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济宁鱼台县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10月)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3)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20-10-27 15:39
参考答案
1.(3分) DA.“但已经蔚为大观”夸大其词; B.“它不是关于人的文学”不合文意;C.“而不关乎历史、政治等因素”于文无据。
2.(3分) D“与传统文学相比,生态文学更具有世界普遍性”主观臆断。
3.(3 分) C ABD都是以人为中心而展开的传统文学。
4.(4分)①由新冠肺炎疫情切入,并通过与传统文学对比,提出中心论点:②回溯传统文学发展的历程,揭示出传统文学的困窘之处,进而提出生态文学的意义价值;③进一步强调生态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区别,指出在人类和全球视野下才能够感受到生态文学的魅力。(评分参考:答出1点1分,答出2点2分,答出3点4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5.(6分)①探寻走出生态困境的可能出路,逐步改善自然环境;②突破传统文学的困窘,为当代文学增添新质:③为世界环境保护和生态可持续发展提供镜鉴,为世界生态文学带去有益的启示;④推动人们思想和社会观念的变革提高全社会的生态文明素养。(评分参考: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6.B“体现了 ..态文明的现代先进理念”说法错误。不能说视树为神体现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现代先进理念”,原文的表述是“聚居在此的花瑶人视树为神,每年举行祭树神仪式,在族人心里播撤一遍敬畏的种子”,并没有涉及“建设生态文明”的表述。
7.C“运用借代,形象地赞美了雪峰山给予‘我们’创作上的坚硬和苍劲”说法错误。“借代”错,应是比喻。
8.①第一处写“我”的老家由当年的树木茂密变为后来的山头秃顶,反衬雪峰山古树参天的景象,赞扬了花瑶人保护自然环境的美好行为。②第二处写儿时的“我”与马尾松的不解之缘和诸多往事,正衬今天的“我”与雪峰山马尾松的新缘分,为突出作者对美好未来的期许做好铺垫。(4分,每点2分)
9.①概括文章基本内容。雪峰之树是全文的核心意象,文章的所有内容都是写雪峰之树或与雪峰之树密切相关的人、事。②构成文章行文线索。文章从雪峰之树起笔,用雪峰之树结篇,中间内容也都围绕雪峰之树展开,全文的线索明晰,结构圆满。③形象揭示文章主旨。在文中,雪峰之树既是自然的树,更是民族文化、民族力量和民族精神的象征。(6分,每点2分)
10.C.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本题句意为:当初邵晔受命出使时,借得官钱八十万,用于购买私人拜会所用的物品,等到为安抚时,已偿还了其中的一半,余下的都下诏令加以免除。他曾经进献《宜州山川》等四图,颇为详细地述说了守备的要领。“假”为“借”的意思,与“官钱八十万”构成动宾关系,排除A项。“余”做“皆诏除之”的主语更合理,排除B项。“四图”做“上”的宾语,下句省略“四图”更合乎文言句式的省略特点,排除D项。
11.B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B项,“表指方位上的‘北’,岭表就是岭北的意思”表述有误。表,指的是方位“南”,岭表是岭南的意思。
