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湖北省高三(4月)线上调研考试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D(并非所有的网络小说均是如此) 2.A(“按照传承内容、传承现状的逻辑顺序展开”表述有误,文章首尾两段均属于网络文学在传承中的现状,开头侧重整体介绍网络文学的兴盛,末尾侧重强调其发展中的问题) 3.C(“只要深入欣赏其中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就可以增长并丰富文化见识”的表述显得绝对) 4.D(“1995年是中国儿童青少年身体素质最好的时候”表述有误,原文“如果在1995年那一年,你正处于7-18岁之间,那么恭喜你,你很可能曾是近30年来,身体素质最硬的一届中国少年”得不出这个结论) 5.D(要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除了把体育测试纳入考试评价体系,增加学生的体育活动时间,还需要减少不必要的课业负担,保障实施健康促进行动等) 6.①学生意识层面,学生必须切实认识到体育课的重要性,保证体育课堂出勤率,保证锻炼时间。 ②学校管理层面,开展科学体系的体育课程,加大对体育教师的培训力度,加强对学生的考核。 ③政府管理层面,出台并落实相应的政策法规,坚决摒弃形式主义,确保体育教育取得实效。不仅要完善学校的体育场地设施的配备,还要统筹好学科课程间的安排。 ④社会观念层面,摒弃“分数思维”,避免体育教育功利化,真正涵养体育意识,长久提高体质。(每点2分,任答三点给满分) 7.D(“科技不会带给人类幸福,反而会增强人类的惰性,加速文明的衰亡”错误,文中可以看出,科技的发展给人类带来了便捷的生活,解决了许多难题,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这当然会带给人类幸福) 8.①科学性。小说内容交织着科学事实和预见、想象,激发人们对宇宙、科技等的思考,开拓读者的创造性思维。如文中的上帝经由外星飞船往来太空和地球,由反物质发动机推动的飞船可以进入光速飞行等超现实的存在。 ②文学性。小说在场景宏大震撼、想象奇幻之外,还注重在人物设置和情感描写等方面的细致刻画,体现出较强的文学思维。如上帝与秋生一家离别之时和秋生在灿烂星空下的思索,都极具文学思维的细腻和真实。 ③人文性。小说将奇丽的科幻与优美文学相融合,将科学想象寄予文学思维,产生无穷的魅力,吸引读者思索人类与宇宙的关系,关注人类社会未来的命运,蕴藉深沉。 (“科学性”方面要分析到科幻小说中的“科学元素”,“文学性”方面要分析到科幻小说中的“文学思维”,是必答的两个方面,各3分。如果从“人文性”方面分析,设计到科幻小说的“人文思考”,可以酌情给分,但本点不能给满分) 9.①对人性唯利是图的批判和对善良的呼唤。地球人类对待上帝态度前后的变化,揭示出了人性的缺点和鄙陋,希望人类唤醒人性深处的良知。。 ②对人类命运发展的深沉忧虑和深切关怀。作者通过上帝之口指出了若干年后人类可能面临的问题,为人类的发展敲响了警钟。 ③对不同文明之间的共存与竞争的思考。人类文明的发展是多种文明共存和竞争的结果。作者点明了文明衰亡甚至宇宙终结的必然性,引发了读者对于人类文明走向和宇宙存亡的忧思。(人性、人类命运、宇宙文明发展三个角度展开分析,每点2分。大意正确即可) 10.B(正确断句:卫青、霍去病资强汉之众,连年以事匈奴,国耗太半矣,而猾虏未之胜,所世犹传其良将,岂非以身名自终邪!窦宪率羌胡边杂之师,一举而空朔庭) 11.B(应该是指“西部和北部”) 12.C(应该是“和帝”,而非“肃宗”;且皇帝与中常侍郑众定计欲除掉的,并非窦宪,而是郭举等) 13.(1)兄弟二人被君王亲近信任,一同在宫中侍奉君王,赏赐颇多,恩宠尊贵日隆,没有人不畏惧忌惮。(“亲幸”“宫省”“畏惮”各1分,句意2分。