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上海市致远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3)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21-02-27 10:23
参考答案
1.敏于事而慎于言    在止于至善    自矜者不长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吴楚东南坼    但寒烟衰草凝绿    良辰美景奈何天    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词“慎”“至”“矜”“嬴”“坼”“凝”“辰”“任”等,默写时要写准确。
2.现实    乾隆    宝黛钗的爱情悲剧    假作真时真亦假    颦颦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的识记的能力。
学生在阅读《红楼梦》时,应将作品及其作者进行一定的文学常识积累。《红楼梦》作者为曹雪芹,该作品是中国古代章回体长篇小说,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富贵公子贾宝玉为视角,以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为主线,描绘了一批举止见识出于须眉之上的闺阁佳人的人生百态,展现了真正的人性美和悲剧美,可以说是一部从各个角度展现女性美以及中国古代社会世态百相的史诗性著作。同时在记忆文学常识时,要注意将“颦颦”等字写正确。

3.(几何学里圆的概念)彻底去除了圆在自然概念中所包含的感性成分
4.D
5.A
6.B
【分析】
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
结合原文“洗净了圆这个自然概念的内容,和圆满、圆滑没有任何关系”可知,此处的“洗净”是“彻底去除”的意思;再结合“圆这个自然概念的内容”,“洗净”是指完全去除“圆在自然概念中所包含的感性成分”。
4.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第⑥段画线句是“外行很难摆脱这些概念的自然意义,然而它们在科学理论中往往有很不相同的意义”,这句话的意思是,外行,也就是一般人理解的概念的含义与科学家理解的概念的含义不同。
A.“古人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直到‘日心说’出现”错误,二者同属于人对宇宙的认识,只是处于不同阶段,不能做画线句的例证;
B.“‘质量’的概念以区别于‘重量’”错误,“重量”和“质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是同一概念含义不同,不能做画线句的例证。
C.“‘水’属于日常概念,‘H₂O’属于科学概念”错误,只是对“水”的不同叫法,没有涉及到意义不同,不能做画线句的例证;
D.“我们”属于“外行”,我们认为鲸鱼和海豚都是“鱼”;但生物学认为鱼类的生殖方式是卵生,鱼会产卵,而鲸鱼和海豚属于胎生,是哺乳动物,而且鱼类是用鳃呼吸,而海豚鲸鱼是用肺呼吸。可见“我们”认为的“鱼”和科学家认为的“鱼”含义不同。可以做画线句的例证。
故选D。
5.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科学概念与自然概念的不同”错误,第③段的段意是第一句“在一个领域中最初发现的那些重要事实,通常并不只是一些新事实而已,它们改变了我们对该领域的基本看法,改变了我们的基本概念”;第④段的段意也是第一句“学者在对日常语汇和科学词汇做了系统研究之后,认为这两者是相互联系的,科学概念来自日常概念”,说明不是“科学概念与自然概念的不同”;
C.“科学概念的来源角度”错误,第⑤段的段意是“理由链也许可以解释那些来自日常语词的科学概念语词,如力、运动、惯性、时间、迁跃、细胞,但它无法解释那些科学理论创造出来的科学概念”“即使一个科学概念来自日常语词,这个语词的意义也可能变得面目皆非”,说明不是“从科学概念的来源角度”论述;
D.“普通人对概念的理解与使用”错误,第⑥段讲的是“纯粹技术性术语”“我们也许不懂得这些语词,但它们并不造成混淆”;而那些“来自自然语言,同时又是科学理论中的概念”外行更不容易弄清,说明不是“普通人对概念的理解与使用”。
故选A。
6.
