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梦县黄香高级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将李子柒置于中西文化碰撞的大框架下,某种程度上将讨论引上了歧路。聚焦传播链条的两端,李子柒现象并不复杂。 对传播者来说,不论是设计好的画面场景,还是出海YouTube,都逃不过自有的商业逻辑。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流量是生存法则。 对视频的受众而言,第一位的始终是好看,不仅是种种形式感,镜头画面、服饰和举止,还包括通过视频流淌而出的治愈人们心灵的那种安心妥帖的四时有序、自食其力。这与日本导演森淳一的《小森林》系列、梭罗的《瓦尔登湖》中流淌出来的力量并无二致。“诗意地,人栖居在大地上。”数百年前,荷尔德林就以此来反抗生活的刻板化和碎片化。对于21世纪被钢筋水泥围困的观看者而言,李子柒的视频在某个瞬间还原了生活本身该有的样子,成为诗意栖居的寄托。 “我们缺乏新的语言、观点、隐喻,用着古老的过时的叙事在形容新世界。”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奥尔加•托卡尔丘克说。在李子柒的叙事中,我们找到一种可能。 (摘编自肖涌刚《李子柒:不虞之誉,求全之毁》) 材料二: 李子柒的视频,以中国传统美食文化为主线,用时间跨度极大的镜头记录了春耕夏种、秋收冬藏,一日三餐、四季流转的农家生活,绘就了一幅田园牧歌的美好画卷。她凭借视频在YouTube上收获700多万粉丝,影响力堪比CNN(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相较于外网的齐声点赞,国内则质疑颇多,很多人觉得她的视频总在中国农村的旧式耕作生活上打转转,展示中国的“落后”,迎合一些外国人对中国的刻板印象,是负面文化输出。 持有这类看法的网友,潜意识中将叙事背景设定为超现代的工业社会,参照系大概也是发达国家的大城市。在好莱坞大片中,在漫威构建的超级英雄世界里,出镜率颇高的元素无外乎鳞次栉比的摩天大楼,炫酷拉风的豪车战机,或是未来感十足的“黑科技”,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大家对“先进”一词的认知。 礼赞工业成果无可厚非,可讴歌田园生活就是展示“落后”吗?事实上,工业文明和农业文明只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并无绝对意义上的先进与落后。至于有人质疑李子柒镜头下的农家生活不真实,更无必要。艺术源于生活必然高于生活,田园牧歌不一定要唯浑身污泥才是真实,朱光潜早就说过,完全依葫芦画瓢把现实复制到艺术作品里,难有美感。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片草原。李子柒的故事让不同文明之间实现对话和交融,与其说迎合了外国人对中国旧式田园生活的想象,不如说戳中了在钢铁森林中栖居太久的人对田园诗意的怀念与畅想。“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返璞归真,爱生活、爱家乡的朴素情感,往往具有穿透时空的力量,让不同肤色、语言、文化背景的人们心生共鸣,心有慰藉。 在李子柒视频高点击量的背后,其实是西方世界对崛起的中国之好奇。他们以视频为窗口,探寻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奥秘与魅力。崛起中的东方古国,不仅有高楼大厦、大国重器,还有“一箪食,一瓢饮”的田园诗意。而如何认识当代中国农村,新的时代也需要新的答案。原生态,并非只有“土味喊麦”一种打开方式,雨后山林、农耕日常、酿酒品茗的农家日常,倾注美感同样可以从中找寻到充满生命力的鲜活表达。 与其纠结李子柒的视频算不算文化输出,或许我们更该思考的是:怎样才能更好地进行文化输出。