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辽宁省实验中2021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21-04-09 10:34
辽宁省实验中2021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材料一:
孔子教育儿子伯鱼时说:“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篇》)实际上,这是孔子依据西周以来《诗》与礼共生互动现象,对《诗》礼传家文化现象的精辟概括与科学总结。
所谓“礼者,人之所履也”(《荀子.大略篇》)。礼来源于俗,是俗规范化与制度化的产物。其中,礼又是礼的核心内容:“礼义也者,人之大端也。”(《礼记礼运》)这是因为,任何礼制如果不能表达礼又,或所表达的礼义不合时宜,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故习礼,自然是人的立身之本。
所谓“诗者,志之所之也”(《毛诗序》)。故收录于《诗经》中的作品,不仅是言情言志的诗歌文本,更是融歌辞演唱、音乐伴奏、舞蹈搬演为一体的艺术形式。故其.自然是一种艺术化与仪式化完美结合的礼仪作品,是周代礼乐文明的具体体现,是“正始之道,王化之基”(《毛诗序》)的文化经典。故习《诗》,既是周代贵族子弟必学:科目,也是周礼的核心内容。
西周自立国以来,一直十分重视《诗》教、礼教与乐教。在乡校中主要以“六德”:“六行”“六艺”为教育学生的基本内容。所谓“六德”者,即知、仁、圣、义、忠、和,以培养品德修养:所谓“六行”者,即孝、友、睦、姻、任、恤,以提升人际交往.能力:所谓“六艺”者,即礼、乐、射、御、书、数,以学习文化知识。至春秋后期的孔子,“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庄子.天运篇》),教授学生,即通过学习“六艺”来实现“六德”“六行”的教育目的。
当然,这些教学内容是分时段来进行的:“春秋教以《礼》《乐》,冬夏教以《诗》《书》。”(《礼记*王制》)而《诗》教、《礼》教与《乐》教,具有不同的目的与功能:“其为人也温柔教厚,《诗》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礼记•经解》)可见,《诗》教是让人温柔敦厚而不愚蠢,《乐》教是让人心胸宽广善良而不过分,《礼》教是让人恭俭庄敬而不烦琐。
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秦伯篇》)足见他非常关注《诗》礼互动文化现象,将《诗》与礼、乐联系在一起。《诗》可颂可歌,是乐的重要内容,也是礼的组成部分。周代举行重大礼仪活动,鼓瑟吹笙,颂《诗》奏乐。正如《乐记》所言:“乐由中出,礼自外作。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揖让而治天下者,礼乐之谓也。”《诗》与礼乐,三位一体,相互为用,体现周代礼乐文明。
周人在燕飨朝聘之时,赋《诗》言志,崇尚仁义,恭行礼让。及至汉代,设立五经博士,更加重视《诗》教,《诗》成为经典,可以“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毛诗序》)。此后,虽然朝代更迭,礼制变迁,但周礼中推崇温、良、恭、俭、让的核心内容和《诗》教之旨不仅没有变化,而且日益加强。
孔子等人之所以强调《诗》礼教化,是因为《诗》是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乐又是礼的核心内容,三者合而为一,强调德教,注重个人修养,提倡君子品行,倡导友好往来,崇尚和谐社会。孔子说:“礼也者,理也;乐也者,节也。君子无理不动,无节不作。不能《诗》,于礼缪:不能乐,于礼素;薄于德,于礼虚。”(《礼记.仲尼燕居》)讲礼就是讲道理,乐可调节人情,不合情合理之事,君子不为。重要礼仪场所,如果不能赋《诗》言志,行礼就会出错;行礼无乐配合,就显得呆板无味;行礼品德浅薄,就显得虚伪造作。儒家所倡导的《诗》礼教化的思想,礼乐文明的精神,被后来的家风家训所继承,成为教子传家的法宝。
(摘编自王锝《<诗>礼互动与诗礼传家》,有删改)
材料二:
儒家认为,“乐诗”能够“治心”,也就是“乐诗”能激发道德心,而道德心是一切社会良好秩序的前提。这是因为:“致乐以治心,则易、直、子、谅之心油然生矣。易、直、子、谅之心生则乐,乐则安,安则久,久则天,天则神。天则不言而信,神则不怒而威。致乐以治心者也。致礼以治躬则庄敬,庄敬则严威。心中斯须不和不乐,而鄙诈之心入之矣;外貌斯须不庄不敬,而易慢之心入之矣。”(《礼记.乐记》)足见“乐诗”由心生,是人心的符号性外化,表征着人心的情感与意志。而“乐诗”一旦呈现出来以后,又可以作为一种外在手段,强化人们原初的情感与意志,或者是将制乐和作诗者的情感与意志推而广之,为更多的人接受,从而引导和改变更多人的情感与意志。如是,“乐诗”也就成为提高自我修养、强化自我教育、提升自我成就的重要手段,也就是儒家所强调的君子要“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篇》)。
