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河北省唐山市高一(下)期末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基础知识(共15题,每题2分,共30分) 1.【解答】A.“押解”中“解”应读作“jiè”;“埋怨”中“埋”应读作“mán”; B.“忏悔”中“忏”应读作“chàn”; C.正确; D.“孝悌”中“悌”应读作“tì”。 故选:C。 2.【解答】A.“盘据”中“据”应写作“踞”;“不可理谕”中“谕”应写作“喻”; B.正确; C.“殒落”中“殒”应写作“陨”;“横七树八”中“树”应写作“竖”; D.“艰贞”中“艰”应写作“坚”;“惮精竭虑”中“惮”应写作“殚”。 故选:B。 3.【解答】A.横渡。译文: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长江黄河。 B.拉。译文:侍从有人要拉相如去受刑。 C.哭泣。译文:满座的人听到琵琶声都掩面哭泣。 D.正确。 故选:D。 4.【解答】A.动词,指望、期望/名词,农历十五。 B.结构助词,的/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C.都是动词,背负。 D.介词,凭借/连词,表目的,来。 故选:C。 5.【解答】A.古今意思相同,前后。 B.指示:古义:指给……看;今义:指示下级、晚辈的文件、意见; C.古义:突然出击。今义:超过一般地显露出来。 D.特征:古义:特地征召;今义:是一个客体或一组客体特性的抽象结果。 故选:A。 6.【解答】①“谨”,形容词作动词,擅长;②“景”,名词作状语,像影子那样;③“善”,形容词作动词,擅长;④“乐”,意动用法,以……为乐;⑤“负”,使动用法,使……承担;⑥“目”,名词作动词,看;⑦“先”,意动用法,把……放在先;⑧“师”,意动用法,以……为师;⑨“下”,名词作状语,在地下;⑩“雨”,名词作动词,下。 ①③形容词作动词②⑨名词作状语④⑦⑧意动用法⑤使动用法⑥⑩名词作动词 故选:C。 7.【解答】A.副词,表推测,大概。 B.代词,他的。 C.代词,他的。 D.代词,他的。 故选:A。 8.【解答】A.“知”通“智”,智慧。 B.无通假字。 C.“见”通“现”,显现。 D.“颁”通“斑”,斑驳。 故选:B。 9.【解答】例句:被动句,“见”表被动,译文:秦国的城池恐怕不能得到,白白地被欺骗。 A.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以事”修饰动词“验”,译文:用事实来验证它。 B.定语后置句,定语“利”修饰名词中心语“爪牙”,“强”修饰名词中心语“筋骨”,译文: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没有强健的筋骨。 C.判断句,“也”表判断,译文: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D.被动句,“为”表被动,译文:被天下人耻笑,为什么呢? 故选:D。 10.【解答】C.《儒林外史》应为《水浒传》。 故选:C。 11.【解答】A.高足,敬辞,称呼别人的学生;蟾宫折桂,科举时代称考取进士,用于句中也不合适; B.令尊,敬辞,尊称对方的父亲; C.鼎力相助,指别人对自己的帮助,敬辞,一般用于请托或表示感谢时。 D.得体。 故选:D。 12.【解答】该段文字介绍“大自然的语言”。一般的逻辑关系都是先介绍具体的对象,然后是影响。通读所给的五个句子可知,⑤是意义和影响,所以应该放在最后。排除D选项。该段文字从具体现象说起,所以①放在开头,排除B选项。“好比是大自然传递给人类的信息”就是指的①的内容,所以④应该放在①的后面,排除A选项。 故选:C。 13.【解答】(1)本题,根据“即文房四宝”可知,前面衔接主语应该是“笔墨纸砚”,排除C;而“独有”是修饰“文书工具”的,排除BD.故选A。 (2)本题,根据后面“所产宣纸、宣笔、徽墨、宣砚举世闻名”可知,前面应该以“安徽宣城”作主语,考虑承前主语一致,排除AB;而C.本身就是一个病句,因为前后脱节,缺少判断动词“是”。 故选D。 (3)第一处,殊途同归:通过不同的道路,到达同一个目的地,比喻采取不同的方法,得到相同的结果。异曲同工:不同的曲调演得同样好,比喻不同的人的辞章或言论同样精彩,或者不同的做法收到同样好的效果。根据句意,此处侧重笔墨纸砚发展的作用是相同的,故选“殊途同归”,这样就排除BD。 第二处,沧海桑田:比喻世事变化很大,不能用来修饰“岁月”。斗转星移:季节或时间变化。这样就排除A。 第三处,层出不穷:接连不断地出现。日新月异:每天每月都有新的变化。形容发展、进步很快。