文化输出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长期过程,期待更多“李子柒”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向全世界展示一个既富有独特的传统文化内涵,又不断向现代化前行,丰富、多样、精彩的中国。 (摘编自范荣《田园牧歌怎么就不是文化输出》) 材料三: 有种看法认为,李子柒传播的是偏生活化的简单意象,其视频内容过于肤浅,过度娱乐,而且向外界展示的是一种“落后”的乡土生活,不能反映一个立体的中国。这显然是一种误解,李子柒制作内容的出发点是卖货,不太可能肩负起“展示中国”的重任。另外,把乡土生活理解为“落后”,未免有点妄自菲薄了。在推进城市化的过程中,传统乡村或许有不相适应的一面,但农耕文明里的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等精神,难道不能真实地反映中国文明吗? 文化传播里有“文化折扣”的概念,说的是一种复杂的文化要跨文化传播,往往会因为受众的理解困难和障碍而“打折”。但李子柒的故事,何以让不同文明之间实现对话和交融?其原因在于,故事虽小,但很真实,反映的是被世界各国文化广泛接受的价值理念,如仁爱、勤劳、与自然和谐相处等。 李子柒的视频能让外界产生兴趣,让人喜欢看、看得懂,这有利于破除外界对我们的刻板印象。当然,李子柒视频中的场景代表不了整个中国,也有可能是偏颇的。但若有千千万万个像李子柒这样的创作者,能够不流俗而又真实地记录自己的美好生活,能够让外界广泛而又准确地听到我们的声音,就有利于扶正外界的看法,达至“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李子柒的走红对于今天如何向世界更好地展现中国文化也有一定启示。在传播环境的巨变之下,短视频以前所未有的跨文化融合优势,大降低了人们的理解门槛,让一名博主收获不同文化背景的海外粉丝成为可能。因此,及时丰富自己的传播媒介和传播手段,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传播效果。此外,大众文化的生动性和亲和力,相比那些主题鲜明的内容可能更有传播力。 (摘编自扶青《李子柒海外走红的启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李子柒制作视频的初衷并非要承担输出中国文化的重任,其出发点是卖货,但把李子柒视频作为文化输出的方式加以讨论,也未尝不可。 B.李子柒的成功说明,生活在钢铁森林中的人们虽然惬意于现代生活的方便,但内心却对田园生活有着诗意的怀念与畅想。 C.由农业文明走向工业文明是人类社会的进步,但并不能因此说农业文明比工业文明落后,二者没有先进与落后之分。 D.材料二和材料三都谈及有人认为李子柒的视频展示了中国的“落后”的观点,并且作者对此观点都做出了否定性的评价。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生活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李子柒的视频中的生活就是生活在现代城市里的人的诗和远方,这是它成功的原因之一。 B.李子柒的视频受到外国网友的喜爱,一方面是因为人们对田园诗意有共同的向往,另一方面是因为外国人对中国传统文化好奇。 C.李子柒的视频传播了仁爱、勤劳、与自然和谐相处等价值理念,让不同文明实现了对话和交融,使“文化折扣”完全失去了意义。 D.材料一和材料二对李子柒的视频成功原因的分析有共同的观点,材料二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材料一中的“我们找到一种可能”。 3.下列说法中,不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艺术之真实使人体验到一种超越现实的美感。这就是艺术的价值之所在。” B.