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北京西城高一(下)期末语文试题 一、根据要求整合相关知识,完成下题 1.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缔听 棉密 水乳交融 惊慌失措 B. 寒喧 桅杆 走头无路 胜券在握 C. 烦躁 毕竟 古陌荒阡 浅尝辄止 D. 福祉 提妨 活血化淤 食不果腹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新冠肺炎疫情,对各国政府的社会管理水平提出极高要求,需要一种目无全牛的技能来透视各个环节的问题。 B. 青年人应努力提高分辨力,面对现代社会中形形色色的思想行为,要择善而从,才能够不虚度自己的青春年华。 C. 随着企业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往往存在着利益考量,如果一味地钩心斗角,企业很难有大的作为和发展。 D. 想成就一番事业的人不能总是踌躇满志,犹豫不决;相反,应该说干就干,意志坚定,这才可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语录集,是研究孔子思想的重要资料。 B.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这种纪传体后来被《史记》继承下来。 C. 关汉卿被普遍认为是元杂剧作家中成就最高的,他的代表作是《窦娥冤》。 D. 鲁迅笔下刻画了许多悲苦、弱小的人物形象,如孔乙己、闰土、祥林嫂等。 4.下列有关文体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代的“书”可作为臣子对君主议论政务的一种文体,如李斯的《谏逐客书》。 B. 古代的“疏”是一种直言进谏、警示君主的奏章,如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 C. 古代的“赋”是讲铺排、富文采、重抒情的一种文体,如杜牧的《阿房宫赋》。 D. “说”是一种说明性文体,用以说明性状如韩愈的《师说》、林庚的《说“木叶”》。 5.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论语·侍坐》) 摄:夹处 B. 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谏逐客书》) 施:实行 C.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谏太宗十思疏》) 浚:疏通水道 D. 剽掠其人,倚叠如山(《阿房宫赋》) 剽:抢劫 6.对下列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庖丁解牛》) 我追求的是自然的规律,(已经)超过一般的技术了 B.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烛之武退秦师》 越国看不起远方的国家,越国国君知道那些国家很困难 C. 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谏太宗十思疏》) 光大这九德的修养,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们 D. 而翁归,自与汝覆算耳(《促织》) 你父亲回来,自然会向你追究跟你算帐 二、填空 7.在下面的横线上默写诗文原句。(选作其中5题) ①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中,面对孔子问志,曾皙描绘出了一幅春日畅游图:“莫春者,春服既成,______________,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__________________。” ②张孝祥在《念奴娇·过洞庭》中,写自己在皎洁月光下洞庭湖如镜子一般的水面上泛舟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杜甫《登岳阳楼》中,“_______ ,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诗人年老多病,远离亲友,以舟为家,流落在外的凄凉心境。 ④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提出:为人君如果“不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会“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就难以“永保无疆之休”。 ⑤史论贵在立论精警,如宋代苏洵《六国论》开篇“六国破灭,_____________,战不善,______________”,这个认识发人深省 ⑥杜牧在《阿房宫赋》中质问“爱纷奢”的秦统治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批判其将掠夺来的钱财像泥沙一样浪费掉。 三、阅读 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 自从屈原歌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如谢庄《月赋》说:“洞庭始波,木叶微脱。”