此处是形容科技出现的多,应用“层出不穷”。 第四处,销声匿迹:形容隐藏起来或不公开出现。隐姓埋名:隐瞒自己的真实姓名,不让别人知道。从语境来看,这里形容的是笔墨纸砚并没有因为时代的快速发展而被弃置不用,“隐姓埋名”一般形容人,应选“销声匿迹”。 故选C。 答案: (1)A (2)D (3)C 二、现代文阅读(共24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14.【解答】(1)B.原文第三段说的是“在京剧形成初期,武戏依然保持着粗犷的古朴之风,注重勇猛、激烈的跌打翻扑,不太讲究造型、做戏”,但随着后来的不断发展,在造型和做戏上有所创新,所以“一直保持”不合原意。 (2)C.无中生有,文章并没有论述武戏势弱内外两个原因之间的关系。 (3)D.根据原文最后一段可知,演好人物是弘扬武戏之美的一个条件,不是唯一条件。这是一种可能性,而非必然性。 答案: (1)B (2)C (3)D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15.【解答】(1)B.“展现了当时冷漠的社会环境”错误;队长等人考虑的问题更现实,劝六爷不买牛也是为六爷好,并不能说是“冷漠的社会环境”。 (2)写儿子的事情,是为了突出抚恤金在六爷心中的重要性,也就为下文他为了买牛而动抚恤金的情节创造了极强的矛盾冲突,突出了六爷对老牛的感情和他善良的性格;另外,儿子去世,六爷对老牛如此费心费力,根据“没了儿子,六爷对牛的感情似乎就更深了。六爷说,牛通人性呢。”这句话可见,六爷是把对儿子的感情寄托到牛身上去了,为后文六爷给老牛养老送终甚至割草祭奠等情节营造了足够的氛围。 (3)六爷对老牛的体谅,并为它养老送终等行为,塑造出六爷善良的人物性格,流露出作者对六爷的赞美;从情感上来说,六爷与老牛的感情,既是六爷儿子去世后对老牛的移情,也是老人与老牛相濡以沫情感的体现,表达出作者对六爷的理解与同情;从主旨上来说,六爷对辛苦一生的老牛的做法,表现出一种朴素却温暖的人文主义关怀,令人深思。 答案: (1)B。 (2)儿子去世后,留了500元抚恤金,六爷一直舍不得动用,突出抚恤金在六爷心中的重要性,为下文动用抚恤金的情节做铺垫;六爷为买一头衰老不堪的老牛而动用抚恤金,充分体现出六爷与老牛深厚的感情,以及六爷善良的性格;六爷对老牛的情感,其实也是因为儿子去世后,把对儿子的爱转移到老牛身上,因此他把老牛当亲人一样对待,最后肯为它养老送终,还割草祭奠就显得顺理成章,合情合理。 (3)歌颂了六爷淳朴、善良的美好人格;对善良老人失去儿子后,与老牛相濡以沫产生深厚情感的理解与同情;老人对老牛的态度与村人对老牛的态度形成对比,表现出朴素温暖的人文主义精神,也表达出在物质与精神中应如何取舍的主题,令人深思。 (答案仅供参考) 三、古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19分) 16.【解答】(1)C.“王尝以一剑与臣使自效”的意思是“赵王曾拿一把剑给我让我效力”,句意完整,不可断开,排除A、B;“报”为动词,作谓语,“王冤”为名词,作“报”的宾语,“报”后不可断,排除D.句子翻译为:赵王曾拿一把剑给我让我效力,现在听说赵王死了,想用剑自杀,又想到这样做最终没有什么好处,请让我攻赵破贼,为赵王申冤。 (2)B.“拜,提升官职”不正确,“拜”是“授予官职”。 (3)C.“符习因唐明宗军队打战不顺利而犹豫不决”不正确,原文为“习见明宗于胙县,而以明宗举兵不顺,去就之意未决”,意思是“唐明宗派人招降符习,符习在胙县会见唐明宗,而因唐明宗起兵名义不正,没有决定跟不跟随唐明宗”。 (4)①闻:听说;为:被;以:率领;之:代词,代指“他们”。句子翻译为:平卢监军杨希望听说符习被唐明宗招降,就率兵围困符习的家属,准备杀掉他们。 ②宜:应该;以:用来,用以;虞:预防;虑:担心。句子翻译为:应当分派兵力守城,以便预防外面的事变,符习的家属不值得担心。 答案: (1)C (2)B (3)C (4)①平卢监军杨希望听说符习被唐明宗招降,就率兵围困符习的家属,准备杀掉他们。 ②应当分派兵力守城,以便预防外面的事变,符习的家属不值得担心。 参考译文: 符习,赵州昭庆人。年轻时跟随赵王王镕任军校,从晋去救赵,在柏乡攻破梁军,赵常常派符习率兵跟随晋。晋军驻扎德胜,张文礼杀死赵王王镕,上书唐庄宗,请求议符习回到赵。唐庄宗让符习回去,符习悲号哭泣着说:“我家世代住在赵,受到赵王的恩惠,赵王曾拿一把剑给我让我效力,现在听说赵王死了,想用剑自杀,又想到这样做最终没有什么好处,请让我攻赵破贼,为赵王申冤。”唐庄宗认为他是个壮士,于是派阎宝、史建瑭等人协助符习讨伐张文礼,任符习镇州兵马留后。符习进攻张文礼没有攻下,唐庄宗任用别的将领攻破了。