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张家口市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期末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21-01-09 10:13
张家口市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高三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接受美学诞生之前,通常只是从艺术品的立场出发,将创作看作艺术家审美经验的结晶过程,作品完成就意味着创作完成。而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这一完成并不说明创作已经终结,它只说明创作的第一阶段告一段落,接下来是读者或观众、听众的再创作。由于未被阅读的作品的价值包括审美价值仅仅是一种可能的存在,只有通过阅读,它才转化为现实的存在,因此对作品的接受具有艺术本体的意义,也就是说,接受者也是艺术创作的主体之一。
艺术文本即作品对于接受者来说具有什么意义呢?接受美学的创始人、德国的伊瑟尔说艺术文本是一个“召唤结构”,因为文本有“空白”“空缺”“否定”三个要素。所谓“空白”是说它有一些东西没有表达出来,作者有意不写或不明写,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所谓“空缺”,是语言结构造成的各个图像间的空白,接受者在阅读文本时要把一个个句子表现的图像片断连接起来,整合成一个有机的图像系统;所谓“否定”指文本对接受者生活的现实具有否定的功能,它能引导接受者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由此可见,文本的召唤性需要接受者呼应和配合,完成艺术品的第二次创作。
接受者作为主体,他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海德格尔提出“前理解”,即理解前的心理文化结构,这种结构影响着理解。理解不可能是文本意义的重现,而只能是文本与“前理解”的统一。这样,文本与接受就呈现出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一方面文本在相当程度上规定了接受者理解的范围、方向,让理解朝它的本义靠拢;另一方面,文本不可能将接受者完全制约住、规范住,接受者必然会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理解作品,于是不可避免地就会出现误读或创造。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不要希望所有的接受者都持同的理解,也不要希望所有的理解都与艺术家的本旨一致,那样并不意味着艺术作品的成功。
文本一经产生就成为历史,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所反映的生活,都只能是过去的,而理解总是现在进行时。当我们接受历史上的艺术作品时,当然可以设身处地想象古人的生活,体验古人的感情,但我们毕竟是现代人,只能按照我们的心理文化结构去理解古人。当然,任何理解都只能是个体的理解,但个体毕竟是与群体相通的,所以个体的理解中也有普遍性。理解作为现实的行为具有通向实践的品格,艺术品正是通过理解走向现实,并在生活中发挥作用的,不是别的,正是理解擦亮了艺术品的生命之光。
(摘编自陈望衡《艺术是什么》)
材料二:
接受美学认为,文学作品完成之后,在没有和读者发生关系之前,还不能算是真正的作品,而只能被称为“第一文本”。经由阅读之后,文学作品才能摆脱孤立的“自在”存在状态,成为“自为”的存在,即作为审美对象“第二文本”而存在。由此可见,“第二文本”是在“第一文本”的基础上,经由读者再创造的结果。
(一)对话
德国接受美学理论家伊瑟尔指出,文学文本只是一个不确定性的“召唤结构”,它召唤读者在其可能范围内充分发挥再创造的才能。与之相近,徳国阐释学理论家伽达默尔也早已指出,艺术存在于读者与文本的“对话”之中,作品的意义与作者个人的体验之间没什么关联,而是在读者与文本的“对话”中生成的。文本是一种吁请、呼唤,它渴求被理解;而读者则积极地应答,理解文本提出的问题,这就构成了“对话”。因为文本属于无限绵延着的历史,历史不断,对话便永在绵延之中。因此,文学作品的意义往往是多重的,不确定的,变动不居的。一段文本或一件艺术作品的真正意义的发现永远没有止境,是一个与历史本身相同的无限过程。所以,伽达默尔强调艺术作品是“开放”的,流动的,随着不同读者的参与对话,同一文本必会生出无数不同的“第二文本”。
