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20分) 抚 琴 岑燮钧 月色清空,人渐散去。 这时,阊门外传来若断若续的琴声,张翰不由得驻足静听。这琴声,如流水淙淙,似雁落平沙,仿佛月下独酌,又像是静夜徘徊。当此夜色,一弦一柱,扣人心扉。他信步而行,不觉来到城河边上。近处的一只船中,漏出隐隐约约的烛光,那清幽的琴声,与烛光一起摇曳,如涟漪般荡漾开来。 张翰站在岸上,那船尾的人,诧异地看了他一眼。 “请问是哪位妙手在抚琴?” 那人端详了一番。这时,“铿”的一声,琴声戛然而止。“外面是谁啊?”但见出来一人,羽扇纶巾,一副悠然自得的样子。 “在下吴郡张翰张季鹰,不知兄台是——” “会稽贺循贺彦先。” 两人一番拱手作揖。张翰说,是琴声把我招来了,静夜听琴,让人鸥鹭忘机啊。贺循说,知我者,季鹰兄也。便让张翰也抚琴一曲。张翰也不辞让,说:高山流水,知音难得。于是,目随流光,手挥五弦,俯仰之间,如无人者,一曲终了,率尔起立,曰:“兄台见笑,打扰了!”意欲离开。贺循却命下人拿出酒来,说:岂有知音一曲,转身即走之理?如此良夜,一醉方休。于是添新烛,摆小宴,邀张翰坐下。两人谈得投机,不觉东方微白。张翰得知贺循也是去洛阳的,说,既如此,我也不回去了,就跟兄台一起走吧。 正当起船之际,忽听岸上有人喊叫。张翰出船,见童子沿河追来,便在船头回道:“我跟贺先生走水路了,你们就走陆路,到前面驿站等我吧。” 两人在船舱中,谈琴谈玄,也谈人谈事。国事纷乱,让人叹息。不出来,奈天下苍生何;出来,却独力难支乾坤。此番上京,若不是同乡顾荣引荐,张翰怕也没这份心了。他是散淡惯了的人,哪里能耐得住每日案牍劳形呢? 张翰到了洛阳,洛阳城里早已翻了几回烙饼,乱纷纷你方唱罢我登场。刀山火海,总有人火中取栗。此时正是齐王司马冏执政。张翰做了东曹掾,同乡顾荣为主簿。齐王嚣张,气焰方炽,听不得良言诤劝。天下你抢我夺,正未有穷时。既入其中,何得脱身?有去无回,人头落地——这世道是越来越不好走了。不久,贺循即辞官还乡,走的时候,张翰送了一程。他也动了心,觉得京中也没多大意思,风尘碌碌,何必恋恋不舍呢? 洛阳城里,秋风渐起。走了贺循,又少了一个说话的人。只有顾荣,声气相通,却也难得长谈。到处都是耳目,只能道路以目。不来洛阳,不识天下;到了洛阳,才知独木桥上插尖刀,不是人人都能走得通的。 夜色如晦,只剩一弯眉月,倒挂城西。张翰敲响了顾荣的院门,烛光无力,晃晃悠悠。长夜如雾,穿不透亮光。两人相对如梦,只有长叹。 “来时兴冲冲,此时却让人忧心忡忡。君家是望族,天下名士,无有退身之所。我是山林之人,终当归去。” “季鹰兄也要走吗?”顾荣在琴上拨了一下,抬头看着张翰。 “天下纷纷,祸难未已,还是及早避身为好。”张翰也拨了一下琴弦,“只要有一张琴,何必千里辞亲,为一名爵呢?” “我欲与君共吟采薇,效范蠡泛舟太湖,只是……” “吴中莼菜正美,鲈鱼正肥,已是几回入梦了。今我谱得一曲,为君弹之。” 小院之中,树影婆娑。烛光摇摇,琴声幽咽。张翰边弹边吟,如归故乡,如见亲人。 顾荣听罢,不由泪下。两人相约,归隐之日,竹篱茅舍,弹琴饮酒,当作赤松子游。张翰告辞时,一再说:我等你,我等你回来! 张翰回到吴郡,倒是真等了一阵顾荣。事后一想,方觉自己天真了。顾荣身负天下,估计也是身不由己。即使有退隐之意,怎奈世事相烦,哪得清净呢。人与人是不一样的, 就算有心,也未必同归——能者多劳嘛。 张翰倒是有访贺循之意,只是山林之人,懒散惯了,就一年一年拖过去了。 在乱世之中,顾荣居高位,历艰险,平叛乱,辅助司马睿立足建业,功业至伟。一路走来,机关重重,他总能化险为夷。然而,人寿几何,顾荣病逝了。 张翰听到顾荣去世的消息,若有所失。看来,顾荣是再也不能与他悠游山林了。顾荣在任上,他不去相烦;若是告老还乡,倒正可抚琴相对;如今,他走了,岂有不见最后一面之理?人归故土,山野也罢,庙廊也罢,都是一样的。 到了顾家,他直奔灵堂。灵座上放着一张琴,正是当日所弹。“秋风起兮木叶飞,吴江水兮鲈正肥。”可是,顾荣再也吃不到莼羹鲈脍了。人已作古,阴阳永隔,当日之言,风中飘散,一时之间,悲不自胜。张翰捧起琴,如见故人,他把琴放到矮几上,索性盘腿坐到灵座上,也不管顾家子弟疑惑地看着他。挥手一拨,琴弦悲切,往事如梦,声声痛彻。弹琴者,是我张翰张季鹰耶,抑或是你顾荣顾彦先?