“在价值观层面与外界达成理解、沟通,才能让世界看到一个真实的中国。” C.“我们心中都住着一个李子柒般的灵魂,不过被都市的灯红酒绿染灭了诗意!” D.“诗与苟且,其实只在于自己的心态,你是什么样,你的世界便是什么样。”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4分) 5.李子柒视频的走红在文化输出方面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启示?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阿芳的灯 王安忆 走在那条湿淋淋的小街上,家家门户紧闭。雨滴敲在水泥路面上,滴滴答答,在空寂的街上溅起回声。 阳光明媚的日子里,家家户户半启着门,老人在门前择莱,小孩在门前嬉闹。 一个很平常的日子里,我走过这里,望见一扇大敞着的门里,似乎已经是午饭以后很久了,可桌上依然杯盘狼藉。一条壮汉横在竹榻上,睡得烂熟,苍蝇停在他的脸上,十分安然的样子。一个老妇人,像是壮汉的母亲,背着门在踩一架沉重的缝纫机,粗钝的机器声盖住了汉子的鼾声。满屋都是叫不出名目的破烂东西,我甚至嗅到了一股腐臭味,于是便扭回头,走了过去。 后来,我搬进新居,开始一日三回地在这条街上往来,因为上班的需要。也不知过了多少日子,这街上多了一个小小的水果摊,摆在临街的一扇窗下。摊边坐着一个女孩,留着日本娃娃式的头发,浓浓的刘海儿罩着活泼泼的眼睛,面容十分清秀,只是略显苍白,可是,唇却有天然的红润。她穿的也是红颜色的衣服,一朵红云似的停在黄的梨、青的苹果、黑色的荸荠旁边,静静地看一本连环画或是织一件不仅限于红色的毛衣。如有人走过,她便抬起半掩在乌黑的额发后面的眼睛,如那人迟疑了脚步,她就站起来,静静地却殷殷地期待着。很少有人会辜负这期待。 有一次,她见我过来,就迎上来:“今日的哈密瓜好得很,昨晚才从十六铺码头进来的,虽然贵了一些,可是划得来的。” 我没买哈密瓜,而是挑了几只苹果。我看见她举秤的手是极大的,关节突出,掌心有些干枯。她的脸却是极其年轻的,脸颊十分柔滑、白皙,眼睛明澈极了。她称好苹果,爽快地免了零头,帮我装进书包。 天黑以后,这里的生意便忙了许多,除了女孩,还有个男人在帮忙,叫她阿芳。我猜想这个男人是她丈夫,可又觉得她委实太年轻,远不该有丈夫。有一日,我忽然觉得阿芳有些异样,来回走了几趟,才发现她的腰身粗壮了,显然有了身孕。心里不由得升起一股奇异的感觉,很惋惜似的,又很感动。再看他们这一对,也觉得颇为美好。他结实健壮,而她清秀苗条,叫人羡慕。他干活不如阿芳利索,态度也欠机灵,可是,对人的殷切却是一样的。 有一日,我问阿芳:“水果是谁弄来的呢?不会是你自己吧。” 她说:“是我男人。他下班以后,或者上班以前,去十六铺。” “那么执照是你的了?”我问。 “是的,我是待业的嘛!”她回答,脸上的孕斑似乎红了一下,我便没有再多问。 有了阿芳和她的水果摊,这条街上似乎有了更多的生机,即使在阴霾的日子里。 后来,水果摊收起了,大约是阿芳分娩了。这条街便格外地寂寞与冷清了。阿芳的门关起来了。关起来的门,如同汇入大海的水滴,退进那一长排、面目如一的门里。我竟再也不记得哪一扇才是阿芳的门。偌大的世界中,一个小小的阿芳,又算得上什么呢?几个来回以后,我便也淡忘了。 一天傍晚,我忽然看见了阿芳。她依然是罩到眼睛的刘海儿,眸子明亮,皮肤白皙,穿了一件红花的罩衫,安然地守着一个色彩缤纷的水果摊。她怀里抱着一个白白胖胖的婴儿,有着和她一样鲜艳的嘴唇,看上去是那样惹人喜爱。她似乎并没认出我,用一般的热切的声音招呼:“买点儿什么吧。 ” 我挑了一串香蕉,她将孩子放进门前的童车里,给我称秤。我看见她的无名指上多了一枚粗大的赤金的戒指,沉甸甸的,发出微弱的光芒。 从此,这里又有水果摊了,又有了阿芳、阿芳的男人,还有阿芳的孩子。阿芳也渐渐地认识了我,或是说记起了我,过往都要招呼,要我买些什么,或问我昨日的瓜果甜不甜。我还可以自由地在那里赊账,虽然我从来不赊。 毛头渐渐地大了起来,阿芳也渐渐地圆润起来,却依然容貌俏丽,只是脖子上又多了一条粗重的金项链,腕上也有了一只小巧的手镯。