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2019-2020学年江苏省徐州市高二(下)期末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20-08-14 21:04
2019-2020学年江苏省徐州市高二(下)期末语文试题
一、(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
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中国小说的源头只有一个,那就是神话传说。
       到魏晋南北朝,出现了志怪、志人小说。神话传说也好,志怪、志人也好,都是作为一种史实记载下来的,是靠实地访问,从民间搜集而记录下来的,因此叫作“志”。所以最初的小说,同历史归于一类。比如《穆天子传》是个神话传说,可史书上却把它归于帝王“起居注”一类;《山海经》也是神话传说,《汉书》中却把它归于“地理志”中。
       梁代萧统编《文选》,第一个把文学和历史区分开来。他在序中提出他的文学定义,即“事出于沉思,义归于翰藻”。但这时他指的文学只包括诗、文、赋,并不包括小说。我国的小说脱离历史领域而成为文学创作,还是进入唐代之后的事。唐代的文化出现了很多新的东西,文人的思想也有所发展开阔,传奇小说应运而生,如陈鸿写《长恨歌传》、白行简写《李娃传》等。唐代小说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富于想象虚构与讲求文采,这就同过去的作品有所区分。从此,小说便发展成为文学创作了,但作为史的志怪志人传统也并没有中止。
       传奇小说发展到宋代就衰落了。宋代的小说大致是根据史事记载完成的,没有什么虚构和富有文采的创作加工。后来人们写了各个朝代的历史小说,大多走了宋代传奇的路子,即按照史书的记载编写。
       这时随之兴起的是话本,话本经过文人加工,就变成许多话本小说和演义小说。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等,大都是文人采用民间创作而进行再创作的。话本是民间“说话”艺术的底本,它是经过说书艺术的千锤百炼才产生、流传的,这就与专供人阅读的小说有了明显的不同风格,因为它们是植根于讲给人听的说书艺术的。
       由这里再发展,便成为文人的独立创作。这时不再拿民间的东西来加工了,而主要是自己创作。这一类代表作是《金瓶梅》,它在小说发展史上开辟了一条新路。无论《三国演义》《水浒传》还是《西游记》,写的都是非凡的人物或者不寻常的英雄;而《金瓶梅》开辟了一条写平凡人和日常生活的道路,通过写平凡人的日常生活,显示了现实主义文学的长足发展。《红楼梦》的道路,是《金瓶梅》所开创出来的,到了《红楼梦》,中国古代的现实主义小说,就走到了一个辉煌的顶点。
(节选自吴组缃《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
       材料二:
       唐代史学家刘知几把史传文学的经验总结出来,写成《史通》。他很讲究“识”。先秦早就讲究“器识”,所谓“士先器识,而后文艺”。器识,就是心胸开阔,目光远大。司马迁为什么能写出《史记》,他认为必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中国小说理论的头一条,要想写好小说,首先要心胸开阔,眼界宽广,在“器识”上下功夫。
       第二条,你要写好小说,必须要有“孤愤”。李贽说《史记》为什么写得好,因为太史公有“孤愤”;《左传》为什么写得好,因为左丘明有“孤愤”。“孤愤”是什么?拿现在的话说,就是个人的真实感情,个人所独有的激情。
       第三条,中国小说很讲究“真实”。现在,我们的有些评论对于这个写真实还是起反感。一写真实就是自然主义了,就是暴露社会的黑暗面了。其实我们不能因噎废食,打了一次嗝,就不吃饭了?“真、美、善”我们都要,它们并不是并列的,真美善以真为基本。没有真,那个美是假美,那个善是伪善,所以要大胆地写真实。真是文学艺术的生命,也是小说的生命。
       要讲真实,很要紧的一条,就是必须深入生活。坐在屋子里想入非非,尽是想当然,那是不行的。《史通》总结我国的史传文学,像“虚空传响,清浊必闻”,这就是真实,真实地反映客观事物,反映客观的社会生活、时代面貌和历史面貌。这并不是客观主义,史传文学是要“寓褒贬”“别善恶”的,这就是所谓“春秋笔法”,是非、善恶通过情节场面,通过人物的对话言论,让读者自己去分辨评判。
(节选自吴组缃《中国古代小说理论》)
 
       材料三:
