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皋市2021届高三上学期11月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4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佛教壁画或石刻中的空中飞舞的神,梵语称神为“提婆”,因“提婆”有天的意思,所以被译为飞天。 敦煌飞天的风格特征是不长翅膀,不生羽毛,借助云彩而不依靠云彩,凭借飘曳的衣裙,飞舞的彩带凌空翱翔。 敦煌早期飞天多画在窟顶平棋岔角,窟顶藻井装饰,佛龛上沿。发展至北魏时期飞天所画的范围已扩大到说法图中和佛龛内两侧。飞天形象虽然还保留着西域飞天的特点,但已发生了变化,逐渐向敦煌飞天转变。如北魏226窟北壁后部说法图西侧上方的一身散花飞天,脸型由椭圆变为长条但丰满,鼻丰嘴小,五官匀称,身材修长,衣裙飘曳,姿势优美,动感很强。 隋代飞天正处在融合、探索、创新时期。主要表现在体型不同,身材修长,比例适度,腰姿柔软,绰约多姿。脸型有的清秀,有的丰圆……到了唐代,敦煌飞天已完成了中外吸收、融合的历程,完全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达到了艺术的顶峰。唐代洞窟的四壁画满了大型经变画。飞天不仅画在藻并、佛龛、四披上,大部分画在经变画中。此时的飞天形象显著地给人以更多的轻灵感,飘带显得更加流动,飞天身姿更为婀娜。 飞天形象最为匀谐最富于动势是在盛唐。这一时代的飞天,身后系着极长的飘带,有时可以长过身长的几倍。无疑地,盛唐的画技和画风曾经使这一时代的飞天生色不少,所谓“吴带当风”对于盛唐飞天的舞动美是贡献了极大力量的。 飞天的飞动是依靠飘带,这显示了古人令人惊叹的创造才能。靠飘带飞动,比起靠双翼飞动来,有着说不尽的美学韵味。如果有双翼,飞天就不会如此美,因为那样一来,她就成了非人非鸟的怪物,这就对美有所损伤,而飘带则是人衣饰中常见的部分,由夸张飘带而带来的飞动美,使人感到亲切而圣洁;当然飘带又不等于常人的衣饰,它在飞天身上实际起了翅膀的作用,然而作为一种带有强烈舞蹈素质的艺术造型,飞天用飘带比用翅膀不知要高明多少倍。它是对人衣饰的一种升华,而不是仿照鸟类双翅的一种沉降,提高了美的品格,而且飘带所起的作用不仅仅是可以飘载在空际,它有着更高的艺术任务和更积极的美学意义。由于这些飘带的千变万化,形成内在的力感可以向任何方向去呈现,把飞天本体的力感扩展到周围的空间去,这样便形成了一个力的世界,飞天强烈饱满的舞蹈素质正是这样取得的。蓬勃发展的盛唐舞蹈对于飞天形象的提高也是毋庸置疑的。 飞天可以视为羽人形象的发展,它对羽人形象作了根本的改造,汰除了羽人身上的毛羽而代之以灵动飞舞的飘带。仙人毛羽变而为裙裾衣带,这在盛唐的“霓裳羽衣”一词中还留有蛛丝马迹。“霓裳羽衣”,既非毛羽,也非生活中的一般服饰。羽人是对人的神仙化,毛羽变而为羽衣,是否定之否定,但仍神仙的。 我国飞天是华夏文化的雨露浇灌出来的。把敦煌飞天与中亚、西亚和印度飞天作一比较,就更能明飏敦煌飞天鲜明的中原特色。 (摘编自木容《敦煌:空中的舞蹈》,《南北桥》2011年第3期) 材料二: 人们首次尝试将平面的敦煌飞天形象转换为立体雕塑,实际动手制作了两件石质飞天浮雕。最初的泥稿制作到汉白玉石质的呈现,两件作品中飞天形象均依附于圆形载体之上,这个圆形载体视觉上象征着一片天空。第一件飞天浮雕造型主要取材自莫高窟早期洞窟壁画中的飞天形象,首先浮雕正面飞天以身体呈反向L形姿势,呈向画面右前方翱翔的趋势,飞天的三角形剪影与载体的圆形形成几何呼应关系;其次利用飘带的延伸打破圆的边界限制,调整了作品整体氛围,不会显得呆板;再其次将一团祥云的造型作为底座,寓意层层向上翻腾的云朵托起这一片天空;最后由两处跳出圆的边界限制的飘带位置与底座团云的“尾巴”,形成一种三角互动关系,强化作品整体的布局安排。浮雕背面一圈阳刻的装饰,取材自莫高窟早期洞窟壁画中常见的装饰纹样。采用阳刻手法凸起的纹样,与其内部的一片平白形成对比,呼应着正面的飞天。第二件飞天浮雕造型主要取材自莫高窟唐代洞窟壁画中的飞天形象,正面圆形载体上背景用阴刻线的方式刻出一片片菩提叶纹,烘托画面气氛。