这曲子,你我都弹过。此时此刻,弹者为谁,听者为谁?数曲弹罢,不觉大恸,一手按住琴弦,喃喃自语道:“顾彦先啊顾彦先,你还能再听到这些曲子吗?”不由得长泪纵横。 张翰起身又看了一眼顾荣的灵位,转身即走,掩面而去。 灵堂上,顾家人面面相觑,伸出去的手又缩了回来。 张翰这一次打算去看贺循了。他怕再不去,或许会赶不上。正欲启程,听到了贺循出山的消息。 贺循是去接顾荣的位子的。张翰长叹一声:罢了。 他弹了一夜的琴,直弹到月落乌啼,藤枯树老。 10.结合小说情节,简析张翰这一人物形象。(4分) 11.赏析文中划横线的句子。(6分) 12.这篇小说取材于南朝刘义庆编写的《世说新语》,其中有关“张翰吊顾”是这样记载的: 张季鹰往哭之,不胜其恸,遂径上床,鼓琴作数曲,竟,抚琴曰:“顾彦先颇复赏此不?” 因又大恸,遂不执孝子手而出。(《世说新语·伤逝第十七》 试与文中划波浪线部分比较,说说你更喜欢哪一种写法,为什么?(4分) 13.简析小说以“抚琴”为题的理由。(6分)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40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8题。 与洪孝仪书 (清)戴名世 田有顿首:前日过扬州,至足下寓舍时,足下方注杜子美诗,尚未成,而先以所注二三卷示我。近日注杜诗者有二家,皆盛行于世:曰虞山钱氏,曰松陵朱氏。此两家不无互相牴牾,而自仆观之,支离、附会、牵强、穿凿之失,向来注杜诗者之所略同,而此两家亦或有所不免。今见此书,考据纂辑,既详且.确,甚善甚善! 顾仆尚有请于足下者:古人有言曰:“夏后氏之璜,不能无瑕;明月之珠,不能无颣。”夫瑕也颣也岂有损于玉与珠哉而或且曲为之说曰此非瑕也非颣也玉与珠之所以为美者正在是也!”于是乎玉与珠之真者,无以自见于世矣!今夫诗莫盛于唐,而唐诗莫盛于.杜,所谓“圣于诗”者,古今为子美一人而已!然而自古著述之家,毕一生之力,疲精敝神,书数十百卷,势不能尽无瑕焉,无颣焉。盖其气有时而盛衰,其思有时而枯润,锻炼结构,或有所未尽其力,则亦往往有瑕与颣之错.出于其间,而要皆无损于其全体之美。后之读之者,第得其意思之所在而已矣!乃.世之论杜诗者,慑于其久定之名,昧于“瑕瑜不相掩”之类,概而称之,而不敢有分别,且直指其瑕与颣,而以为美在是也。使读之者,或惟其瑕与纇之是学,其贻误来者,不更甚乎哉?昔者朱子谓“子美夔州以后之诗,颇不佳”,虽未必尽然,而大约数十百卷之书,岂能无瑕与颣之错出?苟能一一为抉摘,以明告后学,则古人之心安,而学之者不至于有所误。此固读书之法,不独注杜诗为然也。 仆往者尝欲取杜诗为之评点论次,抉摘其瑕颣,以.明告后学。非敢苛于论古人也,正所以爱古人也;爱古人,亦所以爱来者也!以终岁客游,未及卒业。而足下故工.于诗,往见足下辩论《风》《骚》别裁伪体,无所或爽。苟能于此书考据纂辑之外,更加以评点论次,务使瑕瑜不相掩,则子美之真者毕出,不致为过于推尊者所溷。足下倘有意乎?则仆也一二鄙陋之见,可以备商榷者,当俟面论焉。不宣。 1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毕一生之力,疲精敝神 敝:损害 B.则亦往往有瑕与颣之错出于其间 错:错误 C.而足下故工于诗 工:擅长 D.更加以评点论次 次:编次 15.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考据纂辑,既详且确 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 B.而唐诗莫盛于杜 师不必贤于弟子 C.乃世之论杜诗者 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 D.抉摘其瑕颣,以明告后学 亦以明死生之大 1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以钱注、朱注为例,指出世人注杜诗常患散乱没有条理、穿凿附会的毛病,为 下文赞美洪注的完善和提出建议作铺垫。 B.文章引用古言告诉人们,美玉、明珠也是有瑕疵的,但瑕疵无损其美,不必粉饰;作者 以此表明给杜诗作注要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 C.