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广东省名校2021届高三第三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21-05-04 17:44
广东省名校2021届高三第三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类文明的两种知识
钟祥财
①亚里士多德把人类的知识划分为三种。一种是理论知识,又称思辨知识,是指人类为着知识自身而追求的知识,包括物理学、数学和形而上学等;另一种是实践知识,它是人类为着社会行为而追求的知识,包括伦理学、政治学等;还有一种是创制知识,它是人类为着创建和制作而追求的知识,包括各种技术、工艺等。归结起来,亚里士多德所说的知识大体有两类:一类是技术性知识,另一类是非技术性知识;前者是指工匠制造一件器物的确定知识,可教可学,后者是人们思考道德哲学等问题的更为复杂的知识,除了教育和交流,更需要通过体验、积累、感悟逐步掌握。
②古希腊人对知识怀有深深的敬畏。他们智力敏锐、生活从容,又如履如临、懂得自律。比如,他们对数学有精到的理解,但不会大胆地把数学作为改变生活方式、满足物质欲望的工具。在他们眼里,数学本身就是理念,是本质,是认识的极致,其他的一切不过是它的外包装。如果把思辨知识降格为创制知识,无异于把人类所有的智慧都变为工具,人也就失去了知识追求的终极目标——和世界本身生活在一起,从而使自己也变成工具。不轻易品尝智慧之果,是希腊人最了不起的智慧。
③依据技术知识而运行,社会经济可以快速发展,可以有数据证明的增长,但其中掩盖的问题、隐藏的风险,往往超出技术知识所能解决的范围。所以博尔丁警告说:“世界很复杂,如果我们非常欣赏数学模型的简单,认为世界的确像这些模型,真正的危险就会发生。”金融危机是经济学数理崇拜的代价,体制转型是对科学计划的矫正,而所走弯路正是由于人们追求所谓“通天塔”的确定知识所造成的。
④在环境方面,在怎样减少碳排放的问题上,各国的思路还是集中于替代能源和开征新税等,试图依靠技术进步解决人类需求和环境约束之间的矛盾;通过改变人类自身的生活方式以减轻地球负担显得不合时宜。在生活方面,转基因技术等正不可阻挡地走上百姓的餐桌,生物学界一再声称转基因食品是安全、必要的,但生态学家、伦理学者和普通民众仍心存疑虑,因为经验和理智告诫人们,当一种技术知识满足了人类一部分看得见的需求时,它所带来的不确定性是看不见的,人类很可能得不偿失。
⑤100年前,马克思·韦伯在回答什么原因促进了资本主义兴起的问题时,提出了“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概念。在一定程度上,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这两个概念可以与上面划分的两种知识相对应。工具理性的表现形式是技术性知识,它服务于人类追求利益最大化目的的本能和意识。而体现价值理性的非技术性知识则不同,它以人类文明中与功利目的相关性不紧密的观念习惯和普适价值为内涵,崇尚智慧、道德和正义,难以用技术性知识加以推理或证明。如果说技术性知识是对人类求利本性的承认和满足,那么非技术性知识则是对人类本性的精神引导和制约。技术知识对经济发展非常重要,但人类毕竟不是工具,而是目的本身。非技术知识体现人的本质、尊严和价值。今天,延续人类文明急迫地需要技术知识和非技术知识发挥协同作用。知识不该仅仅能使人类富裕,而且要能使人类智慧和快乐。
(2011年11月21日《文汇报》,有改动)
1. 下列说法符合本文意思的一项是
A. 亚里士多德把人类知识划分为技术性知识和非技术性知识两种。
B. 技术性知识可以通过教学掌握,而非技术性知识则不需要通过教学而掌握。
C. 在环境方面,人类应该尝试通过改变自身生活方式以减轻地球负担。
D. 工具理性就指技术性知识,价值理性就是指非技术性知识。
2. 下列属于本文所说“技术性知识”的是
A. 第一段中提到的形而上学
B. 第二段中提到的数学
C. 第三段中提到的数学模型
D. 第四段中提到的经验和理智
3. 请简析第二段“不轻易品尝智慧之果”的含意。
4. 非技术性知识对于人类文明有何价值?请作简述。
【答案】1. C    2. C   
3. 不轻易把思辨知识(或“知识”)当作工具,用于改变生活方式、满足物质欲望。   
4. ①是人类知识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②追求和保守非技术性知识可以防止将人工具化。③非技术性知识可以救技术性知识之失,有助于人类对技术性知识的不足和滥用保持警惕。④非技术性知识是对人类本性的精神引导和制约,体现人的本质、尊严和价值。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问“下列说法符合本文意思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A项,亚里士多德将知识分为三种。B项,“非技术性知识则不需要通过教学而掌握”依据不足。D项,没有把握原文“在一定程度上”“相对应”的分寸感。
【2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问“下列属于本文所说‘技术性知识’的是”,这是考查对文中重要概念的理解。文本的第三段提到的“数学模型”,“如果我们非常欣赏数学模型的简单,认为世界的确像这些模型,真正的危险就会发生”,所以第三段属于本文所说“技术性知识”。第一段中提到的形而上学属于理论知识,又称思辨知识。第二段中提到的数学,“他们对数学有精到的理解,但不会大胆地把数学作为改变生活方式、满足物质欲望的工具。在他们眼里,数学本身就是理念,是本质,是认识的极致,其他的一切不过是它的外包装”,这说在古希腊人眼里,“数学本身就是理念,是本质,是认识的极致”,不把它当成“技术性知识”。第四段“因为经验和理智告诫人们,当一种技术知识满足了人类一部分看得见的需求时,它所带来的不确定性是看不见的,人类很可能得不偿失”,这说揭示二者之间的矛盾。
【3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简析第二段‘不轻易品尝智慧之果’的含意”,这是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意,侧重“理解”能力的考查。作答时可以根据文本第二段的内容进行理解,第二段主要是讲古希腊人对知识的深深敬畏之心,“他们对数学有精到的理解,但不会大胆地把数学作为改变生活方式、满足物质欲望的工具。”所以“不轻易品尝智慧之果”,是因为“如果把思辨知识降格为创制知识,无异于把人类所有的智慧都变为工具,人也就失去了知识追求的终极目标——和世界本身生活在一起,从而使自己也变成工具”,那就是不要把思辨知识降格为创制知识,“作为改变生活方式、满足物质欲望的工具”。
【4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问“非技术性知识对于人类文明有何价值”,这是一道探究题。作答时可以从客观与主观两方面去思考,但必须结合文本内容。如:非技术性知识“是人们思考道德哲学等问题的更为复杂的知识,除了教育和交流,更需要通过体验、积累、感悟逐步掌握”,是人类的知识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理性的表现形式是技术性知识,它服务于人类追求利益最大化目的的本能和意识。而体现价值理性的非技术性知识则不同,它以人类文明中与功利目的相关性不紧密的观念习惯和普适价值为内涵,崇尚智慧、道德和正义,难以用技术性知识加以推理或证明”。相对于技术性知识,“非技术性知识则是对人类本性的精神引导和制约。”“非技术知识体现人的本质、尊严和价值。”作答时需要结合文本提炼答案内容,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况叙述。
点睛: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答题之前,先对作品有充分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面对一篇陌生的文学作品,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理清全文脉络,明白作品所表达的主题,对全文有一个整体认识和把握。具体答题时,还要切忌脱离文本,想当然地去套用鉴赏术语,避免空洞抽象的泛泛而谈或不着边际的任意罗列,更不能根据个人的主观喜好给作品冠以随意的褒贬。本题可以从客观与主观两方面去思考。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3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英雄
张海霞