本题考查学生整合文中信息并进行推断的能力。
本文的题目是《日常概念与科学概念》,文中从日常经验的角度分析了自然概念与科学概念的不同;发现的事实改变了我们对概念的看法;科学概念来自日常概念;即使来自日常概念,但日常概念与科学概念的含义也早已不同;外行摆脱不了科学概念的自然意义,但普通人如何使用概念影响不了科学家等方面阐述“日常概念”与“科学概念”,由此可以推断出的是“即使与自然概念存在冲突,只要基于实证,科学概念就能得到公认”。
A.“是人类认知客观世界的重要途径”错误,该内容不是文本论述的内容;
C.“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错误,文中只是说“在一个领域中最初发现的那些重要事实,通常并不只是一些新事实而已,它们改变了我们对该领域的基本看法,改变了我们的基本概念”;
D.“科学理论概念最终将逐步取代自然概念”错误,无中生有,自然概念与科学概念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能互相取代。
故选B。

7.示例一:我认为第④段不能删去。文章第③段主要写白鹭飞翔的情形,表达内心的“安顿与愉悦”,第⑤段主要写白鹭停歇的情形,表现“另一种自在”,第④段从纬度上写边城的“温和”,而“白鹭喜欢这里”,从另一个角度描写了其“温和”的品行和气质,这是对白鹭描写的一部分,其内在的意脉和全文是想贯通的。
示例二:我认为第④段可以删去。文章第③段主要写白鹭飞翔的情形,第⑤段主要写白鹭停歇的情形,都是对白鹭进行描写,但第④段介绍了普洱的地理位置,使得描写中断,若删去第④段,行文连接更加紧凑。
8.“飞翔”一词,由对白鹭在现实情境中的描写,巧妙地转入中国古典诗歌中对白鹭的描写,由实入虚,虚实结合,激发读者的想象,让读者沉浸在中国古典诗歌的优美意境之中。作者这样诗意地描写,使得白鹭的形象更有诗意,更加美好,也增强了文章的文化意蕴。
9.第⑦段引用了1867年的《加内报告》及1895年的《从东京湾到印度》中的文字,外国侵略者都忙于对这片大地及其物产的觊觎,没有看到白鹭;上世纪40年代左翼作家马子华先生著有《滇南散记》,但忙于禁烟、西南联大教授刘文典先生则急着为人写墓志铭,体悯的都是人间甘苦,无暇顾及几只白鹭。作者通过这些材料与自己的所见进行对比,突出了作者见到白鹭的幸运,以及对生命自在的深切体味,这样写,为突出文章的主旨做铺垫,也为文章的结尾蓄势。
10.本文用大量的笔墨对自然环境进行了描写。如采用比喻的手法,将湿地景象比作油画,并使用翠绿、苍黄、色彩、碧绿幽蓝等词语,描绘了湿地美丽的景色,用金色描绘阳光下的色彩,将冬樱花比作云霞,湿地中的花枝颤动与碧蓝如水的天空,动静结合等多种手法对自然环境进行描写。然后把优美的自然环境作为背景,把白鹭置于其中,以此来衬托白鹭娴雅、从容、自在的美丽姿态,表达作者对白鹭的喜爱之情。同时,这种优美的自然环境的描写,和文章所表达的自在、从容的主旨相吻合,对作者所表达思想、情感起到渲染和烘托的作用。

11.D
12.C
13.诗歌开篇叙述前任官员因筑城升官,继任者刚到任便急着开挖壕沟,字里行间辛辣讽刺不顾民生只顾捞取升官资本的官员;对中央官员聚看赞赏地方官员的描写,讽刺了朝廷对扰民政策的失查;开挖壕沟深广,致使役兵大半死亡,官员尚且无休止地扩大工程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对边民的深切同情与对官员不顾百姓生死的深切愤慨;最后,借边地百姓之口,表达了对残酷奴役的控诉之情。
【分析】
1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常识的识记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本题要求选出从体裁上看,本作品属于哪一项,然后仔细对比辨析,判断正误。
总体上来看,本作品题目是“开壕行”,“行”是乐府和古诗中的一种体裁。
A项,“律诗”说法错误,律诗属于近体诗范畴,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一般是每首限定八句,本作品共10句;
B项,“近体诗”说法错误,近体诗亦称“今体诗”,诗体名,唐代形成的律诗和绝句的通称,同古体诗相对而言。绝句,属于近体诗的一种形式,由四句组成。本作品既不是律诗,也不是绝句。
C项,“曲子词”说法错误,曲子词的特点,是因曲填词,先有曲调,再按其曲拍调谱来填制歌词,本作品没有曲调;
帮选D。
1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关于本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此类题综合考查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几乎涉及一个考点,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C项,“本诗题材包含闺怨、行役”说法错误,这首诗描写了边地人民深受的劳役之苦,辛辣地讽刺了那些不顾民生、只顾为自己捞取升官资本的官员,并没有写到“闺怨”。