“亲幸”应体现被动关系;“宫省”意为皇宫、宫禁;“畏惮”意为畏惧、忌惮) (2)窦宪威望权势震慑朝廷,公卿们迎合旨意,奏请朝廷,使窦宪职位位居三公之上,太傅之下。(“震”“希”“次”各1分,句意2分。“震”译为震慑、震动皆可;“希”译为揣摩、迎合;“次”译为排列) 【文言参考译文】 窦宪,字伯度。他的父亲窦勋被杀,窦宪自小便成了孤儿。建初二年,他的妹妹被册立为皇后,任命窦宪为郎官,后又升迁为侍中、虎贵中郎将;弟弟窦笃,为黄门侍郎。兄弟二人都受到了皇帝的亲幸,一起在宫中侍奉,赏赐无数,荣宠日盛,自王侯、公主到阴、马各个皇后家族,没有不畏惧忌惮的。窦宪仗着宫中的权势,便以低贱的价格强行夺取了沁水公主的园田,公主畏惧逼迫,不敢计较。后来肃宗的车驾经过园子,用手指着园子问窦宪,窦宪语塞无法应对。后来事情被察觉,皇帝大怒,召见窦宪并责备他。此后虽然没有判定窦宪的罪过,但也不再对他委以重任了。和帝即位,太后掌管政权,任命窦宪为侍中,掌管宫内机密要事,宣布诏令。内外协调依附,没有产生嫌隙。 窦宪性情比较暴躁。起初,永平年间,谒者韩纡曾经审理他父亲窦勋的案件,于是窦宪便派遣刺客杀了韩纡的儿子,以其儿子的头颅来祭祀窦勋的坟。后派遣刺客在屯兵宿卫的地方杀了齐殇王子都乡侯刘畅,事情真相被发觉,太后震怒,将窦宪幽禁在内宫。窦宪担心被杀,便自行请求带兵攻打匈奴以此救赎自己的罪过。当时恰好南单于请求出兵北伐匈奴,于是便任命窦宪为车骑将军,金官印紫绶带,属官则依据司空的编制,任命执金吾耿秉为副将,征召北军五校、黎阳、雍营、缘边等十二郡的骑士,以及羌胡兵出塞。第二年,和北单于在稽落山交战,大破北单于的军队,敌军阵营崩溃,北单于逃走,追击敌军各个营部。窦宪、耿秉便登上燕然山,和边塞相距三千多里,在石头上刻下此次的功劳,记录下汉室的威德,并命令班固为此作了铭文。 和帝水元元年九月,皇帝下诏让中郎将拿着符节前往五原任命窦宪为大将军,封武阳侯,食邑二万户。窦宪执意推辞,朝廷又赏赐策书加以赞许。旧时大将军位列三公之下,设置属官时要依照太尉的编制。窦宪权震朝廷,公卿们也都看着在上者的意思曲意迎合,上奏窦宪的职位应该在太傅之下,三公之上。窦宪休整军队返回京师。于是大开仓府,慰劳赏赐将士,他所带领的各个郡守的子弟,全部得到了太子舍人的职位。兄弟四家竞相休整府邸,穷极工匠。 窦宪因为北匈奴的势力薄弱,便想要将它消灭。第二年,派遣耿夔等人带兵在金微山攻打北匈奴,并大破北匈奴军,俘虏敌军众多。窦宪平定匈奴之后,威名大盛,以耿夔、任尚等为爪牙,邓叠、郭璜为心腹。班固、傅毅之类的人,都被安置在幕府,主要掌管文章之类的工作。刺史、守令大多出于他的门下。由此朝臣震慑,望风秉承他的旨意。 窦宪依仗着自己功劳巨大,骄横放纵得越来越厉害。宪女婿射声校尉郭举等图谋弑杀皇帝。皇帝私下里知道了他们的阴谋,于是便和亲近的中常侍郑众商议诛杀他们的策略。后又派遣谒者仆射收回了窦宪的大将军印绶,更改为冠军侯。皇帝又因为太后的原因,不想以谋逆的罪名诛杀窦宪,于是便挑选一些严厉出色的国相监督他们。窦宪回到封地,被逼迫自杀。 论说:卫青、霍去病依仗强大的汉朝军队,连年和匈奴作战,国家耗损过半,却并没有战胜狡猾的敌军,后世人犹且传颂他们为忠臣良将,难道不是因为他们终生俱付于此的缘故吗!窦宪带领羌胡军队以及边境地区聚集来的兵力,一举攻破了北方匈奴的宫廷。列举他的功绩,要比前代多得多,而后世人却没有称颂的,大多是因为放大了他之后的过失而抹去了他之前的功劳。 14.D(此诗并非仰慕对方而渴望得到引荐提拔) 15.诗歌尾联意为想勉强跟着您一同进退,无奈我己年老体衰,会因病卧床而解下我这身官袍。(2分)一则表达了诗人对郭给事的仰慕(2分),二则表达了诗人意欲辞官归隐之意(2分),一反酬酌诗之窠臼,含蓄蕴藉,别开生面。(《唐诗援》中的评价之语,侧重诗歌情感内涵之丰富、语言表达之蕴藉,因此在作答时,既要指出诗句的字面意,还要指出诗人的真实意图) 16.(1)(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2)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3) 郁邑余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每小句1分,错、漏、多一字,该小句不给分。