(二)兴味
中国古代文论中强调“兴味”。孔子“诗可以兴”的见解,按宋人朱熹的解释,即为“感发志意”,也就是说,读诗可以激发人们通过想象和联想,感悟体味诗中的意蕴。南北朝时钟嵘的《诗品序》中提出了“滋味说”,所谓“滋味”,主要是指当时的五言诗“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的特征。唐人司空图亦从阅读欣赏的角度指出,诗的高妙境界在于其“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味外之旨”,也就是说,在优秀的文学作品中,读者借助自己的想象和体味,可以在有限的文字中得到无限丰富的意蕴和旨趣。中国古代文论中诸如此类的“兴味”之说,与西方现代文论中的“召唤结构”“对话”等见解,显然有着相通之处。
不论伊瑟尔的“召唤结构”说,还是伽达默尔的“对话”说,以及中国古代的“兴味”观,所揭示的都是文学作品阅读接受过程中的再创造特征,它所指明的正是文学作品构成审美价值的固有方式和特征。
(摘编自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只有通过阅读才能将未被阅读的作品可能存在的价值转化为现实的存在,因此接受者也是艺术创作的主体之一。
B.理解不受文本意义的影响,而受理解前的心理文化结构“前理解”影响,因而理解不可能是文本意义的重现。
C.艺术作品的成功就是所有的接受者对这一艺术作品都持不同的理解,所有的理解都与艺术家的创作本旨不一致。
D.文学作品完成之后,在没有和读者发生关系之前,是孤立的“自为”存在状态,还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作品。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读者或观众、听众按照自己的方式来理解作品,擦亮了艺术品的生命之光。
B.艺术文本对于接受者的意义无关其个人的生活经验,而是在作品召唤下,完成对艺术品的第二次创作。
C.中国古典美学含蓄、简洁,有限的文字常常引发读者脑海中的丰富意象,体现了艺术文本的“召唤结构”。
D.与文木“对话”的不同读者使同一文本生出无数不同的第二文本,这也造就了文学作品意义的多重性。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文学作品再创造的一项是(    )(3分)
A.想象《红楼梦》中黛玉的一颦一笑
B.对白居易《长恨歌》主题的把握
C.对“红杏枝头春意闹”画面的想象
D.《大话西游》对《西游记》的改写
4.请结合材料内容,给“第二文本”下一个简要定义。(4分)
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翻越大雪山
韦延丽
雪,满世界明亮,新警小冯心里却一片灰暗。
走在高低起伏的怒龙雪山上,小冯的胃里翻江倒海,呕吐逐渐吞噬着他的意志。他索性把肩上的步枪往下一扔,仰面倒在雪上,心里骂道:“去他的盗枪犯,去他的抓捕!”
马背上的盗枪嫌疑人阿都回头悄悄地看了看,嘴角划过一抹冷笑。在他看来,身后倒地的小冯,犹如雪山顶上挤出的点点亮光。“哼,很快会见矿的。”阿都心想。
“见矿”即为转机。原本之前有一次转机的,那时他刚被押到山垭口。夜幕中,阿都父亲组织的“火龙”眼看就要追上,押解阿都的云丹贡布所长却冲着怒龙雪山一挥手说:“走,上怒龙。”追赶他们的人做梦也想不到,冬天鸟都不敢飞近的怒龙雪山,警察居然敢上。想到这儿,阿都狠狠地瞪了瞪前边拉马的贡布,恨不能一眼将贡布瞪落深渊。
贡布听到响动,急忙牵马回身,一把拽起雪地上的小冯说:“睡不得,睡不得。”边说边解下腰间的保温壶,拧开盖子递到小冯面前。
小冯推开所长递来的壶说:“拿开拿开,喝不惯。”“喝不惯也得喝,这酥油茶是药,镇得住你的高原反应。”此时,贡布也管不了那么多,只管举壶往小冯嘴里灌,咕咚咕咚……“茶是圣物,装进你这佛肚,加持开光,雪山多险都不怕。”贡布说。
阿都撇了下嘴,心想还加持开光呢,等下怒龙发怒,活佛也救不了你们。
小冯并没因为喝酥油茶而立即好转,高原反应像连绵不绝的雪山,重重地压在他身上,他痛苦扭曲的脸比雪还白。贡布很担忧,心想,要是小冯能骑上马恢复体力多好。但不可能,阿都这家伙下马便装死。之前两人好不容易将阿都弄上马背束紧手脚,如今将他放下来,他一定会故伎重演。“深呼吸,拽着马尾巴走。对了,把枪上膛。”贡布加重后边四个字,这话他是故意说给阿都听的。阿都当过兵,不得不防。
