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202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样卷一)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21-05-27 22:17
202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样卷一)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青少年想象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科普科幻作文大赛中所暴露的青少年“想象力跟不上科技”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因于他们的“输入”跟不上“输出”。所谓“输入”,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青少年学生通过学习与实践掌握的科学与技术知识,二是完成篇科幻作品必备的基本写作技能。所谓“输出”,则指的是青少年发挥科学想象力与创新能力带来的成果,比如科幻作文大赛的作品。
那么,“输入”为什么跟不上“输出”呢?科普作品的阅读作为“输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作家构思作品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显而易见,如果科学与技术知识的“输入”不足,就算是专业作家这样的“巧妇”也会“难为无米之炊”。然而,在科学发展突飞猛进的今天,科学与技术知识的“输入”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它本身就具有挑战性。在中小学阶段,科学学科无法即时、全面地反映科学与技术的前沿发展,很大程度上是由基础教育的特殊性决定的。因为科学学科所传授的主要是在科学史上经过长期检验的相对稳定的知识,即便是随着时代发展,课程标准与教学内容不断更新,也会与科学发展的前沿知识有一定的差距。一味指责中小学应试教育做主导,实际上,是忽略了中小学基础教育的特殊性。
第二种“输入”是完成一篇科幻作品必备的基本写作技能。我认为,当听到对青少年学生开展科幻写作时想象力匮乏问题的批评时,作为教育工作者需要反思,我们该不该、有没有将培养青少年科学想象力视为己任?我们自身是否懂得科幻创作的一般规律?是否掌握一些科幻作品阅读与写作的基本方法?是否切实开展了相关的教学实践?有没有在培养他们的科幻想象力方面下过真功夫,真实践过?从本人对中小学科普科幻教育现状的了解来看,对于这一连串的问题,答案不容乐观。
“输入”难以满足“输出”的需要,这只是问题的浅层原因;更深层的原因是教学中还没有在学生包括想象力在内的思维能力的培养上下功夫。找到青少年科幻写作“输入”跟不上“输出”的症结所在,解决之道也就蕴藏其中。
第一,大力加强引导青少年学生的科普阅读,以此弥补中小学科学学科无法完全与时俱进全面地反映科学与技术的前沿发展的缺憾。第二,聚焦青少年学生缺少科幻作品创作必备能力的问题,整合课程资源,开发科幻写作课程。要向学生推荐更多优秀的科普与科幻作品,指导他们从阅读中汲取写作经验,激发创作灵感。在这个过程中,要格外关注思维能力的培养。
青少年学生科学想象力的培养是一个严肃而复杂的问题。路径千万条,真教第一条;输入若空白,输出当然零。实践诬明,语文学科以阅读与写作为抓手,科普与科幻教育“两条腿走路”,是解决青少年科幻创作中暴露出的“想象力跟不上科技”问题的有效路径。
(摘编自周群《如何让青少年学生“想象力跟得上科技”》)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青少年通过学习和实践,可以掌握一定的科技知识,这些科技知识是青少年创作科普科幻作品的决定性因素。
B.因为当今科学技术发展迅猛,所以作为基础教育的中小学阶段,不可能做到让学生接触到最先进的科学技术。
C.要切实提高青少年学生的科幻作品创作必备能力,基础教育工作者有必要整合课程资源,开发相关写作课程。
D.语文学科抓好阅读与写作,在科普与科幻教育上下足功夫,就可以培养青少年学生的科学想象力与创新能力。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从青少年在科普科幻作文大赛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谈起,回应了在此问题上对中小学教育的某些指责。
