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一中2021届高三上期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 题。 材料一 "汉服"是自古存在的中华传统文化组成部分之一,但因为历史的原因,并没有得到自然发展,期间断代了300多年。而这300多年,恰恰又是全球化大变革的年代,不仅有着历史上频繁上演的"改朝换代",社会经济的变化发展,还有着四次工业革命所带来的工业化、现代化、城市化、全球化的变迁。我们的生活发生了近乎翻天覆地的变化。此番对汉服的接续,不仅是要找回其外观样式,还要重新拾起传统,使其扎根于现代人们的社会生活中,老树发新芽。 对于当下的汉服而言,若要找回这一系列的传统服饰,找寻古代汉服的外观样式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还要跨越古代到现代的门槛。这两步,需要同步尝试与探索。复兴是推动民俗服饰的形成,带动更多的传统服饰挖掘、保护与传承,因此我们不能有着先考据还原,再传承接续之说。 对于这个必须同步经历的两道坎,我们只能同步完成,无可退缩与逃避。 "汉服"应该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它同时还泛指其一定范围内或其同类的事物按照一定秩序及内部联系组合而产生的整体,是不同的小系统所组成的体系。作为集合概念的体系,我们的目的是推动它重新成为一种活着的文化组成部分,而不是零碎的边缘化记忆和古代款式的生搬硬套,更不是对于某一朝、某一代服饰的全面复盘。过去的零碎元素和款式,在现代社会生活、人际交往中都会有着一定的缺点与不适应性。所有的事物都应当顺应时代变化做出一定的调整。 只有得到社会的认可,才有传承的可能。有观点认为,汉服是从明朝断裂,所以就要从复原明朝开始。看似有道理,但可行性不高。同样还是因为时代的问题。今天人们的审美也有了一定程度的变化,古代的服饰的确很美,也有一定的价值,现在的我们也可以穿着,但不应局限于此。另外当今的社会形态、文化、工艺等都有着一定的改变,实际上已经无法完成百分之一百的复原了。 即使拿来了一样工艺的面料,如何穿又会是另一个大问题,过去有着《舆服制》,有着以紫为尊,以黄为禁的习俗,即使照搬了其古代服饰的样式,没有其实际的身份、对应的穿着场合及文化内涵,这一件衣服如此穿到大街上真的合适吗? 所以这里的核心是传承,但绝不是随意"改良",是根据考据后,经过总结与归纳之后的古代服饰发展脉络和文化内涵来做接续与设计,绝不是随便想象发挥。做个比喻,一座森林烧毁了,我们要在原有的土壤与根基上种植新的树木,采用现代化基因工程或者其他手段,重新培育一座森林,使其能够服务现代人、有实际意义。研究原土壤、根基和遗迹是为了确保新树能够更好的生长,是其为重建的研究手段,而非是研究目的。 体系的重构,类似于森林的重建。既不可能找到原来的残根重新栽植,因为已经不可能了,但也不是我们随便买一些树苗种植就可以的。如果随便发展就没有了传统的接续,这里的现代汉服体系,是指经过现代化建设之后的汉民族传统服饰体系。体系在这里,是指一种活态的文化门类,有着自我发展脉络和动力,适应现代社会自然发展,回归到如同我们的语言和饮食那种没有断代的状态。 这也正是汉服必须要考据,但又不能唯考据的重要原因;又是汉服要传承,但又不能照搬明朝的重要原因。这里的体系是回到汉服复兴的初心,在民族学的框架下,填补民族服饰领域中空白的汉民族服饰。 (摘编自梦玥、若木《复兴的汉服,接续的传统——重新认识回归现代的汉服》) 材料二 现代汉服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手艺人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成为当代青年彰显文化自信最鲜明的表达方式之一,也成为向世人传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符号。 汉服的全称是汉民族传统服饰体系。现代汉服是现代人继承古代汉服基本特征而建构的民族传统服饰体系,主流典型特征可以概括为"平中交右、宽橡合缨"八个字,它不仅是对外观的描述,更蕴含了与中华文化息息相关的内涵,充分体现中华服饰崇尚含蓄内敛、端庄稳重的气质与美感。 