       在封建制度的上升时期,《诗经》、乐府、神话传说都是政府为了解民情,从民间搜集来的;“小说”本是“稗官”从民间搜集来,供施政参考的。志人志怪小说也是文人学习、参与民间创作的成果。唐代文人自感文意枯索,转向民间学习,从而开拓了小说创作的新境界,丰富了我国的传统文化。“说话”艺术出现后,民间的话本如《三国志平话》等,既粗糙又不准确,不能代表说话艺术的成就;而其中的错误、疏漏、粗糙之处,后来在文人再创作的《三国演义》中都得到了改正与润色、丰富,从而取得了更高的艺术成就。
       文人与民间创作结合的创作方式,使得中国古典小说呈现了重视情节的特点。重视写情节并不意味着忽视写人物,而是要通过情节表现人物,以外在的情节动作来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和精神状态。小说发展到文人独立创作之后,重视情节的特点仍然保留了下来。虽然这时的小说已不再用让人惊奇的情节来吸引人了,目的是描绘人物;但中国小说总是不静止地叙述人物的内心活动,而往往偏重通过人物的外部言和行的表现使读者体会到人物的内心活动。这是中国古典小说不同于外国小说的一点。
       史传文学对中国古典小说有较大影响。唐代刘知几的《史通》总结了史传文学的经验:“爱而知其丑,憎而知其善,善恶必书,是为实录。”古典小说对史传文学传统的继承,首先表现在对人的看法和描写上。史传文学作品如《左传》《史记》等则采取“实录”的态度写人物,写得真实丰满、有血有肉。我国古典小说中真正地吸收史传文学写人艺术经验的第一部作品,是文人参与创作的《水浒传》。
       中国为群众长期热爱的古代小说,其创作多是立足于现实,不脱离现实,否则就没有生命力。任何神话都产生于现实,由于现实问题的触发而幻想出来的。幻想一旦脱离了现实,神话也就不易广泛流传。小说创作也是如此。
(节选自吴组缃《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梁代萧统第一个把文学和历史区分开来,提出了小说创作“事出于沉思,义归于翰藻”的主张。
B.进入唐代,我国小说脱离历史领域而成为文学创作,主要表现在富于想象虚构和讲求文采。
C.话本小说兴起于宋代,由民间“说话”艺术的底本加工而成,二者风格大致相同。
D.小说发展到文人独立创作之后,偏重于以描绘人物为目的,而不再重视情节,用情节来吸引人了。
(2)根据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小说讲究真实,要真实必须深入生活,深入生活就能写出真实的文学作品。
B.“虚空传响,清浊必闻”体现了文学创作的客观主义倾向,反映客观事物,反映客观的社会生活、时代面貌和历史面貌。
C.与中国古典小说不同,外国小说不注重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而注重人物外部言和行的表现。
D.《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之所以具有生命力并广泛流传,是因为它们立足于现实的创作精神。
(3)根据材料,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海经》一书最初同历史归于一类,内容既有远古的神话传说,也有地理知识。
B.《红楼梦》是通过写平凡人的日常生活而达到了中国古代现实主义小说辉煌顶点的。
C.民间话本《三国志平话》虽粗糙又不准确,但可以作为研究《三国演义》形成和演变的重要资料。
D.《史通》中“实录”的文学经验与陆机《文赋》中“妍媸毕露”的理论主张是一致的。
(4)请以《史记》中的一个人物形象为例,谈谈《史记》是如何体现“实录”精神的。
(5)结合材料三,请简要概括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规律。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1小题)
2.(15分)阅读文章,完成各题。
黄花绣
刘庆邦
       庆婶子打着一把黑伞到格明家来了,推开院门就问格明在家不在。院里的积雪很厚,把庆婶子包了塑料袋的两只脚都抱住了。三大娘快不中了,叫格明去,是让格明给三大娘送终的鞋上绣花儿。
       格明的娘说:“格明这妮子手笨得像猪脚一样,哪里会绣什么花儿呀!你别看格明长了个傻大个子,她连虚岁还不到十四呢!”庆婶子说:“绣花儿的事儿找的就是童女儿,超过十六岁就不用了,咱这儿的规矩你又不是不懂。”
       按当地的规矩,给将要远行的老奶奶鞋上绣花儿要用童女儿,而且指到谁就是谁,不许有半点推辞。
       让格明深感为难的是,长这么大,她从来没捏过绣花儿针,不知绣花针多轻多重,是横拿还是竖拿。娘呢,从来没教她绣过花儿。冷不丁地让她去绣花儿,这不是要她出丑嘛!