6分) 17.B(打造:制造;创造或造就。塑造:用泥土等可塑材料制成人物形象;用语言文字或其他艺术手段表现人物形象;通过培养、改造使人或事物达到某种预定的目标。根据语境应选择“塑造”与“愿景”搭配。“防御”和“抵御”都有抵抗的意思,前者倾向于被动的抵抗,对象倾向于潜在的威胁,后者倾向于主动的抵抗,对象倾向于当前的威胁。蛊惑:迷惑;使人迷乱。困惑:感到疑难,不知所措。根据语境,从前面“建设者的明星效应、政策的推动和旅游经济”的修饰语来看,应选择“蛊惑”。意犹未尽:还没有尽兴;意思还没有全部表达出来。戛然而止:突然中断。根据语境,应选择“戛然而止”。于此可以选出B) 18.C(根据“然而”与括号后的分号,可以推知括号内的句子和需要修改病句的句子之间的层次应该是与“一种”“另一种”对应的“前者”和“后者”。故括号内的句子以“前者”开头为宜。四个选项前后两个句子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先过程或表现.后结果,落脚点是乡村空间当前的局限性。于此可以选出C) 19.A(根据18题的答案,大致可以排除CD两项。然后选项的四个分句间的关系,是先从宏观上表达“后者”的理想,然后再与后文形成转折关系。通过排除法可以选出A) 20.①但就在这混乱与无序之中;②那就是知识在急剧地膨胀和极其迅速地传播;③知识或信息也把自己的触角伸展到未来。(每个句子2分,意思对即可) 21.①“准备”改为“拟”; ②“招聘者”改为“竞聘者”或“应聘者”;③“告知”改为“公示”;④“想法”改为“异议”。⑤“过时”改为“逾期”。(需注意语体特征和语言准确。“准备聘用”公文中宜用“拟聘用”;“81名招聘者”是指参与竞聘的合格人员;“告知”对象不明,面向社会的应为“公示”;“想法”此处应是指不赞同或认为其中有不合适人选的意见;“过时”除超过时限之外还有陈旧不合时宜的意思,表意含混。每处1分。) 22.【写作提示】 (1)审题立意。 材料包含几层意思:第一,邻国日本一些城市、机构的相关人士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严峻形势下,对中国进行了物资上的援助和情感上的支持,体现了中日友好睦邻关系;第二日本人民请教精通汉语的研究者精心挑选诗句和原创诗歌.触发我们对传承优秀文化的思考;第三,新冠肺炎传染性极强,日本作为邻国,帮助中国,也是在帮助自己,在合力防控新冠肺炎的过程中凸显了合作双赢的意识。 (2)写作指导。 从当前疫情防控的角度出发,可以写众志成城,守望相助。可以结合2011年3月11日“东日本大地震”等相关事实材料,侧重谈在面对灾难之时,应该众志成城,守望相助共渡难关,体现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内涵。 从日本人士请教精通汉语的研究者寻找别致贴切的诗句,可以写对以诗歌为代表的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汉语之美,竟被外国人用的如此贴切、如此极致。我们确实有电视上充满声光电的“诗词大会”,为了表演而背诗,为了考试而背诗,唯独生活里缺乏诗。这折射出我们在生活中缺乏文化传承的自觉意识,故可以谈怎样传承优秀文化。 从中日之间的关系渊源和本次事件中日本的表现,可以写患难见真情,合作共发展。与一些国家在当前疫情防控过程中侮辱中国是“东亚病夫”,一些国家认为中国的新冠肺炎疫情恰恰会把中国丧失的机会转移到自己国内的做法不同,日本选择在这个时候无条件支持中国,不仅体现出了灾难时刻两国人民之间的友情,还在合作中共同进退,这一切都印证了中国极力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正确和现实意义的重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