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文学常识、名著阅读与默写。 11.下列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传说为孔子删定,收录了自西周初年到春秋时期诗歌305首,又称“诗”“诗三百”。 B. 庄子是战国时期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庖丁解牛》选自他的《庄子·养生主》,成语“目无全牛”“游刃有余”即出于这篇文章。 C. 《论语》《孟子》都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作,《左传》因为是为《春秋》做的注,而《春秋》据说为孔子编著,所以也成为儒家经典。 D. 《史记》是西汉时期司马迁创作的编年体断代史。其中《鸿门宴》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塑造了项羽、刘邦、张良等人物形象。 12.下列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三曹指的是汉魏时期曹操、曹丕、曹植父子,《短歌行》是曹操的一首四言诗,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建功立业的宏愿。 B. 陶渊明是东晋时期的著名诗人,他坚守气节,归隐田园,写作了大量田园诗,《归园田居》是其代表作,此外还有散文《桃花源记》等。 C. 我国诗歌创作在唐代达到高峰,涌现很多著名诗人,如在盛唐和晚唐出现了两个“李杜”,即李白、杜甫和李贺、杜牧。 D. 《窦娥冤》是元代戏剧家关汉卿的代表作,塑造了窦娥这样一个富有反抗精神的女性形象。京剧《六月雪》即取材于此。 13.“月”是古代诗词里常见的意象,可表现不同的情感色彩。下列句中“月”带有凄清色彩的一项是( ) A. 一夜飞度镜湖月(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B. 日月照耀金银台(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C. 别时茫茫江浸月(白居易《琵琶行》) D. 秋月春风等闲度(白居易《琵琶行》) 14.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别有忧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 B. 无边落木潇潇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C.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出嫁了。(苏轼《念奴娇》) D.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轼《赤壁赋》) 15.用原文语句,将下面一段文字补充完整。 社区里贴出老年大学的招生海报。小王的爷爷想报名学唱歌,但发现指导老师只是一个中学生,有些失望。小王劝道:“您还是去报名吧。古人早就说过,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下列对《红楼梦》中林黛玉这一人物形象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林黛玉“心较比干多一窍”,灵秀聪慧才华横溢,追求富有诗意的精神生活,曾在大观园诗社中拔得头筹。 B. 林黛玉清高孤傲,“质本洁来还洁去”是她高洁心性的流露,“孤标傲世偕谁隐”则表达了她不随流俗的个性。 C. 林黛玉在与宝玉的爱情中,有时率真热诚,有时尖刻多疑,“滴翠亭杨妃戏彩蝶”表现出她外热内冷的性格。 D. 林黛玉生性敏感,“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表达她对自身境遇的痛苦感受和对美好生命消逝的痛惜。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对于母子关系,生物性和社会性似乎是不易发生差异的。在我们的旧法上还有一种规定就是:非婚生子女与其母之关系视为婚生母子,毋须认领。这是说,母子的生物关系是明显的,所以不必经过法律手续,就可以确定其社会性的母子关系。事实上,连这明显的母子生物关系,在过去的旧时代,也有时会被有意抹煞,不承认是社会性母子关系的基础。读过《红楼梦》的人自然记得那个女儿不认生母的故事。在她当家时,明白地向生母说,要她不要弄错了,自己是王夫人的女儿。而王夫人尽管心里疼她自己所生的两个孩子,可是她对于这个女孩儿和那个不争气的小子在名分上依旧是母亲。在社会关系上,她得公平地待遇所有的儿女,不论是自己生的还是别人替她生的。熟悉中国大家庭的人自能用亲自见过的事实来证实这类以婚姻关系来抹煞生物关系的情形。 (取材于费孝通《生育制度》第三章婚姻) 17. 文中加点儿“女儿”指的是( ) A. 李纨B. 探春C. 迎春D. 惜春 18. 文中“两个孩子”“不争气的小子”分别指的是( ) A. 宝玉、黛玉 贾瑞 B. 宝玉、宝钗 贾琏 C. 元春、探春 贾珠 D. 元春、宝玉 贾环 19. 这一故事说明的道理,错误的一项是( ) A. 母子关系很复杂,有生物性意义上的也有社会性意义上的。 B. 《红楼梦》中的这个“女儿”缺少亲情,因而不认自己的生母。 C. 在《红楼梦》那个时代,母子关系的生物性有时得不到承认。 D. 王夫人作为正妻,她丈夫贾政的孩子都必须把她当作“母亲”。 阅读《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节选),完成下面小题。 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林冲和差拨两个,在路上又没买酒吃处,早来到草料场外。看时,一周遭有些黄土墙,两扇大门,推开看里面时,七八间草房做着仓廒,四下里都是马草堆,中间两座草厅。到那厅里,只见那老军在里面向火。差拨说道:“管营差这个林冲来替你回天王堂看守。你可即便交割。”老军拿了钥匙,引着林冲,分付道:“仓廒内自有官司封记。