       庆婶子说:“不会绣不要紧,一教就会了。人不管做啥事,都是先有第一回。”
       格明要绣的花儿并不复杂,一根花梗,四片花叶,一朵花儿。花梗绣褐色,花叶绣绿色,花朵绣黄色。格明认出来,她所绣的花儿应该是菊花。庆婶子把一根绣花针和缠了各色丝线的线轴给了格明,格明把黄丝线往针鼻子里纫时,手指哆嗦得怎么也纫不进去。从听说要她给三奶奶绣花儿,她的哆嗦一直都没止住,这会儿又加重了,她越用力,越着急,就哆嗦得越厉害。她在心里骂自己没用,眼泪几乎要落下来。庆婶子说,谁第一次绣花儿都这样,绣得多了,自然就熟练了。格明背过身子,把心稳了稳,果然把针纫上了。
①透过玻璃,她看见桃花雪仍在下。有一朵盛开的雪花从窗口上方下来,眼看要飘进窗内。
       格明在记忆里寻找她所见过的菊花。在自家院子的东南角,一个用矮花墙围起来的小园子里,每年秋天,菊花都会不失时机地迎霜开放。菊丛高过了矮墙,数不清的黄色线菊的花朵簇拥在墙头上,让人欣赏不尽,怜惜不尽,感叹不尽。心中的菊花开了,格明手上的菊花就可以绣了。
       三奶奶不是格明的亲奶奶,是远门子奶奶,娘说三奶奶对格明不赖,是有一年,三奶奶见格明穿的裤子太短了,短得揪巴到膝盖那里,就送给格明一条长一些的裤子。
       天快晌午时,格明的娘踏着雪来了,喊格明回家吃午饭。一朵黄花才绣了半朵,格明对娘说:你先吃吧,我不饿。格明眼不离手,手不离针,针不离线,线不离花,两朵花儿格明绣了一整天。
       傍晚娘接她回家时,她的腿都站硬了,脚也站麻了。但当晚格明睡得一点都不踏实,一会儿醒了,一会儿醒了。②她每次醒来都以为天大亮了,抬头往窗口看看,映进屋的原来是雪光,不是天光。她梦见三奶奶对她绣的花儿很不满意,竟把绣花鞋从脚上脱下,扔到门外头去了。
       格明再次醒来时,隐约听见了三声炮响,她一惊,知道三奶奶这回真的不中了。
       来到三奶奶家,格明最注意三奶奶的脚,要看看三奶奶穿上她做的绣花鞋没有。还好,三奶奶脚上穿的正是她做的绣花鞋。花儿是两朵,左边鞋上一朵,右边鞋上一朵,两朵花儿朝里相对着。金黄色的花朵是那么亮眼,简直是光彩烁烁。看着看着,两朵花儿仿佛升腾起来,升得满屋子都是花朵。
       天放晴后,雪很快融化。
       格明说:“娘,你给我买丝线,我要绣一双花鞋,自己穿。”
(有删节)
(1)下列对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插叙三奶奶送裤子给格明的情节,不仅使人物形象更鲜明,也使小说内容更丰富,行文更富于变化。
B.结尾写格明绣的花“是那么亮眼,简直是光彩烁烁”,说明格明绣花的水平进步很快,水平很高。
C.文中多次对雪的描写,不仅增添了阅读美感,渲染了环境,也很好的烘托了人物的心理。
D.本文文笔清新朴实,心理描写细腻,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闪耀着文学之美,体现了人文情怀。
(2)文中两处画线句子,表现了格明怎样的心理?
(3)小说以“黄花绣”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