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山东省新泰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3)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20-08-21 10:13
参考答案
1.C
2.C
3.A
【解析】
【分析】
1.本题考查辨析文言实词的意思和用法的能力以及考查汉字字音的辨析和修改的能力。对于实词的辨析,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字音题对于基础知识掌握的扎实的学生来说这样的题并不难,高考字音考查的对象主要有多音字、形声字和异形(包括形似)同音(包括近音)字三种,所以,平时复习时要注意识记和辨析以上三种字的读音。
A项,加点字的解释正确。“长”应读zhăng;“以吾一日长乎尔”意思是:因为我比你们年长一些。
B项,加点字的解释正确。“摄”应读shè;“摄乎大国之间”意思是:夹在大国之间。
C项,加点字的注音和解释都正确。“因之以饥馑”意思是:接着把灾荒加在这国家上。
D项,加点字的注音正确。“比”,等;“比及三年”意思是:等到过了三年。
故选C。
2.本题考查辨析文言虚词的意思和用法的能力。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
例句,“如”,或者。“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意思是:一个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国家。
A项,“如”,如果;“如或知尔”意思是:如果有人了解你们。
B项,“如”,像;“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意思是:就好像清晨的露水一样,转瞬即逝,逝去的日子实在太多了。
C项,“如”,或者;“宗庙之事,如会同”意思是:宗庙祭祀的工作,或者是诸侯会盟及朝见天子的时候。
D项,“如”,至于;“如其礼乐,以俟君子”意思是:至于这个国家的礼乐教化,就要等君子来施行了。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正确把握文言句式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各句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然后根据文言特殊句式的特点进行辨析,结合翻译来判断。文言特殊句式主要包括判断句、倒装句、被动句以及省略句。
例句,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是:不知吾也。“不吾知也”意思是:没有人了解我的才能。
A项,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是:不知句读。“句读之不知”意思是:不知句子如何停顿。
B项,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蚓无利爪牙,强筋骨之。“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意思是: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
C项,主谓倒装句,正常语序是:百姓之谓我爱也,宜乎。“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意思是:百姓认为我很吝啬是应该的啊。
D项,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乎三子者之撰异。“异乎三子者之撰”意思是:我和他们三人的才能不一样。
故选A。
译文: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孔子说:“不要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就不敢讲了。(你们)平时常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子路不假思索地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加上外国军队的侵犯,接着又遇上饥荒;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功夫,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孔子听了,微微一笑。

4.D
5.B
6.D
7.C
8.A
9.D
10.C
11.D
12.(1)秦朝的时候,他跟我交往,项伯杀了人,是我救了他(我使他活下来);现在事情紧急,幸亏他来告诉我。
(2)派部队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的变故。
【解析】
【分析】
4.本题考查辨析文言实词的意思和用法的能力。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
A项,正确。“素善留侯张良”意思是:一向与留侯张良友善。
B项,正确。“君安与项伯有故”意思是:你怎么和项伯有交情?
C项,正确。“吾得兄事之”意思是:我会像对待兄长那样招待。
D项,错误。“为寿”,祝健康长寿;“沛公奉卮酒为寿”意思是:刘邦送上一大碗酒祝他健康长寿。
故选D。
5.本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重点记忆考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还要重点记忆课本中的经典例句。答题时首先明确课本的虚词含义,然后把课本中的带入到文本中的句子当中,看是否通顺。
A项,第一个“于”,介词,对;第二个“于”介词,比;
“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意思是:刘邦军队中掌管军政的曹无伤派人对项羽说。
“良曰:‘长于臣’”意思是:张良说:“比我大。”
B项,两个“为”,都是介词,给,替;
“为击破沛公军”意思是:给我打败刘邦的军队!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意思是:是谁给大王出这条计策的?