B.文章第二、三两段属分述,从中小学基础教育难以做好的和应该做好的两大方面有针对性对地展开阐述C.文章第四段进一步指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并在第三段阐明具体的做法。
D.文章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表意简洁,比喻形象,第三段运用一连串反问,语言犀利。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只要掌握足够的科技知识和基本写作技能,青少年就能让自己的想象力跟上科技,创作出优秀的科普科幻作品。
B.如果科学与技术知识的积累不够,专业的作家也很难创作出好的科幻作品,因此有必要加强引导青少年的科普阅读。
C.中小学教育有其难以避免的特殊性,因此不能把培养青少年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的重担全部压在中小学教育身上。
D.关于科幻写作能力的培养,目前的中小学基础教育工作者在认识、自身知识储备、教学方法等方面还存在不足。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2020年12月30日下午,滇池之滨,寒风凛冽,海鸥飞翔。张桂梅演讲的声音回荡在云南昆明海埂会堂,如同冬天里的一把火,燃烧在人们的心窝。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编辑部门外传来敲门声,声音不大,不急不缓,但清晰可闻,先是敲两下,然后隔两秒,又是两下,两秒后再两下。
王哥坐在门口的位置,正占着全编辑部仅有的一台电脑玩扫雷。他听见敲门声,起身开门,还转头喊了一声:“李老师来了。”
编辑部主任常姐和另外两名文字编辑听了王哥的话,都放下手里的活,站起来,望着门口,仿佛在欢迎贵宾。
我看这阵势,忙放下手里的信封,心想,李老师是何方神圣,搞得大家都这么庄重?
王哥开门,把李老师迎了进来。
彼时正值盛夏,和现在的天气差不多,李老师拎着个黑色布兜子,头上戴着白色尼龙凉帽,穿了件白色短袖衬衫,隐约可见里面穿着白色背心,下身是蓝灰色纱料长裤,脚上穿着皮凉鞋,黑色皮条间露出白色的棉线袜子。
众人都轻声跟李老师打招呼,语气中透着尊敬。每当有人称他李老师,他都要点点头,圆脸上挂着微笑。
常姐热情地问:“李老师怎么来的?”
李老师笑着说:“骑车。”
“您老今年都七十了,还骑车。”
“回去正好买点菜。”
“梅老师又点菜了?”
李老师笑着点点头。
我也跟着叫李老师,李老师见我,先是一愣,然后问身边的王哥:“这位是……”
王哥忙介绍:“小张,张天明,刚进社,是编务。”
王哥又介绍李老师:“这是李老师,春山社的老前辈,给我们把关的。”
李老师忙摆手:“老前辈说不上,大家都是编辑,同行吧。把关更谈不上,就是外校,发挥点余热。”
李老师说完,跟我握了握手,说:“年轻好,后生可畏。小张同志是刚毕业的?”
我低着头说:“今年刚毕业,东北商贸。”
我之所以低着头说这话,是因为东北商贸实在算不上什么好学校,不过是本市介于二流与三流之间的那么所大学,教学楼低矮,宿舍破旧,教学质量也就那么回事,唯一值得称道的就是学生食堂。
李老师却热情地说:“我是省立沈阳商专毕业的,算起来我们还是校友。”
我没想到眼前这位七旬老者,会跟我是校友。
李老师略显抱歉地说:“光顾着说闲话了,还是先说稿子。”
李老师从布口袋里拿出一个牛皮纸信封,上面印着春山文艺的名头。他从信封中抽出一大摞稿子,稿子中间夹杂着长长短短的小纸条。李老师拿出一个黑色人造革的眼镜盒,取出琥珀色镜框的老花镜戴上,再拿出一支铅笔和一支红色水性笔,才抬起头,望着围拢在桌前的编辑们。
李老师看了看手头的稿子,冲王哥点了点头说:“先从小王开始吧。”
我站在李老师身后,看见稿子上有铅笔和红笔两种字迹,总体而言,铅笔字迹居多,红笔字迹则寥寥。我不明所以,不知为何要做两种标记。
我琢磨着,李老师已经讲了过半,他音量不大,可能是年纪大了,口齿有些不清,再加上他说话轻声细语,难免要听者凑近了才行。于是王哥便双手撑在桌面上,探着前身,看起来很虚心。李老师翻到一份稿子,上面附着一张小纸条。他用食指搓了两下,有点儿费力地搓起小纸条,拈在手里看了看,我见那上面满是铅字,像是用作废的文稿裁成的,更觉好奇,不知这小纸条意味着什么。李老师略顿了顿,将纸条翻过来,那一面的空白处,用红笔写着几行小字。李老师见了那几行小字,恍然大悟,像是记起了什么。
李老师拿起红笔,指着文稿中的一处铅笔记号说:“小王,这个生汆丸子菜谱里,意思是‘将肉馅挤入水中汆热’,可你用的是‘氽’字。这个氽,当油煎讲,南方有个小吃叫油汆臭豆腐,就是用油煎臭豆腐干。我看你这个菜的做法,该是水汆,而不是油氽吧?”
