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郭子仪,字子仪,华州郑人,长七尺二寸,以武举异等补左卫长史,玄家天宝十四载。安禄山反,诺于仅为卫尉卿、灵武郡太守,充方节度使,率本军东讨。子仪收云中、马邑,开东陉,会李光弼攻贼常山,拔之,子仪引军下井陉,与光弼合,破贼史思明众数万,遂趋常阳以守。安禄山益出精兵佐思明,子仪曰:“彼恃加兵,必易我:易我,心不固,战则克矣,"士殊死斗,遂破之,于是昼扬兵,夜捣垒,贼不得息,气益老,思明跳奔博陵。方北图范阳,会哥舒翰败,天子入蜀,太子即位灵武,诺班师。子仪与光弼率步骑五万赴行在。时朝廷昏昧。众单寡,军容缺然,及是国威大振,拜子仪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仍总节度,肃宗大阅六军,鼓而南。代宗立,程元振自谓于帝有功,忌宿将难制,离构百计。因罢子仪副无帅,为肃宗山陵使。子仪惧谗且成尽裒代宗所赐诏数千余篇上之因自明诏曰朕不德治大臣忧朕甚自愧自今公毋有疑。仆固怀恩请吐蕃、回纥党项数十万入寇,朝廷大恐,诏子仪屯奉天。帝问计所出,对曰:“无能为也。怀恩本臣偏将,然素失士心,今能为乱者,思归之人,劫与俱来,且臣部曲,素以恩结之,彼忍以刃相向乎?曰:“善”掳寇邠州,先驱至奉天,诸将请击之,子仪曰:“客深入,利速战。彼下素德我,吾缓之,当自携贰”因下令:“敢言战者斩!”贼果遁。德宗嗣位,赐号“尚父”,进住太尉、中书令。建中二年,薨,年八十五:帝悼痛废朝五日。及葬,帝御安福门,哭过其丧,赐谥曰忠武,配飨代宗庙廷。 (节选自《新唐书·第子仪传》)(节选自《新唐书·郭子仪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子仪惧诱且成/尽裒代宗所赐诏数千余篇/上之因自明/诏曰/朕不德治大臣忧/朕甚自愧/自令公毋有疑/ B. 于仪惧且成/尽裒代宗所赐诏数千余篇上之/因自明/诏曰/朕不德/治大臣忧/朕甚自愧自今/公毋有疑/ C. 于仪惧谗且成/尽裒代宗所赐诏数千余篇/上之因自明/诏曰/朕不德/治大臣忧/朕甚自愧自今/公毋有疑/ D. 子仪惧谗且成/尽裒代宗所赐诏教千余篇上之/因自明/诏曰/联不德/治大臣忧/朕甚自愧/自今公毋有疑/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武举,古代专为选拔武职人才而设置的科目,始创于唐代武则天时期。 B. 山陵使,古代皇帝死亡,葬地所在称山陵,山陵使掌皇帝丧葬之事,多由大臣临时兼充。 C. 回纥,我国古代北方及西北民族,维吾尔族祖先,唐时建国,曾助唐平定安史之乱。 D. 太尉,唐代三公之一,是中央掌管全国户口、赋役方面的政令的最高官员。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郭子仪武举出身,深谙用兵之道。常阳之战,他利用史思明得到援军后轻敌、军心不稳的时机速战速决;仆固怀恩叛乱时他坚守营垒,使敌人自退。 B. 郭子仪战功卓著,挽狂澜于既倒。安史之乱时,他临危受命,攻下云中、马邑、常山等地,与李光弼打败史思明,率兵赶赴皇帝驻地,国威大振。 C. 郭子仪素有威望,遭到小人谗害。他在玄宗时战功赫赫;代宗即位,程元振担心他难以制服,多次离间诬陷,使他被罢免了副元帅之职。 D. 郭子仪功在社稷,死后恩宠备至。他死后,德宗非常哀痛,停朝五日;到出葬时,皇帝驾临安福门哭送丧车,并恩赐供奉到代宗庙中接受祭祀。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于是昼扬兵,夜捣垒,贼不得息,气益老,思明跳奔博陵。 (2)客深入,利速战。彼下素德我,吾缓之,当自携贰。 14. 郭子仪为什么认为仆固怀恩不会有什么作为? 【答案】10.D 11. D 12. B 13. (1)于是官军白天出兵挑战,夜晚攻击敌营,贼军不能够休息,士气更加低落,史思明逃奔到博陵。 (2)客军深入我境,利在速战。他的部下一向感激我,我军不紧逼他们,他们自然会怀有二心。 14. 因为仆固怀恩虽然剽悍果断,但不得士兵之心。他只不过是利用想回家的人与他一起作乱,而这些人都是郭子仪的旧部下,郭子仪长期用恩宠信义结交他们,他们应该不忍心进攻郭子仪。 参考译文 郭子仪,字子仪,华州郑县人。因应试武举成绩优等,被任命为左卫长史。天宝十四年,安禄山反叛,皇帝下诏任命郭子仪为卫尉卿、吴式郡太守,兼任朔方节度使,率领他的部队东征讨伐。郭子仪收复了云中、马邑,打通了东陉。恰逢李光弼卒兵在常山攻打极军,攻下了常山,郭子仪率军至井陉,与李光弼会合,打败了叛军将领史思明的几万军队,于是到常阳据守。安禄山增派精锐军队帮助史思明。郭子仪说:“敌军倚仗援军,一定轻视我军;轻视我军,军心不稳,交战就能取胜了。”士兵都拼命作战,终于打败了叛军。于是官军白天出兵挑战,夜晚攻击敌营,贼军不能够休息,士气更加低落,史思明逃奔到博陵。正准备北征范阳,适逢哥舒翰战败,皇帝逃到蜀池,太子在灵武登基,下诏命回师。郭子仪和李光粥率领步兵、骑兵五万赶到皇帝驻地。当时朝廷才建立,势单力薄,军容不整,这时唐朝威势才大为振作。皇帝任命郭子仪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仍然担任节度使。