C项,第一个“之”,到;第二个“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意思是:项伯就连夜骑马跑到刘邦的军营。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意思是:希望您全部告诉项王我不敢背叛恩德。
D项,第一个“以”,介词,把;第二个“以”,介词,因为;
“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意思是:私下会见张良,把事情详细地告诉了他。
“成以其小,劣之”意思是:成名因为蟋蟀的个头小,就认为它不好。
故选B。
6.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找到细微差别。
D项,“亲自迎接(项伯)”说法错误。根据原文“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分析可知,刘邦并未亲自迎接项伯,而是让张良叫他进来。
故选D。
7.本题考查辨析文言实词的意思和用法的能力。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
A项,错误。“因”,趁机;“不如因善遇之”意思是:不如趁此好好对待他。
B项,错误。“续”,后继者;“此亡秦之续耳”意思是:这只是灭亡了的秦朝的继续罢了。
C项,正确。“毋内诸侯”意思是:不要放诸侯进来。
D项,错误。“籍”,名词作动词,造册登记。“籍吏民,封府库”意思是:登记了官吏、百姓,封闭了仓库。
故选C。
8.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对于文言虚词类题目,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解答此题时,需要逐项分析。
A项,两个“所以”都表原因,可译为“……的原因”。
“所以遣将守关者”意思是: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意思是:这是前汉所以兴盛的原因。
B项,前一个“为”,介词,替;后一个“为”,介词,被。
“臣为韩王送沛公”意思是:我替韩王护送沛公(入关)。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意思是:父亲、母亲和同族的人都被杀死或没收入官为奴。
C项,前一个“与”与“孰”构成固定结构,“孰与”的意思是“与……比……”;后一个“与”,动词,结交,亲附。
“孰与君少长”意思是:他和你年龄谁大谁小?
“失其所与,不知”意思是:失去了自己所结盟的力量,真是不明智。
D项,前一个“之”,代词,这件事;后一个“之”,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且为之奈何”意思是:这又将怎么办呢?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意思是:我在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
故选A。
9.本题主要考查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的表述。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
D项,“均出自《鸿门宴》一文”说法错误。“游刃有余”,比喻技术熟练,经验丰富,解决问题丝毫不费力。出自庄子的《庄子•养生主》:“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句意:因为牛的骨节之间是有间隙的,而刀刃是磨得很薄的,用很薄的刀刃来进入有间隙的骨节,当然是宽绰而有余地的了。
故选D。
10.本题考查学生正确把握文言句式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各句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然后根据文言特殊句式的特点进行辨析,结合翻译来判断。文言特殊句式主要包括判断句、倒装句、被动句以及省略句。
A项,两句都是是省略句,前一句“与”后省略介词宾语“之”,后一句“以”后省略介词宾语“之”。
“竖子不足与谋”意思是:这小子不值得和他共谋大事!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意思是: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
B项,两句都是判断句,前一句的标志是“……者也”,后一句的标志是“此……也”。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意思是:是沛公的参乘樊哙。
“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意思是:都是龙虎的形状,呈现五彩的颜色,这是天子的云气呀。
C项,前一句是被动句,标志是“见”,后一句是陈述句,没有特殊句式。
“若属皆且为所虏”意思是:你们都将被他俘虏。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意思是: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
D项,两句都是宾语前置句,前一句“何厌之有”应为“有何厌”,后一句“来何操”应为“来操何”。
“夫晋,何厌之有”意思是:晋国,哪里有满足的时候呢?
“大王来何操”意思是:大王来时带了什么东西?
故选C。
11.本题考查辨析文言实词、虚词的意思和用法的能力。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
A项,错误。“属”,类,辈;
“沛公则置车骑”意思是:刘邦就留下车辆和随从人马。
“非兵不利”意思是: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
“吾属今为之虏矣”意思是:我们都要被他俘虏了。
B项,错误。“因”,依靠、借助;
“焉用亡郑以陪邻”意思是:(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邦晋国增加土地呢?
“因人之力而敝之”意思是: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后伤害他。
“素善留侯张良”意思是:一向同留侯张良交好。
C项,错误。“若”,你;
“若属皆且为所虏”意思是:你们都要被他俘虏了。
“若入前为寿”意思是:你进去上前为他敬酒。
“顾计不知所出而耳”意思是:只是不知道报仇的计策该从哪里出罢了!
D项,正确。
“闻大王有意督过之”意思是:听说大王有意要责备他。
“焉用亡郑以陪邻”意思是:(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邦晋国增加土地呢?
