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 1.C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识记并辨析现代汉语中常见汉字的读音和字形的能力。解答本题时,要结合平时所积累字音及字形知识及相关技巧进行辨析,尤其是要结合词义、词性进行。 A项,“报歉”应为“抱歉”; B项,“缴灭”应为“剿灭”; D项,“篆”应读zhuàn,“相得宜彰”应为“相得益彰”。 故选C。 2.B 3.B 【解析】 【分析】 2.B项词语运用错误,甲句中,“曹操关注容貌”与“使人代己”不是转折关系,应为因果关系。因而,“但”使用错误,应改为“所以”。 故选B。 3.B项,“已有抛开实用,只为审美的取向”句中标点使用错误,并列定语间用顿号,应改为“已有抛开实用、只为审美的取向”。 故选B。 4.D 【解析】 A项,缺少主语,“包括”前缺少主语。 B项,搭配不当,“行为”不能与“失灵”搭配,应在行为后加“准则”。 C项,句中“高血压……中风”这些疾病,如有症状,就是“发作”了,所以不必再有“发作”,属于多余的谓语。 故选D。 5.D 【解析】 A项,“仰观宇宙之大”中,“之”为定语后置标志;“三五之夜”中,“之”为结构助词“的”。 B项,“其制稍异于前”中,“于”介词,译为“和”;“鹏之徙于南冥也”中,“于”介词,译为“到”。 C项,“引以为流觞曲水”中,“以”介词,“把”;“亦足以畅叙幽情”中,“以”连词,“用来”。 D项,“客逾庖而宴”“不过数仞而下”两个“而”均表顺承,译为“然后、就”。 6.A 【解析】 【分析】 【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掌握文学常识的能力。这种题型主要靠学生平时的积累。平时学习和阅读时要了解和准确掌握在文学史上有名的作家的名字、称号、籍贯、时代、经历、作品及主要成就等。 A项表述错误,元曲四大家有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 故选A。 【点睛】 解答文学常识题的技巧: (1)积累法。所谓积累法就是要平时积累大量的文化常识,这需要学生平时学习时多用心,也需要老师老师多提醒多总结,更主要的需要学生平时读书时要多留心。平时学习时多刷题,形成大量知识积累。到考试时,调动平时积累的大量文化常识,对试题中涉及的文化常识初步做出正误判断。 (2)联想法。当试题中的文化常识自己平时没有见过时,可以采用联想法。回忆课本中学过的相关内容,回忆自己读多的相关书中是怎样说的。回忆看过的电影,旅游参观时导游的相关讲解,以及古代的风俗习惯等进行联想从而做出相应的辅助的正误判断。 (3)语境法。有些文化常识生疏,但既然出自这篇文章中,与文章的语境应该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可以把所给文化重新放到语境中,根据文章上下文的语境来推断所给的所发是否符合语境即是否前后文意思贯通,与全文所讲的意思有无互相矛盾的地方。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 7.B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语言表达得体:一要思索在某种特定的语境中能说什么,不能说什么;说什么好,说什么不好;怎样说有分寸,怎样说没有分寸;怎样说效果好,怎样说效果不好。二要考虑说话人的地位、身份、文化素养、生活阅历等方面的差异;更要考虑听话人的诸多情况。三要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做到有的放矢、准确得体、恰到好处。 A项,“务请多多承让!”用语不得体,“承让”是承蒙相让的意思,一般是在比赛后优胜者谦虚客气时说的话,不能用于比赛前。 C项,“你能忝列门墙”用语不当,“忝列门墙”谦辞,表示自己愧在师门。只能用于第一人称,不能用于他人。 D项,“尽早原物璧还”用语不得体,“尽早”语气太生硬,“原物璧还”多用于还书时。 故选B。 【点睛】 所谓“得体”,就是根据内部语境(上下文)和外部语境(语言交际的各种情境条件,如: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目的、话题、使用语言流露出的情感色彩等)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表达方式适合特定的语境,包括文体色彩、语体色彩(口语与书面语)、感情色彩(褒义与贬义)、交际目的、交际场合、交际对象、交际手段的差异,还要注意敬词、谦词的使用(用语要注意礼貌的要求)、转述语言得体等等。语言表达得体:一要思索在某种特定的语境中能说什么,不能说什么;说什么好,说什么不好;怎样说有分寸,怎样说没有分寸;怎样说效果好,怎样说效果不好。二要考虑说话人的地位、身份、文化素养、生活阅历等方面的差异;更要考虑听话人的诸多情况三要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做到有的放矢、准确得体、恰到好处。 