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宜春益丰高一下期中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小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最近,中华有声历史资料数字化工程惹上了官司。有人批评其质量堪忧,有人质疑其在数字化过程中,将一些珍贵的原声母带交给日本公司,使这些母版文物有可能被盗录和损毁。谁是谁非,当事人各执一词。然而此次事件,使传统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工程得以进入公众视野。 保护音像遗产就是保护我们的集体记忆,通过数字化方式保存我国珍贵的音像档案意义重大,但关键在于其获得永久性保存后,如何才能变成活的文化?在全球化、信息化、数字化时代,传统文化资源面临着双重悖论。 第一重悖论,在全球化时代,大众流行文化成为传统文化的掘墓人。同时,全球化时代又呼唤传统文化的复兴。以电影、电视、流行音乐为代表的大众流行文化,用“全球通用”的审美标准席卷全球,鲸吞蚕食各国各地区传统文化的生存空间,迅速消弭多样性、异质化的地方性文化。这种全球趋同化的大众流行文化浪潮,使得很多非西方社会的民族和人群,愈益面临失去独特文化身份的危险。只有接续传统文化的根脉,复兴传统文化资源,我们才能在全球化浪潮中站稳脚跟,获得文化身份和价值情感认同。 第二重悖论,信息化、数字化既给传统文化的生存发展带来威胁,也为其重焕生机提供契机。为什么从前人们喜欢看戏,现在不喜欢呢?这变化的背后就是信息化、数字化的技术力量。在信息、交通都不发达,文化娱乐活动匮乏时,建立在地域文化基础上的传统文化,得以较好地传承发展。随着信息和交通的便捷,尤其是进入信息化、数字化时代后,地域色彩浓厚的传统文化面临巨大冲击,当人们打开智能手机,就可以观看电影、电视、视频时,很多人就不愿意走进剧院看那些古老的地方剧种了。传统戏剧如此。其他领域和门类的传统文化亦然。但是,信息化、数字化是一种技术力量。它们打破了传统文化的传播限制,使其有可能在全球范围内获取知音。如3D全景声京剧电影《霸王别姬》,从2014年登陆好莱坞杜比剧院后热度一直不减。这种蕴藏着强烈独特的民族文化基因密码、原汁原味的中国传统文化,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不同的文化语境里被认同、被赞叹,真正走向了世界。 对于传统文化的抢救、保护和传承,一定要跳出“死文化”的陈旧观念,不能把传统文化变成活标本、木乃伊。要充分借助信息化、数字化的技术力量,借助大众流行文化巨大的承载力和传播力,使传统文化以鲜活的形态,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成为大众文化趣味、艺术审美的一部分。唯有如此,传统文化才能再度获得复兴和繁荣。 (摘编自封寿炎《数字时代,传统文化如何保护传承》)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有人认为,数字化工程中,将一些珍贵的原声母带交与日本公司,造成这些母版文物被盗录和损毁。 B.全球化时代的审美标准使很多国家或地区的传统文化的生存空间被挤压甚至被消弭。 C.信息化、数字化对传统文化来说是双刃剑,但对其生存发展而言,挑战甚于机遇。 D.文末用“木乃伊”比喻通过数字化获得永存,却脱离大众而失去生命力的传统文化。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由传统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工程所遇到的问题,引出“活化传统文化”这一核心问题。 B.文章从全球化与科技手段两个角度,着重论述传统文化资源所面临的双重悖论,分析有辩证性。 C.文章以3D全景声京剧电影在好莱坞热映为例,论证了全球化时代传统文化复兴的可能性。 D.文章紧扣中心“数字时代,传统文化如何保护传承”,采用对照式结构,先提出问题,再分析问题,最后指出解决办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脉,它让我们在全球化时代扎根并获得文化身份和价值情感认同。 B.将传统文化资源数字化保存意义重大,而如何将传统文化资源转为活的文化也是关键问题。 C.建立在地域文化基础上的传统文化,在信息和交通愈发便捷的全球化时代,或将遭遇淘汰。 D.要让传统文化重焕生机,除了以大众喜闻乐见的形态呈现传统文化,同时也要借助技术的力量。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小题。 