他二十岁的时候,她正好十岁。
她坐在台下,晶晶亮的眸子中全是台上英武的他。
他是学校请来的英雄,笔挺的军装上一张黝黑却棱角分明的脸,因为激动透着健康的红晕。他在台上大声地念着手中的演讲稿,只剩下三根手指的右手高高举起,如同一面灼目的旗帜。在一次实弹演习中,面对一颗滋滋作响的手榴弹,他毫不犹豫地拣起来扔出去,挽救了被吓呆的战友。
她的眼里噙满了泪水,朦胧中台上的他是那么高大英俊,连他那浓重的乡音都显得那么亲切。
“他真是个英雄,我会一辈子记住他的。”她在心里默默地想。

他三十岁的时候,她二十岁。
学校组织去农村体验生活。如果不是村干部郑重地向大家介绍他曾经是英雄,她是一丁点儿也认不出他了。
埋头在田里劳作的他跟其他的农民已没什么两样,披着一件灰扑扑的褂子,失却了红晕的脸还是那么黑,却变得暗沉,村干部介绍的时候,他憨憨的笑,脸上,怎么也找不到十年前年轻的影子。他坐在田头抽着烟卷,好几次她都想走过去跟他说几句话。看着烟头一明一灭,她终于还是没过去。
她实在想不出该对他说什么话。

他四十岁的时候,她三十岁。
他在她所在的城市摆了个摊,卖鸡蛋煎饼。五岁的女儿吵着要吃煎饼,她先认出了他的手,抬头看他的脸,恍若隔世般,已然很陌生了。
她忍不住悄悄告诉女儿卖煎饼的是一个英雄,女儿懵懂地吵闹着,要去看英雄。
她带着女儿折回去,女儿仔细看着那只残缺的手,然后哇地一声大哭起来。她匆忙带着女儿离开。一边哄着女儿,一边回忆自己十岁的时候第一次看见这只手,一点都不觉得害怕,只有敬佩。
她还记起来当时听完报告回到家,小小的她弯曲起两根手指,模仿三指的样子,想象着那种悲壮。