(摘编自朱承《乐诗之教》,有删改)
材料三:
《诗经》是周代诗礼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礼制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更是实现礼乐文明建构的重要途径。就《诗》与礼这两个异质元素的融合形态而言,在以“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等“五礼”为核心内容的礼仪制度规范定型化过程中,在以“君臣”“夫妇”“父子”“兄弟”“朋友”等“五伦”为核心内容的伦理道德规范定型化过程中,诗人常常都会以歌功颂德方式,将二者融合为一个有机体:在“五礼”“五伦”社会化过程中,诗人往往都会以讥失匡恶方式,将二者融合为一个有机体。而使《诗》与“礼”融合的介质,则是“乐”。这就是《诗》与“礼”这两个异质元素融合的内在机制。前者以《周颂》与《大雅》《小雅》中的大部分诗篇为代表,后者以十五“国风”中大部分诗篇为代表。故孔子谓“诗之所至,礼亦至焉”(《礼记•孔子闲居》)。
(摘编自王志芳《<诗经>与礼制秩序的重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论语•季氏篇》里的内容是孔子依据西周以来《诗》与礼共生互动现象,对《诗》礼传家文化现象的精辟概括与科学总结。
B.礼来源于俗,是俗规范化与制度化的产物,这是因为,任何礼制如果不能表达礼义,或所表达的礼义不合时宜,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C.收录于《诗经》中的作品,是一种艺术化与仪式化完美结合的礼仪作品,是周代礼乐文明的具体体现,是“正始之道,王化之基”的文化经典。
D.西周自立国以来,在乡校中主要以“六德”“六行”“六艺”为教育学生的基本内容:至春秋后期的孔子,通过学习“六艺”来实现“六德”“六行”。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教、《礼》教与《乐》教分时段进行,其功能也不同:《诗》教让人温柔敦厚,《乐》教让人广博易良,《礼》教让人恭俭庄敬。
B.“礼者,人之所腹也”,故习礼,是人的立身之本;“诗者,志之所之也”,故习《诗》,既是周代贵族子弟必学科目,也是周礼的核心内容。
C.《诗》可颂可歌,是乐的重要内容,也是礼的组成部分。《诗》与礼乐,三位一体,相互为用,体现周代礼乐文明。
D.中国封建社会,虽然朝代更迭,礼制变迁,但周礼中推崇温、良、恭、俭、让的核心内容和《诗》教之旨不仅没有变化,而且日益加强。
3.材料一与材料二都引用了孔子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一句,下面选项中体现了“兴于《诗》”的一项是
A.初中生小车用《关雎》“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一句表达对喜欢的游戏角色皮肤的向往。
B.高中生小付通过学习《蒹葭》一诗,了解了《诗经》六义中“兴”这一手法的特征。
C.军校大学生小王通过学习《无衣》,树立了集体主义与爱国主义的情怀。
D.研究生小景在撰写《通过文学经典,透视古代的婚姻》这一论文时,引用了《氓》。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4分)
5.三则材料从不同侧面讨论了《诗》礼文化,请根据材料分析三则材料的侧重点有何不同?(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6-9小题。
撒手锏
范子平
在实验小学教毕业班的老师,人人都有自己的撒手铜。比如说数学老师杨芳的撒手铜是解应用题,她能把好几道应用题一气儿写在黑板上,然后一边比较它们的特点,一边同时计算。而语文老师的姚摇,因为参加工作时间短,撒手铜就没有众多资深老师明显,但是肯定也有的,要不然,怎么会才教两三年工夫,就调到毕业班教课还兼任班主任呢?
姚摇讲课以学生为中心,不要说学生不好好听讲,就是哪个学生上课精力投入不到位,没有充分动脑筋思考,她都能分辩出来,并且要当堂纠正,一般不会拖到下一节课。这学期姚摇接了一个新班,偏教育局又安排全学区的语文教师来听她观摩课。姚摇虽说已经久经沙场,但还是进行了认真的准备。她的准备不是研究写教案,因为那些她早已成竹在胸;也不是布置学生怎么发言,因为她觉得那样太假。她主要是设想学生在课堂上的各种表现。
她讲的是课文《春天的故事》,学生反应热烈,充分参与,一个个发言踊跃。预先设计的教学目的都已达到,可以说是一节非常成功的示范课。下边的听课老师都露出钦佩的目光。但是就在这时,她发现调皮鬼王小路,正低着头往抽屉里看什么?按说,教学目的已经达到,不应该节外生枝,如果在这个时候出什么应付不了的问题,前边的示范教学就功亏一篑了。但是,姚摇说到底还是不服气,她不相信自己会控制不了局面。她与生俱来有一种挑战心理。
她点名了:“王小路,你站起来。你对这一节课有什么不满意的吗?”