夜晚,她男人将电灯接出门外,灯光下,阿芳织毛衣,阿芳的男人看书,毛头在学步车里学步。摊上的水果四季变化,时常会有些稀奇而昂贵的水果,皇后般地躺在众多平凡的果子中间。 这一幅朴素而和谐的图画,常常使我感动,从而体会到一种扎实的人生力量与丰富的人生理想。 一天夜间,下着大雨。忽听有人招呼我,原来是阿芳的男人,正站在门口。他说,今日有极好极好的香瓜,不甜不要钱,或者买回吃了再付钱。我朝他笑一笑,便收了伞进去。毛头睡着了,盖着一条粉红色的毛毯,伸出头,口里还含着手指头。阿芳在看电视,电视里正播放越剧大奖赛的实况,那是一台二十英寸的彩电。屋里有冰箱、双缸洗衣机、吊扇、录音机等。我从筐里挑好香瓜,付完钱,阿芳的男人又邀我坐一坐,避过这阵大雨。 我站着与他说话。我问他:“就你们自己住这里吗?” 他说是的,姆妈在去年去世了。 “水果赚头还好吗?”我问道。 “没有一定的,”他说,“像去年夏天的西瓜,太多了,天又凉快,价钱一下子压了下来,蚀了有几百呢!国营商店蚀得就更多了。”他笑了一下。他虽长得粗壮,眉眼间却还有一丝文气,像读过书的样子,就问他是做什么的,他说只不过是车工罢了,插队回来,顶替姆妈的。 我脑子里忽然闪过一个念头,想起很多年以前,从这里经过,有一扇门里的邋遢而颓败的景象。那里有一个儿子,也有一个母亲。或许就是这里,就是这里,一定是这里。我激动起来。阿芳随着电视里的比赛选手在唱“宝玉哭灵”,她是那么投入,以至竟然没有在乎我这个陌生人的闯入。我看着她,心里想着,难道是她拯救了那个颓败的家,照耀了一个母亲和一个儿子黯淡的生计,并且延续了母与子的宿命与光荣? 可我不知道这里究竟是不是那里。这里所有的门,都是那样的相像。我极想证实,又不敢证实。我怕我的推测会落空,就像怕自己的梦想会破灭。我很愿意这就是那个家,我一心希望事情就是这样。于是,我决定立刻就走。雨比刚才更大、更猛,阿芳的男人极力地挽留我,连阿芳都回过头来说道:“坐一会儿好了。” 可我依然走了。我逃跑似的跑出阿芳的家,阿芳的灯从门里幽幽地照了我好一程路。我没有再回头。我怕我忍不住会发问、去证实,这是那么多余而愚蠢。我不愿这个美丽的故事落空,我要这个美丽的故事与我同在。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小说开头写雨后的小街上门户紧闭和雨滴的声音,晴天的小街上老人和小孩的活动,这些环境描写表现出小街上人们生活的平和和闲适。 B.“留着日本娃娃式的头发”“活泼泼的眼睛”“面容十分清秀”“穿的也是红颜色的衣服”等神态外貌描写,表现了水果摊女孩的清秀俏丽,有诗意美。 C.“心里不由得升起一股奇异的感觉,很惋惜似的,又很感动”,“惋惜”是因为女孩年轻俏丽,身边的男人结实健壮年纪大,与她不般配,“感动”是因为男人和女孩对人一样的殷切,共同为生计操劳,颇为美好。 D.文章写的虽是小街上一个水果摊开了又关、关了又开的小事,而女主人公善良热情、勤劳坚韧的形象,一家人平静温馨的生活,让“我”感动,体会到扎实的人生力量和丰富的人生理想。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第三段写“我”走过小街看到的一扇门里邋遢颓败的生活景象,看似闲笔,实则为后文阿芳的加入使这个家庭获得生机和活力做铺垫。 B.文末写“我极想证实,又不敢证实”的矛盾心理,是因为我害怕证实会出现不是预设的情况,整个故事就无法成立,“我要这个美丽的故事与我同在”,从而深化主旨,表达了对阿芳扎实积极的人生态度的赞美。 C.文中多处描写阿芳的眼睛,突出强调了她眼睛的活泼、明澈、明亮,表现了阿芳的年轻纯真,乐观热情。 D.文章采用第一人称叙事,“我”既是叙述人,起到见证故事、串联情节作用;又是文章中的重要人物,对主旨的点化和升华起到重要作用。 8.简析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语言特点。(4分) 9.小说以“阿芳的灯”为标题,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