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 1.C 2.A 3.D 4.C项,“这与沈从文的另一篇作品《边城》在主旨上是一致的”错误,《边城》描绘了一幅民风淳朴的风情画,作者深情地歌咏亲情、爱情、人与人之间的友爱之情的美丽,充分展示了湘西的古老民俗与人物的善良心地,表现了作者对美好人性的赞颂和已被现代文明锈蚀和破坏的传统美德的呼唤。《边城》中没有对罪恶势力进行揭露和鞭挞。 5.(1)出身高贵(2)知书达礼(3)重视亲情(4)追求进步 6.①菜园是故事发生的背景,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②菜园与花园对比,突出了现实生活的无奈和玉家悲惨的命运。③以“菜园”为题,寄托了作者对美好人情人性的坚守。 7.B句意为:西夏囚禁了他们的国王,(宋朝趁机)将要大举征讨西夏。吕公著说:“问罪的军队,应当首先选择主帅,如果没有合适的人,不如不出兵。” 8.C项,“释老,指释迦牟尼”表述错误,“释老”是释迎牟尼和老子的并称,亦指佛教和道教。 9.B项,“他趁机劝说神宗施行尧舜‘知人安民’、唐太宗‘屈己从谏’的治国之道”表述错误,“趁机劝说”错误,由第二段“帝从容与论治道,遂及释老,公著问曰:‘尧、舜如此道乎?’帝日:‘尧、舜岂不知?’公著曰:‘完、舜虽如此,而惟以知人安民为难,所以为尧、舜也。帝又言唐太宗能以权智御臣下’对曰:‘太宗之德,以能屈己从谏尔。帝善其言’”可知,二人只是谈到尧、舜“知人安民”、唐太宗“屈己从谏”的治国之道,并没有趁机劝说。 10.(1)神宗告诉他说:“调动司马光官职的原因,是依赖他劝勉人们学习,不是因为言事的缘故。”吕公著不停地请求,(但)最终被解除掌管通进银台司的职务。(2)元丰五年,吕公著因病乞求离开职位。 参考译文: 吕公著字晦叔。从小嗜好学习,以至废寝忘食。凭恩荫补泰礼郎,登进士第。神宗即皇帝位,召吕公著为翰林学士、知通进银台司。司马光因论事被解除御史中丞的职务,回到经幄。吕公著原封不动地退回诏令说:“司马光因为履行职责而被罢免,这是让有言事职遗的人不能畅所欲言。”神宗把诏书直接交给门使,吕公著又说:“制命不由门下省,那么封驳的职遗,因我而废弃。希望治我的罪,以端正纪纲。”神宗告诉他说:“调动司马光官职的原因,是依赖他劝勉人们学习,不是因为言事的缘故。”吕公著不停地请求, (但)最终被解除掌管通进银台司的职务。 起用他执掌河阳,又召回朝廷,神宗悠闲时同吕公著谈论为治之道,于是涉及佛教、道教,吕公著问道:“尧、舜知道这些学说吗?”神宗说:“尧,舞难道不知?”吕公著说:“尧,舜虽然知道这些学说,但仅把知人和使百姓安居作为难事,所以成为尧、舜。”神宗又说唐太宗能用权术智谋驾驭臣下。吕公著回答说:“唐太宗的德行,是能使自己放下架子听从劝谏而已。”神宗对他的话表示赞许。不久,(与人)共同执掌枢密院事。有人打算恢复肉刑,建议取死囚试验割掉鼻子、砍掉脚的酷刑,吕公著说:“如果试了不死,那么肉刑就会实行了。”于是停止,西夏囚禁了他们的国王, (宋朝趁机)将要大举征讨西夏。吕公著说:“如果试了不死,那么,肉刑就会实行了。”于是停止。西夏囚禁了他们的国王, (宋朝趁机)将要大举征讨西夏。吕公著说:“问罪的军队,应当首先选择主帅,如果没有台适的人,不如不出兵。”等到出兵后,泰、晋民力大困,大臣们不敢说,吕公著多次陈述兴兵的害处。元丰五年,吕公著因病乞求离开职位。 哲宗即皇帝位,吕公著以侍读的身份返回朝廷,太皇太后派使臣迎接,询问他所想要说的,吕公著说:“先帝本意,把宽省民力作为第一要务。但建议的人以变法侵夺百姓为务,与自己意见不同的统统被排斥,因此日久而弊端更深,新法颁行而百姓更加国苦。果真能得到公允正直的人,谈论寻找天下的利弊,同心协力来做,应该不难。”又请求备置谏员,以广开言路。 元祐元年,被授予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与司马光同心辅政,依据先帝的意愿,凡是打算变革却没来得及予以变革以及已经变革而未形成定例的——全部实行。百姓都认为便利。司马光去世,吕公著独自当权,所任命的官吏更都是当时挑选出的佼佼者。右司谏贾易因言事攻击别人短处直接诋毁朝廷大臣,将要披严厉责罚,吕公著替他说话,仅降为怀州知州。吕公著退朝对同事说:“谏言对问题的议论,对与不对不值得说。但皇上还年轻,担心今后有人进谀说惑乱,正要依赖左右诤臣,不能让国君经易厌恶敢说话的人。”众人没有不叹服的。 11.A项,“‘迟日’即快要落山的太阳”错,“迟日”指的是春日,语出《诗经·豳风·七月》“春日迟迟”。这里用以突出初春的阳光,以统摄全篇。“迟日江山丽”的意思是沐浴在春光下的江山显得格外秀丽,春风送来花草的芳香。 12.C项,“全诗虽然对仗不够工整”错,全诗对仗工整。如“迟日”对“春风”,“江山丽”对“花草香”,“泥融”对“沙暖”,“飞”对“睡”,“燕子”对“鸳鸯”。 