天大亮了,太阳拖着一抹红霞冲开雾气,跳上山顶,整个雪山一片圣洁。这世界终是明亮的。贡布心想,一个阿都,甚至一条怒龙算什么!贡布后来总结时才发现他当时太自信,因为明亮和黑暗本是一对双胞胎。
小冯是第一个发现眼睛不对劲儿的。酥油茶下肚后,力气一点点爬上脚背,小冯感觉似乎复活了,但眼睛的刺痛也愈发明显。贡布也觉得眼睛不舒服,却没在意,他的精力全部用在探路和防备阿都上。不过听小冯一提醒,贡布突然想到了兜里为防雪盲症而准备的东西——两条用墨汁染黑的医用纱布。20世纪80年代,因辖区雪山多,云南羊拉派出所的老民警常备这样的纱布。将一条黑纱布递给小冯,贡布正犹豫要不要给自己蒙上一条,却见马背上的阿都在拭泪,便索性将纱布递给了阿都。小冯当即不干了,说:“你自己都这样了,还顾坏人,坏人就该让雪挖他的眼睛。”“怎么能这样说呢?人都有犯错的时侯,阿都爱枪,一时糊涂偷枪,是有些可恨,但改了就好嘛!”贡布说完眯缝着眼睛问阿都:“是不是?”阿都点头,心里却是说不出的滋味。他很想将纱布还给老警察,不欠老警察的情,可又担心眼睛坏了没法儿逃。
一行人往前爬了一段,泪流满面的贡布突然想起一个土办法。他吩咐小冯看好阿都,自己四周看看后跳进路旁山坳,解裤带、放闸门、接尿液、抹眼仁,一系列动作一气呵成。只听“嚓”的一声,贡布感觉像有白烟从双眼蹿出,仿佛开水浇上冰块,两只眼睛火辣辣的。贡布索性双手捧住尿液,将双眼浸泡在尿中,嘴里嘀咕:“让火来得更猛烈些吧!”
这一切,贡布做得偷偷摸摸,毕竟撒尿做药可不是什么光荣的事。第二次用药时,他干脆将尿液灌进随身携带的保温壶,方便使用。
贡布说,他的行为想必玷污了雪山的圣洁,以致招来后祸。贡布记得第二次撒尿后没多久,太阳忽地不见了,黑云卷着雪轰隆隆从山顶滚来,他大喝一声:“快跑!”跑出几步才发现马背上的阿都一动不动。贡布说:“阿都快跑。”阿都说:“我绑着呢。”他抽出短刀跳过去。小冯说:“所长别管,再不跑来不及了。”贡布说:“不行。”他不知道有没有割开阿都脚上的绳子,后来的一声巨响,将他推入死一样的白中。
贡布醒来时在阿都背上,他下意识地掏腰间的枪,腰间空空的,让他一惊。阿都却冷冷地说:“别找了,枪丢了。”贡布说:“那你……”阿都说:“要跑我早跑了。”
阿都说,马背上位置高,他看见了贡布撒尿抹眼的情景。雪崩时,阿都原是要丢下他们逃跑的,但没跑几步便滑倒在地。他定睛一看,原来他将贡布装尿液的保温壶绊倒了,泼到雪上的尿液金晃晃的,宛如细碎的金沙。阿都说,那一刻,他再也无法迈开逃跑的步伐。
(选自《小小说月刊·上半月》2020年9期)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阿都看到新警小冯高原反应的痛苦模样,“嘴角划过一抹冷笑”表现了他对小冯的嘲讽以及内心喜悦、激动难以抑制的心理活动。
B.“这世界终是明亮的”,这句话是贡布所长看到太阳冲破雾气,将光明带临人间时的感悟,表达了正义终究战胜邪恶的不变真理。
C.文中的阿都是一个复杂的人物形象,他从开始的极力想逃转变为放弃逃跑机会救贡布,这是贡布用尿液洗眼睛的行为起的直接作用。
D.贡布用尿液来治疗眼睛,因为尿液的刺激非常痛苦,他就用心理暗示来为自己鼓劲,“让火来得更猛烈些吧”表现了他的坚毅和决心。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开头用简洁的语言交待了故事发生的自然环境,突出了大雪满山的艰难情景,烘托了新警小冯因高原反应而产生的怒火和不耐烦。
B.小冯是一个新警察,意志力较为薄弱,作战经验不足,“坏人就该让雪挖他的眼睛”表现了他思想不成熟的一面,在文中衬托了贡布的形象。
C.“贡布感觉像有白烟从双眼蹿出”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细致描绘了贡布洗眼的感受;“仿佛开水浇上冰块”,冷热碰撞,生动地展现了贡布的痛苦。
D.贡布让阿都骑马的情节在文中很关键,一方面是怕阿都下马后装死不走,另一方面也为阿都能看到贡布用尿液洗眼的情景埋下了伏笔。
8.雪山的天气变化无常,请结合全文分析天气变化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4分)
9.小说塑造了贡布所长感人的形象,请结合全文分析贡布所长的形象特征。(6分)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