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 1.D 2.C 3.A 4.D“儿子早已心生厌烦,只是碍于孝道,唯恐父亲生气才特意装出喜欢听的样子”有误,从儿子的语言“怎么可能忘”,当父亲讲到爷爷事情的时候儿子的反应“默默无语”,最后“才升为区长的儿子,虔诚地给爷爷祭拜着”,可见选项曲解文意。 5.①正直坦荡。他每次接儿子给的钱,总要盘问清楚来历,教育儿子为官要坦荡。②深爱家人。担心儿子走上歧路,多次给儿子讲自己父亲为官清廉的事情,教育儿子传承家风;见儿子媳妇、孙子没有回家祭祖,满是失落。③脾气急躁。从父亲与儿子的对话中或多或少带点火药味儿可以看出,父亲脾气有点急躁。 6.①照应小说开头,揭示了父亲坚决要求儿子回家的真正原因,同时照应小说的标题“传承”,使人有豁然开朗之感。②点明小说主旨,表明要“传承”的是清廉、坦荡的家风。③引出后文儿子态度的转变,前文儿子想要雇人帮忙祭祖,后文儿子“虔诚地给爷爷祭拜着”,儿子的这一转变使小说情节完整,结构严密。 7.A 8.C 9.C 10.(1)现在这件事按法律应当这样,如果改变判罚标准加重他的罪,这样法律就不能被百姓信服。 (2)我交付给廷尉你审理,是想灭他全族,而你却按照通常的法律条文奏请,这不是我用来恭敬承奉先人的本意。 11.①提拔官员不应以是否善于言辞为标准;②如果提拔啬夫,会导致天下人争相效仿,形成重言谈轻实际的风气。 【分析】 7.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子的翻译是:按照法令这样判处已经足够了。况且斩首与灭族同是死罪,但以逆顺轻重的程度为根据,今日偷盗宗庙的器物便诛灭他的全族,假设愚民偷挖了长陵上的一捧土,陛下将又怎样施加给他刑罚呢?“然”表转折,其前断句,排除CD;“陛下何以加其法乎”句意完整连贯,“何以……乎”是疑问句式,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故选A。 8.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C. “庶皆可设庙”错,依古制,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不可设庙。故选C。 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 “汉文帝自责教子不严后,太子、梁王才得以进入”分析有误,据原文“文帝免冠谢曰:‘教儿子不谨。’薄太后乃使使承诏赦太子、梁王,然后得入”可知,原文是文帝赔罪之后,薄太后才派使者传令赦免太子、梁王,这之后二人才得以进入。故选C。 1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得分点:“更”,变更、改变;“重”,加重;第二个“是”,这样;“不信于民”,被动句,不被百姓信服。(2)得分点:“属”,交付;第一个“以”,按照;“所以”,用来;“共”,通“恭”,恭敬。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夫绛侯、东阳侯称为长者,此两人言事曾不能出口,岂效此啬夫谍谍利口捷给哉”大意是,绛侯与东阳侯都被称为长者,可这两个人议论事情时都不善于言谈,现在这样做,难道让人们去效法这个喋喋不休伶牙俐齿的啬夫吗?据此概括出“提拔官员不应以是否善于言辞为标准”;“今陛下以啬夫口辩而超迁之,臣恐天下随风靡靡,争为口辩而无其实。且下之化上,疾于景响,举错不可不审也”大意是,现在陛下因为啬夫伶牙俐齿就越级提拔他,我恐怕天下人都会追随这种风气,争相施展口舌之能而不求实际。况且在下位的人被在上的人感化,比影之随形声之回应还快,陛下做任何事情都不可不审慎啊!据此概括出如果提拔啬夫,会导致天下人争相效仿,形成重言谈轻实际的风气。 参考译文: 张释之,南阳堵阳人,字季。侍奉文帝,十年来未能升迁,想自动请求免职回家。中郎将袁盎知道他贤能,于是奏请调迁张释之补谒者之职。张释之谈论起秦、汉之间的事,讲起秦朝之所以灭亡、汉朝之所以兴起的原因,文帝称好,便授予张释之谒者仆射一职。张释之跟随皇上出行,参观虎圈。皇上询问上林尉禽兽册子的情况,提了十几个问题,上林尉向左右瞧看,都回答不出来。看管虎圈的啬夫在旁边代替上林尉回答了皇上所问的禽兽册子,很详细,想以此来显示自己对答如流犹如回响声一样无穷。文帝说:“官吏不应该像这样吗?上林尉不行!”于是命张释之授予啬夫为上林令。张释之上前说:“陛下认为绛侯周勃是怎样的人呢?”文帝说:“是长者啊!”又再一次问:“东阳侯张相如是怎样的人呢?”文帝再一次回答说:“是个长者。”