12.A .本题考查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A项,“以到官署做官为耻”曲解文意,根据文本“晔幼嗜学,耻从辟署”可知,应为“以被官府征聘做官为耻”。
13.(1)杨全并不采纳,传讯张道丰等伏法,(他们)哀号呼喊不服判决,再次被关进牢狱查验案情。(2) 邵晔致信安南,晓以朝廷的声威盛德,使其迅速确定首领。
14.邵晔因自己举荐的季随贪赃枉法而受到皇帝处理,他因为又不远千里出使的功绩,得到皇帝的宽恕,最终只被停止任职。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分析、理解、概括的能力。根据文本“坐所举季随犯赃,晔当削一官,上以其远使之勤,止令停任”。可知,邵晔因自己举荐的季随贪赃枉法而受到皇帝处理,他因为不远千里出使的功绩,得到皇帝的宽恕,最终只被停止任职。
参考译文:
邵晔字日华,他的祖先是先京兆人。唐朝末年国家混乱,他的曾祖岳带领全族人到荆南拜见高季兴,不被礼遇,于是到湖南。邵晔年幼好学,耻于接受征聘委任。太平兴国八年,考取进士,才入仕途,被任命为邵阳主薄,改任大理评事,管理蓬州录事参军。当时太子中舍杨全担任知州,其人性格粗鲁愚昧,州民张道丰等三人被诬陷为强盗,全部为死罪,已经判罪定案,邵晔发现他们冤枉,于是不签署文书,禀告杨全应当核查事实。杨全不以为然,传讯张道丰等伏法,他们哀号呼喊不服判决,再次将其打入牢狱审查案情。不久捕获到真正的强盗,张道丰等人于是得以释放,杨全获罪削官为民。邵晔由外任调回朝廷。皇帝召见他问话,太宗对他说:“你能救活我的百姓,确实值得嘉奖。”赐钱五万,下诏书晓谕天下要以杨全之事为戒。
景德年间,代理光禄卿,担任交趾安抚国信使。恰逄黎桓死,他的儿子龙钺继承父位,其兄龙全率兵抢劫仓库的财物后离去,其弟龙廷杀死龙钺后自立,龙廷兄明护率领扶栏寨兵攻打。邵晔驻扎岭表,将此事上奏,改为缘海安抚使,允准自主行事制定方略。邵晔致信安南,晓以朝廷的声威盛德,使其迅速确定首领。明护等人立即听命,奉龙廷主持军事。当初,皇帝诏令邵晔待事变结束后,就以原打算赐黎桓的礼物改赐新的首领。邵晔上言道:“怀柔安抚外夷,应当示以诚信,不如等龙廷贡奉后,别加封爵以宠幸恩赐他。”真宗对此极为赞许。出使返回后,改任兵部员外郎,赏赐金印紫绶。当初邵晔受命出使时,借得官钱八十万,用于购买私人拜会所用的物品,等到为安抚时,已偿还了其中的一半,余下的都诏令加以免除。曾经进献《邕州至交州水陆路》及《宜州山川》等四图,颇为详细地述说了守备的要领。
不久兼任三司三勾院之职,由于所举荐季随贪赃枉法而获罪,邵晔被判削去一官,皇帝因其不远千里出使的功绩,只令他停任。大中祥符初年,起用为兖州知州,上表奏请东封泰山,皇帝以褒美嘉奖的诏书答复了他。等到派遣王钦若筹划封禅一事时,仍兼州事,就任命邵晔为京东转运使。封禅礼完毕,提拔任命为刑部郎中,又兼任三勾院,出任为淮南制置发运使。大中祥符四年,改任右谏议大夫、广州知州。广州城濒临大海,每逢海外的船只到岸,常苦于飓风的袭击,邵晔开凿内濠使船只通过,飓凤再不能损坏船尺。不久因病去世,时年六十三岁。
15.B根据句意断句。“木诎”是一个词,木讷的意思,不能分开,排除AD;“言文刻深”是主谓短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故选B。
译文:曹参从各郡国官吏中挑选不善于文辞而又持重忠厚之人,立即召来,任命为丞相史。对官吏中那些言语文字古奥峭拔,想追求声誉的人,就斥退赶走他们。
16.D.“黄老,指上古的黄帝”错误,“黄老”,黄,指黄帝;老,指老子。
17.D.“曹参体恤下属,不拘小节”错误,“曹参自己饮酒,也纵容官吏们饮酒喧器”体现的是无为而治的思想,不是“体恤下属,不拘小节”。后面作者的议论“参为汉相国,清静极言合道”也反映了这一点。
