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浙江省七彩阳光联盟2020年4月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及参考答案(3)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20-04-20 16:05
浙江省 2020 年高考模拟冲刺卷
语文(四)参考答案及解析
1.D(A 项“锁细”应为“琐细”,“炽”应读 chì;B 项,“嚼”读 jiáo;C项“弛援”应为“驰援”)
2.D(高屋建瓴,比喻居高临下,不可阻遏的形势。现指对事物把握全面,了解透彻,有全局性思维。应改为“居高临下”)
3.C(“更理性、更积极、更正面”属短语间并列且作谓语,顿号应改为逗号)4.B(A 项,成分残缺,“学生围绕考试而学”后加“的局面”;C 项语序不当,按“会林文化奖”三 大功能的排列逻辑,“向世界展示丰富多样的中国文化”应放在最后;D 项“据……数据显示”将“据……数据”与“数据显示”两个句式杂糅在一起)
5.①多数文字从象形走向拼音②然后将这些符号组合起来③表达新事物、新概念
【评分标准】每空 1 分。第①空,根据前文“从象形文字”与后文表转折的“而”,可推理出“多数文字或其它文字”的进化特点。第②空,根据前文“先创造出基本概念”及后文“拼合成”,可推理出“将这些基本概念或符号组合”的意思。第③空,从逻辑上看,应该是解释“拼合成大的意义单位”的目的,由此可填入“表达新事物、新概念或新思想 ”的意思。
6( 1)(2 分)公共安全三角形理论模型将公共安全体系分为突发事件、承灾载体和应急管理三部分, 并通过物质、能量、信息等灾害要素将它们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评分标准】写出三部分给 1 分,写出“通过物质、能量、信息将三部分联系起来”给 1 分。
(2)(4 分)结合食堂的“灾害要素”,研究学校食堂可能发生的公共安全突发事件类型及其从孕育、发生、发展到突变成灾的演化规律;然后研究在突发事件的作用下,承灾载体可能受到的直接、间接损害;在此基础上制定应急管理的方案,包括应急管理目标、防护措施、善后处理等。
【评分标准】每点 1 分。评分时要综合考虑内容和逻辑,字数不足 90 的扣 1分。
7.B(A 项“充分展示中国田园式‘慢生活’”不是“根本原因”;C 项错在“让更多的反映中国历史文化的优秀作品”,应改为“让更多的反映当代中国现实的优秀作品”;D 项错在“唯一”,太绝对了)
8.C(现代都市剧受各国观众青睐的原因不在于“中国元素鲜明”,而在于“在保证国际视野的同时讲好中国故事”)
【评分标准】本题答案集中在材料一最后一段和材料三,主要考查考生筛选和整合材料的能力。每点 1 分,加点部分为采分点。
9、利用好丰富的文化资源,深入挖掘文化价值,更充分地实现产业价值的“新文创”;将中国元素与互联网相融合,打造有限国际的中国文化符号,打造文化精品、创新传播方式;弘扬时代精神,寻找中国故事的国际表达,加快成果转化,着重打造反映当代中国题材的产品和IP;加快对出海企业的扶持力度和规范监管,防止资本短视,片面追求经济效益。
10.(1)从月夜因琴驻足,与贺循结为知己,改走水路,结伴去落阳,可见是一个痴迷古琴、珍惜知音、率性而为的人;(2)从送贺循,哭顾荣,可见是一个重友情、重感情的人;(3)从辞顾荣情节可知是一个了解世情,不满现实又散淡不慕名利,喜欢清净,热爱隐逸生活的人。
【评分标准】第一点 1 分,第二点 1 分,第三点 2 分。要求有分析,有概括。11.(1)运用比喻。把琴声比作淙淙流水、雁落平沙、月下独酌、静夜徘徊,化无形为有形,生动形象地写出琴声的清幽孤寂,安闲恬静中夹杂着孤独、茫然、忧伤;(2)通过人物的动作描写,“不由得驻足”“信步而行”“不觉来到”等,从侧面突出了琴声的感染力;(3)用“夜色”和“烛光”等景物描写侧面烘托琴声的清幽。
【评分标准】每点 2 分,其中手法 1 分,分析 1 分。
12.更喜欢《世》的写法。理由:(1)以白描手法,勾勒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神态动作,再现人物神韵,寥寥几字,一个真诚率性、重情重义的形象就跃然纸上;(2)笔法简约隽永,相比于《抚》细腻描写,它给读者留下了更多的想象、玩味空间。
