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方孝孺,字希直,宁海人。孝孺幼警敏,双眸炯炯,读书日盈寸。长从宋濂学,濂门下知名士皆出其下。洪武十五年,以吴沉、揭枢荐,召见。太祖喜其举止端整,谓皇太子曰:“此庄士,当老其才。”礼遣还。蜀献王闻其贤,聘为世子师。及惠帝即位,召为翰林侍讲。明年迁侍讲学士,国家大政事辄咨之。临朝奏事,臣僚面议可否,或命孝孺就扆前批答。燕兵起,廷议讨之,诏檄皆出其手。建文三年,燕兵掠大名。孝孺曰:“燕兵久顿大名,天暑雨,当不战自疲。令其奏事适至,宜且与报书,往返逾月,使其将士心懈。我谋定势合,进而蹴之,不难矣。”帝以为然。命孝孺草诏,遣大理寺少卿薛嵓驰报燕,尽赦燕罪,使罢兵归藩。又为宣谕数千言授嵓,持至燕军中,密散诸将士。比至嵓匿宣谕不敢出燕王亦不奉诏明年五月燕兵至江北帝下诏征四方兵命诸将集舟师江上而陈瑄以战舰降燕燕兵遂渡江帝忧惧,或劝帝他幸,图兴复。孝孺力请守京城以待援兵,即事不济,当死社稷。乙丑,燕兵入,帝自焚。是日,孝孺被执下狱。先是,成祖发北平,姚广孝以孝孺为托,曰:“城下之日,彼必不降,幸勿杀之。杀孝孺,天下读书种子绝矣。”成祖颔之。至是欲使草诏。召至,悲恸声彻殿陛。成祖降榻劳曰:“先生毋自苦,予欲法周公辅成王耳。”孝孺曰:“成王安在?”成祖曰:“彼自焚死。”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子?”成祖曰:“国赖长君。”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弟?”成祖曰:“此朕家事。”顾左右授笔札,曰:“诏天下,非先生草不可。”孝孺投笔于地,且哭且骂曰:“死即死耳,诏不可草。”成祖怒,命磔诸市。孝孺慨然就死,时年四十有六。 (节选自《明史·方孝孺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比至嵓匿宣谕/不敢出燕王/亦不奉诏/明年五月/燕兵至江北/帝下诏征四方兵/命诸将集舟师/江上而陈瑄以战舰降燕燕兵遂渡江/ B.比至/嵓匿宣谕不敢出/燕王亦不奉诏/明年五月/燕兵至江北/帝下诏征四方兵/命诸将集舟师江上/而陈瑄以战舰降燕/燕兵遂渡江/ C.比至嵓匿宣谕/不敢出燕王/亦不奉诏/明年五月/燕兵至江北/帝下诏征/四方兵命诸将集舟师江上/而陈煊以战舰降燕燕兵遂渡江/ D.比至/嵓匿宜谕不敢出/燕王亦不奉诏/明年五月/燕兵至江北/帝下诏征/四方兵命诸将集舟师/江上而陈瑄以战舰降燕燕兵遂渡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洪武,年号,用年号来纪年始于汉武帝,一个皇帝可用一个或多个年号。 B.世子,古代帝王和诸侯的儿子,明清两代指亲王诸子,可世袭亲王爵位。 C.少卿,北魏太和时所设的官名,北齐时为正卿的副职,隋唐至明清时亦沿置。 D.乙丑,采用的是干支纪日法,在古代干支依次相配也被用来纪年和纪月。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方孝孺才能出众,深受众人赞誉。他师从宋濂,才能超过了宋濂门下众多知名人士,太祖认为他是正人君子,他还被姚广孝誉为“读书种子”。 B.方孝孺善于裁断,参与国家政事。惠帝即位之后,常向他咨询政事;大臣在朝廷奏事,当面讨论可否时,皇帝有时就让他在殿上批示作答。 C.方孝孺有谋有略,忠心报效国家。燕兵攻打大名,他曾建议惠帝使用缓兵之计,并起草诏书;在惠帝逃往其他地方后,他坚守京师进行抵抗,愿以身殉国。 D.方孝孺忠于故主,拒绝配合成祖。他批驳成祖篡位的辩解,三次质问成祖,拒不同意起草登基诏书,激起成祖之怒,最终被处死于街市。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今其奏事适至,宜且与报书,往返逾月,使其将士心懈。 (2)城下之日,彼必不降,幸勿杀之。杀孝孺,天下读书种子绝矣。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早雁 杜牧 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 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 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 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 [注]本诗作于唐武宗会昌二年(842年),这一年回纥南侵,百姓流亡。仙掌:汉代建章官内有铜铸仙人举掌托起承露盘。菰米:一种生长在浅水中的多年生草本植物的果实。莓苔:一种蔷薇科植物。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虏弦开”一语双关,既指回纥挽弓射猎,又指发动军事侵略活动。 