故选C。
1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表达技巧以及对诗歌情感的评价的能力。解答时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本题指出诗中描述中寓褒贬,要求结合全诗加以赏析。回答时首先要借助重要意象把握诗歌描写的内容;然后结合诗句分析诗歌的褒贬艺术。
第一,“前人筑城官已高,后人下车来开壕”,“开壕”,开凿护城河;“下车”,到任;. 诗歌开篇叙述前任官员因筑城升官,继任者刚到任便急着开挖壕沟,字里行间辛辣讽刺那些不顾民生只顾捞取升官资本的官员;
第二,“画图先至中书省,诸公聚看标贤劳”,“中书省”,中央掌管官职升降等的机构;“贤劳”,劳苦,辛劳。“诸公聚看标贤劳”,中央官员聚集在一起,赞赏地方官员劳苦功高,讽刺了朝廷对扰民政策的失查;
第三,“壕深数丈周千里,役兵大半化为鬼”,开挖壕沟深广,致使役兵大半死亡,官员尚且无休止地扩大工程,表达了作者对边民的深切同情与对官员不顾百姓生死的深切愤慨;
第四,“传闻又起旁县夫,凿教四面皆成水”,听说还要从旁边的县里征调役夫,把四面都修成护成河,写旁县的人也要受到牵连最后,可见劳役之苦;
第五,“何时此地不为边,使我地脉重相连”,什么时候此地不再成为边防,让我们的地脉彼此相连,借边地百姓之口,表达了对残酷奴役的控诉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安定生活的渴望。
总之,这首诗描写了边地人民深受的劳役之苦,辛辣地讽刺了那些不顾民生、只顾为自己捞取升官资本的官员。

14.    寻访    出名  
15.(1)B  (2)A
16.马伶离开后,兴化部又不肯立即用别人替换他,竟然停止了演出,而华林部则独领风骚。
17.D
18.先写竞演获胜再交代学艺过程,可以避免行文的平直,增加波澜。可以制造悬念,增强叙事的趣味性,使马伶获胜的原因更引人关注。而突出获胜原因,不仅能凸显马伶学艺过程的启示意义,还能增强对顾秉谦之流的讽刺效果。
19.第二次竞演与第一次竞演有着相同的主办方、相同的竞演者和演出内容、基本相同的观众,这些内容不必重复写。而且,本文写第二次竞演,要表现的重点是取胜原因,不是取胜过程。
【分析】
14.此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首先要看清楚题干要求,然后再逐一翻译各个加点字在每句中的意思,此题要求“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解释时一定要结合语境,切不可望文生义,特别要注意一词多义的现象。
(1)“问”,寻访,探访;“其士女之问桃叶渡”,意思是那些男男女女寻访桃叶渡,所以此空可以填“寻访”。
(2)“鸣”,闻名,出名,著称;“梨园以技鸣者”,意思是戏班因技艺高超而出名,所以此空可以填“出名”。
15.此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首先要看清楚题干要求,然后再逐一翻译各个加点字在每句中的意思,此题要求“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解释时一定要结合语境,切不可望文生义,特别要注意一词多义的现象。
(1)“无虑数十辈”的意思是大约有几十个,“无虑”,大约;
故选B。
(2)“遍征金陵之贵客文人”的意思是广泛邀请了金陵城里的贵客文人,“征”,邀请,请。
故选A。
16.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要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不能翻译的助词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既”,……以后,已经;“去”,离开;“辄”,立即;“易”,替换;“辍”,停止。
17.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
第一,“则”、“盖”,虚词,一般是文言文断句的标志,“则”“盖”字前要断开;
第二,“询其故”,询问其中的原因,“询”动词,“其故”名词短语;“询其故”,谓语宾语完整,中间不应该断句;
第三,另外,“东肆不复”,“复”,再,副词,“东肆不复”只有主语,没有动词,句子不完整,“不复”后不能断开;
故选D。
18.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内容的理解概括以及对作品进行个性化解读的能力。对作品进行个性化解读,首先要对作品的内容有充分的认识;其次注意答题原则,文本探究题不是随心所欲的探究,而是立足文本的探究。题干要求探究本文为什么在马伶第二次竞演后才交代他三年学艺之事,回答时注意熟读文本内容,仔细分析作答。
第一,第二次演出时,“李伶忽失声,匍匐前称弟子”,足见马伶技艺的高超,给人造成悬念,吸引读者的兴趣,读者不禁心生疑问,马伶的技艺为何有这么大的变化?
