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2020年湖北省高三(4月)线上调研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2)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20-04-27 16:52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窦宪,字伯度。父勋被诛,宪少孤。建初二年,女弟立为皇后,拜宪为郎,稍迁侍中、虎贲中郎将;弟笃,为黄门侍郎。兄弟亲幸,并侍宫省,赏赐累积,宠贵日盛,莫不畏惮。宪恃宫掖声势,遂以贱直请夺沁水公主园田,主逼畏,不敢计。后肃宗驾出过园,指以向宪,宪阴喝不得对。后发觉,帝大怒,召宪切责。宪大震惧。后虽不绳其罪,然亦不授以重任。和帝即位,太后临朝,宪以侍中,内干机密,出宣诰命。内外协附,莫生疑异。
宪性果急。初,永平时,谒者韩纡尝考劾父勋狱,宪遂令客斩纡子,以首祭勋冢。后遣客刺杀齐殇王子都乡侯畅,事发觉,太后怒,闭宪于内宫。宪惧诛,自求击匈奴以赎死。会南单于请兵北伐,乃拜宪车骑将军,金印紫绶,官属依司空,以执金吾耿秉为副,发十二郡骑士,及羌胡兵出塞。明年,与北单于战于稽落山,大破之,虏众崩溃,单于遁走,追击诸部。宪、秉遂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纪汉威德,令班固作铭。
和帝水元元年九月,诏使中郎将持节即五原拜宪大将军,封武阳侯,食邑二万户。宪固辞封,赐策许焉。旧大将军位在三公下,置官属依太尉。宪威权震朝庭,公卿希旨,奏宪位次太傅下,三公上。振旅还京师。于是大开仓府,劳赐士吏,其所将诸郡二千石子弟从征者,悉除太子舍人。兄弟四家竞修第宅,穷极工匠。
宪以北虏微弱,遂欲灭之。明年,遣耿夔等将兵击北虏于金微山,大破之。宪既平匈奴,威名大盛,以耿夔、任尚等为爪牙,邓叠、郭璜为心腹,班固、傅毅之徒,皆置幕府,以典文章。刺史、守令多出其门。由是朝臣震慑,望风承旨。
宪既负重劳,陵肆滋甚。宪女婿射声校尉郭举等共图为杀害帝。帝阴知其谋,乃与近幸中常侍郑众定议诛之。遣谒者仆射收宪大将军印绶,更封为冠军侯。帝以太后故,不欲名诛宪,为选严能相督察之。宪到国,迫令自杀。
论曰:卫青霍去病资强汉之众连年以事匈奴国耗太半矣而猾虏未之胜所世犹传其良将岂非以身名自终邪窦宪率羌胡边杂之师一举而空朔庭。列其功庸,兼茂于前多矣,而后世莫称者,章末衅以降其实也。
(选自《后汉书卷二十三·窦融列传第十三》,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卫青霍去病资强/汉之众连年以事匈奴/国耗太半矣/而猾虏未之胜/所世犹传/其良将岂非以身名自终邪/窦宪率羌胡边杂之师/一举而空朔庭
B.卫青霍去病资强汉之众/连年以事匈奴/国耗太半矣/而猾虏未之胜/所世犹传其良将/岂非以身名自终邪/窦宪率羌胡边杂之师/一举而空朔庭
C.卫青霍去病资强/汉之众连年以事匈奴/国耗太半矣/而猾虏未之胜/所世犹传其良将/岂非以身名自终邪/窦宪率羌胡/边杂之师一举而空朔庭
D.卫青霍去病资强汉之众/连年以事匈奴/国耗太半矣/而猾虏未之胜/所世犹传/其良将岂非以身名自终邪/窦宪率羌胡边杂之师/一举而空朔庭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诰命,皇帝赐予爵位或授予官职的诏令,有时也指受有封号的贵妇。
B.羌胡,用以泛称我国古代西部和南部的少数民族,如称匈奴为“胡”。
C.三公,官名合称。周代已有此称,为最高辅政大臣,后有多种说法。
D.幕府,军队出征,施用帐幕,指古代将军的府署,也用以泛称幕僚。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窦宪北征匈奴,功绩高不可没。窦宪统率汉朝大军,大破北匈奴,登上燕然山,刻石勒功,奠定了中国北疆新格局,功绩显赫。
B.窦宪仗势横行,不再被肃宗重用。窦宪仗势欺人,竟至用低价强买沁水公主的园田,肃宗闻知,最终虽未治罪,但不再授予重权。
C.窦宪居功自傲,终被逼自杀。窦宪平定匈奴,以为有大功于汉,愈加跋扈恣肆,肃宗与中常侍郑众定计以除之,最终窦宪被逼而自杀。
D.窦宪目无法纪,残忍报复父仇。谒者韩纡当年曾审判窦宪的父亲窦勋的案件,窦宪令人将其子杀死,割下首级在窦勋墓前祭奠。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兄弟亲幸,并侍宫省,赏赐累积,宠贵日盛,莫不畏惮。
(2)宪威权震朝庭,公卿希旨,奏宪位次太傅下,三公上。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14~15题。
酬郭给事①
王维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中,“            ,          ”两句描写了山间景象的朝暮变化之美。
(2)李白《蜀道难》中,用“           ,           ”两句写出了蜀道的山之高、水之曲。
