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 1.D(解析:A项“与此同时”错,B项实现心理隔离不是优先选项,C项“‘官宣’也就可有可无”错。) 2.C(解析:根据材料二,精准地辟谣十分必要,主动出击、更有效抵御“科学流言”同样重要。) 3.C(解析:地震的发生不具有人为成分。) 4.(4分)参考答案:流言是在权威声音缺位的情况下(1分),人们建立在价值观基础上按照需要去选择性地传播和阐述的言说(或解释)(1分),它包含事实的部分和意见的部分(1分),其中意见的部分不是建立在证据基础上(缺乏足够的证据/事实基础)(1分)。 5.(6分)参考答案: ①人们试图通过大量话语表达抚慰内心恐惧,因此会产生有关疾病的流言。 ②为实现心理隔离,会形成对疫情相关人群的话语排斥进而产生流言。 ③人们建立在价值观基础上,按照需要去选择性地传播和阐述,流言随之产生。 ④一定程度上因为权威声音缺位,假借科学之名的流言会时常出现。 ⑤公众科学素养不高,对“科学流言”缺乏免疫力,全社会抵御“科学流言”的根基不稳固。(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得6分) 6.D(解析:“伊佐拉勇于反抗”分析不准确,“最根本原因”是“时代差异”表述欠妥。) 7.C(解析:全知视角不对,小说并没有全面展现摩尔多瓦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经历,是从弗洛西亚姨妈的视角来叙述她的生活经历及所思所想。) 8.(4分)“她的奴隶”是指电视剧中以伊佐拉为代表的受压迫的人(1分)。弗洛西亚姨妈自身生活贫穷无望,而她认为伊佐拉们比她更不幸,从而获取到生活的希望(1分)。而此时她发现电视剧中的那些人其实并不是和她是同时代的人,这样的现实让她无法接受(1分),凸显弗洛西亚姨妈的绝望感。(1分) 9.(6分)小说中一条线索是对电视剧《伊佐拉》中情节、人物形象的叙述与分析(1分),另一.条线索是对弗洛西亚姨妈生活经历以及思想活动的叙述(1分)。两者看似没有交叉,但弗洛西亚姨妈对电视剧《伊佐拉》的着迷,使两条线有了比对(1分)。 效果:两条线索的呼应比对,使小说的情节得以推进。(1分)弗洛西亚姨妈从剧中人物身上看到其与自身命运的相似性以及与其比对而产生了优越感,丰富了人物形象(1分)。作者借助这样的结构,拓宽了小说的主题。小说不仅表达了对弗洛西亚姨妈命运遭际的同情,也有对她与剧中人物比对而产生优越感的讽刺,也表达了对摩尔多瓦底层民众生活亳无出路的哀叹(1分)。 10.D 11.C(解析:文中的“戊寅”是干支纪日法) 12.B(解析:仁宗去世后,英宗没有守孝三年) 13.(1)这一年,京畿地区发生大水灾,(英宗)派遣使臣巡行视察,疏浚治理河道,赈济抚恤灾民,免除灾民赋税、租税。(评分建议:第一、二小句共1分,其余小句各1分;大意对即可) (2)我每当(或“常常”)想到这件事,日夜(或“醒时睡时”)都为此感到不安,怎么能因为富贵的缘故,而违背人伦长幼的秩序呢?(评分建议:每句1分;大意对即可) 14.依据是:英宗知约束,好读书,懂节俭,孝顺父母,敬重老师。(评分建议:每点1分,答到3点即可) 15.C(解析:“无意于人间”错) 16.(6分)没有。诗歌起笔由悲妻子而自悲,想到人寿有限而悲,并未排遣悲情;再以邓攸、潘岳自喻,透露出对无法预知天命的绝望,表达了深沉的悲哀;接着诗人虽寄希望于后夫妇同葬和来生再作夫妻,但这个愿望“更难期”,诗人陷入更大的绝望中。诗歌尾篇诗人要以终夜“开眼”来报答妻子的“平生未展眉”,更显哀痛欲绝。 17.(1)月照花林皆似霰落月摇情满江树(2)又闻子规啼夜月杜鹃啼血猿哀鸣 (3)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18.C 19.(4分)①虽然都化用了明代杨慎《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的词句,但原句巧用短句,句式对称(或“使用整句”),(1分)运用反复的修辞,有强调和递进的作用,更能营造一种沧桑之感。(1分) ②原句罗列蟹、蚌、虾、蛤等水族生物,突出了此地水类生物之丰富;(1分)独词的形式,读起来更富有节奏感,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1分) 20.(4分)参考示例:①片刻又冒出来(2分)②房子也是老的好(2分) 21.参考答案:③改为:成分残缺,在“安全保障”后加“等问题”。 ④改为:句子杂糅,删掉“了”,或把“了”改为“的”。 ⑥改为:搭配不当,改为“10款涉嫌过度收集个人信息”,或在“涉嫌”后加上“存在”。 ⑧改为:语序不当,改为“存储、分享、应用”。 22.(5分)构成要素:存款保险标识由央行统一设计,构成要素包括存款保险形象图案(或“存款保险的Logo”)、“存款保险”中英文文字、“本机构吸收的本外币存款依照《存款保险条例》受到保护”文字(答成“保护依据”亦可)和“中国人民银行授权使用”文字(答成“授权单位”亦可)。(4分) 对于存款人的价值意义:对存款人来说,通过这一标识就能更直观判断自己的存款在这家金融机构是否有保障(或“是否安全”)。(1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