作者指出一些评论家被杜甫的诗名所震慑,不敢辨别区分其诗的优点、缺点,借瑕不掩 瑜的道理指瑕为美,其结果势必会误导后学者。 D.作者认为注杜诗一定要让其优点、缺点互不掩盖,并把杜诗的真相明白告诉后学者,这 体现了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也体现其对治学负责的良知。 17.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夫 瑕 也 颣 也 岂 有 损 于 玉 与 珠 哉 而 或 且 曲 为 之 说 曰 此 非 瑕 也非 颣 也 玉 与 珠 之 所 以 为 美 者 正 在 是 也 ! 18.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使读之者,或惟其瑕与纇之是学,其贻误来者,不更甚乎哉?(4分) (2)盖其气有时而盛衰,其思有时而枯润,锻炼结构,或有所未尽其力(4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9-20题。(8分) 马上① (宋)陆游 残年流转似萍根,马上伤春易断魂。烘暖花无经日蕊,涨深水过去年痕。 迷行每问樵夫路,投宿时敲竹寺门。不信太平元有象②,牛羊点点散烟村。 注:①此诗乾道八年春(1172年)作于梁山至邻山(今四川渠县)道中。②象,标志。 19.颔联写景,选取“花”“水”意象,抒发了诗人 之情。(2分) 20.尾联化用苏轼《山村五绝》(其一)的 “无象太平还有象,孤烟起处是人家”,请结合诗句, 从手法运用、思想内容角度分析两诗的异同点。(6分) (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1-22题。(6分) 材料一:子钓而不纲,戈不射宿。 (《论语·公冶长》) 材料二: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论语·颜渊》) 材料三: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①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庄子·养生主》)注:①缘督,循中,守中合道。 21.从材料一、二看,孔子的行为符合 这一为人处事哲学。(2分) 22.从材料三看,庄子的处事原则符合这一哲学吗?(4分) (四)古诗文默写。(6分) 2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 , 。“(《论语》) (2)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 。(苏轼《赤壁赋》)(3) ,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白居易《琵琶行》) (4)多情自古伤离别, !今宵酒醒何处? 。(柳永《雨霖铃》) (5)江畔何人初见月? ?人生代代无穷已,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四、作文(60分) 24.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2019年12月,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wenjuan.com),对1977名18-35周岁的青年进行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57.0%的受访青年坦言自己容易待在“舒适区”,不想跳出来;65.2%的受访青年坦言自己爱拖延,总想着“明天再行动”。 针对这种“容易待在‘舒适区’”现象,某论坛组织网民展开热烈讨论:有表示担忧的,有表示理解的,也有人认为不能妖魔化“容易待在‘舒适区’”现象。如果你也参加了这次讨论,你会怎样看待这种现象?请就此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