8.A 【解析】 【分析】 【详解】 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明确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 B项翻译有误,“扃牖”为“关着窗户”; C项翻译有误,“绝”为“穿越”; D项翻译有误,“定”为“审定、认识”。 故选A。 【点睛】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词语,如官职名、地名、年号名等可不译),注意字句的落实。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9.B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结构思路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B项,“是想证明一般博物学家‘常以外部环境……作为唯一可能引起变异原因’是不合理的”理解错误,作者以啄木鸟、槲寄生为例是想证明要想了解“生物变异及相互适应的原因和方法”就不能单凭一方面的条件。 故选B。 10.B 11.B 12.①继承优秀传统文化。②创造性转化传统文化。③传播弘扬传统文化。 【解析】 【分析】 10.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结构思路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A项,“模仿文学经典”理解错误,材料二的表述为“一些网络文学作品发轫时就模仿经典或戏仿名作,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其中,一些早期作者,在文学经典指引下,一步步走进网络文学园地”。但是,网络文学的发展早已摆脱“模仿文学经典”套路。“通过化用和改造的方式致敬经典作品,是网络文学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还原和再造传统文化中的经典意境,也是网络文学的典型创作模式。” C项,“使文学创作产生巨变”理解片面,材料二的表述为“使文学创作、作品传播和阅读方式发生革命性变化”。 D项,“……,网络文学因而获得持久的生命力”强拉因果。新媒介的技术优势和市场的资源配置优势,在文学生产与消费领域得到充分发挥,使文学创作、作品传播和阅读方式发生革命性变化。从而推动网络文学的快速发展。 故选B。 11.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要在整体感知与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选项的设置,从内容、观点等角度来分析。根据选项内容,在原文中找到选项对应的信息源,要把所有的信息源全部找到;其次要把选项与原文材料进行比较,找到两者表达的信息是否完全一致,核实选项是否完整准确地传达了原文的信息。对于有多个信息源的选项,要辨别选项是否全部概括了所有信息。 A项,“也不可避免的残留着封建文化糟粕”中“不可避免”理解错误。材料三指出“网络小说中不乏后宫争宠、厚黑学、封建迷信等文化糟粕”,“这样的创作动向值得警惕、并亟待及时纠偏”,并非“不可避免”,同时《诛仙》与《将夜》中也不存在这样的文化糟粕。 C项,“警惕对传统文化的还原”于文无据,材料三的表述为“网络作家们应对中华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即以现代观念重新观照传统文化”。 D项,“……,这是因为网络文学拥有观念和技术优势”强拉因果。“网络作家们应对中华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即以现代观念重新观照传统文化”,是因为“那些优秀网络作家善于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将中华文化的精髓融于精彩的故事中,以艺术的方式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故选B。 13.“神圣”好。运用反语,表达对舆论粉饰太平,掩盖问题,却又不容许公众质疑的讽刺。 14.①衬托。卡斯特尔对于病因的直接判断和直言不讳,衬托里厄医生的谨慎。②运用心理描写。一系列心理活动表明了里厄是一位有同情心和责任心的,果断坚定的好医生。 15.①多数病人都会在鼠疫病痛的折磨下,脉搏变得虚弱,骤然死亡;②“这是准确数字”是对前文政府和媒体刻意隐瞒的无声反驳,颇具讽刺意味;③用冷静、平淡的语气描摹出鼠疫的凶险。④侧面衬托鼠疫的严重、恐怖,从而反驳前文舆论的隐瞒 16.①在后文说明叙事者就是里厄医生,可以给选文这样的大段心理描写提供合理性,使小说更加真实可信;②避免直接使用第一人称(第三人称讲述),使叙事口吻冷静客观;③丰富小说的主题,使选文变成了带有反思人性意味的心灵独白。正是通过真诚的反省,里厄医生找到了人性的弱点与光辉,实现自我救赎。正如选文中所言“笔者对大丈夫心里的犹豫和惊异作些解释”。 17.A 18.C 19.D 20.乐毅畏诛而不敢归/以伐齐为名/实欲连兵南面而王齐/齐人未附/故且缓攻即墨以待其事/齐人所惧/惟恐他将之来/即墨残矣 21.