B.三、四句绝佳,承“四散”而来,描绘出一幅清冷孤寂的孤雁南飞图。 C.前四句写雁之南飞,接下来遥想雁之北归,寄托作者情感,引人深思。 D.本诗风格婉曲细腻,语言清丽而含蓄,代表着诗人的整体创作风格。 15.曾国藩在《求阙斋读书录》中评价本诗说:“雁为虏弦所惊而来,落想奇警,辞亦是以达人。”请结合全诗对此加以赏析。(6分)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苏轼《赤壁赋》中以人生与长江相对照,感叹人生短暂,羡慕自然无穷的名句是:“ , 。” (2)陆游在《游山西村》中描摹当地风俗画卷,赞美古老乡土文化的句子是:“ , 。” (3)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引用神话“五丁开山”的传说描写出蜀道的高与险的句子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近日,在上海揭幕的一场展览,试图融合京剧和连环画两种艺术形式, 出一个与众不同的审美意象空间,铺展中国传统艺术之美。京剧与连环画,一种是动态的戏曲表演艺术,一种是静态的民间美术技艺。这两者的碰撞,会擦出怎样的火花?相信 设计合理、搭配得当、布局科学,这种传统艺术的“混搭”就会给人耳目一新的审美体验。京剧与连环画表现手法不同、创作风格各异,受众对象也不尽相同,但它们有着许多共同之处。比如,在艺术选材上,都高度重视对中国传统历史、故事、传说、轶事的发掘和演绎——连环画中的很多故事也是京剧的经典曲目。再比如,在价值疏导上,京剧和连环画几乎都差不多以褒扬真善美、鞭策假恶丑作为思想基调。中国传统文化 、博大精深,传统艺术琳琅满目,虽各成其学、各有特色,但绝非毫无共通之处。抛弃所谓的“门户之见”,找到艺术的共通之处,何尝不是一种兼容并包、 的文化盛事?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形塑 只要 源远流长 美美与共 B.锻造 只有 源远流长 各美其美 C.形塑 只要 细水长流 各美其美 D.锻造 只有 细水长流 美美与共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在价值疏导上,京剧和连环画几乎都把褒扬真善美鞭策假恶丑作为思想基调。 B.在价值引领上,京剧和连环画几乎差不多都以褒扬真善美、鞭策假恶丑为思想基调。 C.在价值疏导上,京剧和连环画差不多都把褒扬真善美、鞭策假恶丑作为思想基调。 D.在价值引领上,京剧和连环画几乎都以褒扬真善美、鞭策假恶丑为思想基调。 19.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混搭”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京剧为近代中国戏曲之代表,被誉为中国“三大国粹”之一。 B.上海举办此次大型展览的缘由,同样落脚在“传承”两字上。 C.守好数据管理的“安全阀”,才能保障公民的个人隐私安全。 D.在奔小康的路上,决不能让“材料扶贫”拖脱贫攻坚的后腿。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世界卫生组织最新的《国际疾病分类》名单,首次把“过劳”列为“影响健康状况或与健康服务相关的因素”。 :躯体疲劳常见于职业运动员、体力劳动者等群体;脑疲劳则常见于经常用脑的人群中,他们工作时长经常超过8小时,即便下班后,大脑也会处于相对兴奋的工作状态。过劳会损害人体器官。如在内脏方面,过劳可导致肾功能异常,甚至肾功能衰竭等。此外,过劳会导致内分泌失调。一方面,压力大时,人体分泌的肾上腺皮质激素会增高,使人胃口大开;另一方面,过劳也可引发失眠、影响代谢,使体内“瘦素”分泌减少。两方面因素共同作用, 。如何有效避免过劳?躯体疲劳者要适当减少运动量和劳动量, 。 21.请根据要求,完成下列问题。(5分) 章回体小说的回目是其特色之一,中学语文课本中节选了许多章回体小说的精彩章节,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水浒传》第九回《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陆虞候火烧草料场》),《林黛玉进贾府》(《红楼梦》第三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林黛玉抛父进京都》)。 请根据上述材料概括章回体小说回目的特点,并结合本套试卷文学类文本阅读《美女》的具体内容,进行章回体小说回目的仿写。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张家界,三千奇峰拔地而起,八百溪流蜿蜒纵横,林海莽莽,山花烂漫;苏州园林,不出城郭而获山林之怡,身居闹市而有林泉之趣,无声的诗,立体的画;长城,保家卫国的智慧结晶,民族精神的文化符号,绵延万里,雄伟壮观;金字塔,建筑史上的经典之作,世界八大奇迹之首,规模巨大,技艺精巧…… 美丽星球,大美世界。