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古诗文阅读。(共60分) (一)文言文课内阅读.(16分,每小题1分) 6. 下列句子中都含有通假字的一组是( ) ①距关,毋内诸侯 ②因击沛公于坐 ③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④范增数目项王 ⑤令将军与臣有郤 ⑥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⑦皆为龙虎,成五采 ⑧张良出,要项伯 ⑨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⑩秋毫不敢有所近 A. ①③⑥⑦⑨ B. ②④⑤⑦⑩ C. ②④⑥⑧⑩ D. ①③⑤⑧⑨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中通假字的辨识能力。 ①“距”通“拒”,把守;“内”通“纳”,接纳; ②“坐”通“座”,座位; ③“倍”通“背”,违背; ⑤“郤”通“隙”嫌隙,隔阂; ⑦“采”通“彩”,彩色; ⑧“要”通“邀”,邀请; ⑨“蚤”通“早”,早早地。 ④⑥没有通假字。 故选D。 7. 下列各组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 乃令张良留谢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B. 公为我献之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C. 不如因善遇之 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D.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何辞为 【答案】C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对于文言虚词类题目,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解答此题时,需要逐项分析。A项,连词,于是,就;副词,才。B项,代词,它们,指白璧和玉斗;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C项,均为副词,趁机。D项,介词,替;句末语气词,呢。故选C。 8. 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孰能无惑(谁)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本来)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却,竟然) B. 彼童子之师(那些)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岂,哪) 或师焉,或不焉(通“否”) C. 余嘉其能行古道(赞赏) 士大夫之族 (类、辈)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不屑一提) D. 作《师说》以贻之(赠送) 是故无贵无贱(没有)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害羞)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对文言实词的考查。 D项,“无:没有”解释错误,应改成“无论”;“羞:害羞”解释错误,应改成“以……为羞/感到羞耻”。 故选D。 9. 下列句中“其”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A. 其皆出于此乎? B. 吾未见其明也 C. 其可怪也欤 D.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虚词的用法。 例句中的“其”,用法是代词,意思是他们。 A项,表示推测的语气副词,大概; B项,代词,他们; C项,表示加强语气的副词,难道; D项,助词,无实义。 故选B。 10.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部相同的一项是 ( ) A. 焉用亡郑以陪邻 以其无礼于晋 B. 君知其难也 吾其还也 C.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 D. 夜缒而出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理解能力。 A项,“焉用亡郑以陪邻”中,以,介词,用来;“以其无礼于晋”中,连词,因为。 B项,“君知其难也”中,其,代词,这样做;“吾其还也”中,其,副词,商量语气,还是。 C项,“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与“若使烛之武见秦君”中的“若”都是“如果”。 D项,“夜缒而出”中,而,连词,表修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中,而,连词,表转折。 故选C 11. 下列各句中,与“夫晋,何厌之有”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 马之千里者 B.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C. 邻之厚,君之薄也 D.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式的理解能力。 例句“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句,“何厌”是“有”的宾语,前置了。 A项,“马之千里者”定语后置句,“千里”是“马”的定语,后置了。 B项,“若舍郑以为东道主”省略句,“以为”应为“以(之)为”,省略了介词宾语“之”。 C项,“邻之厚,君之薄也”判断句式,“……也”判断句的标志。 D项,“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宾语前置句,“之”是“有”的宾语,前置了。 故选D。 12. 下列句子中,对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举) 弃甲曳兵而走(拖着) B.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爱护) 河内凶(有战乱) C.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可靠的) 申之以孝悌之义 (反复陈述) D. 序八州而朝同列( 排列座次 )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糊涂)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能力。 B项,加点字的解释错误,“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中,爱,吝惜;“河内凶”中,凶,年成不好。 故选B。 13.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实词意义相同的一项( ) A. ①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②宽厚而爱人 B. ①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②履至尊而制六合 C. ①蒙故业,因遗策 ②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D ①以致天下之士 ②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对文言实词的考查。 A项,动词,吝惜;动词,重视而加以保护。意义不同。 B项,动词,控制、统治;动词,控制、统治。意义相同。 C项,动词,沿袭;介词,凭借。意义不同。 D项,动词,招致;动词,达到。意义不同。 故选B。 14.