“臣死且不避”意思是:我死都不怕。
故选D。
译文:
楚国的左尹项伯,是项羽的叔父,一向同留侯张良交好。张良这时正跟随着刘邦。项伯就连夜骑马跑到刘邦的军营,私下会见张良,把事情详细地告诉了他,想叫张良和他一起离开,说:“不要和(刘邦)他们一起死了。”张良说:“我是韩王派给沛公的人,现在沛公遇到危急的事,逃走是不守信义的,不能不告诉他。”张良就进去,(把情况)详细告诉刘邦。刘邦大吃一惊,说:“对这件事怎么办?”张良说:“谁替大王出这个计策的?”(刘邦)回答说:“浅陋无知的小人劝我说:‘把守住函谷关,不要让诸侯进来,秦国所有的地盘都可以由你称王了。’所以(我)听信了他的话。”张良说:“估计大王的军队能够抵挡住项王的军队吗?”刘邦沉默(一会儿)说:“本来不如人家,将怎么办呢?”张良说:“请(让我)去告诉项伯,说沛公不敢背叛项王。”刘邦说:“你怎么和项伯有交情的?”张良说:“在秦朝的时候,项伯和我有交往,项伯杀了人,我救活了他;现在有了紧急的情况,所以幸亏他来告诉我。”刘邦说:“他你年龄,谁大谁小?”张良说:“他比我大。”刘邦说:“你替我(把他)请进来,我得用对待兄长的礼节待他。”张良出去,邀请项伯。项伯随即进来见刘邦。刘邦就奉上一杯酒为项伯祝福,(并)约定为亲家,说:“我进入关中,极小的财物都不敢沾染,登记官吏,人民,封闭了(收藏财物的)府库,以等待将军(的到来)。所以派遣官兵去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它盗贼的进出和意外的变故。日日夜夜盼望着将军的到来,怎么敢反叛呢!希望你(对项王)详细地说明,我是不敢忘恩负义的。”
13.C
A项,第一个“一”,动词,统一;第二个“一”,数词;
“六王毕,四海一”意思是:六国的君主灭亡了,全国(为秦所)统一。
“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意思是:一下子不能保有了,都运送到阿房宫里边来。
B项,第一个“爱”,喜欢;第二个“爱”,吝啬;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意思是:秦皇喜欢繁华奢侈,人民也顾念他们自己的家。
“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意思是:百姓认为我很吝啬是应该的啊。
C项,两个“取”,都是夺取的意思;
“奈何取之尽锱铢”意思是:为什么夺取珍宝时连一锱一铢都搜刮干净。
“胡取禾三百囷兮”意思是:为什么夺取三百囷仓的粮?
D项,第一个“族”,(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第二个“族”,动词,灭族,消灭;
“虽然,每至于族”意思是:虽然是这样,每当碰到(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意思是:灭掉秦国的正是秦国,不是天下人。
故选C。
14.D
A项,“族”,名词作动词,族灭;“鼎”“玉”,名词用作状语,把鼎当作……;把玉当作……。
“族秦者秦也”意思是:灭掉秦国的正是秦国。
“鼎铛玉石”意思是:把大鼎当做铁锅,把美玉当做石头。
B项,“歌”“弦”,名词作动词,唱歌、弹琴;“鉴”,意动用法,以……为鉴。
“朝歌夜弦”意思是:他们早上歌唱,晚上奏乐。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意思是:如果后人哀悼他却不把他作为镜子来吸取教训。
C项,“收藏”,动词做名词,收藏的金玉珍宝等物;“焦土”,名词作动词,成为焦土。
“燕赵之收藏”意思是:燕国、赵国收藏的金玉。
“可怜焦土”意思是:可惜(华丽的阿房宫)化为了一片焦土。
D项,“辇”“北”“西”,均为名词作状语,乘辇车、向北、向西。
“辇来于秦”意思是:坐着辇车来到秦国。
“骊山北构而西折”意思是:从骊山向北修建,再向西延伸。
故选D。
15.C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文言实词的意思和用法的能力。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
A项,正确。
①“六王毕”意思是:六国被灭亡。
②“蜀山兀”意思是:蜀山变得光秃秃的。
③“杳不知其所之也”意思是:远得不见踪影,不知道它去到什么地方。
B项,正确。
①“直走咸阳”意思是:一直走向咸阳。
②“廊腰缦回”意思是:走廊如绸带般萦回。
③“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意思是:致使承担栋梁的柱子,比田地里的农夫还多。
C项,错误。“使”,假使,假如。
①“雷霆乍惊”意思是:雷霆突然震响。
②“而望幸焉”意思是:盼望着皇帝宠幸。
③“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意思是:假使六国各自爱护它的人民,就完全可以依靠人民来抵抗秦国。
D项,正确。
①“缦立远视”意思是:宫妃们久久地站着,远远地探视。
②“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意思是:他们早上歌唱,晚上奏乐,成为秦国的宫人。
③“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意思是:也只会使更后的人又来哀悼这后人啊。
故选C。
16.A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重点记忆考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还要重点记忆课本中的经典例句。答题时首先明确课本的虚词含义,然后把课本中的带入到文本中的句子当中,看是否通顺。
A项,两个“之”,都是动词,到;
①“杳不知其所之也”意思是:无影无踪,不知道它去到什么地方。
②“牛何之”意思是:牛去哪儿了?
