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岳阳市2020届高三教学质量检测(二)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夏敬观以为苏东坡有一类词,是天风海涛之曲,而中多幽咽怨断之音的,那是他最好的词。至于豪放激荡的词,乃其第二乘也。 苏东坡的词摆脱绸缪婉转之态,举首高歌,写了浩气逸怀,这对于词是很大的开拓。可是,在当时很多人不承认他这种风格,说他好像是教坊雷大使之舞,虽然跳得很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因为词自五代《花间集》以来,都是写闺房儿女的,而苏东坡所写的是“大江东去”之类的词,因此被认为不是本色。他的词是词的发展史上把词诗化的一个高峰。可是,词毕竟是词,不管他写了多少豪杰的壮志,他最好的词,都应该有一种曲折幽微的美,要把浩气逸怀结合了词的曲折幽微的特点,这才是他第一等的作品。《念奴娇》赤壁怀古豪放的地方比较多;《满庭芳》也使大家感动了,但都不是他最好的作品。 苏东坡在新党当政时曾被迁贬,下过乌台狱,几乎被处死,被迁谪到黄州。后来,新党失败了,旧党上台,苏东坡被召回朝廷,他与旧党司马光虽是很好的朋友,可是,在论政之间,他不苟且随声附和。一个人一定应该如此,该放过去的放过去,该持守住的持守住。 他既然与旧党的人论政不合,于是出官到杭州。后来又被召回汴京,《八声甘州》就是离杭回汴京时写的。你看他这首词: “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写得真是很好,有超越的一面,也有悲慨的一面。那多情的风卷起钱塘江潮涌来, 又无情地送潮归去,宇宙万物都是如此的。 “问钱塘江上,西兴浦口,几度斜晖?” 钱塘江上,西兴浦口,有多少次的潮去潮回,有多少次的日升日落。 “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 我们不用说今古的变化,就是宋朝党争之中,有多少人起来,又有多少人倒下去了。 “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 现在我年岁已经老大了,把一切都置之度外了。“忘机”则是说把得失荣辱的机智巧诈之心都忘记了。 后边你看他的转折。 “记取西湖西畔,正春山好处,空翠烟霏。” 他说我现在难以忘记的是,当春天在美丽的春山之中,当空濛的晴翠的山峦烟霭的霏微之中,我在西湖跟你在一起的生活。 “算诗人相得,如我与君稀。” 在这么好的西湖,这么美的风景之中,我碰见你这样一个知音能诗的好朋友,像我跟你这段遇合,是千古难求的。 “约他年,东还海道,愿谢公雅志莫相违。” 谢公,晋朝的谢安,官至宰相,可是后来受到猜忌,出官到新城去。去的时候,谢安造了泛海之装,说将来要从海道回到故乡会稽东山去。可是,不久他生病了,被人从西州抬回。谢安死后,他的外甥羊昙非常哀痛,从此不从西州门经过。 “西州路,不应回首,为我沾衣。” 送我走以后,我不希望死在那边,你再经过首都的西州路,为我流下泪来。我希望我们不会落到这样的下场。 像这样的词,前边写得多么开阔,多么博大。“有情风,万里卷潮来”,那真是天风!真是海涛!而中间写的政治上的斗争,多深刻悲哀。认识苏东坡,不要只看他浅显的豪放的词,你要看他天风海涛之曲与幽咽怨断之音两种风格相糅合的作品。这才是他真正最高成就的境界。 (节选自《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苏轼》)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作者认为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这样豪放的词虽然也是天风海涛之曲,有点幽咽怨断,但仍然是他的二流作品,像《八声甘州》这样的词才是最好的词。 B.苏轼豪放的词虽然开拓了词的内容和意境,但在当时没有人认可,因为内容太刚烈,就像教坊雷大使跳舞。 C.苏轼对新旧两党都不随声附和,都不讨好,是因为他太豪放太刚烈,不能随机应变,这就是他在《八声甘州》里写的“白首忘机”的性格。 D. “约他年,东还海道,愿谢公雅志莫相违。”这几句词说明苏轼对自己从杭州调回汴京,并没有特别欢喜之情,对自己的前途并不十分看好。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本文开头援引了夏敬观的观点,这个观点就是本文的中心论点。 