(3)在《离骚》“          ,           ”两句中,屈原连用两个表示忧愁烦闷之意的词语,将胸中郁积已久的愁闷尽情倾吐出来,震动人心。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新世纪以来,越来越多人士进入乡村,共同       乡村的空间愿景。其中尤为媒体所渲染的,是都市中产阶级对乡村空间的建设。都市中产阶级的乡村空间建设呈现出了两种社会想象:一种是将乡村空间当做都市“飞地”,通过理想的家庭秩序与空间来       都市价值的侵蚀与令人窒息的都市空间,以此实现理想的城市-乡村共同生活的状况;另一种则是试图对抗现代主义与理性对于生活的宰制,在建设者的明星效应、政策的推动和旅游经济的       中实现了对乡村物质空间的改造。然而,(    );文化启蒙者是后者试图使用的身份,以重构村民和自然、历史的关系,然而只能打捞出文化余脉作为奇观存活于“乡愁经济”之中,源于对乡村空间所做的器物性改造,更丰富的乡村想象则       。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打造 防御 困惑 意犹未尽
B.塑造 抵御 蛊惑 戛然而止
C.打造 抵御 困惑 意犹未尽
D.塑造 防御 蛊惑 戛然而止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乡村空间成为“新的租界”,使前者的城市与乡村的中心-外围关系牢牢存在。
B.前者的乡村空间成为“新的租界”,使城市与乡村的中心-外围关系牢牢存在。
C.前者的城市与乡村的中心-外围关系牢牢存在,乡村空间成为“新的租界”。
D.乡村空间不仅未弱化前者城市与乡村的中心-外围关系,反而成为“新的租界”。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后者试图以文化启蒙者的身份,重构村民和自然、历史的关系,然而对乡村空间所做的器物性改造,只能打捞出文化余脉作为奇观存活于“乡愁经济”之中。
B.后者试图以文化启蒙者的身份,对乡村空间做出器物性改造,进而重构村民和自然、历史的关系,但只能打捞出文化余脉作为奇观存活于“乡愁经济”之中。
C.对乡村空间所做的器物性改造,只能打捞出文化余脉作为奇观存活于“乡愁经济”之中,后者应着力凸显文化启蒙者的身份,以重构村民和自然、历史的关系。
D.重构村民和自然、历史的关系,方能凸显后者文化启蒙者的身份,而对乡村空间所做的器物性改造,只能打捞出文化余脉作为奇观存活于“乡愁经济”之中。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6分)
我们现在正处于一个充满剧烈变化的世界之中,一切看上去似乎都显得格外的混乱、格外的无序。①          ,有关专家却能够从中看清这样一个极为引人注目的事实,②       。借助于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技术,尤其是手机在社会上的普及,知识已渗透、蔓延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各个阶层,使整个社会的性质发生了巨大而迅速的变化,人们的生活模式也随之发生了本质性的改变。正是借助于如此的方式,③           ,将起着巨大的引领和主宰作用。
21.下面是某县发布的一则公告的正文,其中有5处表达不当,请找出并作修改。(5分)
今年7月初,我县启动了2019年度公开招聘县级公立医院专业技术人员的招聘工作。在我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县卫生健康委员会严密组织下,至今已顺利完成发布招聘公告、报名、资格审核、考试、体检、考察等环节,正式进入公示阶段。
现择优准备聘用姚文杰等81名招聘者(详见附件)为我县2019年度公开招聘县级公立医院专业技术人员,特予以告知。
公示期限为7个工作日。在公示期内如有想法,请以书面形式,并署真实姓名和联系地址邮寄或送到永宁县卫生健康委员会人事科(邮寄的以邮戳为准,直接送达的以送达的日期为准),过时函件不予受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这是日本舞鹤市给友好城市大连捐赠抗疫物资时写在箱子上的话。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这是日本医药NPO法人仁心会等四家机构联合捐赠给湖北的物资上面写着的诗句。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这是日本汉语水平考试HSK事务所支援湖北高校物资外包装的标签上写着的八个字。
“辽河雪融,富山花开。同气连枝,共盼春来。”这是日本富山县捐赠给辽宁的物资上,直接原创的一首中文诗。
疫情当前,困难之中,日本人士不仅送来了救命的物资,还送来了温暖雅致的中国诗句。而前三个诗句,分别是王昌龄、《诗经》中和盛唐时中日佛法交流之际的诗句。据说这是日本人士请教了精通汉语的研究者,用心挑选出的他们认为最恰当、最治愈的话语。
日本人士在援助箱上写的那些诗句,为什么打动人?它们触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自拟标题;文体不限(除诗歌外),文体特征明显;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