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广东省梅州市2020-2021学年高三下学期总复习质检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21-03-11 20:48
广东省梅州市2020-2021学年高三下学期总复习质检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作为“农与工肆之人”的代表,墨子执着于破旧立新,建立一套符合小生产者、手工业者利益的新体制、新秩序。为此他自立门户,聚徒讲学,且热衷游说,故有“孔席不暖,墨突不黔”之说。墨子“有坚定的主义,有具体的政治主张”(顾颉刚《古史辨自序》),归纳起来有十项,或称“十论”。即“兼爱”“非攻”“天志”“明鬼”“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非命”。其中“兼爱”是核心,是其一切政治法律观的出发点和归宿,内里所涵摄的平等意识,值得挖掘和珍视。
墨子是“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使爱的思想破土而出的人”(德国阿尔伯特•史怀哲《中国思想史》),他“背周道而用夏政”(《淮南子•要略》),其“兼爱”说首先是对无等级的氏族时代的缅怀与追思,是“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礼记•礼运》)这种大同理想的绝唱。墨子对当时社会的混乱痛心疾首,针对“当今之时,天下之害孰为大”这一问,他回答:“若大国之攻小国也,大家之乱小家也。强之劫弱,众之暴寡,诈之谋愚,贵之傲贱,此天下之害也。”(《兼爱下》)而造成这一切的根本原因是人与人之间“不相爱”和“自爱”。
在战争频仍的时代,墨子目睹并亲身感受着战争带来的离乱痛苦,以一介布衣之身,满怀天真美好的愿望,企图借兼爱之说消弭战争的硝烟。“视人国若其国,谁攻?”(《兼爱上》)大到一国,小到一家一身,唯有兼爱方能杜绝一切“祸篡怨恨”。这种天真背后,朴素的人道主义精神以及悲天悯人的救世之心跃然纸上,而隐含的平等观也呼之欲出,因为兼爱之说所包括的两方面内容,都沁润着平等意识。
其一,爱无等差。“‘兼,尽也。尽,莫不然也’。兼爱,谓尽人而爱之。”(伍非百《墨子大义述》)“兼相爱”要求一视同仁地爱所有的人,无分亲疏、贵贱与贫富,所谓“厚不外己,爱无厚薄”(《大取》),“爱人,待周爱人而后为爱人”(《小取》),“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兼爱中》)。无分彼此厚薄,将别人的国、家、身当作自己的国、家、身一样尊重和爱护。为什么要“兼爱”呢?墨子认为在“天志”之下,国与国、人与人都是平等的。《法仪》篇说得更明确:“今天下无大小国,皆天之邑也;人无幼长、贵贱,皆天之臣也。”“天”对每个人都平等以待,“兼而爱之,兼而利之”,从而保护每一个人,不准肆意“相恶相贱”,做到“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兼爱中》)。可见,“墨翟所讲的兼爱含有反抗压迫和等级歧视的意义”(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
其二,兼以易别。墨子的“兼爱”与孔、孟的“仁者爱人”不同,后者以血缘关系为基础,以“亲亲”、“尊尊”为原则,主张仁爱有等,“轻重厚薄”有别;前者以现实的物质功利为基础,以“爱无差等”为原则,主张“远施周遍”,不分亲疏厚薄。儒家的爱发自内在心理的“仁”,以伦理为本位;而墨家的爱源于外在互利的“义”,具有功利主义色彩。儒家的爱重“别”,“别”者区别也,注重远近、贵贱、亲疏、上下之别;而在墨子看来,“别”是祸乱之源。“别者,处大国则攻小国,处大家则乱小家,强劫弱,众暴寡,诈谋愚,贵傲贱。”(《天志中》)墨子的爱重“兼”,《说文》释“兼”:“并也,从又持秝。兼持二禾,秉持一禾。”并持二禾而不专持一禾,隐含互相平等、相互尊重的意味,这是一个涉及人的平等性问题的概念。墨子视爱人若己为兼,亏人自利为别,并据此作出了“兼士”与“别士”、“兼君”与“别君”的区分,主张“以兼为正”,“别非而兼是”,通过“兼以易别”(《兼爱下》),达到人格平等地位的最终实现。
(摘编自马作武《墨子,让爱的思想破土而出的第一人》)
材料二
毛泽东在延安时期大力倡导墨子之道。1939年4月24日,他在“抗大”生产运动初步总结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墨子是一个劳动者,他不做官,但他是一个比孔子高明的圣人。孔子不耕地,墨子自己动手做桌子椅子。他还进一步发挥说:“马克思主义千条万条,中心的一条就是不劳动者不得食。”他对陈伯达研究墨子称赞有加:《墨子的哲学思想》看了,这是你的一大功劳,在中国找出赫拉克利特来了”。毛泽东视墨子为古代辩证唯物论大家,表达了他对墨子的高度评价。