一般的老师不会这样问,因为好像在暗示让学生来姚老师的毛病。学生真是说出对你的课不满意,你又能怎么着呢?
但是姚摇就是姚摇,她有充足的心理准备,她的打算是要王小路说出自己的具体意见,然后自己循循善诱,给出解答,让其他学生受到启发。她说过,只有在动态中教课的老师才是合格的老师。
王小路看看四周,低了头不说话。姚摇更加相信自己的判断,她说:“没关系,你大胆说出来。我们自由对话,只要讲真心话,其它一切都无所谓。”
王小路说:“我很满意,您上课我向来都满意的——我只是在做数学作业。”说完,还扬了扬数学本子。
姚摇说:“为什么要在语文课上做数学作业呢?”
王小路说:“我不是每一节语文课都做数学作业。只是,只是昨天上数学课我妈有病,我请假耽搁了。”
姚摇让王小路到讲台上,给了他一段粉笔,说:“你左手在黑板上画一个方框,右手在黑板上画一个圆形。注意,两只手要同时动作一同时开始,同时结束。”
听课的老师发出了细微的议论声。刚才还为姚摇担心的本校校长、教导主任都露出了会心的微笑。他们知道姚摇是要通过具体的事例,来说明“专心致志是搞好学习不可缺少的条件”,他们相信姚摇会说出一番娓娓的动听的道理。
但是,谁也没想到,王小路两只手同时动作,一只手画出规范的方形,一只手画出规范的圆形,而且同时画完,没有一点破绽!在下边听课的老师们,有的好奇,有的着急。是呀,接下来姚摇该怎么办呢?
姚摇却灿烂地笑着,透出心底的喜悦。她说:“小路,那么你是说,这一节语文你也完全掌握了?”
王小路站起来,把这节课的重点,包括时代背景、重点词语、语法练习乃至意境欣赏说了一遍,简练而又全面。姚摇忘形地走下讲台到王小路的课桌前,拉着他的手高兴地摇,说:“好,好!”
姚摇回到讲台上兴奋地说:“你们知道高斯吗?他上小学的时候,计算能力已经远远超过了老师:19岁的时候,他就解决了2000年来无数数学家渴望征服的一道数学难题。后来他成了一个伟大的数学家。如果我们发现自己具有某种才能,一定要珍惜,千万不要放过!像王小路同学,就应该用特殊的教学方法,以后我们一定专门研究,他完全可以学得更多一些,更快一些。”
姚摇又说:“但是,同学们,各人有各人的学习道路,如果不能一手画園一手画方,那么,还是要专心致志才能取得优秀的成绩。这只是成功的途径不同。条条大路通罗马,我们千万不要放弃努力。”
课堂上响起了一片热烈的掌声。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姚摇不愿在观摩课前布置学生发言,这一方面写出她真诚的特点,另方面在某种程度上反应了某些观摩课“假”的问题。
B.姚摇上课时反应机敏,对于那些不好好听讲、上课精力投入不到位、没有充分动脑筋思考的同学,她都要当堂纠正,绝不会拖到下一节课。
C.《春天的故事》一课在“王小路事件”之前已经可以说非常成功,这从同学的表现和老师的反应可以看出来。
D.王小路面对老师的询问先看四周,然后低头不语,说明他对自己的行为有些惭愧,也怕对老师造成不好的影响。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介绍了实验学校毕业班老师的撒手铜并举例说明,是为了衬托年轻老师姚摇的教学水平之高。
B.姚摇之所以要节外生枝纠正王小路,是因为她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挑战心理,更因为她对好课要求的标准。
C.姚摇对王小路的第一次提问是有风险的,本校校长、教导主任及所有听课老师都有一定的担心,生怕她无法应对。
D.本文的整体以叙述为主,间有对话,其中穿插的介绍、评论的内容为人物的塑造、情节的发展都起到了较好的作用。
8.本文中王小路成功地同时左手画方、右手西圆及姚摇的巧妙处理的情节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9.因材施教是班级授课制所要解决的难点,但小说中的教师姚摇却基本做到。她成功的原因有哪些?(6分)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