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2020届高三大数据精准教学第二次统一监测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人与瘟疫斗争的历史,只要人类社会存在,这种斗争就会持续下去。任何事情都有一个发生、发展和衰亡的过程,此次疫情的发展也是如此。《吕氏春秋》有言:“全则必缺,极则必反。”事物发展到极点,会向相反方向转化。张载在《正蒙》中说:“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仇”指对立面的斗争,“和”指对立双方统一体的平衡和和谐,斗争的结果便是形成统一体的平衡和和谐。 面对此次疫情,要保持积极乐观自信豁达的态度。中华文明历来重视人的价值,高扬人的主体精神,强调我们作为一个具有主体性的人,既不要做神的奴隶,更不能做物的奴隶。《孝经》曰:“天地之性,人为贵。”荀子说:“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人之所以独异于万物,一是因为人有伦理道德与智慧,二是因为人有主体性。尽管当前人类对新冠肺炎病毒的认识还不全面,但是相信凭借人类自身的智慧终究能渡过此次难关。 古人认为,在天地之间,“唯人独能偶天地”,表现出对人的重视。天地造万物,但是人出现后因为具有能动性而可以与天地相并列。所以,“人”与“天”“地”并称为“三才”。善于“法天则地”的人能够参与到天地万物之中去,从天地之道中取法,为人所用。《荀子·天论》中说:“天有其时,地有其材,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讲的也是这个意思。 “人为贵”不是让人肆意地去主宰万物,而是提醒人怎么能够更好地管住自己,让天地万物能够按照它自身发展的规律去发生和发展。人跟万物一样是天地合气中生出来的一物,但这个物跟其他的物不一样。所以人应当有自觉性来管住自己,这样才能够跟万物和谐相处。面对疫情,我们人类能做的就是要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尊重自然界整体生成发展的规律,不得以私欲去破坏原有的生态链,干预自然界自身的运行规律,而应该“推自然之势”,即循自然之规律。 《礼记·礼运》中说:“人者,天地之心也。”“为天地立心”,是北宋思想家张载为后世留下的宝贵精神遗产,张载认为一切活动都是心的表现,人心一动就会影响到天地万物的变化。因此,人必须时时修养自己,不能松懈。 “为天地立心”要求我们要时刻省察自己,持守中道。被称为“十六字心传”的“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是儒学乃至中国文化传统的要义之一。简单地说,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人心是危险难测的,道心是幽微难明的,应当一心一意,精诚恳切地秉承中正之道。“十六字心传”源于尧舜禹禅让的故事,既是修身之道也是治国之道,传递的是以“道心”调节“人心”的主题。从此意义来说,道德自觉意识可谓是中国文化的精髓。贤者历来注重修身,以提高道德自觉,提升精神境界,培养理想人格,追求“人心”与“道心”的合一。在抗疫的这段特殊时期,我们不仅要强身健体,关注生理方面的健康,增强自身的免疫力,同时也要正心养性,奋力提升精神生命的高度。如此,才能尽享真正的幸福生活。 (摘编自楼宇烈《为天地立心提升精神生命的高度》)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疫情发展会遵循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人类也可以凭借智慧渡过此次难关,我们应以乐观自信的态度来面对疫情。 B.中华文明重视人的价值,高扬人的主体精神,那是因为人类拥有伦理道德和智慧,具有主体性,地位不同于万物。 