假如你是参加学校组织的综合实践活动“大美世界行”的一名导游,请你从大美世界中自选一处景观,给游客写一篇有关此景观的解说词。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1.答案 C 命题透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句子的含意的能力。 思路点拨A.“都善于通过色彩来诠释自己的哲学理念与等级观念”错,文中提到的用色彩来诠释等级观念的 只有孔子。B.原因表述片面。D.“与老子的黑、白两色观很相似”属曲解文意,儒家学者眼中的“正色”与“邪色”是其等级观念的反映,而老子眼中的“黑色”与“白色”是其处事原则和阴阳观念的反映。 2.答案B 命题透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思路点拨“承上即承接上文庄子善于精彩描绘各类色彩”错,应该是“承接上文庄子偏爱白色”。 3.答案D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命题透析 思路点拨“对于再现自然之美、解决生态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属曲解文意。 4.答案B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句子的含意,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命题透析 思路点拨“理性客观”是因,“让人较为恰当地处理自己与世界的关系”是果,B项属因果倒置。 5.答案 C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命题透析 思路点拨“数字化阅读率增长与纸质图书阅读率下降的状况还会持续”于文无据。 6.命题透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答案①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国民对读书意义的认识。②出版方要“多出书”“出好书”“多卖书”,同时做好阅读引导,适当地捐建一些书屋、阅览室。③政府要加强阅读基础设施建设,要多举办一些读书活动,提供一定的免费阅读服务。(每点2分。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7.答案A命题透析本题考查对作品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思路点拨“情节复杂,波澜起伏”的表述错误,本文情节并不波澜。 8.命题透析本题考查鉴赏作品塑造人物的表现手法的能力。 答案①通过“我”的感受,表现了“我”对玛莎之美的认可。如“我”刚见到玛莎时,感到“仿佛有一阵清风掠过我的心灵,把一天来的种种苦闷和灰尘通通吹散了”。②“我”爷爷是个快八十岁的老人,为人古板,对女性和自然美一向漠不关心,但见到玛莎时却温存地看着玛莎足有一分钟,并称赞“多好看的闺女呀”,表现了玛莎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很美。③玛莎每次穿过麦秸的云雾向大车跑去的时候,乌克兰人总要满怀惆怅地目送她;离开的时候卡尔波朝着马背抽了一鞭子说道:“亚美尼亚人的那个女孩真讨人喜欢!”以此表现玛莎之美给人留下的印象之深刻。(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9.命题透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评价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等的能力。 答案①生活环境之悲美:美丽的玛莎生活在到处都是苍蝇的环境之中,“我”为玛莎的现实处境而悲伤,人与环境的巨大反差中透露出悲剧色彩。②无法复制之悲美:玛莎之美是偶然的,这是一种遗憾,“我”为这种美的无法复制而悲伤,主观与客观的巨大反差中透露出悲剧色彩。③不能永恒之悲美:玛莎之美是罕见的美,不能永恒,“我”为这种美的不能永恒而悲伤,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中透露出悲剧色彩。④难以追求之悲美:玛莎之美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一种完美、一种极致、一种理想,“我”可能永远是陌生人,“我”为这种完美与极致难以通过追求得到而感到遗憾,理想、追求与获得的巨大反差中透露出悲剧色彩。