:一片菩提叶纹背景之上,云气托着飞天呈向下飞行趋势,修长身体与自如的长长飘带呼应配合。在这里阴刻线技法的加入,相当于平面中线的运用,增添了绘画感,更具装饰韵味,烘托出飞天的神采飘逸气质。尤其在光影的作用下会产生不同的层次变化,丰富大众的审美感受。左下角突破边界限制的云气、右上角突破边界限制的飘带和底座的团云“尾巴”形成三角互动关系。画面的整体布局理念与第一件作品相似。 作品元素取材自中国传统艺术,所以在后期作品材质呈现上,作者也始终想使用传统材料进行展现,最终选择石材或者木材。木材作为一种实用材料以及制作成木雕时的独特审美特性,在很早就已进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木材质感给人一种温暖的基本特性,同时它特有的纹理让人着迷,不同的木材产生不同的纹理、色泽、质感等艺术效果,以至于很多人在创作木质作品时要把这种客观存在的木纹肌理作为一种特殊元素进行利用。 (摘编自付祥波《敦煌飞天形象的平面与立体转换实践》,《文艺生活》2020年第4期 )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敦煌早期的飞天发展至北魏时期,所画的范围已经扩大到说法图中和佛龛内两侧,体现出逐渐向敦煌飞天转变。 B. 隋代飞天正处在融合、探索、创新时期,身材修长,比例适度,腰姿柔软,绰约多姿,脸型全都清秀,美丽丰圆 C. 唐代敦煌飞天完成了中外吸收、融合的历程,完全形成独特的风格,达到了艺术的顶峰,因为有了大型经变画。 D. 我国敦煌飞天经过华夏文化雨露的浇灌,相比中亚、西亚和印度飞天,具有鲜明的中原特色,全无生活中的服饰。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佛教壁画或石刻中的空中飞舞的神,在梵语中被称为含有“天”意思的提婆,所以又常被译为飞天。 B. 飞天不仅画在藻并、佛龛、四披上,而且大部分画在经变画中,飘带流动、身姿婀娜给人以轻灵感。 C. 飞天如果拥有了双翼,就不会如此之美,因为那样一来,飞天就成了非人非鸟的怪物,从而缺失了美。 D. 飞天木浮雕造型中木材,体现了实用材料及制作成木雕时的独特审美特性,早就进入人们的生活。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符合唐代飞天飘带美学韵味的一项是(3分)( ) A. 飞动飘带彰显一种舞动美 B. 升华了的飘带提高了美的品格 C. 变化的飘带体现力的扩展美 D.木质、石质的飘带有相同美感 4. 请结合材料内容,给敦煌飞天下一个简要定义。(4分) 5. 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两分硬币 [日本]黑岛传治 “妈妈,买根陀螺绳儿嘛。” 藤二缠起妈妈来了。 “问问爸爸,看叫买不。” “说行哩。” 妈妈对所有的事情都很小气,一个原因是家里的日子难过。尽管是答应给买了,还要把堆房翻腾一遍,看清楚是不是还有健吉玩旧的绳儿。这沿河的小村庄的孩子们,都聚集到庙门前去,把新绳儿缠在新陀螺上使它转动起来,两个人一组撞陀螺,比输赢。孩子们把这种玩法叫作“撞嘎嘎”。缠好绳儿使劲一抽把陀螺撒出去,它就飞快地转动起来。两个人一起撒,轮流让自己的陀螺去撞对方的,直到一方的陀螺停止转动,陀螺先停下来的就算输了。 “瞧,光俺一个人用这样又黑又旧的陀螺呢。也给俺买个新的陀螺吧。” 藤二缠着妈妈。 “陀螺,不是有一个嘛,不买也行了。” “这个,瞧,不都这么黑了吗?……人家都是新的!” “净说傻话,这个陀螺还不好!”健吉说,他深信自己从前用过的陀螺好,又舍不得拿钱给弟弟买陀螺。 “嗯。” 原来,藤二是哥哥说啥都相信的。 “这个陀螺好呀,不信跟他们比比看。能够打败它的陀螺,谁也不会有的。” 说到这里,陀螺用旧的,算是说通了。可一到跟妈妈两个人去买绳儿时,藤二又贪婪地摸弄起铺子里装在木盒中的涂得红红绿绿的新陀螺来了。 绳儿一共有几十条,都剪得一般长,其中只有一条比起别的来短那么一尺左右。那是按尺码量着剪下来,最后剩了那么一条不足尺码的。 “多少钱一条哇?” “一条一角钱呀,那条短的就算您八分钱吧。” “算八分钱……” “是啊。” “那么,这条短的就好了。” 说着,妈妈拿出一角钱递给老板,被找回来两分钱硬币,就仿佛是赚了两分钱一样感到高兴。