唐肃宗隆重检阅军队,大张旗鼓发兵南征。唐代宗登基,程元振自认为拥立皇帝有功劳,担心老将难以制服,多次离间诬陷。因此罢免了郭子仪的副元帅职务,任唐肃宗山陵使。郭子仪怕诬陷得逞,把唐代宗赐给的诏书一千多篇包好呈上,并表白自己。皇帝下诏说“:我不仁德,使重臣忧虑,我很惭愧,从今后您不要担心。”仆固怀恩引诱吐蕃、回纥、党项几十万兵入侵,君臣大惊,有诏命郭子仪驻扎奉天。皇帝问对付办法,他回答说:“没有什么威胁,仆固怀恩原是我的偏将,虽然强健勇敢,但不得人心。现能作乱的原因,是引诱想杀回家乡的士兵,胁迫他们同来,而且他们都是我旧日的亲兵,我长期用恩宠信义结交他们,他们忍心进攻我吗?”皇帝说“:对。”敌军进犯邠州,前锋抵达奉天,众将请求进攻敌军。郭子仪说“:外兵深入我境,有利在于速战。他的部下长期受我的恩德,我不进攻他们,他们将自然改变主意。”因此下令说“:敢说出战的斩首!”敌军果然退去了。唐德宗即位,下诏调回朝廷,任冢宰,充任皇陵使,赐称“尚父”,升任太尉、中书令。建中二年(787)去世,去世时八十五岁。皇帝非常悲伤,停止上朝五天。到下葬,皇帝驾临安福门,哭着看他的灵柩走过,赐谥号叫忠武,供奉到代宗皇帝庙中接受祭祀。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徙倚【注】 陆游 渔扉夕不掩,徙倚欲三更。 月正树无影,露浓荷有声 峥嵘岁将晚,悄怆恨难平。 坐念中原没,男儿恐浪生。 【注】徙倚:徘徊。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诗综合运用叙述、描写、抒情等手法,既写徙倚所见,又写徙倚所思。 B. 本诗首联紧扣题目"徙倚”,既交代了徙倚的时间,又暗示诗人的境遇。 C. 本诗颔联写树木隐匿在昏暗的夜色中,寒露侵衣,营造了清冷阴森的意境。 D. 回顾往昔,作者慨叹时光易逝,内心怅恨不平,悲伤和遗憾之情溢于言表。 16. 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此联与《示儿》中“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相比,所表达的感情有何不同? 【答案】15.C 16. 因为挂念陷没的中原,内心怅恨,担心自己虚度一生。②“坐念”一句表达了对中原陷落的悲痛,同时又有建功立业的愿望;“王师”一句则表达了对后世北伐成功的期待。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C项,“树木隐匿在昏暗的夜色中”与原文不符,“清冷阴森”与原诗意境不符。“月正树无影,露浓荷有声”意思是“月正当头,树木笼罩在月色中,没有树影;更深露重,时有露珠滴落在荷叶上的声音传出”,营造了一种孤寂静谧的氛围。 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诗句含义及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理解诗句含义就是翻译诗句大意;赏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善于抓住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还应该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来考虑,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要“知人论世”。 “坐念中原没,男儿恐浪生”,意思是“白白地担心中原陷落,作为男子汉,恐怕要白来这世上一回”。“坐”是“徒”“白白”的意思;“坐念”是“白白地惦记”;“念”的对象是“中原没”,可见诗人是挂念中原陷落,自己却又无可奈何,表达了对中原陷落的悲痛;而“男儿恐浪生”则是担心自己此生无法建功立业,实则是有建功立业的愿望。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无奈自己活着的时候已看不到祖国统一的那一天,只好把希望寄托于后代子孙。于是深情地嘱咐儿子,在家祭时千万别忘记把“北定中原”的喜讯告诉他。“王师”一句表达了对后世北伐成功的期待。 【点睛】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 (三)名篇名句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曰:_________。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六国论》 (2)_________,江月年年只相似,__________,但见长江送流水。《春江花月夜》 (3)众里寻他千百度,___________,_________。《青玉案﹒元夕》 【答案】 (1). 不赂者以赂者丧 (2). 人生代代无穷已 (3). 不知江月待何人 (4). 蓦然回首 (5).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