C.人类既不能做万物的奴隶,也不能主宰万物, 而是要自觉地用天地万物的发展规律来约束自己,与万物和谐相处。 D.中正之道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传递了以“道心”调节“人心”的主题,贤者以此来提高道德自觉,提升精神境界。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从发扬人的主体精神、与自然和谐相处及正心养性等方面,论述了如何抗疫并提升精神生命高度的话题。 B.文章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就一定能解决问题,为此列举了大量中国文化典籍中的语句,以增强文章说服力。 C.第一段引用了《吕氏春秋》中的语句,其目的在于揭示事物的发展规律,暗示疫情发展自有从盛到衰减的趋势。 D.文章末尾强调在抗击疫情的特殊时期,我们既要强身健体也不能忘记自我修身,将现实意义与文化传统有机结合。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类同“新冠病毒”是对立的双方,我们同“新冠病毒”持续斗争的最终结果,很可能是形成两者的平衡与和谐。 B.如果秉承《孝经》中“天地之性,人为贵”的主张,人类就会犯下破坏自然生态链,干预自然界运行规律的错误。 C.张载认为人心一动就会影响到天地万物,因此践行“为天地立心”的主张需要我们时刻省察自我,持守中正之道。 D. 中国文化历来注重道德建设,即使遭遇疫情,源于尧舜禹时代的“十六字心传”仍有助于战胜困境、提升生命高度。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互联网+传统集市,淘宝出现了;互联网+传统银行,支付宝出现了;互联网+传统交通,滴滴打车出现……也就是说,“互联网+”是用互联网思维、技术对传统行业进行改造,改造的结果是新行业形态的出现。 “互联网+教育”,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一所学校、一位老师、一间教室,这是传统教育。一张网、一个移动终端,几百万学生,学校任你挑、老师由你选,这就是“互联网+教育”。微课、慕课、翻转课堂、手机课堂,这就是“互联网+教育”的结果。 这些新颖的教学模式在实际中的应用怎么样?在有的学校,手机尚属违禁品,被发现之后要没收;而有的学校,手机却可以带进课堂,当学习工具。 在有的学校,老师的板书必须写在投影用的白板上;而在有的学校,学生却可以通过弹幕在PPT上交流互动。面对这近乎于冰火两重天的差距,我们不得不思考,如何理性地看待“互联网+”给教育带来的影响。 (摘自《“互联网+教育”:冰火两重天》,《中国教育报》2015年5月) 材料二: 2020年3月,网络数据实验平台“极术云”调查了全国2377名中小学教师使用的在线教学平台类型、对在线教育技术的接受度以及对在线教育的认可度等情况。调查采用5分量表,其中区域在线教育技术接受度调查结果如下: (摘自《新冠疫情期间全国中小学教师的在线教育认可度调查报告》,光明网2020年4月) 材料三: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在线教育用户规模约2.59亿人左右。随着我国经济产业升级,在线教育行业的发展机遇随处可见。 疫情期间,学生由线下涌至线上,线上流量激增,在线授课模式进一步渗透下沉市场,但提供在线教育的平台因为资源支持问题都不同程度的出现了卡顿甚至崩溃等问题,基础资源扩容的需求蜂拥而至。在不远的5G+AI时代,这些问题都将迎刃而解。在线教育服务将借助互联网技术把PC、手机、AR眼镜等学习终端连接在一起,实现任意时间、任意地点、任意一人、任意学习资源连接。 新冠肺炎疫情令多个行业猝不及防,但同时在线教育的方式也被全民迅速接受。在需求端的刺激下,在线教育的发展开启加速度。