13.D项,“就在诗人眺望时,林中跳出一只白兔”不正确,诗中的“白兔”指的是月宫中的玉兔。诗人说,此时仰望月中玉兔,简直能数得清它的毫毛。以此形容月色明亮。 14.①含意:我身如飞蓬,辗转飘零在遥远的异地;想要攀折月中桂枝,无奈天空如此高远。②表达了诗人饱受战乱、漂泊无依的悲伤,以及远离朝廷、怀才不遇的苦闷。 15.千呼万唤始出来 犹抱琵琶半遮面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16.B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成语的能力。一般词语的考查,高考主要集中在名词、动词、形容词上,以辨析近义词为主。正确使用词语的基础就是能够根据语境辨析词语的意义。还要注意语法的搭配。成语注意误用类型。 第一空,“维持”,意思有使继续存在下去、保持、保护、维护支持等,可以接身体健康、安全、秩序生活之类的词语。“秉持”,执持。后面可以接精神、价值、宗旨之类的词语。语境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此处应为“秉持”。排除AC两项。 第二空,“人间正道”,指社会发展规律。“康庄大道”,宽阔平坦,四通八达的大路,比喻美好的前途。语境指“团结合作”会给各国人民合作抗疫带来美好前途,此处应为“康庄大道”。排除D项。 第三空,“保护,指尽力照顾,使自身(或他人、或其他事物)的权益不受损害。“佑护”,.保佑,庇护。语境指使“各国人民生命和健康”不受损害,所以应为“保护”。 故选B。 17.C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段的语意提炼的能力。解答本类题,对所给信息进行筛选,将次要的信息(如修饰语、事例等)删去,只保留最主要的信息,内容复杂的语段,也可以划分层次,概括层意。找出主干,提取中心,可以寻找中心句,组合关键语句,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概括中心意思。最后比对选项,看选项概括内容有无遗漏,是否准确。 题中A项,“可快速提升自我”错,原文“他就让这些人替代他”,可知并未得到快速提升,不合文意; B项,“知人善任才能充分发挥手下人的全部特长”错,原文“各人根据自己的特长,随时给他提供材料,这人给他一段发言稿,那人告诉他荷马的某一首诗。富翁认为,学问装在他手下人的脑袋里,也就变成自己的了”,这句的中心意思是,别人的学问是不会成为自己的,选项与文意不符; C项,原文“常有人这样表述:西塞罗是这样说的,柏拉图如此认为,亚里士多德说过……然而我们自己的呢?我们有什么样的判断”,“然而”表示语意的转折,强调我们应该有自己的思想和见解,“富翁认为,学问装在他手下人的脑袋里,也就变成自己的了”,这句的言外之意是,别人的学问是不会成为自己的,与文意相符; D项,“真诚地对待朋友才有可能得到朋友的尊重”错,在语段中找不到对应的语句。 故选C。 【点睛】 首先应辨明语段的表达方式,针对不同的表达方式,采取不同的应对技巧。说明性语段,一般介绍事物的状态、构造、类别、功能,揭示事物的原理、含义、特点、演变等,可以抓说明对象,扣住其特征。议论性文段,对人或事物发表看法、观点或主张,可以采取抓中心句的方法。记叙性文段,可以通过抓记叙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来抓信息。 18.B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重点考查理解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解答本题,必须熟记文学常识的主要内容,区分文学常识的概念,仔细察看题干中的修饰限制成分。 A项,“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意思是春雷万钧,惊醒万物,宇宙给大地带来了勃勃生机。出自黄庭坚的《清明》,“草木柔”是春季之景,属于清明之时,符合题意。 B项,“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意思是艳萦的菊花静静地吐芳幽,红红的莲花落瓣忧心忡忡。出自赵嘏的《长安秋望》,“菊”是秋季之景,不符合题意。 C项,“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梅已过柳生绵”意思是海外的燕子还未归来,邻家儿女们在玩斗草游戏。江边的梅子已落了,绵绵的柳絮随风荡漾。零星的雨点打湿了院子里的秋千,更增添了黄昏的清凉。出自宋代李清照的《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梅子熟”“柳生绵”都是春季之景,属于清明之时,符合题意。 