第二,“夜,华林部过马伶:‘子,天下之善技也,然无以易李伶,李伶之为严相国至矣,子又安从授之而掩其上哉?’”由这一句来引起马伶交代演艺过程,先写竞演获胜再交代学艺过程,可以避免行文的平直,增加波澜。
第三,“我闻今相国昆山顾秉谦者,严相国俦也。我走京师,求为其门卒三年”,后交代马伶学艺之事,也是为突出获胜原因,这样不仅能凸显马伶学艺过程的启示意义,还能增强对顾秉谦之流的讽刺效果。
19.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内容的理解概括以及对作品进行个性化解读的能力。对作品进行个性化解读,首先要对作品的内容有充分的认识;其次注意答题原则,文本探究题不是随心所欲的探究,而是立足文本的探究。题干要求分析略写第二次竞演的原因,回答时注意熟读文本内容,仔细分析作答。
第一,“遍告其故侣,请于新安贾曰:‘今日幸为开宴,招前日宾客,愿与华林部更奏《鸣凤》,奉一日欢’”,由文中这些话可以看出,马伶第二次竞演与第一次竞演有着相同的主办方、相同的竞演者和演出内容、基本相同的观众,这些内容不必重复写。
第二,第一次兑演的结果是“盖马伶耻出李伶下,已易衣遁矣”;第二次兑演的结果是“既奏,已而论河套,马伶复为严嵩相国以出,李伶忽失声,匍匐前称弟子”,可见,本文写第二次竞演,要表现的重点是取胜原因,不是取胜过程。
【点睛】
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要单音节词变为双音节词,即“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平时训练时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建议翻译时打草稿。
参考译文:
马伶是金陵戏班子里的演员。金陵是明朝的留都,国家设置的百官还都在这里,而又处在太平盛世,人们容易寻欢作乐。那些男男女女探访桃叶渡,游览雨花台,脚踩脚多得数不清。戏班因技艺高超而出名的,大约有几十个,而其中最著名的有两个:一个叫兴化部,一个叫华林部。
  一天,新安的商人会合这两个戏班子,办了一个大堂会,广泛邀请了金陵城里的贵客文人和那些艳丽的妇人、娴静文雅的才女,这些人全都会集在一起。兴化部被安排在场子的东面,华林部安排在场子的西面。两边的场中都演出《鸣风记》,这场戏演出的就是人们称为椒山先生的故事。等演到一半时,双方的演唱都符合节拍,讲究音律,曲调的高低快慢,变化很多,都称得上很好。当演到两位相国争论是否收复河套的情景,西面戏台扮宰相严嵩的演员,是李伶,东面戏台则是马伶。坐着的客人就看着西面的戏台赞叹,有的人还大声呼喊叫人拿酒来,有的人移动座位更加靠近西面的戏台,头不再转向东面。演出继续进行不多久,东面的戏台已不能再演下去了。询问其中的缘故,原来马伶因自己的演技比不上李伶而感到耻辱,已经卸妆逃走了。
马伶是金陵城里善于演唱的演员。他走了以后,兴化部又不肯立即替换他,竟然就停止演出,从此在金陵只有华林部独自著名。
  走后将近三年,马伶又回来了,告知他昔日演戏的所有伙伴,并向那新安商人请求说:“希望今天能为我开一次宴会,再招来上次那些宾客,我愿意与华林部一起再演一次《鸣风记》,敬献一日的欢乐。”演出开始后不久,又演到争论是否收复河套,马伶再次扮相国严嵩登场演出。李伶忽然失声惊叫,匍匐上前,对着马伶自称弟子。在这一天,兴化部的名声于是大大地超过了华林部。
  当天晚上,华林部的人来拜访马伶,说:“您虽是当今十分优秀的演员,可本来是不可能超过李伶的。李伶扮演严相国已好到了极点,您又是从哪儿学来的演技而超过李伶了呢?”马伶说:“的确是这样,现在天下的演员不可能超过李伶,而李伶当时又不肯把演技传授给我。我听说当今的相国昆山顾秉谦,是严相国一类的人。我跑到京城,请求在他门下做了三年差役。每天在朝房里侍奉他,观察他的行为举止,细听他的讲话,时间长了就掌握了他的特点,这就是我求师的方法。”华林部的人一起向马伶罗列而拜,然后离开。
马伶,名锦,字云将,他的祖先是西域人。

20.A
21.B
22.画线句运用整句,句式整齐,节奏感强,且前后形成对比,对照鲜明,富有气势。写出晋文公在守原之人这样的“择大任”的重要政事上远卿相而近宦官的不智之举,表达了作者强烈的不满之情。