拜符习为成德军节度使,符习推辞不敢接受,于是以相、卫二州为义宁军,任符习为节度使,符习推辞说:“魏博六个州是称霸称王的地方,不应分割出来显示弱小,希望给我河南一个镇,能够自己去攻占它。”于是拜符习为天平军节度使、东南面招讨使,符习也不曾攻取。 赵在礼作乱,派符习率镇兵讨伐乱贼。符习还没到魏州,而唐明宗兵变,符习不敢前进。唐明宗派人招降符习,符习在胙县会见唐明宗,而因唐明宗起兵名义不正,没有决定跟不跟随唐明宗,霍彦威欺骗符习说:“主上要杀的十个人中,你排第四,还有什么犹豫不决的呢?”符习的主意才打定。平卢监军杨希望听说符习被唐明宗招降,就率兵围困符习的家属,准备杀掉他们。指挥使王公俨素来受到杨希望的信任,欺骗杨希望说:“你对朝廷竭尽忠心,诛杀反叛人的家属,谁敢不从命!应当分派兵力守城,以便预防外面的事变,符习的家属不值得担心。”杨希望相信了,于是把他的军队全分去守城,王公俨因而捉住杨希望杀掉,符习的家属因此免于被杀。而王公俨扬言青州人不习惯符习的严厉急迫,不希望符习再回来,于是自己请求任节度使。唐明宗于是以房知温代替符习镇守平卢,拜王公俨为登州刺史。王公俨不及时接受任命,房知温把他抓住杀掉。符习又镇守天平军,调任镇守宣武军。 符习一向不讨安重诲喜欢,迎合安重诲的人上报说符习残酷搜刮汴州百姓,于是以太子太师离官居家,回到昭庆旧居,唐明宗任他的儿子符令谦为赵州刺史以便供养他。符习因为无罪,为失去官职怏怏不乐,因而以打猎豪饮自得其乐。过了一年多,中风而死,赠太师。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小题共1小题,9分) 17.【解答】(1)B.错在“归乡不得,思乡之情、难归之悲”。兄弟分散,不知都流落在何方,所谓“道路长”是说兄弟间相距的道路长,并不是说诗人与家乡的距离远。 (2)首联“我今日夜优,诸弟各异方”说明忧的原因之一是诸弟分散。五、六两句“避寇一分散,饥寒永相望”表明盗寇横行,诗人兄弟离散,诗人自己饥寒交迫。“欲出畏虎狼”表明当时天下大乱,虎狼当道。 答案: (1)B (2)①兄弟分散,无法相见,不知死生。②饥寒交迫,度日艰难。③天下大乱,盗寇横行,无法安定地生活。 译文: 骥子是个乖巧懂事的孩子,前年牙牙学语的时候,就知道问家里来的客人的姓名,也能背诵我的诗了。世道不太平可怜骥子还是个小孩子,家中贫困,全部仰仗你母亲来照应。未能携全家一同避难,不知道何时才能互通音信。全国到处是举着麾旗的军队,战乱不止,倘若我能回去跟家人相聚,那就一定要争取早日见面,决不拖延。 赏析: 遣兴诗意图杜甫有二子,长子名宗文,次子名宗武,宗武乳名骥子。《遣兴》这首诗怀念的对象是儿子,慈爱之情溢于全篇。 这是一首排律(俗称长律),中间四联全是对仗。全诗可分三层,“骥子好男儿,前年学语时。问知人客姓,诵得老夫诗。”前两联回忆过去,写骥子两三岁时颖悟过人,就能问知来客的姓名及能背诵杜甫的诗句;杜甫通过回忆前年牙牙学语时娇趣的憨态,极力把儿子宗武可怜可爱、天真无邪的神态表达出来,激起读者的同情,催发读者亲子之情。 中间两联“世乱怜渠小,家贫仰母慈。鹿门携不遂,雁足系难期。”写骥子当前的遭遇,因逢“世乱”,居无定所,又值父亲外出,音信全无,只能仰赖母亲的爱抚,更让诗人后悔不已的是没能携带全家一起逃难,以致如今分隔两地,不知何时才能互通音信;最后两联“天地军麾满,山河战角悲。傥归免相失,见日敢辞迟。”描写上的是一副国破乱世的情景,到处都是举着军旗的军队,号角声声激起诗人心中无限悲凉,于是诗人感叹曰,如果能有举家团圆的机会,必定不敢迟慢,表达了诗人在这种国破家碎的情况下急切盼望和平及和全家团聚的急切心情。 这首诗先写过去是有深刻用意的。按作诗的时间来推算,骥子“学语时”当为公元755年,战乱还没有发生,可是谁也没有料想到就在这年的十一月安禄山发动安史之乱,战争波及广大地区,使千万个家庭流离失所。诗人先写骥子在先前的颖悟的表现,再写他在战争中的遭遇,就更能引起读者的同情。此外,从“怜渠小”“仰母慈”诸语中还能看出诗人因未能尽到自己的责任而深感内疚的心情。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 18.【解答】故答案为: (1)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重点字:潦) (2)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猿猱欲度愁攀援(重点字:攀) (3)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重点字:逢) (4)吾尝终日而思矣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重点字: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