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 1.B 【解析】 A项,“谬论(miào)”应为“谬论(miù)”; C项,“给予(gěi)”应为“给予(jǐ)”; D项,“商贾(jiǎ)”应为“商贾(gǔ)”。 故选B。 2.D 【解析】 A项,“苍桑”应为“沧桑”; B项,“磬石”应为“磐石”; C项,“渲泄”应为“宣泄”; 故选D。 3.D 【解析】 A项,无所不为:什么坏事都做。可句中仅从字面上理解为“什么都敢做”; B项,耸人听闻:指夸大或捏造事实,使人听到了感到震惊。带有贬义; 骇人听闻:使人听了感到恐惧、害怕,一般用于描述恐怖的事件造成的影响。此处应为“骇人听闻”; C.项,比喻开始在这一方面失败了,最后在另一方面取得胜利。这里不合语境; D项,意兴阑珊,意思是将残、将尽,形容一个人兴致已失,没有兴趣的样子。使用正确。 故选D。 4.B 【解析】 A项,语序不当。“它是人类的文物遗迹,也是我们的国宝”错误,先说“它是我们的国宝”,再说“也是人类的文物遗迹”。A错误。 B项,正确。 C项,成分赘余。“演讲是诉诸于听觉的”错误,“诸”的意思是“之于”,本身就含有“于”,和后面的“于”重复。去掉“于”。C错误。 D项,主客颠倒。应该是小学生和中学生对《登高》这首诗……。D错误。 故选B。 5.A项,“凶:战事”错误,“河内凶”译为“黄河以北遭遇荒年”,结合语境“凶”解释为“饥荒、荒年”。 6.C 【解析】 A项,“颁”通“斑”,花白的意思。 B项,“涂”通“途”,路途的意思。 C项,没有通假字。 D项,“检”通“敛”,约束、制止的意思。 故选C。 7.C 【解析】 例句“无乃尔是过与”为宾语前置句,调整后语序为“无乃过尔与”,“是”为提宾标志。译为“我恐怕该责备你了”。 A项,“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省略句,补充后为“昔者先王以之为东蒙主”,译为“从前是周天子让它主持东蒙的祭祀的”。 B项,“非我也,岁也”判断句,译为“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因为年岁不好”。 C项,“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宾语前置句,调整后语序为“然而不王者,未有之也”,译为“这样还不能使天下百姓归顺,是从来不曾有过的事”。该句式与例句相同。 D项,“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状语后置句,调整后语序为“则无望民之于邻国多也”,译为“就不要指望本国的百姓多于邻国”。 故选C。 8.A 【解析】 A项,“来”,使……来,动词的使动用法。 B项,“鼓”, 击鼓,名词活用为动词。 C项,“树”,种植,名词活用为动词。 D项,“衣”,穿,名词活用为动词。 9.B项“三十年后的侍萍仍与三十年前一样单纯而轻信”有误。三十年的悲惨遭遇、痛苦已经使鲁侍萍尝尽了人间的酸辛,也把她磨炼得坚强勇敢,对冷酷的现实,有了清醒的认识,充满了仇恨,但始终保持着自己的刚毅、顽强。 故选B。 10.读杜甫、白居易,你懂得了什么是忧民情结 读辛弃疾、陆游,你明白了什么是爱国情怀。 11.在于一批批身怀绝技、薪火相传的手艺人 都传承着我们民族弥足珍贵的传统文化/都是需要我们传承的文化对象 不少老技艺因种种原因面临着失传的风险 12. 你幕后一定有不怀好意的人指使你来。 三十年了,你还未忘记旧仇,还想利用过去的关系敲诈我。 这些潜台词,暴露了周朴园阴暗卑劣的内心世界。在他看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尔虞我诈,发财致富全凭敲诈和暗算。 13.通过对话可以看出鲁侍萍是个刚毅有骨气的劳动妇女。 14.古代诗歌经时间冲刷,已成为我们的精神源泉和归宿,赋予我们生命以更深厚的意义。 15.(1)珊瑚,诗句如珊瑚,美丽而持久(2)发酵,诗歌的魅力一次次地深化和升值。 16.因为这些诗中名句凝聚着诗人高度敏感的情感,它们有足够的力量抵御心灵的麻木。 17.①诗使人类充分体验到情感的欢畅与智慧的奇谲;使生命中许多不可能成为可能。②诗成为人类精神的源泉与归宿,赋予人类生命以更深厚的意义。③诗歌本身的魅力也一次次地得到深化与升值。④随着时间的推移与淘洗,美妙的诗歌已被我们认可和接受。 18.A 19.D 20.B 21.A 22.