材料一:《中国校园欺凌调查报告》指出校园安全事件发生的时间存在明显的周期性、季节性。从整体上看,每年下半年校园安全事件的发生频率整体要高于上半年,在节假日、开学以及毕业季,校园安全事件频发。具体来看,校园暴力、校园欺凌、设施安全、意外伤害等事件为多发事件。按照校园欺凌的方式进行分类,语言欺凌行为发生率明显高于关系、身体以及网络欺凌行为,占23.3%。该报告还指出,中部地区校园欺凌行为发生率最高,占46.23%。 (选自中国新闻网,有删改) 材料二:中小学生之间的欺凌现象,是个全球性问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报告显示,全世界每年有近2.46亿儿童和青少年因体貌特征、性别、种族与文化差异等遭受欺凌。在我国,全国检察机关2018年共受理提请批准逮捕的校园涉嫌欺凌和暴力犯罪案件1988人,经审查批准逮捕1180人。 在我国,对欺凌概念认识不清、处置乏力,一直困扰着现实中的欺凌治理。一些欺凌现象要么被“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要么干脆当作正常“打闹”而不被重视,处理上表现出浓重的“随意化”特点。这既无法形成有效治理,也对被欺凌方的权益造成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因此,此次综合治理方案最突出的一点,就是明确了欺凌防治的制度框架。当然,方案再详尽,能否发挥实效,关键还在于能否落实。 (选自《羊城晚报》,有删改) 材料三:犯寻衅滋事罪,一人获刑四年,另四人被判11个月。这是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法院对一起校园欺凌案进行的宣判,而五名被告人均为北京市西城区某职业学院未满18岁的女学生。 2月28日下午15时至晚22时之间,北京市某职业学院的一名女学生朱某和另外四名女被告人在女生宿舍楼内,随意挑选两名女生进行辱骂殴打,还脱光了一名被欺凌女同学的衣服予以羞辱,并用手机拍摄了羞辱、殴打视频,在小范围内进行传播。尽管北京市针对未成年人已经有了成熟的附条件——不起诉的教育感怀模式,但是,情节恶劣且无悔改之人,显然法律的惩戒更适合。 (选自《新闻周刊》,有删改) 材料四:“实施欺凌学生可送工读学校”并不是什么新法新规,只是对相关上位法的某种具体化。《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明确规定,“未成年人实施严重不良行为的,可以送工读学校进行矫治和接受教育”。现实中发生的校园欺凌,很多时候都与上述条文所规定的“严重不良行为”相吻合,而这也决定了有关法律具备理所当然的适用性。最新公布的“治理方案”再次重申了这一已有的法律条款,自然是期待其能在校园反欺凌工作中发挥更大作用。 “实施欺凌学生可送工读学校”之所以能够得到舆论的强烈回响,根本原因还在于现实中反欺凌手段的捉襟见肘。在学校批评教育太软,行政刑事处罚门槛太高的前提下,不少人难免会感叹“拿作恶者没太多办法”。而“送工读学校教育”一项恰好充实了现有的反欺凌惩戒体系,并使之更具层次性和可操作性。激活这一制度工具,势必会对反欺凌工作大有助益。 可问题在于,这一步或许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容易。在短时间内,工读学校还很难对校园欺凌治理产生直接帮助。这首先是因为现存的工读学校已经少之又少;而除此以外,还有法律方面的限制。《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都没有赋子任何部门介入并强制问题学生去工读学校的权力。这意味着在现实操作中,必须经家长、学生、学校三方同意,学生才可转入工读学校——如今的《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仍然未能就此破局。 (选自光明网,有删改)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我国校园欺凌有鲜明的周期性和季节性,语言欺凌是当前校园欺凌的主要表现形式。 B.由于对欺凌概念认识不清、处置乏力,中小学生之间的欺凌现象已成为全球性问题。 C.校园欺凌是非常严重的不良现象,要采取教育感怀和法律惩戒相结合的方式来处理。 D.工读学校稀少和受法律的制约等原因,导致激活“送工读学校教育”制度并非易事。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运用作比较和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来说明校园欺凌的主要形式以及区域特点。 B.材料二是从校园欺凌的国际化和中国治理校园欺凌的现状的角度来介绍校园欺凌。 