陈独秀也推崇墨子,他说过:“设若中国自秦汉以来,或墨教不废,或百家并立而竞进,则晚周即当欧洲之希腊,吾国历史必与已成者不同。”又说:“墨子兼爱,庄子在宥,许行并耕,此三者诚人类最高之理想,而吾国之国粹也。”
李大钊赞同墨家“节用”的经济主张,认识到“《墨子》《节葬》《节用》《非乐》等篇,均以节用去奢侈为主旨”。
萧楚女非常推崇墨家那种裂裳裹足、摩顶放踵的牺牲精神:“在我们现在这个时代,我们需要墨翟,不需要陶潜、李白。”他还认为墨子的伟大人格与列宁相同,学习墨子有助于革命者去除自身潜藏的种种个人主义。
(摘编自郑林华《<墨子>与中国共产党人》)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墨子是“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使爱的思想破土而出的人”,他缅怀与追思无等级的氏族时代,他的大同理想堪称绝唱。
B. 墨子在《法仪》中指出,因为“天”对每个人都平等以待,所以,我们应遵循“天志”,保护每一个人,不准肆意“相恶相贱”。
C. 墨子推崇“兼”,反对“别”,他主张 “以兼为正”,“别非而兼是”,认为“兼以易别”是实现人格平等地位的途径。
D. 陈独秀认为墨家的思想如果不废止,将改变中国的历史,墨子的思想是人类的最高理想,是我国的国粹。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墨子执着于建立一套符合小生产者、手工业者利益的新体制、新秩序。由此可以推出,他所谓的体制和秩序存在局限性,也将遭到来自统治阶层的阻挠。
B. 墨子“以一介布衣之身,满怀天真美好的愿望,企图借兼爱之说消弭战争的硝烟”,这句话既有对墨子救世情怀的肯定与赞美,也隐含着对其理想难以实现的感慨。
C. 墨家的“爱”以平等为原则,儒家的“爱”注重等差和分别。通过两者的对比,论证了墨家的“兼爱”思想更符合社会要求,更有进步意义。
D. 材料二中,毛泽东和萧楚女推崇墨子的原因各不相同,但都体现了墨子的思想对共产党人的影响,都体现着时代的烙印。
3. 根据材料的内容,下列做法或主张与墨子的思想相矛盾的一项是( )
A.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B.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C.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D. 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
4. 结合材料内容,简述墨子的思想在今天的现实意义。
5. 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答案】1. C 2. C 3. A
4. (1)墨子的“兼爱”思想倡导人与人之间相爱,有利于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2)“兼爱”思想蕴含着平等意识,有利于形成民主、平等的法治观念;(3)墨子的“非攻”,有助于形成热爱和平的思想;(4)墨子的“节用”思想对于厉行节约有教育意义;(5)墨子的忘我的牺牲精神,有利于培养人们的社会责任感;(6)墨子是一个劳动者,他参加劳动,对于劳动教育有意义。
5. 首先提出中心论点,墨子的兼爱思想隐含着平等观;接着,结合兼爱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论证其隐含着平等观;第三从“爱无等差”“兼以易别”两个方面论证“兼爱”思想隐含的平等观。
【解析】
【分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A.“他的大同理想堪称绝唱”错。原文是“其‘兼爱’说首先是对无等级的氏族时代的缅怀与追思,是‘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礼记•礼运》)这种大同理想的绝唱”,可见大同理想不是墨子提出的,文中为兼爱学说是大同理想的绝唱;
B.“因为……所以”强加因果。原文是“《法仪》篇说得更明确……‘天’对每个人都平等以待,‘兼而爱之,兼而利之’,从而保护每一个人,不准肆意‘相恶相贱’”,可见原句没有因果关系;