更喜欢《抚》的写法。理由:(1)以工笔手法,对人物作神态、动作、心理、语言等多角度描写,将张翰因知音去世而伤痛不已及触景生情、伤人伤己的内心世界完整地展现给了读者;(2)细腻的、浓墨重彩的笔法,让读者有一种身临其境地感受,感染力比《世》的写法更强。
【评分标准】理由每点 2 分。两个角度,其一为人物塑造角度,其二为艺术效果角度。
13.(1)小说先后描写了张翰三次抚琴,“抚琴”在小说中起线索作用。(2)琴者,清也,通过抚琴描写突出人物散淡,不慕名利;琴者,情也,突出人物重情义。(3)小说通过“抚琴”来表现主题——揭示知音可贵,启示人们珍惜知音。
14.B(B 项“错”,意为“杂处”)
15.C(第一个“乃”表转折;第二个“乃”,于是,表承接。A 两个“且”均表并列,B 两个“于”均解作“比”,D 两个“以”均作目的连词,解作“用来”)
16.C(“借瑕不掩瑜的道理”与原文“昧于瑕瑜不相掩之类”相悖)
17.(3 分)夫瑕也/颣也/岂有损于玉与珠哉/而或且曲为之说曰/此非瑕也/非颣也/玉与珠之所以为美者/正在是也!
【评分标准】必断 7 处,断对 1 处不得分,断对 2 处得 1 分,断对 4 处得 2分,断对 6 处得 3 分;错断 1 处不扣分,错断 2 处扣 1 分,错断 4 处扣 2分,错断 6 处扣 3 分。漏断不计分。
18.(8 分)(1)假使读他的诗文的人,或许只把那缺点来学,那贻害、误导后来的人,不是更严重吗?(4 分)
【评分标准】“惟……是”(宾语前置句)、“瑕与纇”(瑕疵、缺点)、“贻”(贻害)、“甚”(严重、厉害)各 1 分。
(2)因为他们的文气有时盛,有时衰;他们的思想,有时丰润,有时枯竭。锤炼诗文结构,或许有时也有不能尽力的。(4 分)
【评分标准】四个分句,每个分句 1 分。“时而盛衰”(有时盛,有时衰)、“时而润枯”(有时润泽, 有时枯窘)、“锻炼”(锤炼)各 1 分。19.时光流逝,年岁渐老,颠簸流离的愁苦。(2 分)
【评分标准】写出“时光流逝,年岁渐老”意思给 1 分,写出“颠簸游离”意思给 1 分。
20.(6 分)相同点:(1)都运用了以景结情手法,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2)直抒胸臆,议论中抒情,“不信太平元有象”“无象太平还有象”表达了对社会太平的标志的看法。(3)都认为国家太平标志是百姓安居乐业。
【评分标准】(1)(2)涉及手法,答出任意一点给 2 分,第(3)点给 2 分不同点:陆诗否定了“太平有固定标志”的说法,意含讽刺之意,讽刺统治者用各种方法粉饰太平的做法;苏诗则用肯定句式,直接告诉人们百姓安居乐业就是太平的标志。
【评分标准】2 分,两小点,每小点 1 分。
21.中庸之道。(2 分)
【评分标准】本题考查理解经典文本含义、提炼文中观点能力。材料一讲取物有度,材料二讲待友有度,这种不走极端、追求和谐的为人处事态度无疑符合“中庸之道”的哲学思想。
22.不符合。(1)材料一讲取物有度,人与自然才会和谐;材料二讲朋友交往,在尽责前提下,要注意把握好度,关系才会和谐。可见孔子的中庸之道讲究为人处事不走极端,要恰到好处,其目的是为了和谐,这是一种积极的、有德性光辉的为人处事态度。(2)庄子“做好事不要求名声,做坏事不要受刑罚,在善恶两端执中而行”则是一种圆滑投机、不分是非善恶的处事哲学,其目的是为了明哲保身、苟且偷安。
【评分标准】每点 2 分,其中材料解说 1 分,对材料的理解 1 分。如考生答“符合”且理由中答到“折中行事”的可给 1 分。
23.(1)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2)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3)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4)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杨柳岸晓风残月
(5)江月何年初照人 江月年年只相似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