(1)用棍棒和刀子杀死人,有什么区别吗? (2)在家能侍奉父兄,外出能尊长敬上,这样,即使是手里拿着木制的棍棒,也可以跟拥有坚实盔甲和锋利武器的秦、楚军队相对抗。 (3)(如果)斧子按一定的时节入山林(砍伐),木材就会用不尽。 【解析】 【分析】 18.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文言实词的含义可以运用代入法、课内迁移法、成语迁移法,利用上下文来推敲词义;文言实词的用法应结合其在句中的位置和前后词的词性来判断。 A项,恶:厌恶。句意:野兽自相残杀吞噬,人们尚且厌恶它。 故选A。 19.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理解B。解答此类题目要熟练掌握十八个常用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理解文言文虚词时要联系原句来理解。 A项,以:介词,用/介词,拿。 B项,于:介词,被/介词,在。 C项,夫:发语词/指示代词,那个。 D项,为:均为动词,作为。 故选D。 20. 本题要求选出全都属于孟子实行“仁政”措施的一项,②指秦国的做法,④是实行“仁政”后的效果。排除②④。 故选B。 21.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A项,“体现了其爱民之心”错误。报仇雪恨的基础就是动员民众为他打仗,这是只顾自己的利益而不顾百姓的死活的行为;“愿比死者壹洒之”的真实意图是称霸。 故选A。 22.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语句翻译能力。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做到字字落实的同时,要重点关注得分点: (1)杀人以梃与刃,状语后置句;有以……乎,有什么……吗。 (2)入,在家;事,侍奉;出;在外;挞,对抗;秦楚之坚甲利兵,定语后置句。 (3)以时,按照时节;胜,尽。 参考译文: 梁惠王说:“我愿意高兴地听您指教。” 孟子回答说:“用棍棒和刀子杀死人,有什么区别吗?” (惠王)说:“没有什么差别。” (孟子又问)“用刀子杀死人和用政治手腕害死人,有什么区别吗?” (惠王)说:“也没有什么差别。” (孟子)又说:“厨房里有肥嫩的肉,栏里有健壮的马,(而)百姓面带饥色,郊野横陈着饿死的尸体,这就(等于)率领着野兽一道吃人啊!野兽自相残杀吞噬,人们尚且厌恶它。身为百姓父母官,管理政事,却不免也率领兽类一道吃人。哪里配当百姓的父母官呢?孔仲尼说过:‘第一个制作土偶陶俑来殉葬的人,恐怕应该断子绝孙吧?’正是因为土偶陶俑酷似真人而用它殉葬的缘故。(试想连用俑殉葬都不能被允许),又怎能让这些百姓活活地饿死呢?” 梁惠王说:“(想当年,我们)晋国,天下没有比它更强的国家,这是您老所深知的。而今到了我当政,东边被齐国打败,连我的大儿子也阵亡了;西边又丧失了河西之地七百里,割让给秦国;南边又(以失掉八个城邑)被楚国欺侮。我为此感到羞耻,希望能替全体死难者雪耻复仇,您说我该怎么办才好?” 孟子回答道:“在任何方圆百里的小国家,都可以在自己的国土推行王道。大王如果肯对百姓施行仁政,减免刑罚,少收赋税,提倡精耕细作,及时锄草。使健壮的青年利用闲暇时间加强孝亲、敬兄、忠诚、守信的道德修养,做到在家能侍奉父兄,外出能尊长敬上,这样,即使是手里拿着木制的棍棒,也可以跟拥有坚实盔甲和锋利武器的秦、楚军队相对抗。(因为)他们(指秦,楚)侵占了百姓的农时,使他们无法耕种来赡养父母,父母受冻挨饿,兄弟妻子儿女各自逃散。他们坑害得百姓好苦,大王如果兴师前往讨伐它,有谁能跟大王较量呢?因此说:‘实行仁政者无敌于天下。’请大王不要再犹豫徘徊!” 23.诗的首句描绘了夔州城在夕阳中孤独矗立的情景,营造了孤寂、萧瑟的意境。这种意境,正是诗人内心孤独的写照,它表达了诗人离开京华之后的失落与惆怅。 24.该联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实写猿的哀鸣声,运用虚写自己归乡之日的遥遥无期。虚实结合,渲染了凄凉的氛围,表达了自己孤身漂泊异乡,心怀故国却有家难归的深切哀伤。(如从“用典”等其他角度分析,言之成理也可。) 25.(1)不患寡而患不均 不患贫而患不安(2)信誓旦旦 不思其反(3)雕栏玉砌应犹在 问君能有几多愁(4)小弦切切如私语 大珠小珠落玉盘(5)多情自古伤离别 今宵酒醒何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