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 1.D项,“因此这一学说具有道德上的正义”错,从第四段“非人类中心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一样,只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外一个极端”的论述可以看出,“非人类中心主义”也是一种极端意识,不具有道德上的正义 2.B项,“文章从‘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两方面批判……”错,依据文章第二段“从道德境界的角度看,这种道德观念……”,第三段“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看……”可以看出本文是从“道德境界”和“人与自然的关系”两方面驳斥了“培根一笛卡尔式”理想。 3.C项,“……不需要将大自然纳入道德共同体范围”错,原文是说“倘若将大自然的一切存在物都纳人道德共同体范围,人们在大自然面前,将失去主体性和能动性”所以,不是不需要,而是不应将“大自然一切存在物都纳人道德共同体范围” 4.C项,“其贩卖的都是与正规商店同等质量的产品”错,“都是”的说法错误,原文是说“如果贩卖与正规商店同等质量的产品,就算价格比商场便宜,仍有利可图。”选项去掉了“如果”,表述过于绝对,与事实不符。 5.B 6.优势:(1)可以增加人民的收入;(2)可以满足各类消费者的需求;(3)可以缓解国家就业压力:(4)可以盘活国家经济。 劣势:(1)影响市容市貌;(2)产品质量难以保证;(3)影响市场秩序;(4)影响城市交通。 7.A项,“从正面……”说法错误,文章开篇写村里人给吴大江取绰号,是从侧面展现吴大江的“倔”的性格特点,并没有“正面”描写。 8.①执着倔强。村里人给他取的外号为“老倔”;坚持住在乡下,而不去远方儿子们的家,以及后文写他一心坚持为村子出力把守村口等情节可以看出。②关爱家人、通情达理。极力要求孩子们回家过年,当知道有人因为工作原因不能回家,虽有埋怨,仍然理解支持孩子们。③爱家爱国,深明大义。他会念叨“国家培养了你们,国家需要的时候你们也该给国家出点儿力了”;会坚决要求自己也为抗疫做出努力。 9.①人物方面:反映了人物的性格或品质。凸显了吴大江的心理活动,将其那份满足与自豪刻画出来了,起到画龙点晴的作用。②主题方面:深化作品主题。小说的结尾“春天就要来到了”,一语双关,暗示抗疫必胜的决心,象征人们美好生活的愿景,赞美了国人美好的品质。③艺术方面:作品由写事写人突转为写景,给人一种言外有余情、韵味悠长之感,将美好的祝福蕴含其中。 10.C项,“齿:谈及”错,“齿”的意思是“并列、排列”,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子不屑与之并列” 11.C项,“文中专指孔子”错,根据文中“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可知,这里的“圣人”是指“品德最高尚、智慧最高超的人”而并不是专指孔子。孔子只是作者举的一个“圣人无常师”的例子。 12.B项,“分两层论述”错,本段通过对比论证的方法,分三层批判不重师道的错误态度和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第一层是“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其皆出于此乎?”是从通过古今圣人的对比,来论证“耻学于师”的坏处,即“圣益圣,愚益愚”;第二层是“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吾未见其明也。”是通过“与其子,与其身”的对比,来论证“耻学于师”的坏处;第三层是“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其可怪也欤!”是通过“巫医等于士大夫”的对比来论证“耻学于师”的坏处 13.(1)认真兴办学校教育,把孝悌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在路上背着重的东西。 (2)只是我想到,强暴的秦国之所以不敢对赵国施加武力,只因为有我们两个人在。 文言译文: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可以)依靠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从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最终不能理解了。生在我前面,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生在我后面,(如果)他懂得的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从师的传统,哪里去考虑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难啊!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跟从老师而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能成为愚人,大概都出于这吧?(人们)爱他们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他们读书,(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道理,解答那些疑难问题的。有的(句读)向老师学习,有的(疑惑)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就成群聚在一起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讥笑),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唉!(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师从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听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 李家的孩子蟠,年龄十七,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不受时俗的拘束,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途径,写这篇《师说》来赠送他。 14.D项,“诗人用一连串精当传神的比拟”错,“比拟”的手法错误,诗人以幽丽华美的笔触,用一连串精妙的比喻,勾画出西湖的旖旎风光。比喻的精妙,表现在比物与被比事物的密合无间上。用翡翠比喻松树的绿色,用明珠比喻夜半时分高而远的明月,用碧毯细短的线头比喻幼小的绿色秧苗,用青罗裙飘拂的长带比喻舒展着的绿色的蒲叶,无不妥贴入微,真切动人。同时,诗人对湖上春光的珍惜与爱悦的感情,也在这几个比喻中自然地隐隐泄出。全诗由于有了中间这四句精当传神的比喻,一二句中的“似画图”才有了充实的具体内容,末两句的“勾留”之意才得以顺势推出 15.①用比喻的修辞手法,②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一轮映人水中的明月,好像一颗明珠,晶莹透亮,③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喜爱与赞叹。 16.扪参历井仰胁息 以手抚膺坐长叹 羽扇纶巾 樯橹灰飞烟灭 别有幽愁暗恨生 此时无声胜有声 (故)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 17.C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字音和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字音题考核的内容有多音字、形似字、音近字、形声字、统读字、生僻字、方言误读七类,形似字要按照意义的不同,读音也不一样。复习时分类整理记忆,以记忆为主,训练、记忆相结合。音同、音近和形近易混淆字是考查的重点。 A项,“纤细”的“纤”读作“xiān”; B项,“戏谑”的“谑”读作“xuè”;“国粹”的“粹”是“米”字旁; D项,“残羹冷炙”而不是“残羹冷灸”,“灸”读作“jiǔ”; 故选C。 18.B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 A项,风云诡谲,形容局势动荡、怪异多变;选项是说国际政坛局势,用到此处符合语境,使用恰当。 B项,休戚相关,形容关系密切,利害一致,强调人与人之间;此处是指疫情让我们明白个体愿望与时代环境的关系,应该用息息相关,更符合物(愿望)与物(环境)之间这个语境。 C项,千篇一律,原指文章缺乏新意,后泛指事物形式陈旧、呆板、呆滞;这里是指家乡的槐树的长势各具情致,用在似乎的后面,表示否定,符合语境,使用恰当。 D项,妄自菲薄,指过分地看轻自己。后面不带宾语,也不能说别人;这里是指李三并不轻易看轻自己的书法,符合语境,使用恰当。 故选B。 19.C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语段中的病句可通过以下方法筛选正确答案:一读,通读语段,是查找病句的前提;二找,认真分析,查找病因,看有没有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表意不明和不合逻辑;三改,针对病因,对症下药,进行删、补、换、移,修改病句;四查,对修改后的句子进行校对阅读,看是否通顺、句意准确。 A项,介词“在”的使用导致后半句主语残缺,根据句意可以知道“其中51141人死亡,成为最大受害国之一。”的主语也是“巴西”,所以应去掉“在”; B项,搭配不当,“问题”不能与“成熟”搭配。可以删去“问题”,或把“成熟”换为“解决”; D项,“大约还有52个”错,确数前不能用约数,“大约”的意思是“大概”,不确定具体的数量,但是“52个”是表示准确的数字,两者不能一起用。可以删去“大约”。 故选C。 20.①“拜读”应改为“阅读”;②“大作”应改为“作品”“拙作”;③“鼎力相助”应改为“竭尽全力” 21.①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悲剧②林黛玉为爱情熬尽最后一滴眼泪,含恨而死;贾宝玉终于离弃“温柔富贵之乡”而遁入空门;薛宝钗虽成了荣府的“二奶奶”却没有赢得真正的爱情,陪伴她的是终生凄凉孤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