(1)城里的人看到齐国众多的降兵都被割去了鼻子,人人义愤填膺,全力坚定守 卫城池,只怕被敌人捉住。 (2)燕军纷乱,溃散逃命,齐军紧紧追击溃逃的敌军,所经过的城镇都背叛燕军,归顺田 单。 【解析】 【分析】 17.A项解释错误,“田单者,齐诸田疏属也”意思是田单是齐国田氏王族的远房本家。疏属,远房本家。 18.A项,“单为临菑市掾,不见知”意思是,田单担任首都临淄佐理市政的小官,并不被齐王重用。见,被。“慈父见背,舅夺母志”意思是,我父亲就去世了,舅父强迫母权亲改变了守节的志向。见,我。 B项,“燕王以为然,使骑劫代乐毅”意思是,燕惠王认为这些话是对的,就派大将骑劫去代替乐毅。然,认为对。“奚以知其然也”意思是,那怎麽样知道这个道理呢?然,这样。 C项,“为绛缯衣,画以五彩龙文”意思是,给它们披上大红绸绢制成的被服,在上面画着五颜六色的蛟龙图案。为,给。“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意思是,明天早晨犒劳士兵,替我打败刘邦的军队。为,给,替。 D项,“五千人因衔枚击之”意思是,五千壮士又随后悄然无声地杀来。因,由于。“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意思是,(廉颇)由宾客带领到了蔺相如的门前谢罪。因,经由,通过。 故选C。 19.D项,“田单给赶牛的人穿上大红衣服”分析错误,“为绛缯衣”,是给牛披上大红衣服。 正确的断句为:乐毅畏诛而不敢归/以伐齐为名/实欲连兵南面而王齐/齐人未附/故且缓攻即墨以待其事/齐人所惧/惟恐他将之来/即墨残矣。 21.(1)劓,被割去鼻子;坚守,坚定守卫;见得,被活捉。 (2)奔走,奔跑逃命;追亡逐北,追逐败兵;畔,通“叛”,背叛。 参考译文: 田单是齐国田氏王族的远房本家。在齐湣王时,田单担任首都临淄佐理市政的小官,并不被齐王重用。后来,到燕国派遣大将乐毅攻破齐国,齐湣王被迫从都城逃跑,不久又退守莒(jǔ举)城。燕军听说齐湣王在莒城,就调集军队,全力攻打,燕军几年都不能攻破该城。燕将带兵东行,围攻即墨。即墨城中军民都推举田单,拥立田单为将军,坚守即墨,抗击燕军。过了不久,燕昭王去世,燕惠王登位,他和乐毅有些不和。田单听到这个消息之后,就派人到燕国去行使反间计,扬言说:“齐湣王已被杀死,没被攻克的齐国城池只不过两座而已。乐毅是害怕被杀掉而不敢回国,他以讨伐齐国为名,实际上是想和齐国兵力联合起来,在齐国称王。齐国人心还未归附,因此暂且拖延时间,慢慢攻打即墨,以便等待时机成熟再称王。齐国人担心的是,唯恐其他将领来带兵,即墨城就必破无疑了。”燕惠王认为这些话是对的,就派大将骑劫去代替乐毅。乐毅被免职之后就逃到赵国去了,燕军官兵都为此忿忿不平。田单又扬言说:“我最怕的是燕军把俘虏的齐国士兵割去鼻子,放在队伍的前列,再和我们交战,那即墨就必然被攻克。”燕军听到这话,就照此施行。城里的人看到齐国众多的降兵都被割去了鼻子,人人义愤填膺,全力坚定守卫城池,只怕被敌人捉住。田单知道现在是出战的最好时机,于是就亲自拿着夹板铲锨,和士兵们一起修筑工事,并把自己的妻子姬妾都编在队伍之中,还把全部的食物拿出来犒劳士卒。命令装备整齐的精锐部队都埋伏起来,让老弱妇女上城防守,又派使者去和燕军约定投降事宜,燕军官兵都高呼万岁,因此更加松懈。田单于是从城里收集了一千多头牛,给它们披上大红绸绢制成的被服,在上面画着五颜六色的蛟龙图案,在它们的角上绑好锋利的刀子,把渍满油脂的芦苇绑在牛尾上,点燃其末端。又把城墙凿开几十个洞穴,趁夜间把牛从洞穴中赶出,派精壮士兵五千人跟在火牛的后面。因尾巴被烧得发热,火牛都狂怒地直奔燕军,这一切都在夜间突然发生,使燕军惊慌失措。牛尾上的火把将夜间照得通明如昼,燕军看到它们都是龙纹,所触及到的人非死即伤。五千壮士又随后悄然无声地杀来,而城里的人乘机擂鼓呐喊,紧紧跟随在后面,甚至连老弱妇孺都手持铜器,敲得震天价响,和城外的呐喊声汇合成惊天动地的声浪。燕军非常害怕,大败而逃。齐国人在乱军之中杀死了燕国的主将骑劫。田单的兵力也日益增多,乘着战胜的军威,一路追击。燕进仓皇而逃,战斗力一天天减弱,一直退到了黄河边上,原来齐国的七十多座城池又都被收复。于是田单到莒城迎接齐襄王,襄王也就回到都城临淄来处理政务。齐襄王封赏田单,赐爵号为安平君。 22. 思乡 迷惘、茫然、苦闷和傍徨等皆可 23.①借景抒情。落木萧萧,鸿雁南飞,北风呼啸,天气寒冷,通过描绘一幅深秋萧瑟凄清的景象衬托悲凉心境。②运用起“兴”的手法。借鸿雁南飞, 引起客居思归之情。使诗很自然地进入第二联。③对比。鸿雁南飞,人却漂泊在外,倍增孤苦。④双关。“寒”照应题目中的“早寒”,同时一语双关,既写出天寒,也写出了羁旅之凄苦。“寒”照应标题 24.孔子重义重德,不完全排斥利,也不因利而害义失义,不为义拒利而害义。 25.子路救人受谢,义利两全,既合乎道德又合乎人性,行义获利对行善是一种鼓励,因此可推动助人之风。 26.遍人间烦恼填胸臆 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而后乃今培风 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 曲肱而枕之 不义而富且贵 无求生以害仁 有杀身以成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