B.本文第二段论述了苏轼的豪放激荡的词为什么不是最好的词。 C.本文第三段介绍苏轼的经历,与本文的中心论点无关,可以删去。 D.本文通过论述词的本色的概念,并采用了举例和对比的手法,有力地论证了本文的观点。结尾总结了全文,并与开头照应。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作者认为苏轼的《念奴娇》《满庭芳》这样的词是他词作中的二流的作品,是因为这样的作品在艺术技巧上不够本色。 B.作者主张词要本色,应该有一种曲折幽微的美。词毕竟不同于诗,不宜写得过于豪放激荡。 C.苏轼的《八声甘州》开篇两句“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之所以写得好,除了有超越的一面,也有悲慨的一面。 D.苏轼的《八声甘州》代表他词作的最高成就,是因为这首词能将博大与悲哀相结合,能将天风海涛之曲与幽咽怨断之音两种风格相糅合。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材料一: 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制造业规模跃居世界第一位,建立起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制造体系,成为支撑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和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持续的技术创新,大大提高了我国制造业的综合竞争力。载人航天、载人深潜、大型飞机、北斗卫星导航、超级计算机、高铁装备、百万千瓦级发电装备、万米深海石油钻探设备等一批重大技术装备取得突破,形成了若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和骨干企业,我国已具备了建设工业强国的基础和条件。 建设制造强国,必须紧紧抓住当前难得的战略机遇,积极应对挑战,加强统筹规划,突出创新驱动,制定特殊政策,发挥制度优势,动员全社会力量奋力拼搏,更多依靠中国装备、依托中国品牌,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的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的转变,完成中国制造由大变强的战略任务。 (选自《中国制造 2025》)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 70 年来,我国制造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工业总产值突破 30 万亿元,建立起了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全部门类的现代工业体系,近 10年来制造业增加值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一,可谓制造大国。 但同时也应看到,当前制造业产业基础相对薄弱,产业链韧性还不够结实,一些“卡脖子”的核心基础零部件仍大量依赖进口。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中国制造业如何由大变强?还需要质量和创新这“两把刷子”发挥作用。从产品结构看,目前中低端产品较多,高端产品供给能力相对不足,也构成质量缺陷。就整个产业来看,质量问题还表现在品牌建设不足和能耗相对过高两个方面。从品牌角度看,“我国每年出口贸易总额很高,但仍有大量产品是贴牌代工,品牌建设和品牌知名度仍显不足。”刘兆彬说,此外,相比于发达国家,目前我国制造业的能源和材料消耗较高,高消耗带来的高污染也是制约成为制造强国的重要因素。 (选自新浪网《中国制造未来发展前景光明》) 材料三: 中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制造业、最齐全的工业门类。在“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型的过程中,一户户中小企业迅速成长,如同新鲜血液一般,让制造业肌体更强健。 