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安徽省皖江名校2021届高三考前最后一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2)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21-05-27 21:36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小题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慎从吉字庆之,钱俶之婿也。为元帅府长史。归宋,历将作少监。从吉自归朝,居散秩几三十年,颇以文酒自娱,士大夫多与之游。景德初,上言求领事务,判刑部。颇留意法律,条上便宜,天下所奏成案率多纠驳。大中祥符初,改授卫尉卿,纠察在京刑狱,拜右谏议大夫,判吏部铨。初,选人试判多藉地而坐,从吉以公钱市莞席给之。临事敏速,勤心公家,所至务皦察,多请对陈事,上谓其无隐。
八年,改给事中,权知开封府。既受命召戒之曰京府浩穰凡事太速则误太缓则滞惟须中耳请属一无所受才数月有成平县民张斌妻卢氏诉侄质被酒诟悖。张素豪族,质本养子,而证左明白,质贿于吏。从吉子大理寺丞锐时督运石塘河,往来咸平,为请于县宰,断复质刘姓,第令与卢同居。质洎卢迭为讼,县闻于府。从吉命户曹参军吕楷就县推问。卢兄文质又纳钱七十万于从吉长子大理寺丞钧,钧以其事白从吉,而隐其所受。即诏御史王奇、直史馆梁国鞠之。狱成,从吉坐削给事勒停。
又高清者,库部郎中士宏之子,景德中举进士,宰相寇准以弟之女妻之。寇氏卒,故相李沆家复婿之。历官以贿闻,颇恃姻援骄纵,被服如公侯家,以是欺囊小民。知太康县,民有诣府诉家产者,清纳其贿,时已罢任,即逃居他所。锐尝就清贷白金七十两,清以多纳贿赂,事将败,求以为助。时方鞠卢氏狱,从吉请对,发其事,欲以自解。逮清等系狱,命比部员外郎刘宗吉、御史江仲甫劾之。清枉法当死,特杖脊黥面,配沙门岛。从吉坐首露在已发,当赎铜,特削谏议大夫。天禧三年,起为卫尉卿。明年,判登闻鼓院。坐与寇准善,以光禄卿致仕。未几卒,年七十。
(节选自《宋史·慎从吉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既受命/召戒之曰/京府浩穰/凡事太速则误/太缓则滞/惟须酌中耳/请属一无所受/才数月/有咸平县民张斌妻卢氏/诉侄质被酒诟悖/
B.既受命召/戒之曰/京府浩穰/凡事太速则误/太缓则滞/惟须酌中耳/请属一无所受/才数月/有咸平县民张斌妻卢氏/诉侄质被酒诟悖/
C.既受命/召戒之日京府浩穰/凡事太速则误太/缓则滞惟/须酌中耳/请属一无所受/才数月/有咸平县民张斌妻卢氏/诉侄质被酒诟悖/
D.既受命召/戒之曰/京府浩穰/凡事太速则误太/缓则滞惟/须酌中耳/请属一无所受/才数月/有咸平县民张斌妻卢氏/诉侄质被酒诟悖/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慎从吉官场失意,常以文酒自娱。他曾当过元帅府长史,归附宋朝后,担任闲官将近三十年,常以诗文饮酒自娱,与许多士大夫多有交往。
B.慎从吉为官务实,公事尽心尽力。他任职吏部时,买来草席让候选官员坐着考试;公事勤勉,务求明察,经常请求奏陈事情,受到皇上肯定。
C.慎从吉受到牵连,遭受勒令停职。卢氏诉侄一案中,他的两个儿子因各自接受一方贿赂使案件久拖不决,朝廷查明真相,他因此被勒令停职。
D.慎从吉自首延后,终被削职赎罪。高清受贿之事将败露时,曾请求慎锐帮助;而他在审理卢氏一案中才坦白这件事,因此被削去谏议大夫。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张素豪族,质本养子,而证左明白,质贿于吏。(5分)
(2)历官以贿闻,颇恃姻援骄纵,被服如公侯家,以是欺蠹小民。(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金陵
汪元量
只见空城不见台,客行搔首自徘徊。
风云旧日龙南渡,宇宙新秋雁北来。
三国衣冠同草莽,六朝宫殿总尘埃。
交游相见休相问,把酒江头且一杯。
【注】诗人因目睹亡国惨状,作的诗多记录宋亡之前后事,本诗为诗人被俘北上过南京时作。台:指凤凰台,南京名胜。龙南渡:指宋高南渡建立南宋。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上句扣题点明经行地点,突出废城荒芜;下句“搔首”“徘徊”表现诗人的惆怅。
B.颈联中“衣冠”与“草莽”,“宫殿”与“尘埃”,对比鲜明,饱含兴亡无常的痛感。
C.尾联写实,“休相问”含有难言之悲痛,“且一杯”抒发不堪回首、以酒浇愁的抑郁。
D诗中“台”“徊”“来”“埃”“杯”押韵,朗朗上口,也增添了作品的抒情色彩。
15.颔联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荀子在《劝说》中举例论证借助外物的重要性时说,终日殚精竭虑思考,却“            ”,踮起脚极目远望,也“            ”。
(2)《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岑参运用浪漫主义手法,以“            ,            ”描写了沙漠上寒冰纵横、彤云密布的景象。