(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10.答案B 命题透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11.答案B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 思路点拨 世子,帝王和诸侯的正妻所生的长子。明清指亲王的嗣子(多为嫡长子)。 12.答案C 命题透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思路点拨“在惠帝逃往其他地方后,他坚守京师进行抵抗,愿以身殉国”错误。根据原文信息,惠帝并没有逃往其他地方,还在城中。 13.命题透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 答案(1)现在他的奏折刚刚到达,应该姑且给他回信,往返超过一个月,让他的将士心中懈怠。(关键词“适”“报书”“逾”的翻译各1分,大意2分) (2)攻下京城时,方孝孺肯定不投降,希望不要杀他。杀了方孝孺,天下读书的种子就灭绝了。(关键词“下”“幸”“绝”的翻译各1分,大意2分) 14.答案D 命题透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思路点拨“代表着诗人的整体创作风格”表述错误。 15.命题透析本题考查分析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答案①首联写深秋时节,回纥挑起了战争,领兵南下。诗人以大雁惊飞哀鸣象征着百姓在战乱中四处逃亡的凄凉景象。②尾联诗人劝慰南飞的大雁:不要厌弃潇湘一带空旷人稀,那里水中泽畔长满了菰米、莓苔,可作为食料,不妨暂时安居下来吧。③本诗采用比兴、象征手法,表面上是句句写雁,但实际上是处处写时事、写百姓,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痛恨、对百姓的同情。(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16.命题透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识记能力。 答案(1)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2)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3)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每空1分) 17.答案A 命题透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思路点拨形塑:按照一定的要求来实施定向塑造或培养。锻造:用锤击或加压的方式,使金属物件具有一定 的形状和尺寸,并提高它的性能。根据语境,第一空应该填写“形塑”。根据下文的“就”,第二空应该填写“只 要”,以构成“只要……就……”。源远流长:以喻历史悠长,根底深厚。细水长流:比喻节约使用财物,使经常不缺用。也比喻一点一滴不断地做某事,精细安排,长远打算。根据语境,应该填写“源远流长”。美美与共: 指多种美的交融。各美其美:指各自展现自已的美。根据语境,此处强调的是“交融之美”,而非各自之美,应该填“美美与共”。 18.答案D 命题透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思路点拨原句有三处语病:第一处是“价值疏导”搭配不当,第二处是“几乎都差不多”赘余,第三处是“以……作为”句式杂糅。 19.答案C 命题透析本题考查分析标点符号的作用的能力。 思路点拨原文中引号和C项的引号都是比喻性的。A项中的引号表特定称谓,B项中的引号表强调,D项中的引号不是比喻性的。 20.命题透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 答案①)过劳分为躯体疲劳和脑疲劳(②会导致身体处于肥胖状态(③脑疲劳者要适量减少工作时间(每空2分,意思对即可) 21.命题透析本题考查选用、仿用、变换句式的能力。 答案(1)回目往往用对偶句;回目往往概括了这一章节的基本内容。(2分,合理即可) (2)略(3分,合理即可) 22.写作提示本题的材料仅为一个引子,写作的重点在材料后面的提示语中。提示语中,有写作任务——给游客写一篇有关此景观的解说词。为完成这个写作任务,考生又必须明确以下写作指令:身份指令——导游;对 象指令——从大美世界中自选一处景观;文体指令——解说词。构思行文时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所选的景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