2019 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了首批 248 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这些“小巨人”企业主营业务突出、竞争力强、成长性好,虽然规模不大,但都拥有各自的“拿手好戏”,很多是行业内的“单项冠军”,甚至在全球都是佼佼者。 “近年来‘小巨人’企业在中国大批涌现,有着深刻的内在原因。从需求端来说,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多元化、个性化、高品质的需求快速提升,这给专精特新的‘小巨人’企业提供了足够的市场空间。从供给侧来看,中国大力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下大气力提高科研投入比重,优化营商环境,这些都有利于新技术加速积累进而实现产业化。”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总经济师张永军在接受采访时说。 (选自人民网《“小巨人”力挺中国制造》) 材料四: “中国制造”如今在尼泊尔大受欢迎。“中国制造”的畅销主要因为产品的可靠质量和高性价比。此外,中国产品的产品线丰富,能为消费者提供多样化选择。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近年来,尼泊尔的电力供应、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格力近些年销量大增要部分归功于尼泊尔如今更加稳定的供电,”什雷斯塔说,“过去,尼泊尔电力严重短缺,人们自然也不会买空调。” “中国制造”在尼泊尔基础设施的建设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尼泊尔电力局总经理塔芒告诉新华社记者,中国在世界水电领域保持领先地位,在尼泊尔开展众多合作项目,给尼泊尔带来资金、设备和技术,极大帮助了尼泊尔相关事业的发展。 不少专家认为,与中国产品相比,中国技术将对尼泊尔发展起到更重要的推动作用。 (选自新华网《“中国制造”助力尼泊尔发展》) 4.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3 分) A.材料一认为,我国制造业规模跃居世界第一位,主要是因为抓住了难得的战略机遇,积极地应对了各种挑战,才大大地提高了我国制造业的综合竞争力。 B.材料二认为,在中国制造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同时,还应看到制造业面临的问题,如果想要制造业变大变强,就一定要发挥质量与创新的作用。 C.从材料二、三可以看出,报道试图积极引导读者思考当下中国制造业所面临的问题,并且暗示读者,中国制造的前景会越来越好。 D.材料四指出,格力空调在尼泊尔大受欢迎,正是得益于中国制造产品的可靠质量与高性价比。正是因为这样的优势,极大的帮助了中国制造的品牌推行效应。 5.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经过多年的战略发展,中国制造业发展前景可观,但要想有更为长足的发展,得将发展速度降下来,将产品质量提上去。 B.材料认为,只要解决了当前制造业基础薄弱,产业链韧性不够结实的问题,中国制造就能走向世界,走向成功。 C.在“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型的过程中,面对中小企业的发展问题,国家要从多个角度给予大力支持,才能实现腾飞。 D.相对于发展的傲人成绩,我们更应该聚焦于“中国制造”存在的各种问题,尤其是品牌建设不足的问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的走向世界,创造属于中国自己的品牌。 6.据美国《纽约时报》网站报道,美国总统特朗普近日要求美国公司将部分制造业从中国迁回国内。请综合四则材料概括分析,相较于美国的做法,中国制造业发展的特点在哪里?(6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日 出 刘白羽 登高山看日出,这是从幼小时起,就对我富有魅力的一件事。 落日有落日的妙处,古代诗人在这方面留下不少优美的诗句,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可是再好,总不免有萧瑟之感。