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2019-2020学年江苏省苏州六中高二(下)月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3)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20-06-30 15:44
2019-2020学年江苏省苏州六中高二(下)月考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4分)
1.【解答】(1)A 张冠李戴,原文第一段为“优秀的网络文学作品接地气、树正气、有情趣”,“接地气、树正气、有情趣”是优秀的网络文学作品的特点,不是所有的网络文学作品的特点.
(2)B “不属于消遣品”错误,原文第三段说的是《失恋33天》《杜拉拉升职记》等小说并“不只是简单的消遣品”.
(3)C “前者侧重书写现代观念,后者则侧重弘扬传统精神价值”于文无据.
2.【解答】(1)B(A.“都充分肯定了……积极的社会影响”说法绝对,材料三第五段“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淡漠似乎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等内容看,对“中国诗词大会”的看法有所保留。C.材料三选取武亦姝的例子并不是为了“说明‘腹有诗书气自华’的道理”,而是为了引发人们对诗词教育乃至如何传承传统文化的理性思考。D.“并不都抱以乐观的态度”理解有误,三则材料“对传统文化的发展前景”都抱以乐观的态度。)
(2)B.“第一、第三则材料的观点更能代表观众们对‘中国诗词大会’的普遍看法”理解有误,第三则材料是部分教育界人士的观点,不一定能代表观众们的普遍看法。C.“三家媒体的受众不同”理解不准确,三家媒体的受众有交叉。D.“三则材料……重在阐述对诗词综艺节目火爆现象的看法”理解有误,材料二是从主创者的角度侧重阐述举办“中国诗词大会”的意义和初衷。
(3)①“中国诗词大会”带领人们重温经典诗词,从而提升了人们的生活品位,让人们在原本单调乏味的生活中发现了诗意和远方;②“中国诗词大会”所选择的诗歌都很接地气,从而拉近了传统诗词与现实生活的距离,吸引人们爱上古诗词,有助于推动古诗词的普及;③“中国诗词大会”这一综艺节目的爆红,引发人们对诗词教育乃至如何传承传统文化的理性思考;④“中国诗词大会”集中展现了中华诗词文化的魅力,引发了人们的文化认同和情感共鸣,催生了国人的文化自豪感。
3.【解答】(1)B.“用理性而冷静的笔调描述三姑娘从童年到结婚几个生活片断”错误,全文笔调是怀旧、怅惘的。
(2)清幽的竹林是小说情节发生的典型环境,为小说渲染了一种清新悠远、静穆空灵的意境;竹林烘托出人物形象,沉静质朴、高洁坚韧的竹子是三姑娘品格的象征;人物形象与自然环境和谐相融,富有诗意。
(3)“我”是三姑娘命运起伏变化的见证人,“我”的叙述增添了故事的真实性,“我”是小说的线索人物,“我”的视觉出现有利于作者情感的表达。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4.【解答】(1)B“贼”为名词,第一个“贼”作主语,其前断句,排除A、D;“贼已出塞”为主谓句,作“闻”的宾语,其后断句,排除C.句子翻译为:葛怀敏在定川被敌军打败,敌军大肆抢掠至潘原,关中地区震动惊恐,老百姓大多躲藏到山谷中。范仲淹率领六千军队,从邠州、泾州出发进行援救,听说敌军已经撤出边塞,才率领军队返回。
(2)C    理解错误,冬至介于大雪和小寒之间。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3)A“他要求自己的几个儿子不能穿华贵的衣服出门,出门前要换衣服”错,原文为“诸子至易衣而出,仲淹晏如也”,意思还是“几个儿子甚至要轮换穿一件好衣服才能出门,范仲淹却始终泰然处之”,“易衣而出”是指为了出门,更换衣裳。形容家境非常贫困的窘相。
(4)①况且提拔和黜降(天子的)近臣,凡是超过标准的提拔,不应该全部委托宰相处理。
②等到他死了,羌族首领率领数百人,像(失去自己的)父亲一样为他痛哭,并斋戒三日以后才离开。
 