总而言之,汉服与西式服饰的差别,在于汉服几乎所有部件和结构都有相应的中华传统文化内涵,即在自然之中寻找规律,进而赋予文化的解释。又如"圆形袖口""衣裾平直"等结构特征,不论最初是出自工艺或其他客观原因所致,但最终一定会赋予文化的解释,体现"规矩方圆"的文明理念。制衣理念的差异,表现为审美趣味的不同。从结构上看汉服是平面的,但是穿在人的身上,就会随之呈现不同的曲线,其行云流水般的外形,给人以随风而动、潇洒飘逸的感觉。这一点与崇尚开放性感、强调人体曲线审美的西方服饰,形成两种截然不同的服饰类别,表现出中西方文化的认识差异。 (摘编自杨娜《现代汉服的文化密码》)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汉服传承出现 300多年断代期,既有频繁发生的改朝换代方面的原因,同时也有四次工业革命所带来的原因。 B.汉服不是单一的某种样式而是一个完整的集合体系,当下,我们都有义务让它重新成为一种活着的文化组成部分。 C.随意"改良",随便想象发挥,是不能传承汉服文化的,需在经历考据、总结、归纳一系列工作后才可设计传承。 D.现代汉服是当代青年彰显文化自信的最鲜明的表达方式,是向世人传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符号。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考据还原汉服的外观样式、传承接续汉服服饰文化,这两步没有先后之分,需要同步尝试与探索。 B.因为时代的原因,今天汉服已经无法达到百分之一百的复原,即便复原,如此穿到大街上也不合适。 C.发展到今天,我们的语言和饮食没有发生断代,汉服文化的发展、接续与传承也应达到这种状态。 D.中西方文化的认识差异表现在汉服重"规矩方圆"的文明理念,西装崇尚开放性感、强调人体曲线审美。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现代汉服范畴的一项是(3分) A. 宽袖圆领、对襟上衣、下身配以曳地长裙的唐代女装袒领半臂襦裙。 B.直领、大袖、衣襟有一对系结缨带的宋代文人服饰鹤氅。 C. 交领右衽、有宽大琵琶袖的明代士人男子居家的便装道袍。 D. 两边开叉、线条平直、腰身紧绷合体的清代女子服饰旗袍。 4. 请结合材料内容,给"现代汉服"下一个简要定义。(4分) 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6 分)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 题。 金华花木生 李俏红 那日,当我赶到浙江师范大学报到时,天已经完全黑下来。我在夜幕中拎着行李,跟随接我的师姐前往中文系宿舍楼。 我们绕过灯火通明的教学楼,转入一条石子铺就的林间小道。月华如水,一阵风带来一股沁人心脾的清香。我忍不住叫出了声"好香啊!"师姐停住脚步说"这一片全是桂花树。"原来,是桂花树在月下静静开着花。虽然于我而言,金华是一座陌生的城市,但在这样的月色下,这样的晚风里,静静地站在桂花树下,我初来乍 到的孤独感似乎渐渐消散了。 校园草木茂盛。春天,楼前的那架紫藤花开得密密麻麻,我和同桌在紫藤花下看书、谈笑,花瓣拂着我们的头发和脸颊,香气弥漫在我们身旁。 紫藤花飘落的时候,蝴蝶兰开了,蓝幽幽的花开在我们的脚下,成片成片的。接着,所有的玫瑰像约好了似的,在校园的各处和你捉迷藏——去食堂的路上,去电影院的路上,去操场的路上,一不小心就会发现它们的倩影。 那时学校到金华市区只有一路公交车,终点站是清波门。金华城不大,清波门附近最热闹,有保宁门,八咏楼,还有小码头,人来人往,天天赶集似的。这热闹中有一个地方让我印象特别深刻,原因是院子里有两株古柏,粗壮苍劲的树干如同守望的哨兵。每到冬天,眼看着树都要干枯,可春天一到,又水灵灵地活回来,真是坚韧顽强。附近的古城墙上爬满了粗壮的木莲,那些果子像一个个绿色的小铃铛悬挂在风中。 毕业后回老家,一个偶然的机缘,我又调回金华工作,清波门一带热闹依旧。那一年,冬天特别寒冷,我独自一人租住在城郊一个小屋里,远离家人,独自生活和工作,一时很落寞,心里空落落的。 