李老师望着王哥,不像是批评错漏,倒像是求教。
王哥挠挠头说:“是水氽,可能是作者把这俩字弄混了。”
李老师点头:“你回头和作者确认一下。不过这种事也难免,毕竟现在都是打印稿,不比我们那时候,看的都是手写稿,宋体字的汆和氽太像了。”
李老师替王哥找了台阶,王哥不住地点头,而其他的编辑,包括常姐,莫不如是。他们一面被李老师指出错误,一面又坦然接受着他的开脱。不过在我看来,除了王哥,别人都有点心不在焉。大多只在讲自己文稿的时候,才认真听听。
当李老师把常姐的文稿讲完,常姐请李老师去总编室坐坐,二人走出了编辑部,那一摞稿子刚留在桌上,就被几名编辑瓜分殆尽。
桌上还剩常姐的稿子,以及一小堆散落的小纸条。我闲着无聊,拿起常姐的稿子逐一翻看,上面铅笔和红笔做出的标记不少,甚至超过了王哥。
我震惊于这些标记之多,因为这期交稿的时候,总编特意嘱咐让我通看一遍,熟悉熟悉,兼做学习。我看完觉得文稿编得都挺好,堪称无懈可击,可到了李老师手里,这些文稿居然呈现出错漏频出的另一面。
老眼昏花的李老师是怎么敏锐地找出这些错漏的?我不得而知,更无法想象。
我没注意到走廊里常姐送李老师岀去的说话声,甚至等她和总编走进编辑部,我都没察觉,直到常姐抽走我手里的稿子。
总编瞥了一眼稿子,说:“以后把统计编校错误的活也交给小张,这也是个学习的过程。”
常姐点点头,说:“小张,回头我把统计表给你,我们几个文字编辑每人一张,红笔勾出的错误,统计一下,然后汇总交给我。”
我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总编对常姐小声说:“小常,这个月错有点多啊!”
常姐没吭声,只是轻轻点了点头,总编转身离去。
刚才还挺热闹的编辑部,陷入一阵令人尴尬的安静之中。
常姐忽然啪的一声把那摞稿子摔在了自己桌上。
于是更没有人说话,安静就这样持续着。
(节选自黑铁《无所依》)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写“王哥坐在门口的位置,占着全编辑部仅有的一台电脑玩扫雷”,意在表现“王哥”在社里身份的特殊。
B.“一小堆散落的小纸条”折射的是编辑们的粗疏散漫、敷衍塞责和不求上进,极具讽刺意味,又使人备感悲凉。
C.小说善于前后呼应,“常姐忽然啪的一声把那摞稿子摔在了自己桌上”与她前面对李老师的热情形成鲜明对照。
D.小说令人感慨:在纸媒衰落的时代,老一辈校对如匠人般研究文字,一字一格地在生命的稿纸上郑重地行走着。
8.请谈谈本文是如何具体塑造一位“工匠”形象的。(6分)
9.小说开头四段采用的手法在《红楼梦》中也有所体现,请结合全文简析其妙处。(6分)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