C.为了应对现实中反欺凌手段的捉襟见肘,“送工读学校教育”得到舆论的回响。 D.“实施欺凌学生可送工读学校”是当前唯一有层次性和可操作性特点的应对方法。 6.根据上述材料,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治理校园欺凌现象?(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小题。 唠叨天使 刘建超 高层住宅楼房旁边,有一片树干粗壮枝叶茂盛的钻天杨。绿树荫下,建有一排红砖蓝瓦的小平房。平房里的人大都开着居民常用的买卖,米面油盐酱醋糖,瓜果点心葱蒜姜。把边较偏僻的一间屋子,招牌上写着“鲜奶坊”。招呼生意的是一位身材丰满,短发圆脸的姑娘。圆脸姑娘的买卖每天最早开张,匆匆忙忙的学生,晨练早起的老人,络绎不绝,你来我往。姑娘一个人忙里忙外,嘴里哼着曲,手脚不闲心不慌,奶瓶发出轻盈的碰撞声,屋里弥漫着鲜奶淡淡的馨香。忙完一阵子,姑娘蘸蘸额头上的细汗,把屋子收拾停当,便拿出一瓶酸奶放在柜台上,仰起脖子朝高楼上探望。 一位老人此时就会来屋里取奶。老人步履蹒跚,手里还拄着根拐杖。老人拿了奶并不急于走开,把瓶子仔细端详,说:“就剩这一瓶啦?别人挑剩下的吧?姑娘?” 姑娘笑了:“大伯,质量都一样,都是今天的,上面有出厂日期,保质保量。”老人脾气倔儿:“有出厂日期也不见得就保险,报上不是经常说有过期奶。日期还不是随便就可以打上的。”老人把手中的瓶子用力地摇晃,好像要从中看出点明堂。 “放心吧,大伯。要是有问题啊,我负责。” “小小年纪就说大话,你能负责了吗?你又不是厂长。” “我可以反映啊,我是经销商。” “等你反映,那还不黄花菜都凉了。电视上报道的假奶粉事件,等反映出来,把好好的孩子都吃成大头婴儿了。你说,这事怎么赔偿?谁能赔偿?” 姑娘笑了:“大伯,我可管不了那么大的事。我只保证您老的这瓶酸奶没有问题,保您健康。” “有没有问题啊喝了才知道,没喝,谁也不敢保证。现在坑害咱老百姓的奸商一抓一箩筐。” “大伯,您要是对我卖的酸奶不放心啊,可以换一家。往南一百米,还有一家鲜奶行,您去那里看看怎么样?” 老人不高兴了:“怎么?提点意见就想把我打发走了?我偏不去,我就在你这订奶。咋样?” 姑娘说:“大伯,我逗您老哪,你要是走啊,我还不乐意呢。我还得您老来给我上上政治课,指指依法经营的大方向。” 老人走了,身子颤巍巍,嘴里还嘟嘟囔囔。 几乎每次老人来都会和姑娘打一会儿嘴仗,姑娘已经习以为常。有时还故意找茬,惹得老人声调高昂。 秋风如针,几周过去,树叶就像被抽干了血的身躯变得干巴枯黄。肆虐的秋风还没有来得及将杨树上的枯叶扫净,第一场雪就迫不及待地覆盖着城市,像蒙上了一道白色的帷帐。 老人又来取奶,步履艰难。 “姑娘,你的店门口这么厚的雪也不扫扫?顾客如果滑倒了,摔伤了,还不得找你算帐?不能光顾着赚钱了,就不知道为顾客着想着想?” 姑娘连忙拿起扫把:“对不起了大伯,刚才忙,没顾上。”姑娘抡起扫把左右开弓,雪花在她身边翻舞飞扬。 姑娘额头渗出细细的汗珠,哈出的热气在她嘴边眉尖结成细细的冰霜。 “好了,大伯。您可以放心的走了。” 老人说:“我可不会表扬你,这是你应该做的。咱们市里就应该立个扫雪法,不及时扫雪的人罚他没商量。” 老人走了,身子颤巍巍的,嘴里还嘟嘟囔囔。 姑娘在老人身后扮了个鬼脸,笑容雕在漂亮的脸庞。 老人几个星期没再来订奶了,来找姑娘的是一位白发苍苍的婆婆。 婆婆告诉姑娘,老头子走了。老头子走的很安祥。老头子常说,你是个好孩子,像天使一样。老头子大病后,就爱唠唠叨叨,连我都觉得烦。他说每天最开心的事就是能到你这里来唠叨唠叨。老头子还说,你屋里升着炉子,让我提醒你要常通通风,常开开窗。 高层住宅楼房旁边,有一片树干粗壮枝叶茂盛的钻天杨。树绿荫,建有一排红专蓝瓦的小平房。每天早上,“鲜奶坊”就有两个身影聚在一起“唠叨”,一个是白发苍苍的婆婆,一个是短发圆脸的姑娘。 7.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用“唠叨天使”做题目,一方面透露了小说的主要情节——唠叨;一方面也设置了悬念,激发了读者阅读的兴趣。 B.老人取奶时“步履蹒跚”,说话语无伦次,去时“身子颤巍巍”,表明老人已经风烛残年,为后文写老人去世作好铺垫。 C.小说写“第一场雪覆盖着城市”,是为后面写姑娘因受老人唠叨而扫雪作了铺垫,同时也推动了“扫雪”的情节的产生。 D.小说在语言上不追求华丽的辞藻,以朴实无华的语句讲述了生活中的一件包含着真善美的小事,言简意丰,发人深思。 8.小说中姑娘这个形象有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9.小说设置老人“故意找茬”的情节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