B项,第一个“之”,代词,他们;第二个“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①“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意思是:秦人还没工夫哀悼自己,可是后人哀悼他;
②“东据成皋之险”意思是:东边占据了险要的成皋。
C项,第一个“于”,介词,到;第二个“于”,介词,比;
①“辇来于秦”意思是:坐着辇车来到秦国。
②“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意思是:致使承担栋梁的柱子,比田地里的农夫还多;
D项,第一个“焉”,形容词词尾,……的样子;第二个“焉”,助词,表陈述语气;
①“盘盘焉,囷囷焉”意思是:盘旋着,曲折着。
②“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意思是:久久地伫立着,眺望着,希望皇帝能宠幸。
故选A。
17.A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考生平时要注重文化常识的积累,尤其是课本注释的相关内容,需要分门别类,进行归纳识记。对于考题中出现的比较生僻的古文化常识,根据文意仔细甄别正误。
A项,“他与同时代另一大诗人李贺并称‘小李杜’”说法错误。不是李贺,是李商隐。
故选A。

18.B
19.D
20.C
【解析】
【分析】
1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枝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
A项,“同时造成荒腔走板的解读”说法错误。“荒腔走板的解读”虽然“随之出现”,但并不是“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造成的,真正的原因是后文所说的“未能正确理解西方‘接受美学’中的‘读者中心论’”。
B项,正确。原文提到“读者接受有其时代局限性和主观任意性”“单个读者的接受理解还不能等于作品的全部”,又提到“只有代代相承的接受链才有望接近于作品本身”,综合以上可知B选项表述正确。
C项,“‘召唤结构’中的‘空白’召唤读者按照自己的理解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阐释”说法错误。原文表述是“召唤读者去言明,并希望读者完全按照文本召唤”,而非“读者按自己的理解”。
D项,“对作品的理解应多元,以便从中挑选正确的理解,而不能脱离作品另起炉灶”说法错误。“以便从中挑选正确的理解”并非作者本意,“多元理解”反对“唯一标准答案”,更好理解作品则需要通过“代代相承”的接受链、以及多种理解的互补来实现,这些都不等同于“挑选正确的理解”;而且按照作者意思,正确的理解是不可能存在的,只有“相对最像”“有望接近作品本身”。
故选B。
1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D项,“文章以李白、杜甫诗歌的遭遇为例,论证经典文本的地位不受读者影响的观点”说法错误。原文“历史上错误的‘读者决定论’不止出现过一次。李白、杜甫的诗歌曾经不入流……然而,一切‘假哈姆雷’都动摇不了经典文本的地位”。引用李、杜诗歌的例子,意在为了说明“读者决定论”之类的错误在历史上并不少见,读者虽然无法起到决定作用,但根据前文,读者的主观理解对作品阐释有着重要作用,对经典文本的地位也必然产生影响,没有读者的推崇也就不存在经典文本的地位。
故选D。
2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枝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
C项,“由于文学普遍性的制约,读者在理解人物形象时应该做到以作者设想为主”说法错误。根据原文“读者所推见的人物,却并不一定和作者设想的相同……不过那性格、言动,一定有些类似,大致不差……要不然,文学这东西就没有普遍性了”,也就是说,文学具有普遍性,所以读者理解人物时,在性格、言动方面与作者设想“有些类似,大致不差”,这并不等于“以作者设想为主”,而仍然是读者发挥“想象的自由”的同时接受文本“基本的限制”的结果,根据第2小题C选项也可推断得知。
故选C。
【点睛】
论述类文本题在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时,一般分为三步: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因为该题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第三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21.C