直到妈妈催藤二回家,他还在玩弄那盒子里的新陀螺,看起来十分爱惜的样子。然而,却也并没有硬逼着妈妈给他买,就跟着妈妈回来了。 邻村庙前的广场上,来了串乡的摔跤班子。孩子们都结伴去看热闹。藤二也想去,但是正赶上收割稻子大忙的节骨眼儿上,而且牛棚里上了轭(牛拉东西时架在脖子上的器具)的牛,也正拉磨磨粉,团团地围着中间的柱子打转,得让藤二看着。 “连看牛都讨厌,那该怎么办呀?”不知怎的,藤二讨厌看牛。他把绳儿拴在牛棚房檐下的柱子上,两只手握住绳头儿用力抻着。 “那么,你就去赶麻雀吧。” “不。” “你这么任着性子怎么行啊?粉得磨,麻雀又会来吃稻子!”妈妈带着生气的口吻说。藤二似乎在跟柱子拔河样,转过身子去拉绳儿,过了一会儿,低声说:“大伙儿可都去看摔跤的了。” “像咱家这样子的穷棒子,哪儿能够去干那样的事啊!” “嘿!”藤二失望地喊着,还是一个劲儿地抻着绳儿。 “那么抻,绳儿可要断了。” “哼,比人家的都短呀!” “抻也长不了——那么抻要到后面去的呀!” “嘿,一抻就长了。” 这时候,爸爸回来了,盯着藤二说:“阿藤,你嘟囔什么呀?” “瞧,这不是挨说了吗?——喏,看着牛啊。” 妈妈趁机安顿好藤二就下田去了。爸爸把稻子倒在漏斗里,看到温顺的牛正在望着人脸,慢腾腾地拉着磨,就出去了。藤二自从买了陀螺绳儿,到孩子们中间去转陀螺,就慢慢发现自个儿的绳儿比别人的短很多。这使他感到不开心。把绳儿的一头并齐,一比,他的绳儿比谁的都短。他才六岁,跟上了学的大孩子玩“撞嘎嘎”总是输,所以他总是不断地抻绳儿。他一边看着牛,一边把绳儿套在中间的柱子上,揪住两头用力抻,嘴里仿佛在念叨着:“绳儿啊,长长了吧。” 牛就在他身后团团地转着。 健吉正在割稻,去看摔跤的孩子回来了。归途中他们到处停下来玩着陀螺。后来,一家三口又割了一会儿稻子,眼看太阳就要落山,才担着稻捆儿回家来了。 “牛棚里怎么一点儿动静都没有哇?” “嗯。” “藤二上哪儿去玩了吧?”妈妈放下稻捆儿走上前去往牛棚里一瞧,吓了一大跳,颤抖着叫了起来:“阿健啊,快来!”健吉扔下稻捆儿,赶忙跑过去,发现看牛的藤二,手里握着陀螺绳儿躺在阴暗的牛棚里,他的脖颈断了,满头是血。黄牛呆呆地站在那里,仿佛是在守护着孩子,夕阳穿过竹窗棂,照着黄牛的眼珠。一两只苍蝇在黄牛身旁嗡嗡地煽动着翅膀……“畜生!瞧你干的好事!”黄牛吓得口吐白沫,在牛棚里跑来跑去。牛轭打烂了,六尺扁担也打断了。三年过去了。 “那时候,叫他去看摔跤的就好了!” “不给他买那么短的陀螺绳儿就好了,可是——他是把陀螺绳儿套在柱子上用力抻,一只手抻脱,栽倒在地上,给牛踩死的。不给他买那根短绳儿就好了,可是——省下两分钱又顶什么用啊!”妈妈一想起藤二,就这么念叨起来,直到如今,还要流泪哩。 [注]此文作于1925年,当时日本的资本主义侵入农村,地主富农残暴,大量农民破产,十分贫困。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小说中写“孩子们聚集到庙门前两人一组撞陀螺”“邻村庙前的广场上来了串乡的摔跤班子”“牛棚里上了轭的牛拉磨磨粉”等内容,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B. 藤二“握住绳头儿用力抻着”、妈妈提醒“那么抻要摔到后面去的呀!”、爸爸“看到温顺的牛正在望着人脸,慢腾腾地拉着磨,就出去了”等情节为后文藤二出事做了铺垫。 C. 小说的多个动作描写、语言描写表现了藤二对新陀螺的渴望,但他没有逼着妈妈买,说明他年龄虽小却比较懂事,答应了妈妈不买就不再缠闹。 D. 小说以“两分硬币”为题,“妈妈”节省“两分硬币”是导致儿子死亡的直接原因,而节省“两分硬币”突出了“妈妈”节俭的特点,也反应了当时社会底层人的无奈。 7. 文中画线句子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8. 文章最后写“妈妈一想起藤二,就这么念叨起来,直到如今,还要流泪哩。”和《祝福》里祥林嫂反复说阿毛的事有相似之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分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