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内立法度,务耕织 ②序八州而朝同列 ③追亡逐北,伏尸百万 ④流血漂橹 ⑤乃也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⑥却匈奴七百余里 ⑦以愚黔首 ⑧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A. ①⑤/②③④⑦/⑥/⑧ B. ①⑤/②④⑥⑦/③/⑧ C. ①③/②④⑤⑦/⑥⑧ D. ①⑤/②③⑥⑦/④⑧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把握判断文言文实词中词类活用词的活用类型能力。题干要求选出“加点词的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一项”,①内:名词作状语,在内。②朝:使动用法,使……朝拜。③亡:动词作名词,逃亡的人。④漂:使动用法,使……漂。⑤北:名词作状语,在北面。⑥却:动词使动用法,使……退却。⑦愚:使动用法,使……愚昧。⑧水:名词作动词,游泳。故选B。 15. 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B.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C. 自以为关中之固 D. 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的理解能力。 ABD三项,“以为”,都是“以(之)为”,把它作为; C项,“以为”,认为。 故选C。 16. 下列句子中词类活用情况与例句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A.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 B. 又前而为歌 C. 皆白衣冠以送之 D. 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具体用法的理解能力。 例句“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中,函,名词作状语,用木匣。 A项,“箕踞以骂”中,箕,名词作状语,像簸箕; B项,“又前而为歌”中,前,方位名词作动词,上前; C项,“皆白衣冠以送之”中,“白衣冠”,名词作动词,穿白衣戴白帽; D项,“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中,怪,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奇怪。 故选A。 17.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B.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C. 吾每念,常痛于骨髓 D. 愿大王少假借之 【答案】C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理解文言实词中的双音节古今异义的词语的题目,双音节古今异义的词语大致有几种情况,一般的是古汉语的一个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一个词语,而古汉语的一个词语就对应一个现代汉语的词组,如“无信”对应的是“没有信物”,还有是此意的转移,如此题的“穷困”“假借”,还有词义范围的变化等,注意区分。A项,精神潦倒,走投无路;B项,没有信物;C项,宽容。 18. 对下列各句句式特点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状语后置句 B. 群臣侍殿上者:定语后置句 C. 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判断句 D.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被动句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式的分析理解能力。学生在作答本类题型时,应注意积累课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结合上下文进行分。 本题A项,“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翻译为:太子和知道这件事的宾客。正确语序为“太子及知其事者宾客”,故本句定语后置句。本题选A项。 【点睛】文言句式的分析是文言文阅读考察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集中在文言文翻译上。在文言文句式的判定过程中,应注意记忆标志性词语,如判断句中“…者…也”、“…也”。对于倒装句式主要通过翻译比较其与现代汉语的差别进行分析。 19. 下列加点词语含义与现在的用法分析正确的一组是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③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④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⑤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⑥吾从而师之 A. 全都相同 B. ②③⑤和现在的用法相同 C. 全不相同 D. ①③⑥和现在的用法相同 【答案】C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今异义词。古今词义的差别,因其演变情形的不同,大致有如下几种: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感情色彩变化,词义弱化,词义强化,古褒今贬等。“学者”,古义:求学的人;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造诣的人。“所以”,古义:用来……的;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众人”,古义:一般的人;今义:大家,很多人。“小学”,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教育小学生的教育机构。“不必”,古义:不一定;今义:用不着,不需要。“从而”,古义:跟从,并且;今义:顺接词。 20. 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蛮夷:古代泛指华夏民族以外的其他民族,包括南蛮和东夷。多数情况下,蛮夷戎狄统称蛮夷或四夷。 B. 郡县:郡县制是中国古代继宗法血缘分封制度之后出现的以郡统县的两级地方行政制度,起源于春秋时期的楚国。 C. 宗庙:供奉历代国王牌位、举行祭祀的地方。古代的宗庙制是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只要有条件,任何人都可以设宗庙。 D. 筑:中国古代传统弦乐器,形似琴,有十三弦。起源于楚地,其声悲亢而激越,在先秦时广为流传。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文化常识。 C项,“只要有条件,任何人都可以设宗庙”不当,庶人不准设庙。 故选C 21. 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谒庙,指古时帝后等外出或遇有大事,例须谒告于祖庙。庙指供奉祖先的房屋,如太庙。 B. 我国古代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所以叫作五更、五鼓,或称五夜。五更,指平旦,是寅时,相当于现在的3点至5点。 C. 古代君王、诸侯临朝听政,或各级官员治理民事,皆面南而会,即以此称君。而以北面为卑,或以之称臣。东西坐席一般以东为主,以西为客,但汉代刚好相反,《鸿门宴》即如此。 D. 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国立学校。太学博士是学校里学位最高、学问最渊博的人。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 D项,“太学博士是学校里学位最高、学问最渊博的人”表述错误,古代太学博士是学校的主持和讲授者,不是一种学位。 故选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