D项,“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意思是冥纸成灰,灰飞漫天,好似白色的蝴蝶;相思成泪,泪滴成血,仿佛红色的杜鹃。出自宋代高翥的《清明日对酒》,“纸灰”表明清明时节,符合题意。 故选B。 19.C 【解析】 【分析】 【详解】 此题考查考试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和准确的记忆能力。《题诗后》(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是唐代贾岛的一首五言绝句,写在《送无可上人》(圭峰霁色新,送此草堂人。麈尾同离寺,蛩鸣暂别亲。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终有烟霞约,天台作近邻)之后。“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是贾岛吟成“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二句后加的注诗。“语不惊人死不休”,原句是“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出自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意思是:平生为人喜欢细细琢磨苦苦寻觅好的诗句,诗句的语言达不到惊人的地步,我就决不罢休。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20.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课内诗句理解类试题,考生要注意在平时学习中多理解诗句,例如本题,①羽扇,是周瑜的典型形象。故而可以排除选项CD。②出师,是指诸葛亮出师北伐,所以答案应该选A。 21.C 【解析】 【分析】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C项表述有误,在盛唐诗坛上,李白无疑是最为耀眼的巨星。杜甫称赞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他自己却爱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名师点睛】李杜相识:天宝三年(公元744年)的夏天,李白到了东都洛阳。在这里,他遇到蹭蹬的杜甫。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两位诗人见面了。此时,李白已名扬全国,而杜甫风华正茂,却困守洛城。李白比杜甫年长十一岁,但他并没有以自己的才名在杜甫面前倨傲。而“性豪也嗜酒”、“结交皆老苍”的杜甫,也没有在李白面前一味低头称颂。两人以平等的身份,建立了深厚的友情。在洛阳时,他们约好下次在梁宋(今开封、商丘一带)会面,访道求仙。同年秋天,两人如约到了梁宋。两人在此抒怀遣兴,借古评今。他们还在这里遇到了诗人高适,高适此时也还没有禄位。然而,三人各有大志,理想相同。三人畅游甚欢,评文论诗,纵谈天下大势,都为国家的隐患而担忧。这时的李杜都值壮年,此次两人在创作上的切磋对他们今后产生了积极影响。这年的秋冬之际,李杜又一次分手。李白到齐州(今山东济南一带)紫极宫请道士高天师如贵授道箓,从此他算是正式履行了道教仪式,成为道士。其后李白又赴德州安陵县,遇见这一带善写符箓的盖还,为他造了真箓。此次的求仙访道,李白得到了完满的结果。天宝四年(公元745年)秋天,李白与杜甫在东鲁第三次会见。短短一年多的时间,他们两次相约,三次会见,知交之情不断加深。他们一道寻访隐士高人,也偕同去齐州拜访过当时驰名天下的文章家、书法家李邕。就在这年冬天,李杜两人分手。 22.C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古代诗歌的意境的能力。赏析意境一般三个步骤进行:①抓住诗中的主要意象,分析意境是怎样的。②分析出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③根据意境及其特点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C项,“这首诗呈现的是乡村野外荒凉、寂静的气氛”错,本诗的题目是《题李世南画扇》,这是一首题画诗,画面内容是想象之景,大意是:有条小溪从两山之间流出,树林里树叶飘落,一个人抱着瓮在路上(或在溪边),山谷那边隐约露出寺庙。这画面呈现出的是乡村野外恬静、安详的气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