23.作者首先否定晋文公择原地之守上谋及寺人的做法,提出其是“贼贤失政”的开端的观点。并以当时不乏谋臣良将的现实,证明晋文公行为不足为法。接着以齐桓公任管仲兴、进竖刁败的史实论证观点。并以后世景监进商鞅,弘、石杀望之之史实说明这是晋文公行为导致的结果。最后,总结议论,强调晋文公所为“失问”,影响后世,致使问、举皆失的结果,其罪至大。
【分析】
20.本题考查常见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解答这类题目,可结合虚词的意义,采用结构分析法,分析该虚词在句中的结构作用,并结合文中语句,进而选出恰当的虚词。
从整体来看,由“由是滋□。”后的句号可知,此句表示的是陈述语气。
A项,“矣”,表陈述语气,相当于“了”,用在这里可以;
B项,“哉”,表感叹或疑问语气,用在这不合适;
C项,“乎”,表疑问语气,相当“吗”,用在这里不合适;
D项,“耶”,句末语气词,表疑问或反问,用在这里不合适。
故选A。
2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首先要看清题干要求,然后快速找出与选项对应的语句,再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较,做好理解分析,找出与原文不符合的地方。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B项,“谋及寺人致使选取官员不贤,对政事有损”说法错误,“虽或衰之贤足以守,国之政不为败”,虽然或许赵衰的才干足以守卫原邑,国家的政事不因此而败坏,选项“对政事有损”曲解文意。
故选B。
22.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要求赏析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并且明确要求从句式的角度赏析。回答时首先要明确句式的特点,然后结合句子内容作答。
第一,从内容上来看,“不公议于朝,而私议于宫;不博谋于卿相,而独谋于寺人”,不在朝会上公开讨论,却在自己的寝宫里偷偷议论;不向辅政大臣们广泛征求意见,却只听信一个家奴。前后形成对比,对照鲜明,写出晋文公在守原之人这样的“择大任”的重要政事上远卿相而近宦官的不智之举,表达了作者强烈的不满之情。
第二,从句式来看,“不公议于朝,而私议于宫;不博谋于卿相,而独谋于寺人”,连续用两个相同的“不……而……”句式,使得句式整齐,节奏感强,富有气势。
参考译文:
晋文公从周天子那里受封原邑(今河南济源)之后,被此地的防守问题所困扰。于是向家奴勃鞮咨询,勃鞮推荐了赵衰。
我认为,镇守原邑是国政中的重大事件。只有守住了原邑,这是顺承天子诏命、树立霸主的威严,使诸侯听命于已的方法。对于这样的大事,不应该和服侍自己的小臣讨论,从而侮辱了天子的命令。而晋侯挑选重大的人事抉择,不在朝会上公开讨论,却在自己的寝宫里偷偷议论;不向辅政大臣们广泛征求意见,却只听信一个家奴。虽然或许赵衰的才干足以守卫原邑,国家的政事不因此而败坏,但开明的政治被破坏以至丧失的发端,却由此开始滋生蔓延了。况且当时并不缺乏可以与之探讨国事的能臣啊!狐偃这样聪明才智的人为国家出谋划策,先轸这样的名将统帅着国家的主力部队,晋侯却把他们抛在一边,不向他们询问,反过来却和身边的家奴决定国家的大事。这怎么可以作为效仿的对象呢?
晋侯将要继承齐桓公的事业,尊奉周天子,这本是一个远大的志向。既然这样,就应该知道齐桓公因为任用管仲才得以兴旺,因为进用竖刁而招致失败。那么晋侯现在获得了原邑,开辟了疆土,正是他施展抱负的第一步,亦可以以此观察诸侯的反应。结果在这个关键时候,晋侯反而违背了齐桓公兴盛的道路,却沿着他失败的道路前进了。这么做却能当诸侯的霸主,是因为他晋国土地广阔,国力强盛,又有天子册封的大义名分。诸侯服从晋侯,实在是怕他而已,怎么可能心服呢?后世景监得以推荐商鞅为相,弘恭、石显得以杀害萧望之,造成这些政治悲剧的源头,都在晋文公。
唉!得到贤能的大臣来守卫原邑,那么咨询没有漏掉该举荐的人,大概是错在没有向外面的贤臣咨询。这样还是感到耻辱的是当时,这样做让后代以后也像这样,何况在咨询和推荐人才上都没能做好,那怎么拯救他们呢?所以我写下了晋文公的过错。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