D.“墨子的思想”扩大范围,原文是“墨子兼爱,庄子在宥,许行并耕,此三者诚人类最高之理想,而吾国之国粹也”,被陈独秀成为“国粹”的是墨子的“兼爱”而非墨子的思想。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C.“论证了墨家的‘兼爱’思想更符合社会要求,更有进步意义”错。结合原文“儒家的爱重‘别’……而在墨子看来,‘别’是祸乱之源……隐含互相平等、相互尊重的意味,这是一个涉及人的平等性问题的概念”,对比的目的在于证明墨子的兼爱思想隐含着平等的意识,不是为了证明其更具有进步意义。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秦始皇大兴土木兴建阿房宫,违背了墨子的节用思想;
B.体现了李白追求人格平等的理想,与“兼爱”思想中隐含的平等思想相合;
C.杜甫对天下寒士的关爱符合“兼爱思想”;
D.林觉民对天下人的爱符合“兼爱”思想。
故选A。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的能力。
首先看墨子的“兼爱”思想,材料一中“‘兼,尽也。尽,莫不然也’。兼爱,谓尽人而爱之”,这种思想所涵摄的平等意识,值得挖掘和珍视。从当前现实来看,墨子的“兼爱”思想倡导人与人之间相爱,有利于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
材料一中墨子主张爱无等差,“‘兼相爱’要求一视同仁地爱所有的人,无分亲疏、贵贱与贫富”,主张兼以易别,“以‘爱无差等’为原则,主张‘远施周遍’,不分亲疏厚薄”,“墨子认为在‘天志’之下,国与国、人与人都是平等的”。“兼爱”思想蕴含着平等意识,“墨翟所讲的兼爱含有反抗压迫和等级歧视的意义”,有利于形成民主、平等的法治观念;
材料一中墨子基于当时的社会现实提出“若大国之攻小国也,大家之乱小家也。强之劫弱,众之暴寡,诈之谋愚,贵之傲贱,此天下之害也”,这种“非攻”思想有助于形成热爱和平的思想;
材料二中李大钊赞同墨家“节用”的经济主张,认识到“《墨子》《节葬》《节用》《非乐》等篇,均以节用去奢侈为主旨”,墨子的“节用”思想对于厉行节约有教育意义;
材料二中萧楚女非常推崇墨家那种裂裳裹足、摩顶放踵的牺牲精神“在我们现在这个时代,我们需要墨翟,不需要陶潜、李白”;他还认为“墨子的伟大人格与列宁相同,学习墨子有助于革命者去除自身潜藏的种种个人主义”。墨子的忘我的牺牲精神,有利于培养人们的社会责任感;
材料二中毛泽东在延安时期大力倡导墨子之道,他说“墨子是一个劳动者,他不做官,但他是一个比孔子高明的圣人。孔子不耕地,墨子自己动手做桌子椅子”。墨子是一个劳动者,他参加劳动,对于劳动教育有意义。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第一段先说墨子自立门户,聚徒讲学,热衷游说,然后说他的政治主张有十项,最后突出“‘兼爱’是核心,是其一切政治法律观的出发点和归宿,内里所涵摄的平等意识,值得挖掘和珍视”。可见材料一首先提出中心论点,墨子的兼爱思想隐含着平等观;
接着引用德国阿尔伯特•史怀哲《中国思想史》和《淮南子•要略》对墨子的评价,论述“兼爱”思想的内涵;然后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其隐含着平等观,“墨子对当时社会的混乱痛心疾首,针对……而造成这一切的根本原因是人与人之间‘不相爱’和‘自爱’”;
然后先总说墨子满怀天真美好的愿望,企图借兼爱之说消弭战争的硝烟,“这种天真背后,朴素的人道主义精神以及悲天悯人的救世之心跃然纸上,而隐含的平等观也呼之欲出,因为兼爱之说所包括的两方面内容,都沁润着平等意识”,接着分别论述,“其一,爱无等差”“其二,兼以易别”,从“爱无等差”“兼以易别”两个方面论证“兼爱”思想隐含的平等观。
(二)现代文阅读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独霸角
李方
第一次去帮扶户赖青久家,是队长龚海鹏陪着去的。车从刘湾、滴垴、下寨几个小队驶过,七扭八拐,从谷底爬上梁顶。道弯路窄,但都已硬化,还不算太难走。远远地看到,山嘴上有几株落完了树叶显得灰黑的树木和一户人家高耸的蓝色屋顶。龚队长让停车,说:“前面车不能走了。秋天的时候已经挖好了路基,打通最后一公里,现在天冻了,没法硬化,停工了。”
我只好拿上扶贫手册、各种表格,步行前往。我一边躲避着挖虚的土,一边听龚队长讲赖青久。
“这人是个独霸角,跟谁都尿不到一个壶里去,大集体的时候,几乎和队里的每个人都闹过别扭。别说其他人,连跟自己一母同胞的两个弟弟都不对付,打架吵嘴住不成邻居,搬到这个山嘴上来了。”
我心里一沉。“独霸角”是西海固的土语,谓人性格孤僻,待人生冷硬倔。摊上这么一个扶贫对象,工作怕是难以顺利。
还未到门口,当路一根绳索,拴在路两边的枯树上。龚队长说:“看!如何?好端端的人、车走的路,给你用绳子拦了。”
赖青久五十七岁,眼不花,耳不聋,腿脚灵便。赖青久问:“干啥的?扶贫的?拿的啥?”