这几堆草,一堆堆都有数目。”老军都点见了堆数,又引林冲到草厅上。老军收拾行李,临了说道:“火盆、锅子、碗、碟,都借与你。”林冲道:“天王堂内,我也有在那里。你要便拿了去。”老军指壁上挂一个大葫芦说道:“你若买酒吃时,只出草场,投东大路去三二里,便有市井。”老军自和差拨回营里来。 只说林冲就床上放了包裹被卧,就坐下生些焰火起来。屋后有一堆柴炭,拿几块来,生在地炉里。仰面看那草屋时,四下里崩坏了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林冲道:“这屋如何过得一冬?待雪晴了,去城中唤个泥水匠来修理。”向了一回火,觉得身上寒冷,寻思:“却才老军所说,五里路外有那市井,何不去沽些酒来吃?”便去包里取些碎银子,把花枪挑了酒葫芦,将火炭盖了,取毡笠子戴上,拿了钥匙,出来把草厅门拽上;出到大门首,把两扇草场门反拽上锁了;带了钥匙,信步投东,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紧。…… 20. 对句中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彤云密布,朔风渐起——朔风:北风。 B. 只见那老军里面向火——向火:烤火。 C. 你可即便交割——交割:移交手续; D. 何不去沽些酒来吃?——沽:乞讨,讨要。 21. 文中反复强调雪“大”“下得正紧”,对其作用分析错误一项是( ) A. 为后面的故事情节打下伏笔。 B. 渲染了一种寒冷悲凉的气氛。 C. 更加映衬出老军待人的温暖。 D. 烘托出林冲“落难”后的凄惨。 22. 第一段写到处都是“草”的特点,对其作用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草料多,更能突出看守人员责任重大。 B. 更加显示出草料场的凌乱,管理不善。 C. 可为后面放火之后无法抢救埋下伏笔。 D. 可为其后加害林冲失职找到合理借口。 23. 最后一段,很多地方表现了林冲隐忍委曲求全的性格,试举例说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突然的陌生——语义饱和 相信很多人都有过类似的经历:长时间盯着一个字看,越看越不认识。小时候抄写课文,重复写某个字很多遍之后,你会惊奇地发现,它们突然变成了“熟悉的陌生人”,你竟然不知道自己写了N遍的东西是什么。这种现象叫做“语义饱和现象”。 为什么会这样呢?在20世纪60年代,就有心理学家发现大脑在接受持续相同刺激后会产生神经疲倦。简单来说,就是大脑的同一个地方一直拼命地工作,高强度运转之后疲惫了,出现了短暂的“罢工”,即语义饱和,这属于正常的“神经心理学”现象。再通俗一点说,就是你的大脑神经觉得主人太烦人:干嘛老让我看一个东西?刚才是它,怎么现在还是它? 认知神经科学的观点认为,由于短时间内刺激重复呈现,神经元的持续激活导致了神经元之间的突触连接产生抑制作用,使得发送神经元与接收神经元之间的连通性短暂缺失。这是大脑发出的信号,间接表明神经系统累了。 此外,语义饱和过程和文字识别过程也有一定关系。识别文字,首先是字形信号,即笔画、结构信息等视觉信息刺激神经元产生神经电信号,然后通过视神经投射到后脑勺附近的大脑视觉中枢,再与神经中枢中的文字记忆数据库比对,转化为语意,从而读懂这个字的含义。如果人长时间盯着一个字看,眼睛持续接受这个字的刺激,这个刺激信息重复发送到同一个区域的神经元细胞,也会反复读取记忆数据库中的储备信息。久而久之,这种重复刺激和重复信息读取会诱导这个区域的神经元产生疲劳,再有新的刺激信号,已经疲劳的【 】也不会将该神经电信号与中枢的记忆数据库比对,从而产生信号搜索停滞。这个时候,大脑看到这个字仅能注意到字的局部,而无法从整体上对这个字进行认知。这样我们先是不知道这个字怎么读,进而丢失对这个字的意思的联想能力,最后熟悉的字变得“陌生”了。 专家对此现象进行研究后发现,汉字的结构对语义饱和的难易会有影响。左右结构的合体字更容易发生语义饱和,即我们看左右结构的字更容易不认识,如“衡”“明”等;而独体字则需要较长的时间才会发生语义饱和,如“日”“月”等。 “语义饱和现象”不只发生在认读汉字时,它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很普遍。比如,看镜子里的自己,看久了,连自己都觉得镜子里的自己像陌生人。 当然,大家也不用为此困扰,通常这种“神经疲倦”是暂时的,只要停止接受刺激,转移一下注意力,让感官和神经休息,我们疲倦的神经系统就会“满血复活”啦。 (取材于王若雅的同名文章) 24. 在文中的【】内填入词语,准确的一项是( ) A. 视觉中B. 眼睛C. 神经元D. 刺激信号 25.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大脑同一地方接受持续相同刺激会产生神经疲倦,出现“语义饱和现象”。 B. 发送神经元与接收神经元的连通性短暂缺失,是造成神经系统疲劳的重要原因。 C. “语义饱和现象”不只发生在识别汉字时,也普遍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D. 只要停止接受刺激,让感官和神经系统得到放松,“语义饱和现象”就会消失。 26. 有同学为了快速记忆某些知识,在短时间内用大量重复抄写来加深印象,但效果并不好。请你用文章所介绍的“语义饱和现象”的原理,劝说他今后不要用这种方法学习。 微写作(任选一题) 27.班上准备开一个关于名著阅读体会的交流会,请你从自己读过的感触最深的名著中选择一部,推荐给全班同学。要求:内容具体;有自己的感受。120字左右。 28.盛夏来临,天气越来越热了,请用一段120字左右的文字,写出你的感受。 作文 29.作文(任选一题) 新冠病毒流行,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巨大的冲击,同时也给我们带来很多独有的经历和深刻的思考。 请从下面题目中选择一题,分别以叙述抒情性或议论性的方式,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作文。 ①疫情故事 ②疫情沉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