张释之说:“绛侯与东阳侯都被称为长者,可这两个人议论事情时都不善于言谈,现在这样做,难道让人们去效法这个喋喋不休伶牙俐齿的啬夫吗?秦代由重用了舞文弄法的官吏,所以官吏们争着以办事迅急苛刻督责为高,然而这样做的流弊在于徒然具有官样文书的表面形式,而没有怜悯同情的实质。因为这个缘故,秦君听不到自己的过失,国势日衰,到秦二世时,秦国也就土崩瓦解了。现在陛下因为啬夫伶牙俐齿就越级提拔他,我恐怕天下人都会追随这种风气,争相施展口舌之能而不求实际。况且在下位的人被在上的人感化,比影之随形声之回应还快,陛下做任何事情都不可不审慎啊!”文帝说:“好吧!”于是,取消原来的打算,不再任命啬夫为上林令。不久,升张释之为廷尉。一次文帝出行经过中渭桥,有个人从桥下跑出来,使文帝马车的马受到了惊吓。于是派骑兵把他拘捕起来,交给了廷尉。张释之审问那人。那人回答说:“听到警跸的声音,就躲到桥下去了。过了很久,以为皇上已经走了。”张释之回奏文帝说:“这个人没有遵守警跸而犯法,应当判他罚金。”文帝发怒说:“这个人惊吓了我的马,难道不是有意要伤害我吗?可你却只判处他罚金!”张释之说:“法律是皇上和天下人应共同遵守的。现在这件事按法律应当这样判决,如果改变判罚标准加重他的罪,这样法律就不能被百姓信服。希望陛下仔细考虑。”文帝过了很久才说:“你的判决是正确的。”不久,太子与梁王同乘一辆车入朝,经过司马门没有下车,当时张释之追上去制止太子、梁王,不让他们进入殿门。并弹劾他们在司马门不下车为不敬罪,汇报上去。薄太后知道了这事,文帝摘下帽子赔罪道:“怪我教导儿子不严。”薄太后这才派使者传令赦免太子、梁王,然后他们才得以进宫。文帝因此认为张释之与众不同,授予他为中大夫。后来有人偷了高祖庙内座前的玉环,被捕,文帝大怒,交给廷尉治罪,张释之依照法律中偷盗宗庙服饰器物的条文上奏,判处斩首。皇上勃然大怒道:“那人胡作非为,居然偷盗先帝宗庙中的器物!我交付给廷尉你审理,是想灭他全族,而你却按照通常的法律条文奏请,这不是我用来恭敬承奉先人的本意。”张释之脱帽叩头谢罪说:“按照法令这样判处已经足够了。况且斩首与灭族同是死罪,但以逆顺轻重的程度为根据,今日偷盗宗庙的器物便诛灭他的全族,假设愚民偷挖了长陵上的一捧土,陛下将又怎样施加给他刑罚呢?” 过了一段时间,文帝和薄太后谈论了这件事,才批准了廷尉的判决。张释之由此受到天下人的称颂。 12.C“蜀国人民轻视孺子阿斗,憎恨谯周”错误,颈联是说蜀国千里山河,孺子阿斗轻易地断送了。在刘备和后主两朝的文臣武将,主要是指诸葛亮,他既管政事,又管军事,是两朝冠剑。他如有知,一定是恨谯周的。 13.①以景结情(借景抒情、融情于景)。②将岩下流水拟人化,意思是说一切成为历史,只剩山岩下多情的流水,年年从筹笔驿附近流过,仿佛还蕴藏着深情。③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尊敬怀念、感叹惋惜,以及自身的抑郁不得志之情。 14.D“‘下’字表现出僧人与诗人见面的焦急心情”错,琴师从峨眉山“下”来,“下”字表现其飘然而来的不凡气派。故选D。 15.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千岩万转路不定 迷花倚石忽已暝 马作的卢飞快 弓如霹雳弦惊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有:捷、襟、倚、暝、霹雳。 16.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普通话字音的能力。A.“凝睇(tì)”应为“凝睇(dì)” “踯躅(chí chú)”应为“踯躅(zhízhú)”B.“恣(zī)意”应为“恣(zì)意” “崔嵬(wěi)”应为“崔嵬(wéi)”D.“衾(qín)枕”应为“衾(qīn)枕”故选C。 17.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重要词语含义的理解能力。A.“汉皇重色思倾国”翻译为:唐明皇偏好美色,一直再寻找美人。“倾国”,美人。“云霞明灭或可睹”翻译为:云霞忽明忽暗,有时可以看到天姥山。“或”,有时。B.“我欲因之梦吴越”翻译为:我想依据越人的话去梦游吴越。“因”,依据。“山中习静观朝槿”翻译为:我在山中修身养性,观赏朝槿晨开晚谢。“习静”,静修。C.“天子非常赐颜色”翻译为:皇帝又特别给予他们丰厚的赏赐。“赐颜色”,赏面子、赐予光荣。“两朝开济老臣心”翻译为:两朝的开创与辅佐老臣竭尽忠心。“济”,扶助。D.“三顾频烦天下计”翻译为:刘备为统一天下而三顾茅庐,问计于诸葛亮。“频烦”,多次。“吴楚东南坼”翻译为:地处东南一带的吴国和楚国就在这里划分了界限。“坼”,划分。故选D。 18.