我说:“今天只是来认个路,见个面,填表掌握一些基本情况。你抽烟吗?不抽?那我也不抽了,免得让你受二手烟的害。”我拿出烟敬他,以便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见他不抽烟,只好作罢。我又问:“老赖,干吗在路上拉绳子啊?”
赖青久很生气:“硬路挖成了虚土,又不硬化,人来车往,尘土飞扬,挡住,不让他走。”
“这是路啊,怎么能挡呢?”我劝他。
赖青久大手一挥:“条条大路通罗马,我这里不让走,他可以绕着走。山下边还有一条路,全硬化,又不远,不过多走15公里罢了。”
初次见面,不好搞得太僵,了解完大致情况,填好表格,我就道别离开了。
清明前后,栽瓜点豆。抽了空,我第二次去老赖家。这次因为正在硬化道路,施工车辆较多,所以车停得更远,我和陪同的妇女主任一同在人欢马叫的施工路段的边上走。
妇女主任说:“独霸角就是独霸角,说话办事就是跟人不一样。前些年湾里种西瓜,也是个收入。他拉瓜到街上去卖,别人问瓜价:‘多少钱一斤?’他说:‘一毛。’别人说:‘少价吗?’也就是那样随口一说,实际上瓜价人人都知道,就蹲下来挑瓜。结果他说:‘少价。两个五分。’你想谁还买他的瓜?去年搞养殖,他老婆养了头母猪,下了猪娃子,让他用摩托车捎到集上去卖。别人问:‘猪娃子好着吗?’他给人家来一句:‘不好,害着病呢!’”
我说:“这不纯粹跟人抬杠吗?”
妇女主任躲着驶过的车辆笑着说:“就是呀,害得他老婆背篼里装上猪娃子集集不落地去卖,又不会骑摩托,被害惨了。”
好容易到了赖青久的门前,绳子没有了,换成了两根长竹竿,打着叉挡在路中间。进了门,妇女主任说:“老赖啊,市上……”
老赖背着背篼,手里提着铲子要出门。老赖问:“干啥的?扶贫的?”
我说:“老赖兄,去年冬天我来过,今天来是核实一下,给你的化肥和薄膜送到了吗?送到了?送到了好,请在手册上签个字,也不敢耽误你上地。可是,赖兄啊,干吗还挡着路啊?拿掉吧。”
赖青久气得把手里的铲子扔了,说:“拿掉?拿掉还不把我家门口当骡马市场了?化肥是拿来了,往家里抬的时候把袋子扯破了,化肥撒了一路,害得我扫了好半天。”
妇女主任脸上挂不住,说:“他叔,你把路挡着车上不来,这么远的路抬上来,可不得扯破了?”
赖青久仰头怒目:“你又没来,你又没抬,你见了?”
赖青久弯腰拾起铲子回手扔到背上的空背篼里,就要走。
我沉下脸,拦住他:“赖兄,撒了的化肥再补给你一袋都行,但你得把路障撤了。这是众人走的路,你不能这样。”
“咦,一袋化肥两卷薄膜就能指挥我了?路是众人的,但家门前这一截儿是我的!”
我们只能跟在他的屁股后头出来,先走了,他在身后恨声恨气地锁着大门。
到了秋天,基础母牛入了栏,非得签字不可。但我心里发冷,不想再上山爬洼到山顶上去。我跟村支书说:“你啥时候去老赖家顺便把扶贫手册带去,让他把字签了。”年轻的支书连忙摆手说:“那绝对不敢。别人的可以,老赖不行。你去了他多少还给点儿面子,我去了那是拿着鸡蛋往石头上碰呢!”