22.①医术高明。作为医生,从医几十年从未出现过任何医疗事故;②枪法精准,冷血无情。作为狙击手,战争时期293人死于他的枪下;③存良知,知忏悔。用救死扶伤的方式来为自己战争时期做过的事、犯下的错赎罪。
【解析】
【分析】
2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能力。学生首先应对文本的整体内容有所把握;然后结合题目回到文中对具体语句进行具体分析。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寻找细微的差别,得出正确结论。
A项,“为了给医生生涯划上圆满句号,霍克医生非常重视对受伤年轻人的救治……”说法错误。从文中来看,霍克医生重视对年轻人的救治并非因为“为自己医生生涯划上圆满句号”,而是因为在战争时期有293人死于他的枪下,他用救死扶伤的方式来为自己战争时期做过的事、犯下的错赎罪,他已经救治了292人,只要再救一人,就可以赎自己杀了293人的罪,这年轻人就是第293个。
B项,“作者通过语言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等直接描……对霍克医生进行了刻画”中“肖像描写”分析错误。文章中没有对霍克医生进行肖像描写。
D项,“是因为人们不知道他的真实身份”说法错误。全镇人没有遵从霍克医生遗嘱而在墓碑上刻上“霍克医生之墓”,是因为全镇人们原谅了霍克医生,已经从心底认可了他医生的身份。
故选C。


23.B

“嘱托韦二读了寄去的书信,不要将自己的诗作,广泛地传播”理解错误。颔联的意思是,此番别后若蒙韦二想念,能写封数字短札相寄,杜甫便感激不尽,倒是自己的诗作,请韦二不要向众人传播。
故选B。
24.使秦复爱六国之人    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谁得而族灭也    亲朋无一字    老病有孤舟  

25.A
26.D
27.A
28.D
【解析】
【分析】
【详解】
D项,“指手画脚”指说话时做出各种动作,形容说话时放肆或得意忘形。句中语境是人们“七手八脚”地将祥林嫂和男人关在一起。“七手八脚”的意思是:七只手八只脚一起工作,极不协调,形容人多手杂,动作纷乱。
故选D。
29.D
【解析】
A项,语义重复。“左右”和“大约”重复;
B项,不合逻辑。“传统媒体、报纸及刊物”属于概念并列不当。
C项,无递进关系。“不仅”“而且”误用。
D项,正确。
故选D。
30.D
【解析】
31.B
32.B
A项,“明清科举制度的等级由低到高是乡试、院试、会试、殿试”错误,“由低到高”应为“院试、乡试、会试、殿试”。C项,“官职的升迁一般可用……迁,……官职的降级一般可用陟……”错误,“迁”表调动改派,一般情况下,“转迁”“迁调”表示调职,“右迁”“迁除”表示升职,“左迁”“迁谪”表示降职。“陟”表示提升官职,如诸葛亮《出师表》中“陟罚臧否,不宜异同”。D项,“古人的名为幼年时父母命名,供长辈称呼。男子二十岁成人,举行冠礼时取字,女子十六岁许嫁行笄礼,不得取字”错误,“名”一般是婴儿出生后三个月由父辈所取;“字”,又叫“表字”,男子20岁(成人)举行加冠礼时取字,女子15岁许嫁举行笄礼时取字,以表示对本人尊重或供朋友称呼,选项中“女子十六岁许嫁行笄礼,不得取字”错误。故选B项。
33.B
【解析】
A项,“宋朝的朱熹抽取《尚书》中的《大学》《中庸》两篇”说法错误。朱熹抽取《礼记》中的。
C项,“‘敕’字是皇帝发布诏令的专称”说法错误。“敕”字是南北朝以后皇帝专用。
D项,“《孟子》是记载战国时期思想家孟轲言行的书,由孟轲自己编成”说法错误。《孟子》是由孟轲及其弟子编成。
故选B。
34.C
C项,分析错误,“行为偏僻”是说贾宝玉的行为与众不同,偏激古怪;“性乖张”是说贾宝玉性格叛逆,不顺从于世俗的要求。
故选C。
35.B
第一句:“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凡鸟”合在一起正是“凤”的繁体字,即该诗指的是王熙凤。选项第一个是“王熙凤”的只有B项。
②“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说的是妙玉,她虽信奉佛教,但其实依然有凡尘苦恼,即“云空未必空”。她最后被贼人强抢去,“终陷淖泥中”,也就无所谓“洁”了。
③“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除元春外,三春中的“惜春”本身也是“绣户侯门女”,但她笃信佛教,青灯古佛常作伴。
④“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展眼吊斜晖,湘江水逝楚云飞”,史湘云的名字也嵌在“湘江水逝楚云飞”其中。
故选B。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