1月27日,新东方在线宣布免费提供春季班直播课程。俞敏洪在接受新浪财经采访中表示,疫情结束后,地面教育和在线教育将齐头并进,两边都会产生巨大的公司。 在线教育在获得高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若干问题。如何真正惠及千万家庭,还需要补上哪些课?有专家认为,在这个阶段,在线教育最重要的工作不是美化界面、增加功施,而是扩充网络资源、优化系统配置、简化操作流程,切实提高网络学习平台的并发处理能力,用简单的方法保障最多的学生能够正常上课,满足用户数量的井喷式增长。 同时,充分发挥在线教育的独特优势,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全面采集并利用学生的学习过程数据和教师的教学过程数据,识别学生的真实学习状态,开展针对性的学习分析、问题诊断和资源推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量身定制的学习方案。 (摘自《寻找后疫情时代在线教育的发展机遇》,人民网2020年3月) 4. 下列对“在线教育”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线教育是“互联网+”教育的一种形态, 体现了互联网思维和技术对教育的综合影响。 B.在互联网普及的背景下,在线教育的发展依然经历了从冰火两重天到全民接受的过程。 C.在线教育在疫情期间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因为缺乏教育资源,用户数量无法扩增。 D.在线教育的发展机遇与问题并存, 未来将呈现出地面教育和在线教育齐头并进的态势。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尽管微课、慕课、翻转课堂、手机课堂等已经开始出现,但在实际教学中,有的学校却出于管理等原因,对“互联网+教育”的一些技术手段持谨慎态度。 B.总体而言,我国大多数中小学教师对在线教育技术持认可态度,但客观存在地区差异,县城、村镇等地区对在线教育技术的接受度较省市城区有一定距离。 C.随着5G+AI时代的来临,在线教育平台遇到的资源支持问题将得到解决,互联网+教育将打破学习的空间、时间、资源、师生关系等诸多限制而更加自由。 D.面对在线教育突然大规模兴起的局面,新东方在课程开发方面提前做好准备,体现出企业根据需求及时调整策略,主动应对突发危机和公共事件的能力。 6.在线教育要真正实现良性发展,未来还需要做哪些方面的努力请结合材料加以概括。(6分) (三)文学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水 葬 蹇先艾 “尔妈,老子算是背了时!偷没偷倒,偏偏被你们扭住啦!真把老子气死!……” 这是一种嘶哑粗糙的嗓音,在沉闷的空气之中震荡,从骆毛的喉头里迸出来的。他的摇动躯体支撑着一张和成天在煤窑爬进爬出的苦工一样的脸孔;瘦筋筋的一身都没有肉,只剩下几根骨头架子披着皮。看他的年纪约有三十岁的光景,他的两手背剪着,脚下蹬的是一双烂草鞋,涂满了涵泥。旁边有四五个浓眉粗眼的大汉,面部飞舞着得意的颜色,紧紧的寸步不离的将他把持住,匆匆的沿着松林走。这一行人是在奔小沙河。 他们送着骆毛去水葬,因为他在村中不守本分做了贼。文明的桐村向来就没有什么村长……等等名目,犯罪的人用不着裁判,私下都可以处置。而这种对于小偷处以“水葬”的死刑,在村中差不多是“古已有之”了的。 行列并不如此的简单:前后左右还络绎的拖着一大群男女,各式各样的人们都有,红红绿绿的服色,高高低低的身材,老老少少的形态……这些也不尽都是村中的闲人,不过他们共同的目的都是为看热闹而来的罢了。尤其是小孩子们,薄片小嘴唇笑都笑得合不拢来,两只手比着种种滑稽的姿势,好像觉得比看四川来的‘西洋镜’还有趣的样子。 “呀!你们快看快看,那强盗又开口了!” “了”字的余音还在袅袅不断,后面较远的闲杂人等跟着就像海潮一样拼命的撞击过来,前排矮小力弱的妇女和小孩却渐渐向后引退。 “嘿!瞧你们祖宗的热闹!老子把你们的婆娘偷走了吗?叫老子吃水?你们也有吃火的一天!烧死你们这一群狗杂种!” 骆毛口里不干净的咕哝骂着,村中的教书先生于是撇着嘴觉得不值一钱的喊道:“丧德呀,丧德!”骆毛自己的两耳只轰轰的在响,这时什么声音都是掺不入的,他只是一味大步的走出村去。 离开村庄已有半里的光景。大家弯弯曲曲的走,似乎有点疲乏。在一座坟台之下略略休息。群众都围拢来。潇飒的松枝掩盖在头顶,死寂的天空也投下几丝阳光来,透过了绿叶,骆毛傍着那一块字迹模糊的残碑坐下了。 “尔妈。老子今年三十一!”他换了一口气,提高嗓音的又开始说,“再过几十年,又不是一条好汉吗?……” “骆大哥!啊啊,说错啦!干老爷子!哪个叫你没有钱有没有势呢?你老人家死咧的话,我儿子过年过节总帮你老人家多烧几包袱纸。你就放心去吧,有什么身后开不了交的事情,都留下让我儿子帮你办。干奶奶——哎呀!啥子干奶奶,简直就是我那嫡亲奶奶呀——我养她老人家一辈子还不行吗?……” 小耗子王七走过坟前,用手搓着眼睛,把眼睛圈都搓得快红了,向骆毛请了一个大安,亲热的说了上面的那一大段话。小耗子在今年跟骆毛交过手,败仗下来了,就拜了老骆做干爹,是个著名的小滑头儿! “七老弟,你就再不要干老爷子湿老爷子的啦!”老骆冷笑了一声说,“好汉作事好汉当,也用不上牵累旁人!我的妈呢?——” 老骆心里忽然难过了起来,他也不再说下去,站起身来就往前走。人群又被他拖着像一根长绳,回环在山道上了。 以后的途中,老骆几乎绝无声音,除了习惯成自然的几声哼哼之外,只是缓缓地走,含着一脸的苦笑。刚才王七那几句话引起他无限的感触:他心里暗暗悲酸着,想到他的母亲,便觉心里发软,那热狂的不怕死的心顿时也就冷了一半。他的坚强的意志渐渐软化下来。 “我死后,我的妈怎么办呢?……我的妈啊,你在哪儿?你可晓得你的儿子死在眼前了吗?你如果在家紧等我不回来,你不知道焦心成哪个样子!唉!唉……” 老骆虽然是个粗人,可是想到死后老母无人养活,他也觉到死的可怕。直至他们捉住他的两臂,要往水下投他的时候,他狠心把眼一闭,他老母的慈容仿佛在目前一样。 天依旧恢复了沉寥的铅色,桐村里显得意外的冷冷落落。那黄金色的稻田被风吹着,起了轻掀的很自然的波动。真是无边的静谧,约略可以听见鹁鸪的低唱,从掩映着关帝庙那一派清幽的竹林中传来。远的山峰削壁的峙立着,遥遥与天海相接。村都暂时掩没在清凄与寥寞的空气之中了。 村后远远的有一间草房,一个老妇人拄着拐杖走出来。她的眼睛几乎要合成一条缝了,口里微微喘气,一手牢牢的把住门边,摩挲着老眼目不转睛的凝望,好似在期待着什么。她穿着一件补丁很多的夹衣,从袖子里伸出来的那双手,颜色青灰,骨头血管都露在外面。 她稳定的倚傍着门柱,连动也不动一下,嘴唇却不住的轻颤。最后,她将拐杖靠在一边,索性在门槛上坐下来了,深深的蹙着额发愁道: “毛儿为什么出去一天一夜还不回来?” (有删节)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骆毛是一个清醒的反抗者,他对“水葬”的不合理性发出强烈的咒骂,“祖宗”“好汉做事好汉当”等言语,有种英雄就 义的豪迈。 B.小说用较多笔墨描写了各种看客形象,小孩子们笑得合不拢嘴,双手比划着种种滑稽姿势这一细节描写, 欢喜中渗透着悲凉的意味。 C.王七虽然向骆毛表达了同情,但言语之间依然显示出“滑头”的特点,他的话引发了骆毛对母亲的牵挂,促成了骆毛情绪的突转。 D.小说细腻描写了骆毛死后桐村的景象,“整个桐村都暂时掩没在清凄与寥寞的空气之中了”这句话,渲染出生命被陋习残害的哀痛。 8.小说以老妇人的独自等待、默默发问收束全篇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9,鲁迅曾评价《水葬》展示了“老远的贵州”的乡间习俗,小说中的桐村与鲁迅《祝福》中的鲁镇有哪些相似之处?请对此加以探析。(6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