(3)白居易在《琵琶行》中,“          ,          ”两句写出了送别的自然场景,渲染了离别之情。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在夏商周时期的中国,“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而进行“祀与戎”所需要的工具,却唯独倚重于铜与锡或铅的合金——青铜。谁        了铜资源,谁就有了成为强大势力的资本。由于北方铜矿资源已不足以支撑商王朝的需要,长江中下游流域的铜矿山资源便吸引了商王的注意,盘龙城应运而生,商的势力范围于是向南方               。大概在春秋早期晚段,楚文王因为领军占据了铜绿山,所以使得楚国国力倍增,跻身“七雄”。
楚国占据铜绿山之后又将铜料的采冶铸技术逐渐发挥到了极致,生产出一大批         的青铜器。据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       )。在中国青铜时代,中央王朝创造了大一统的中原青铜器文化体系外,楚国创造出          的楚系青铜器文化,在中国青铜文明发展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管控   扩散   巧夺天工  别出机杼
B.掌控   扩张   巧夺天工   独树一帜
C.掌控   扩散   富丽堂皇   独树一帜
D.管控   扩张   富丽堂皇   别出机杼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没有铜绿山,就没有楚国的青铜器文化
B.占领铜绿山,带来了楚国的空前强盛
C.楚国国力的空前强盛,推动了文化的高速发展
D.楚国的青铜器完全可以和中央王朝的青铜器相媲美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楚文王因为领军占据了铜绿山,而使楚国国力倍增,跻身“七雄”。
B.因为领军占据了铜绿山,楚文王使得楚国国力倍增,跻身“七雄”。
C.楚国因为楚文王领军占据了铜绿山,所以使得国力倍增,跻身“七雄”
D.楚文王领军占据了铜绿山,楚国因有铜绿山而国力倍增,跻身“七雄”。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理论上,           :患者的癌细胞能够进入健康人的体内以及癌细胞能够在健康人体内存活和生长。但是,癌细胞体积很大,很难通过日常传播途径比如呼吸、饮食和接触等途径进入正常健康人体内;并且人体有强大的免疫系统,能够有效识别和消灭外来的侵入者,即使癌细胞通过偶然的机会进入了健康人体内,         。因此癌症不会传染。但癌症是一种多基因遗传易感性疾病,往往存在家族聚集的现象。简单的理解,就是           。
21.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55个字。(5分)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孙华20日在成都举办的“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工作进展会上透露,过去考古专家虽然对三星堆已出土文物进行了初步复原,但青铜树尖什么样,青铜面具下是否有木质身躯并不清楚,新发现的6座三星堆文化“祭祀坑”的发掘,将对人类完整认识三星堆提供新契机。
据了解,三星堆遗址发现于20世纪20年代末,位于四川省广汉市三星堆镇,是四川盆地目前发现夏商时期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中心性遗址。考古工作者于2019年11月至2020年5月新发现6座三星堆文化“祭祀坑”,现已出土金面具残片、鸟型金饰片、金箔、眼部有彩绘铜头像、巨青铜面具、青铜神树等重要文物500余件。
“过去三星堆发掘出那么多青铜头像,但它的身躯是什么?”孙华介绍,之前有专家推测青铜头像下可能是木质身躯,但目前尚无准确结果,要进一步理解三星堆文化,还有待6个三星堆文化“祭祀坑”精细化发掘的继续进行和全部信息的披露。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纪念日一般是指某个国家为了纪念重大事件、伟人、先烈等特定的节日,常会开展相关纪念活动。
纪念是用一定的方式对人对事进行怀念。它既可以是国家民族对过去荣誉的回忆,对过去痛苦的祭奠,也可以是个人对事对亲朋的怀念。形式或许不同,意义同样真切。真正的纪念是心灵的回响,历史的回音。它坚守信念,传递勇气;它珍藏感动,分享幸福;它审视过去,启迪未来。
请你从下列五个纪念日中任选一个,就上述话题写一篇文章,在电视台“纪念”栏目登台演讲。
(1)4月23日——世界读书日;(2)5月4日——中国青年节;(3)7月1日--中国共产党诞生日;(4)10月8日——中国航天日;(5)10月17日——国际消除贫困日。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切合身份,贴合背景;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