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C.“对史书中字句的注解”错,疏,是对注的注解,又称义疏、正义、疏义等。故选C。 19.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学、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C.“《雅》是宗庙祭祀乐歌,《颂》是宫廷乐歌”错,《雅》是宫廷乐歌,《颂》是宗庙祭祀乐歌。故选C。 20.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B.“第以实言对” 中的“第”是“只管”的意思。句意:鲁宗道说:“(你)只管说实话。”故选B。 21.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把握能力。A.“偶憩于逆旅,独酌独吟”翻译为:偶而在客舍休息,独自斟酒独自吟诗。“于”,介词,在。“有诏命公出征,拒唐师于河上”翻译为:有诏命让葛周率部在河上抵御唐师。“于”,介词,在。B.“将受命之日,则忘其家”翻译为:身为将领,从接受命令的那一刻起,就应当忘掉自己的家庭。“之”,结构助词“的”。“为天下,则固宜用天下之贤才”翻译为:假如为天下,那么本来就应该任用天下的贤才。“之”,结构助词“的”。C.“所谓不祥,乃若此也”翻译为:所谓不祥,就是像这种情况。“乃”,是、就是。“乃率诸伶走追县令”翻译为:于是率领一班戏子跑去追上县令。“乃”,于是、就。D.“公知其忧甚,以温颜接之”翻译为:葛周知道他很害怕,很温和地待他。“以”,介词,让、用。“以博士桓荣为少傅”翻译为:让博士桓荣担任少傅。“以”,介词,让、用。故选C。 22.B 23.D 24.D 【分析】 22.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处,墨守成规:墨守,墨指墨翟,战国初期思想家,墨翟善于守城,因称善守为墨翟之守、墨守;成规,现成的规矩、制度。形容因循守旧,不肯改进,不思变革。抱残守缺:固守残缺的东西不放,形容保守不知改进。语境说的是“中国文化”,强调的是“陈旧的文化”,不是“现成的规矩制度”,所以应该使用“抱残守缺”。第二处,前赴后继:前面的人上去,后面的人就跟上去,形容奋勇前进,连续不断。继往开来:继承前人的事业,并为将来开辟道路。结合前面“承前启后”可知,此处是说中国文化的传承,应使用“继往开来”。第三处,万众一心:千千万万的人一条心,形容广大民众团结一致。万人空巷:家家户户的人都从巷里出来(观看或参加某些大的活动等),多用来形容庆祝、欢迎等盛况。结合“都来一睹其真容”可知,此处是说很多人都来看非洲长颈鹿,说的是当时的盛况,应使用“万人空巷”。第四处,祸福相倚:祸与福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相融相生:相互融合,相互影响。语境是说中华文化与其他文化之间的相互融合、影响,应使用“相融相生”。故选B。 23.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划线句有两处语病。第一处“西方文化借助全球化进程取得的”结构混乱,该句把“靠……取得的”和“借助……”两句杂糅到一起,可以删除“取得的”,排除AC两项;第二处“撞击”是“击打”、“打击”之意,与“文化”搭配不当,排除B。故选D。 24.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文中“船队带回‘麒麟’——非洲长颈鹿”中破折号表示解释说明,说明“麒麟”是“非洲长颈鹿”。A.破折号表意思的递进,前面质疑其姓赵,后面直接说明对方不配姓赵,程度加深。B.破折号表示意思的跳跃或转折。C.破折号表示声音的延长。D.“稀世之宝”后的破折号表示解释说明。故选D。 25.但其概念与古代诗歌完全不同 区分两者的不是字数和句数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根据前句“古风虽是古代诗歌”可知,此处与前句形成转折,再根据后句“古代诗歌是个大概念”可知,此处说的是古风的概念,据此应填“但其概念与古代诗歌完全不同”;第二空,此处说的是如何区分古体诗与近体诗,根据前句“仅凭字数和句数,很容易混淆古体诗和近体诗”和后句“而是用韵、平仄和对仗”可知,此处应填“区分两者的不是字数和句数”。 26.2019年3月13日永定河补水工程启动。这次工程会加大补水力度,停用发电站;实现永定河山峡段近40年来首次全线通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