论只满足于体系建构和逻辑自洽,那就是不关心现实生活及其变化,其结果只能是灰色的。

D.如果美学理论包括任何理论不关心现实生活及其变化,那就是只满足于体系建构和逻辑自洽,其结果只能是灰色的。

19.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3 分)

A.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B.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C.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D.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20.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3 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 II(本题共 2 小题,11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1~22 题。

天下棉花看中国,        。新疆长绒棉因产量稀少、纤维柔长、洁白光泽、弹性良 好,以及世界顶级品质等特性,长年供不应求。

随着新疆棉花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种植技术的不断升级,      。 2013~2014 年,新疆棉花的总产量达到 450 万吨,占全国棉花总产量的 60以上,占世界总产量的 18左右。

截至 2020 年,新疆棉花总产、单产都连续 26 年位居全国第一。

早在 2018 年,      。100 亩地的棉花,以前需要 10 个采棉工辛苦两个月,现在采棉机只需三个小时便可完成采摘。最新资料显示,新疆一台采棉机效率超过 500 个劳动力,采净率达到 93。

21.请用两个比喻句点赞“新疆棉花”,每句不超过 20 个字。(5 分)

22.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0 个字。(6 分)

四、写作(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材料一:

《庄子·逍遥游》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惠子对庄子说:我有一棵大树,人们都叫它樗。它的树干疙里疙瘩,树枝弯弯扭扭,不符合绳墨取直的要求。虽然生长在道路旁,木匠却看都不看它一眼。这棵树虽大,却是不材之木,人们只会鄙弃它。

庄子微微一笑:先生实在是不善于使用东西啊!把它栽种在旷野之中,大树因为不成材,不会遭到刀斧砍伐。你也可以悠然自得地徘徊于树旁,逍遥自在地躺卧于树下,还有什么值得困扰呢?

材料二:

垃圾是放错位置的资源,把垃圾资源化,化腐朽为神奇,是一门艺术。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哪些感触和思考?请以“有用与无用”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