他五十岁的时候,她四十岁。
她在民政局混上了科长的位置,工作还算清闲,生活不好不坏。
当他在她办公室外面探头探脑的时候,她根本就没认出他,原来他是来申请困难补助的。
她给他倒了杯茶水,他受宠若惊地捧着,只会一迭声地说谢谢。她陪着他办完了所有手续,而他不知道为何受到如此礼遇,越发地惶恐不安,一个小时里说了不下五十声的谢谢。
望着他佝偻着背离开,她开始努力回想他年轻时的样子,却怎么也想不起来了。
“他真的曾经是个英雄吗?”问自己这个问题的时候,她觉得那么茫然。

她五十岁的时候,他已经不在了。
那天她在办公室喝着茶,翻着报纸,四十年前的他突然映入眼帘。犹如被雷击般,她手中的茶杯怦然落地。他在回乡的公交车上遇到一伙劫匪,一车人里只有他挺身而出,搏斗中,他被刺数刀身亡。报道还提到,他的右手只有三根手指,年轻时他就曾因救人成为部队里的英雄典型。那张穿着军装的年轻的照片,据说是他唯一的一张相片。
一瞬间,泪水又涌上了她的眼睛,恍如四十年前她含着泪眼坐在台下仰望。
5. 请留意小说每章第一段的句式和内容,简析这五个段落在全文结构上的作用。
6. 请结合全文简要赏析第五章画线句子(“那张穿着军装的年轻的照片,据说是他唯一的一张相片”)的内涵。
7. 从自然顺序看,第三章画线句子应该放在第一章末尾。作者把它安排在第三章末尾,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案】5. ①前四章第一段句式相似,使小说有一种排比(整齐)的美感(韵律感)。②五个段落都点明了“她”的年龄,使全文时间线索分明。(构成时间线索,使全文结构完整,浑然一体。)③前四章第一段句式相似,使第五章第一段的不同句式得以凸显,引人注目,从而使小说的高潮(第五章内容)更加突出,令人震撼。   
6. ①他年轻时挽救战友的行为代表了英雄的精神境界。②他的高尚精神品质始终保持,没有改变。③英雄在生活中很平凡,低调而不张扬。④人们只关注到英雄的壮举,而在平时则对其淡忘甚至漠视。   
7. ①英雄的事迹感人至深,令人难忘。(“她”始终珍视对英雄的敬仰之情。)②高贵的精神会引起高贵心灵的共鸣,并产生恒久的精神力量。③因女儿的反应而自然联想,意在映射、感喟时代变迁、普通人价值观的变化。
【解析】
【分析】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分析语段在文中作用的能力。
每章第一段都是相同句式,“他二十岁的时候,她正好十岁”“他三十岁的时候,她二十岁”“他四十岁的时候,她三十岁”“他五十岁的时候,她四十岁”“她五十岁的时候,他已经不在了”,用相似句式开头,显得整齐划一,有韵律感。
从内容上看,这五段都是他和她的年龄,他从年轻到去世,她从年幼到年老,点明了时间线索,让文章浑然一体,线索明晰。
第五章的开头是“她五十岁的时候,他已经不在了”,句式上虽然相似,然而“他”与“她”变换了位置,甚至“他”也再无年龄增长,在一致的句式里显得特别不一样,从而引起人们的注意,也让他牺牲的事迹更震撼人心。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丰富含义,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那张穿着军装的年轻的照片,据说是他唯一的一张相片”,结合前文来看,英雄只有这张穿着军装的年轻的照片,是物质条件困乏所致。他是英雄,但他生活不但平凡,而且可以说是贫困,做过农民,卖过煎饼,申请过困难补助,他的英雄精神仿佛并没有给他带来什么好处,除了人们的惊叹和赞扬,他的实际生活情况是被忽视了的。
从作者的特意安排来看,这么写具有深意:尽管他如此贫困,过得不如人意,甚至比不过大部分的普通人,但他的英雄精神依然没变,一如从前年轻的穿着军装的他,作者刻意安排这张年轻时的照片,更强调了他这种英雄精神始终保持了下来。“唯一的一张”说明,年轻时救战友的英雄精神是他矢志不渝的精神境界,这就是英雄 “唯一”的精神象征。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情节结构安排的作用的能力。
按照自然发展顺序,这段话应该是她小时候听完英雄报告后;然而作者特意把这段话放在她成年后,带女儿看英雄,女儿的反应与她截然不同时,她回想起了自己小时候的感受,这是自然联想,也通过女儿和她当初感受的不一样的对比,反映了时代变迁与人的价值观变化。
而她年到三十,依然铭记着当初对英雄的感受,足见她心中一直敬仰着英雄,才会介绍给女儿,也才会如此感喟。
“小小她弯曲起两根手指,模仿三指的样子,想象着那种悲壮”可见,她被英雄精神感染,也想要理解英雄甚至成为英雄。正因为她对英雄有着崇拜之情,才会在自己的能力所及处尊敬英雄、帮助英雄,最后再一次被英雄行为感动,高贵的精神引起了高贵心灵的共鸣,并产生恒久的精神力量,影响了她的一生。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