参考译文:
范仲淹字希文,他少时就有志气,奉行操守。前往应天府,依从戚同文学习。他昼夜不停地刻苦学习,冬天读书十分疲乏时,就用冷水浇脸;有时无东西吃,甚至不得不靠喝稀粥度日。一般人不能忍受的困苦生活,范仲淹却从不叫苦。晏殊掌管应天府时,听说范仲淹很有名,就召请他到府学任职。范仲淹曾经拿出自己的俸禄来供养四方游学之士,几个儿子甚至要轮换穿一件好衣服才能出门,范仲淹却始终泰然处之。
天圣七年(1029),章献太后将在冬至日接受朝拜,仁宗皇帝也准备率领文武百官为太后祝寿。范仲淹上疏详细地论述了这件事,并且说:“在内宫事奉亲长,自当有家人礼仪,只是在朝堂上皇帝与百官站在一起,(太后)面朝南接受(皇帝和百官)的朝拜,不能够成为后世的规范。”而且上疏请求章献太后将朝政大权交还仁宗,但没有得到任何答复。
当时吕夷简执掌朝政,被任用和得到提拔的人大都出自他的门下。范仲淹向仁宗呈上一份《百官图》,指着图上百官升迁的次序说:“像这样的是循序升迁,像这样的是不合顺序的升迁,循序升迁是(符合)公理的,越序升迁是(遵循)个人意愿。况且提拔和黜降(天子的)近臣,凡是超过标准的提拔,不应该全部委托宰相处理。”吕夷简很不高兴。
葛怀敏在定川被敌军打败,敌军大肆抢掠至潘原,关中地区震动惊恐,老百姓大多躲藏到山谷中。范仲淹率领六千军队,从邠州、泾州出发进行援救,听说敌军已经撤出边塞,才率领军队返回。开始的时候,定川战败的消息传到朝廷,仁宗皇帝手按着地图对左右大臣说:“如果范仲淹出兵救援,我就没有什么可以忧虑的了。”范仲淹出援兵的奏报一到,仁宗皇帝大喜说:“我一直就认为范仲淹是可以重用的。”于是就任命范仲淹为枢密直学士。范仲淹因为这次军队出征没有立功,辞谢了皇帝的任命,仁宗皇帝没有接受他的辞呈。
仁宗皇帝当时正一意要实现天下太平,多次询问当前急需办理的大事,范仲淹惶恐不安,退朝后给皇帝上奏十件事。仁宗皇帝正专意信任范仲淹,因而全部采纳了他的意见,凡适宜立为法令的,都用诏书统一颁布下发。只有府兵法,大家认为不能施行而最后作罢。
范仲淹性情刚烈,但外表温和,本性十分孝顺,因为他母亲在时,家境正是贫困的时候,后来,范仲淹虽然做了大官,但不是家中来客人,吃饭时也不会有两个荤菜。妻儿的衣服和饭食,仅仅只能自己御寒和充饥。范仲淹对人好施予,在乡族中设置义庄,用以赡养族人。博爱善施,士大夫大多出自其门下,即使是小巷之人,都能说出他的名字。死的那天,四面八方凡是听到这一消息的人,都替他叹惜。范仲淹治理国家崇尚忠厚,他到过的地方都留下了他的恩德,邠州、庆州的老百姓和众多的羌族部族,都画上他的像在他生前就建立祠堂祭祀他。等到他死了,羌族首领率领数百人,像(失去自己的)父亲一样为他痛哭,并斋戒三日以后才离开。
5.【解答】(1)C.“诗歌的感情也由低沉转入昂扬”错。此句于悠闲恬静的诗境中传达出作者孤寂落寞的心境,传达出作者深沉热烈的内心世界。
(2)《渔翁》诗刻画了一位自由闲适的渔人形象。他饮清湘,燃楚竹,伴山水,唱渔歌,夜宿晨起,驾船打渔,悠闲淡然。诗人借此表达自己遭贬之后对恬淡安适生活和自由人生的向往之情。
 
译文:
       夜晚时分,渔翁船靠西山停宿。清晨起来,取水燃竹烧火做饭。
       旭日初升,晓雾渐散,四周悄然既无人声。渔翁摇橹,欸乃一声,青山绿水映入眼帘。
       回望天边,江水滚滚东流。山上白云,悠然自在舒卷。
 
三、填空题(共1小题,每空1分,满分8分)
6.【解答】故答案为:
(1)异日图将好景  归去凤池夸(重点字:夸)
(2)叹门外楼头  悲恨相续(重点字:续)
(3)乘骐骥以驰骋兮  来吾道夫先路(重点字:骥)
(4)小楼昨夜又东风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重点字:楼)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7.【解答】(1)第一空:“一脉相承”从同一血统、派别世代相承流传下来。某种思想、行为或学说之间有继承关系。词义的重点在“传承”;“一脉相通”指事物之间相互关联,犹如一条脉络贯穿下来可以互通。词义的重点在“互通”。语境中用来陈述“历史”,应选“一脉相承”;
第二空:“翻天覆地”形容变化巨大而彻底。也指闹得很凶。词义的重点是“变化大”。“日新月异”意思是每天都在更新,每月都有变化。指发展或进步迅速,不断出现新事物、新气象。词义的重点是“变化快”。语境中形容中国人的物质生活改变之大。应选“翻天覆地”;
第三空:“举手投足”形容轻而易举,毫不费力,“一颦一笑”指忧和喜的表情。与下文“文明”相对应,这里应选“举手投足”;
第四空:“唤起”号召使奋起;引起(注、回忆鯨)。“唤醒”叫醒,常用作比喻,有使之觉醒意。从语境看,应选“唤起”。故选A。
(2)A.“不但”与“还是”搭配不当;同时“国运昌隆之基”与“立身行世之本”的递进关系位置不当。B.“既是……又是”关联词语使用不当,这是表达并列关系,而“国运昌隆之基”与“立身行世之本”是递进关系。C.关联词语位置不当,“不仅”应放在主语“提升自我修养”后面。D.修改恰当。故选D。
(3)这一段主要是倡导“文明礼仪”的,因而“让文明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作为主语能使语段的语言更连贯。BC.全句缺少主语。D.主宾位置颠倒。故选A。
 
答案:
(1)A
(2)D
(3)A
8.
①可回收垃圾也没啥两样
②改变自己对待这些垃圾的态度
③还可转化为新产品
9.
2019年6月14日,王中林因在纳米发电机和自供能系统方面的贡献成首位获爱因斯坦世界科学奖的华人科学家,评委会给予他高度评价。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