直到有一天,在我去上班的路上,忽然看到路两旁,一夜之间似乎所有的茶花都开了,大红、紫红、粉红,格外娇艳。那一刻我的心突然动了一下。它们开得那样忘我,那样精神抖擞,白皑皑的雪覆盖在上面,不仅没有让它们凋零,反而衬出了它们的生机勃勃。这一树树的茶花让我感动,心底的落寞顿时消散。 其实,金华到处是茶花的身影,在街上拐个弯,就会遇见一株茶花,不开花的时候与普通灌木没什么两样,你甚至忽略了它的存在。可一旦开了花,那明艳的色彩仿佛照亮半边天空。冬日百花凋零,茶花却凌寒怒放。 后来,我知道茶花是金华的市花。金华有茶花园,还有国际山茶物种园。有一次,在北京工作的同学过来看我,正值茶花盛开,我便带他去了国际山茶物种园,园内各种茶花艳丽妩媚、芳姿绰约,我一路走一路介绍金华的茶花。我不知道自己在表述的时候是不是流露出太多的自豪和喜欢,同学回北京后不久就给我寄来两本有关茶花的书,还有几套茶花的明信片。 在金华住久了,我越来越喜欢金华的花木。 春天,婺江边的辛夷花开了,亭亭玉立,芳香淡雅。它开得那么安静,以至于我和同事在江边散步的时候都不敢高声说话。看看这朵美,那朵也美,仿佛春天把微笑藏在了花瓣里。 秋日,婺州公园旁开了一溜绣球大的菊花,有段时间我正在读一本小说,日日从菊花前走过,小说里描写菊花的句子就会浮现在脑海,那些文字让眼前的菊花有了别样的美丽。 冬日,位于东莱路上的梅园是颇有诗情画意的地方。红梅刚刚含苞,大家的微信朋友圈就开始活跃。一旦怒放,或朋友结伴,或家人聚会,三五成群全到了梅树下。好像在朋友圈里晒梅花,就是晒自己的幸福生活。 认识种茶花的老何快十年了。老何有一手娴熟的嫁接技术。他从外地买回来各种名贵的茶花枝条,嫁接在油茶树上,让普通的油茶树摇身一变,生出名贵的茶花,身价骤升。我买回两盆嫁接的茶花,花开得比牡丹还大,很是惊艳。 父亲也喜欢花木,周末带他去城东逛花木市场,他和卖主聊得很愉快。卖主摆出茶具,泡上好茶,在花丛中,父亲和他边喝边聊,聊的依然是金华的花花草草。说到兴起时,笑容都舒展开了。 一转眼,我在金华住了十多年。因为这些花木,我更加热爱这座城市。花木可养人,这话一点不假。走在花丛中,抬头看一会儿天,低头看一会儿花,会涌出莫名的感动。 (选自《人民日报》)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文中写"我"与师姐的一段对话虽然简单,但突出了桂花树的多与香,更是以此象征了"我"与师姐间融洽和谐的关系。 B.紫藤花、蝴蝶兰、玫瑰、桂花树、古柏等花木,陪伴了"我"在金华读书的美好时光,都融汇着"我"对它们的喜欢赞美之情。 C.文章写"我"独自或与他人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接触到了不同的花木,意在突出在金华无论你是谁都可随时随地有所观赏。 D."我"在金华读书、工作,喜欢上了金华的花木,同时也因为所接触的这些花木而更加喜欢金华,心中常有莫名的感动。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以"那日"开头,确定了全文叙事的切入角度,即从回忆的角度叙述相关的经历、感受,使叙述的语调显得亲切有真实感。 B.文章善于抓住对象特点描写,描写桂花、紫藤花、蝴蝶兰、茶花时,就都抓住了它们各自的不同特点,但也描写了它们有清香的共同特点。 C.文章写金华的花木时并没有平均用墨而是有所侧重,特别重点描写了金华的茶花,"我"领同学赏茶花、老何种茶花从不同角度突出了茶花的美。 D.文章在描写金华的花木时,运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增加了文章的优美性和可读性,同时多处运用叠词,也增加了语言的韵律之美。 8.文中说"花木可养人,这话一点不假",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意?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9.从文章谋篇布局的角度,分析题目"金华花木生"是如何统摄全文的?(6 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