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成都外国语学校2019-2020学年度下期半期考试高一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2)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20-08-09 12:06
二、古代诗文阅读(4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9~13题。
浮槎山水记
欧阳修
浮槎山在慎县南三十五里,或曰浮阇山,或曰浮巢山,其事出于浮图、老子之徒荒怪诞幻之说。其上有泉,自前世论水者皆弗道。
余尝读《茶经》,爱陆羽善言水。后得张又新《水记》,载刘伯刍、李季卿所列水次第,以为得之于羽,然以《茶经》考之,皆不合。又新,妄狂险谲之士,其言难信,颇疑非羽之说。及得浮槎山水,然后益以羽为知水者。浮槎与龙池山,皆在庐州界中,较其水味,不及浮槎远甚。而又新所记以龙池为第十,浮槎之水弃而不录,以此知其所失多矣。羽则不然,其论曰:“山水上,江次之,井为下。山水:乳泉、石池漫流者上。”其言虽简,而于论水尽矣。
浮槎之水,发自李侯。嘉祐二年,李侯以镇东军留后出守庐州,因游金陵,登蒋山,饮其水。既又登浮槎,至其山,上有石池,涓涓可爱,盖羽所谓乳泉、石池漫流者也。饮之而甘,乃考图记,问于故老,得其事迹,因以其水遗余于京师。余报之曰:李侯可谓贤矣。
夫穷天下之物无不得其欲者富贵者之乐也至于荫长松藉丰草听山流之潺湲饮石泉之滴沥此山林者之乐也而山林之士视天下之乐,不一动其心。或有欲于心,顾力不可得而止者,乃能退而获乐于斯。彼富贵者之能致物矣,而其不可兼者,惟山林之乐尔。惟富贵者而不得兼,然后贫贱之士有以自足而高世。其不能两得,亦其理与势使然欤。今李侯生长富贵,厌于耳目,又知山水之为乐,至于攀缘上下,幽隐穷绝,人所不及者皆能得之,其兼取于物者可谓多矣。
李侯折节好学,喜交贤士,敏于为政,所至有能名。凡物不能自见而待人以彰者有矣;凡物未必可贵而因人以重者亦有矣。故余为志其事,俾世知斯泉发自李侯始也。
三年二月二十有四日,庐陵欧阳修记。
(有改动)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夫穷天下之物无不得/其欲者/富贵者之乐也/至于荫长松/藉丰草/听山流之潺湲/饮石泉之滴沥/此山林者之乐也/
B.夫穷天下之物无不得其欲者/富贵者之乐也/至于荫长松藉丰草/听山流之潺湲/饮石泉之滴沥/此山林者之乐也/
C.夫穷天下之物无不得/其欲者/富贵者之乐也/至于荫长松藉丰草/听山流之潺湲/饮石泉之滴沥/此山林者之乐也/
D.夫穷天下之物无不得其欲者/富贵者之乐也/至于荫长松/藉丰草/听山流之潺湲/饮石泉之滴沥/此山林者之乐也/
10、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 亦其理与势使然欤 羽则不然
B.嬉戏莫相忘     叶叶相交通
C.既其出   其孰能讥之乎?
D.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浮图:可以解释为“和尚”,也可解释为“佛塔”。“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中的“浮屠”指的是佛塔。
B.留后:官名。唐代节度使、观察使缺位时设置的代理职称,北宋所设节度使观察留后,仅为虚衔。
C.“记”是一种散文体裁,可叙事、写景、状物,抒发情怀抱负,阐述观点。分为记游、记事、记亭台楼阁、记物等。
D.京师:古代指帝王的都城,指北京。但在不同朝代称呼不同,如元朝称为大都,明朝则称为京师。
1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文章开篇交代浮槎山的地理位置、名称及其来由,并附以佛教、道教之说,给浮槎山增添了神秘的色彩。
B.陆羽在论水味时,认为山中泉水是上品,而山泉之中又以乳泉和石池之中清流四溢的泉水为最好。
C.作者认为李侯是一个贤士,是因为李侯在登浮槎山时发现上等的山泉后,送至京师给自己饮用,可谓情真意切。
D.文章既写浮槎山水之美,又写李侯游赏之乐;既笑张又新的狂妄多失,又赞陆羽的善言水,行文开合有度。
1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17分)
(1)饮之而甘,乃考图记,问于故老,得其事迹,因以其水遗余于京师。(5分)
(2)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4分)
(3)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4分)
(4)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4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6分)
14、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题。
浣溪沙
韦  庄
夜夜相思更漏残,伤心明月凭栏杆,想君思我锦衾寒。
咫尺画堂深似海,忆来惟把旧书看,几时携手入长安。
唐圭璋评论此词:“文字全用赋体白描,不着粉泽,而沉哀入骨,宛转动人。”试结合全词逐层分析。(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16分)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从《诗经·氓》最后一章里的“,”来看,男女主人公年少时关系非常融洽。
(2)屈原写自己坚持特立独行的品格,即使粉身碎骨也不改变心志的句子是:“,”
(3)“,”两句是曹操在《短歌行》中引用《诗经》中的诗句表达对人才的渴慕的。
(4)《归园田居(其一)》中描写房前屋后遍植花木、景色怡人的句子是“,”。