陆厥的《临江王节士歌》又说:“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至于王褒《渡河北》的名句“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则其所受的影响更是显然了。在这里我们乃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木叶”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也就是“树叶”,这似乎是不需要多加说明的。可是问题却在于: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其实“树”倒是常见的,例如屈原在《橘颂》里就说:“后皇嘉树,橘徕服兮。”而淮南小山的《招隐士》里又说:“桂树丛生兮山之幽。”无名氏古诗里也说:“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可是为什么单单“树叶”就不常见了呢?一般的情况,大概遇见“树叶”的时候就都简称之为“叶”。例如说:“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萧纲《折杨柳》)“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陶渊明《拟古》)这当然还可以说是由于诗人们文字洗练的缘故,可是这样的解释是并不解决问题的,因为一遇见“木叶”的时候,情况就显然不同起来。诗人们似乎都不再考虑文字洗练的问题,而是尽量争取通过“木叶”来写出流传人口的名句。例如:“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柳恽《捣衣诗》)“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沈全期《古意》)可见洗练并不能作为“叶”字独用的理由,那么“树叶”为什么从来就无人过问呢?至少从来就没有产生过精彩的诗句。而事实又正是这样的,自从屈原以惊人的天才发现了“木叶”的奥妙,此后的诗人们也就再不肯轻易把它放过,于是一用再用,熟能生巧,而在诗歌的语言中,乃又不仅限于“木叶”一词而已。例如杜甫有名的《登高》诗中说:“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是大家熟悉的名句,而这里的“落木”无疑正是从屈原《九歌》中的“木叶”发展来的。按“落木萧萧下”的意思当然是说树叶萧萧而下,照我们平常的想法,那么“叶”字似乎就不应该省掉。例如我们无妨说“无边落叶萧萧下”,岂不更为明白吗?然而天才的杜甫却宁愿省掉“木叶”之“叶”而不肯放弃“木叶”之“木”,这道理究竟是为什么呢?事实上,杜甫之前,庾信在《哀江南赋》里已经说过:“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这里我们乃可以看到“落木”一词确乎并非偶然了。古代诗人们在前人的创造中学习,又在自己的学习中创造,使得中国诗歌语言如此丰富多彩,这不过是其中的小小一例而已。 从“木叶”发展到“落木”,其中关键显然在“木”这一字,其与“树叶”或“落叶”的不同,也正在此。“树叶”可以不用多说,在古诗中很少见人用它;就是“落叶”,虽然常见,也不过是一般的形象。原来诗歌语言的精妙不同于一般的概念,差一点就会差得很多,而诗歌语言之不能单凭借概念,也就由此可见。从概念上说, “木叶”就是“树叶”,原没有什么可以辩论之处。可是到了诗歌的形象思维之中,后者则无人过问,前者则不断发展。像“无边落木萧萧下”这样大胆地发挥创造性,难道不怕死心眼的人会误以为是木头自天而降吗?而我们的诗人杜甫,却宁可冒这危险,创造出那千古流传、形象鲜明的诗句。这冒险,这形象,其实又都在这一个“木”字上,然则这一字的来历岂不大可思索吗? (取材自林庚《说“木叶”》) 8.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 ) A. 文章用谢庄《月赋》、陆厥《临江王节士歌》、王褒《渡河北》的例子,是为了表明“木叶”是古代诗人笔下钟爱的形象。 B. “木叶”也就是“树叶”,这似乎是不需要多加说明。可是在古代的诗歌中很少看见用“树叶”,这就说明二者有不同之处。 C. 作者用“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成忆辽阳”等诗句,表明“叶”字独用主要是使诗歌洗炼。 D. 杜甫《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诗句,其中“落木”无疑正是从屈原《九歌》中的“木叶”发展来的。 E. 在古诗中,诗人不用“树叶”和“落叶”,是因为其形象一般,会使得诗歌语言不够精妙,可见,差一点就会差得很多了。 9. 综观上面这段所选文字,历代诗人作家在使用“木”字上表现出哪些可贵精神品格?请分条概括。 四、微写作,请从下面两道小题中任选一题作答,请将你选择的小题号填在答题纸上的相应位置。 10.学校迎来一个外国高中学生交流团。这些外国学生对中国戏剧很感兴趣。请在《窦娥冤》和《雷雨》两部作品中任选一部,向外国学生做个介绍。 要求:突出作品特点;适合交流对象;表达得体;150字左右。 11.有的同学在面对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时,感到有些读不下去。究其原因,主要涉及三个问题:①离自己远,没有意思;②部头太大,望而生畏;③人物太多,经常弄乱。请在这三个问题中任选一个,向有此困难的同学提出阅读《红楼梦》这部书的建议。 要求:针对问题;举例说明;表达得体;150字左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