不如攀上奇峰陡壁,或是站在大海岩头,面对着弥漫的云天,在一瞬时间内,观察那伟大诞生的景象,看火、热、生命、光明怎样一起来到人间。但很长很长时间,我却没有机缘看日出,而只能从书本上去欣赏。 海涅曾记叙从布罗肯高峰看日出的情景: “我们一言不语地观看,那绯红的小球在天边升起,一片冬意朦胧的光照扩展开了,群山像是浮在一片白浪的海中,只有山尖分明突出,使人以为是站在一座小山丘上。在洪水泛滥的平原中间,只是这里或那里露出来一块块干的土壤。” 可是,太阳的初升,正如生活中的新事物一样,在它最初萌芽的瞬息,却不易被人看到。看到它,要登得高,望得远,要一种敏锐的视觉。从我个人的经历来说,看日出的机会,曾经好几次降临到我的头上,而且眼看就要实现了。 一次是在印度。我们到了印度最南端的科摩林海角。这是出名的看日出的胜地。因为从这里到南极,就是一望无际的、碧绿的海洋,中间再没有一片陆地。因此这海角成为迎接太阳的第一位使者。人们不难想象,那雄浑的天穹,苍茫的大海,从黎明前的沉沉暗夜里升起第一线曙光,燃起第一支火炬,这该是何等壮观。我们到这里来就是为了看日出。可是听了一夜海涛,凌晨起来,一层灰蒙蒙的云雾却遮住了东方。这时,拂拂的海风吹着我们的衣襟,一卷一卷浪花拍到我们的脚下,发出柔和的音响,好像在为我们惋惜。 还有一次是登黄山。这里也确实是一个看日出的优胜之地。我到了黄山,开始登山时,鸟语花香,天气晴朗,收听气象广播,也说二三日内无变化,谁知却逢到了徐霞客一样的遭遇:“深雾弥漫,抵狮子林,风愈大,雾愈厚……雨大至……”只听了一夜风声雨声,至于日出当然没有看成。 但是,我却看到了一次最雄伟、最瑰丽的日出景象。那是在从国外向祖国飞航的飞机飞临的万仞高空上。现在想起,我还不能不为那奇幻的景色而惊异。是在我没有一点准备、一丝预料的时刻,宇宙便把它那无与伦比的光华、丰彩,全部展现在我的眼前了。当飞机起飞时,下面还是黑沉沉的浓夜,上空却已游动着一线微明,它如同一条狭窄的暗红色长带,带子的上面露出一片清冷的淡蓝色晨曦,晨曦上面高悬着一颗明亮的启明星。飞机不断向上飞翔,愈升愈高,也不知穿过多少云层,远远抛开那黑沉沉的地面。这时间,那条红带,却慢慢在扩大,像一片红云了,像一片红海了。暗红色的光发亮了,它向天穹上展开,把夜空愈抬愈远,而且把它们映红了。下面呢?却还像苍莽的大陆一样,黑色无边。这是晨光与黑夜交替的时刻,这是即将过去的世界与即将到来的世界交替的时刻。你乍看上去,黑夜还似乎强大无边,可是一转眼,清冷的晨曦变为磁蓝色的光芒。原来的红海上簇拥出一堆堆墨蓝色云霞。一个奇迹就在这时诞生了。突然间从墨蓝色云霞里矗起一道细细的抛物线,这线红得透亮,闪着金光,如同沸腾的溶液一下抛溅上去,然后像一支箭一直向上冲,这时我才恍然大悟,原来这就是光明的白昼由夜空中迸射出来的一刹那。然后在几条墨蓝色云霞的隙缝里闪出几个更红更亮的小片。开始我很惊奇,不知这是什么,再一看,几个小片冲破云霞,密接起来,溶合起来,飞跃而出,原来是太阳出来了。它晶光耀眼,火一般鲜红,火一般强烈。不知不觉,所有暗影立刻都被它照明了,一眨眼工夫,我看见飞机的翅膀红了,窗玻璃红了,机舱座里第一个酣睡者的面孔红了。这时一切一切都宁静极了,宁静极了。整个宇宙就像刚诞生过婴儿的母亲一样温柔、安静,充满清新、幸福之感。再向下看,云层像灰色急流,在滚滚流开,好让光线投到大地上去,使整个世界大放光明。我们的飞机正平平稳稳、自由自在地向我的亲爱的祖国、向太阳升起的地方航行。黎明时刻的种种红色、灰色、黛色、蓝色,都不见了,只有上下天空,一碧万顷,空中的一些云朵,闪着银光,像小孩子的笑脸。这时,我深切感到这个光彩夺目的黎明,正是新中国瑰丽的景象。我忘掉了为这一次看到日出奇景而高兴,而喜悦,我却进入一种庄严的思索,我在体会着“我们是早上六点钟的太阳”这一句诗那最优美、最深刻的含意。 (选自刘白羽《红玛瑙集》)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本文开头第一段,表达了作者对日出的喜爱,统领全文。 B.文章写落日的妙处,是想要通过对比,突出日出的美好。 C.文章引用海涅从布罗肯高峰看日出的情景描写,是为了突出日出的美丽,也流露了作者此前一直没有机会看日出的遗憾。 D.作者在印度和黄山两次看日出,是为后文在飞机上看到日出作铺垫,突出表现作者的喜悦激动心情,使文章更有吸引力。 8.请简要分析本文是如何描写在飞机上看日出的。(6 分) 9.你如何理解题目中“日出”的含义。 (6 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