(5)针对魏晋名士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用了一句话来批评:,。
(6)苏轼《赤壁赋》中“,”两句指出了月亮圆缺更替、周而复始的辩证关系。
(7)“ ,”两句照应“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
(8)其身正,         ;其身不正,         。
三、语言文字运用(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教师惩戒权一直______关注。“教育惩戒权”这个词,乍听起来有些______,究其原因,是在较早以前,人们认为这项权利过于自然,无需讨论;而到了近年,教师很少在实践中运用这项权利,人们又开始对它感到陌生了。然而称谓的距离感并不能改变它对教育现实的影响,教育惩戒权到了必须该讨论的时候了。在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王健看来,惩戒是教育天然就具有的功能。他说,汉字甲骨文的“教”字右半边就是一个手持教鞭的形象,左半边下面是表示小孩子的“子”。(     )。
令人遗憾的是,在中国延续几千年的这样天然的权利,却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由于少数教师的______造成的不良影响,逐渐被广大教师群体束之高阁。再者,社会的文明累进,学生和家长的自我保护意识和权利意识不断提高,但也存在对法律法规“自我解读”的现象。一种出于教育目的的惩戒,在家长和学生看来或许就是变相体罚,_____被认为是侮辱人格。这种对于同一事物的不同解读,在某种意义上反映的是家校之间的观念分歧。
所以,首先需要构建新的教育共识,让家校之间在同一个频道上讨论和交流孩子的教育问题。或许只有如此,教育惩戒权才会尽早落地。
16、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 备受   晦涩   乱用   乃至
B、 倍受   晦涩   乱用   甚至
C、 备受   生涩   滥用   甚至
D、 倍受   生涩   滥用   乃至
17、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从“教”字的起源就能看出,教育的应有之义,从来就是对学生进行规约、训导、提出刚性的要求。
B、教育的应有之义,就是对学生进行规约、训导、提出刚性的要求,这从“教”字的起源就能看出。
C、从“教”字的起源就能看出,对学生进行规约、训导、提出刚性的要求,从来就是教育的应有之义。
D、教育的应有之义,从“教”字的起源就能看出,就是要对学生进行规约、训导、提出刚性的要求。
18、文中划线句有语病,以下选项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社会的文明累进,学生和家长的权利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不断提高
B、随着社会的文明累进,学生和家长的权利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不断增强
C、社会的文明累进,学生和家长的权利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不断增强
D、随着社会的文明累进,学生和家长的权利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不断提高
19、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6分)
全国各地端午节有习俗差异,但价值取向同一。端午节一大主题是避疫祈福。仲夏之月,万物方盛,百虫滋生,疾疫易起,______。这种习俗是在现代医疗卫生健康体系下,______,一方面对指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进行继承,以此完成端午节习俗现代文化调适。_______。虽然还有纪念伍子胥、介子推以及曹娥的说法,但无一例外的是这些人都象征着中国传统文化中高尚的精神品格,对他们的纪念则指向了中国人对文化的态度,对价值观的涵育,对生活方式的选择。
20、阅读下面两则材料,为钟南山院士写一副对联表达敬意。(不少于14字)(4分)
面对突如其来的SARS疫情,他冷静、无畏,他以医者的妙手仁心挽救生命,以科学家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应对灾难。他说:“在我们这个岗位上,做好防治疾病的工作,就是最大的政治。”这掷地有声的话语,表现出他的人生准则和职业操守。他以令人景仰的学术勇气、高尚的医德和深入的科学探索给予了人们战胜疫情的力量。
——2003感动中国人物钟南山院士颁奖词
2020年1月,武汉新型冠状病毒席卷全国,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教授再次临危受命,出任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84岁的钟南山义无反顾披甲上阵,再战防疫最前线。老当益壮的钟南山,就像一道永不过期的“救命符”,在病毒中逆行,为所有人拼命。他是无双国士,更是定海神针。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请以“生命的色彩”为话题,写一篇记叙文(或散文)。
要求:自选角度,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必须要有适当的景物描写;不少于800字。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