18.课内翻译略
参考译文:
平阳侯曹参,是沛县人。项羽已死,天下平定,汉王做了皇帝。高帝把长子刘肥封为齐王,任命曹参为齐国相国。在高祖六年时,分封列侯的爵位,并与诸侯剖符为凭,世代相传而不断绝。曹参以齐国相国的身份攻打陈稀部将张春的军队,打败了敌军。黥布反叛,曹参跟从齐悼惠王率领军队车骑十二万人,与高祖合攻黥布的军队,大败敌军。孝惠帝元年,废除了诸侯国设相国的法令,改命曹参为齐国丞相。曹参做齐国丞相时,齐国有七十座城邑。天下刚刚平定,悼惠王年纪很轻,曹参把长者与读书人都召来,询间用来安抚百姓的办法。到来的齐国原有的那些读书人数以百计,每个人说法都不一样,曹参不知如何决定。他听说胶西有位盖精研黄老学说,就派人带着厚礼把他请来。见到盖公后,盖公对曹参说,治理国家贵在清静无为,百姓就会自行安定,以此类推,把这方面的道理都讲了。曹参于是让出正厅,让盖公住。惠帝二年,萧何去世。曹参听到这个消息,就告诉门客赶快整理行装,说:“我将要入朝当相国。”过了不久,使者果然来召曹参。曹参起初贫贱的时候,和萧何关系很好:等到成为将相,,可便有了隔闺。到萧何临终时,萧何推荐的贤臣只有曹参。曹参接替萧何做了汉王朝的相国,做事没有任何变更,一概遵循萧何制定的法度。曹参从各郡国官吏中挑选不善于文辞而又持重忠厚之人,立即召来任命为丞相史。对官吏中那些言语文字古奥峭拔,想追求声誉的人,就斥退赶走他们。曹参整天痛饮美酒。卿大夫以下的官吏和宾客们见曹参不理政事,上门来的人都想有话要说。这些人一到,曹参就拿美酒给他们喝,过了一会儿,来人想说些什么,曹参又让他们喝酒,直到喝醉后离去,始终没能够开口劝谏,如此习以为常。相国住宅的后园靠近官吏的房舍,官吏的房舍里整天饮酒歌唱,大呼小叫。曹参的随从官吏厌恶这件事,但对此无可奈何,就请曹参到后园中游玩,听到官吏们醉酒高歌、狂呼乱叫的声音,随从官吏希望相国把他们召来并查究,但曹参反而拿酒陈设座席喝起来,也高歌呼叫,与那些官吏相应和。曹参见别人有细小的过失,一味地隐瞒遮盖,因此相府中平安无事。太史公说:相国曹参攻城野战的功劳之所以如此多,是因为他跟淮阴候- -起共事。等到韩信被消灭,那么位列侯爵而成就战功的,唯独曹参据有其名。曹参作为汉朝相国,主张清静无为,完全合乎道家的学说。百姓遭受秦朝的酷政以后,曹参让他们休养生息,所以天下都称颂他的美德。
19.B“寓情于景是本诗最主要的表现手法”说法错误,本诗最主要的表现手法是托物言志。故选B。
20.①运用比喻,将菊花上的露珠比作泪水,生动贴切。②运用叠词,“冉冉”“滑滑",由外在环境写到内在心境,节律优美,音韵和谐。③运用双关,“微香”既指花香,也暗指自己保有的高尚品格、美好才情;“泪”既指露珠,也暗指自己身世悲苦。含蓄形象。④承上启下,将上句透露的处境和下文揭示的心境联系起来,结构严密。⑤奠定感情基调,为后文的“悲”“忍”“不取”等情感作铺垫。
21.(1)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2)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哀吾生之须臾,羨长江之无穷
22.本题属于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重点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思辨能力以及价值判断。材料先通过对生活、对他人的不同态度,在感性层面的对比中给出正确的认识,引导考生思考成长问题,进而上升到选择世界、选择成长的理性思考层面。
切题立意:
1.选择世界,选择成长。
2.选择爱,让世界充满爱。
3.在生活学会爱,在感恩中成长。
4.生活以痛吻我,我报之以歌。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