这也是实情。现在村上的工作不好搞,村民和村干部之间,有着一层看不见摸不着的隔膜。我只好憋着气再去。车一直开到赖青久家门前不远。一根粗壮的长椽横空而过,两头用长钉死死地钉在路两边的那两棵枯树上。车只能停在这里了。
村支书说:“我们钻过去吧。”
我说:“不。”
我掏出手机拨打赖青久的手机。
“谁?打电话啥事?”
老赖将头从大门里伸出来,望了望,关了手机,向我喊:“基础母牛已经拉回来养在圈里了,没啥事我关门了。”
我厉声喊:“老赖,过来!”
老赖趿拉着棉拖鞋,吸着鼻子,边走边说:“天气冻得人淌清鼻呢,出来干啥呀?”
我说:“天寒地冻是实情,一万块钱的母牛也养到圈里了,签个字你都怕麻烦?你这人是不是太有点儿不知好歹?”
老赖签了字,手扶着拦路的横木,平视着我的眼睛说:“别说一头牛,就是给上十头牛,也是政府给的,又不是你给的,我有啥不知好歹的?不是看你大冷天跑一趟,我连字都不给你签。”
我和村支书站在寒风里,显得很无奈,甚至看上去可能还有点儿滑稽。老赖看着我们,突然就笑了,是那种憋了很久终于绷不住的笑,他越笑越畅快。天上飘起了雪花,我和村支书仰头看看天,看看越笑越畅快的老赖,终于忍不住也笑了。
(选编自《小小说》)
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篇对赖青久家的环境描写,“灰黑”的树木,“一户人家高耸的蓝色屋顶”,既符合季节和农户的特征,也营造了一种冷僻的氛围,为下文写赖青久的性格造势。
B. 小说中以“我”为代表的扶贫干部工作认真负责,但在面对赖青久这样的独霸角时,也难免灰心、生气,这更好地塑造了有血有肉的基层干部形象。
C. 赖青久家门前挡路路障从绳子到竹竿到粗壮的长椽,既体现了他的自私、狭隘,也可以从中看出他故意跟人对着干、唱反调的心理。
D. 龚队长和妇女主任对赖青久的介绍侧面表现了赖青久性格孤僻,生冷硬倔,说话做事与众不同的性格特点,也揭示了他致贫的真实原因。
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使用有限视角来讲述故事,虽然局限于“我”的所见所闻所感,但能拉近小说和读者之间的距离,使小说的叙述显得真实亲切,便于带动读者了解我国的扶贫工作。
B. 小说明线暗线交织相照,明线是“我”对赖青久的帮扶工作,写出了扶贫过程中存在的实际困难;暗线是最后一公里的修路进程,象征脱贫工作即将取得成功。
C. 小说没有快速发展、紧张的故事情节,“我”三次到赖青久家的扶贫工作都不顺利,情节的摇摆更好地展现了基层扶贫工作的艰辛。
D. 小说的语言平实质朴,人物的语言贴合其身份特点。比如“跟谁都尿不到一壶”“干啥的?”“害着病呢!”,方言口语的运用使西北农村农民的形象更加真实鲜活。
8. “我”三次到赖青久家,对赖青久的称呼从“老赖”到“赖兄”再到“老赖”,不同的称呼体现了“我”怎样的心理?
9. 小说结尾赖青久笑了,“我”和村支书也笑了。他们的笑有何意蕴?请结合文本分析。
【答案】6. D 7. B
8. (1)第一次我称呼“老赖”,是想跟赖青久拉近距离,以方便开展工作;(2)第二次称呼为“老赖兄”“赖兄”,是想通过对赖青久的尊称来赢得好感,缓和关系;(3)第三次称呼“老赖”是被赖青久的言行激怒了,表达了对赖青久的不满。
9. (1)赖青久的笑,表面是笑“我”和村支书的无奈和滑稽,为抬杠难倒“我们”而得意; “憋了很久终于绷不住”说明赖青久内心深处对扶贫干部是理解和感动的。(2)“我”和村支书的笑,表层原因是被赖青久的笑感染,深层意蕴是从赖青久的笑声中体会到了赖青久的理解和善意,是欣慰的笑。(3)以笑结尾,代表着村民和干部之间关系缓和,彼此的隔膜渐渐消除,象征着农村的基层工作、扶贫工作的前景会越来越好。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