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珠海市2020届高三2月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及参考答案
来源:
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20-03-09 12:51
广东省珠海市2020届高三2月模拟考试 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如果将来历史学家书写历史,恐怕会将我们这几年描绘为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分水岭。”一位学者在谈到人类命运共同体时,认为这一理念有助于克服当前的逆全球化思潮,为人类走向未来注入新的强大能量,必将深刻影响整个世界。这一理念已经被写入联合国决议。而“一带一路”倡议、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开放中国”提供的国际公共产品,也正在全球掀起合作热潮。“中国方案”能在全球引发热烈回应,赢得越来越多的人心,正是因为迈向更高层次的“开放中国”,不仅会不断为各方搭乘中国发展的快车、便车创造条件,还将顺应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的内在要求,推动完善全球治理体系。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如同一个路标,为“分化的世界”指明正确的发展方向,因而拥有了巨大的感召力。
从现实潮流来看,世界各国人民的命运从未像今天这样紧紧相连。中国自贸区的税收优惠政策,会让智利的车厘子和墨西哥的牛油果更有价格竞争力;疾驰在亚欧大陆上的列车,则让中亚的面粉和波兰的苹果走上了沿线国家人民的餐桌……对此,一位外国元首直言,“从前,太平洋将我们分开;如今,太平洋将我们相连。”这样一席话,既道出了众多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心声,也点出了当今世界各国人民命运紧紧相连的现实。
中国历来讲求“天下一家”,主张民胞物与、协和万邦,致力于“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美好世界。这样一种天下观,内在的逻辑不是你输我赢、强权独霸,交往原则也不是尔虞我诈、以邻为壑,而求的是合作共赢,谋的是整体利益。在这个意义上,汲取中华传统文化中天下观思想精髓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无异于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一次思想革命,是对带有浓重强权色彩的弱肉强食、赢者通吃国际交往原则的超越,更是对旧有的丛林法则、零和博弈思维的抛弃,为完善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案。
今天,如何弥补全球的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治理赤字?体察大势、顺应潮流,唯有合作才能共赢,唯有变革才能创新。“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中国以加快自身开放推动全球共同开放,进一步丰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这是东方智慧对世界的贡献,也是中国作为一个大国的责任和担当。
(选自《推动新变革,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人民日报》2018年11月01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因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注入新的强大能量而被写入联合国决议。
B.顺应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的内在要求,使得“中国方案”在全球赢得人心。
C.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体现了中国对当下全球所面临的现实问题的积极纠偏。
D.现有的全球治理体系虽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无助于全球化时代当下社会的长远发展。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引出论题,接着分析原因和意义,最后指向怎样践行,将论证逐步推向深入。
B.文章分析了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国际交往上的意义,为全球治理体系提供了全新思路。
C.文章第三段采用例证法、引证法对当今世界紧密相连的现实进行了较为具体而深刻的论述,具有说服力。
D.命运共同体是一个现实性和人文性很强的理念。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则是论证命运共同体的终极目标。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某种智慧与理念如能为当下社会的未来发展指明进步方向,就会拥有强大的感召力。
B.命运共同体理念既直面国际强权物竞天择的竞争博弈,更致力于彼此间的合作共赢。
C.当今世界各国惟有顺应发展潮流,不断合作变革,才可能有效弥补全球和平发展赤字。
D.基于当今世界各国命运紧密相连的现实,中国提供的国际公共产品方引发合作热潮。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对于科幻电影来讲,杀青并不意味着能够松一口气,而是迎来了真正的生死挑战。因为后期制作往往更加复杂。《流浪地球》经历过两次超支,第一次是在地面部分拍摄完成后,已经没有太空戏份的拍摄资金。
第二次超支是特效制作部分,数字视效是中国电影被吐槽最多的领域之一。为了能够让观众满意,电影制作团队投入大量财力、人力。《流浪地球》在初剪时共有4000个视效镜头,最终留下来2200个左右,其中有50%是高难度的A级视效镜头。由四家国内视效公司在极限内完成了效果最好的工作,让人们得以见到这部电影如今的样貌。
“只要它能活下来,就会有更多的投资人有信心继续投资中国的科幻电影,只有这样我们才有机会。国内科幻电影目前还没有真正形成自己的体系,一整套的系统还都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当我们发现想去做一个东西的时候,中国制造能力非常强,但大量人才集中在工业级消费品上,没有人去做电影。你要想找到能做那个级别的道具的人几乎没有。我们所有道具都不是按照传统的方式。比如拍古装片,很容易做一个椅子、屏风,甚至搭一栋楼,但我们得换一个思路,不再是木工,必须去冲压、3D切割,才能做出各种金属的形态,必须拆解成一个个零件,拼装后才能构成场景。”本片导演郭帆说。
(摘自李行《<流浪地球>是怎么诞生的》,《中国新闻周刊》2019年2月14日)
材料二:
今年初,国产科幻电影收获票房和口碑的“双丰收”。有人说,这预示着中国科幻作品从杂志、图书走向了影视时代。从冷门题材到热搜话题,“硬核科幻”的崛起,激发了更多人对未来强烈的好奇心和想象力。
“中国现在最强的感觉是什么?是未来感。”荣获雨果奖的中国科幻作家刘慈欣,用“未来感”这个关键词来解释科幻文学的繁荣。他认为,科幻发展的每一步,并不仅仅是因为科幻本身,更是因为整个时代处于一个快速发展的状态,给科幻文学、科幻电影提供了肥沃土壤。中国科幻电影的壮丽航程,恰恰反映了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历程。
的确,看似异军突起,实则厚积薄发。科幻电影的未来感,恰恰是来自当下的现实感。以电影《流浪地球》为例,太空漫游、人工智能、外星家园……这些看似天马行空的设定,或多或少都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其源头活水。从1999年神舟一号无人飞船升空,到2003年神舟五号载人飞船首秀;从2007年嫦娥一号成功发射,到2019年嫦娥四号探测器着陆月球背面……中国在太空领域的里程碑式跨越,无疑是电影作品最有力、最深厚的时代背景。
人在通往未来的过程中拥有主观能动性,可以主动地寻找和制造未来感。在通往未来的列车上,每个人不仅仅是乘客。每天都在发生新的变化,每时每刻都能碰撞出思维火花,如此一来,更多的“未来感”就会层出不穷,最终聚变成惠及所有人的美好未来。
(摘自盛玉雷《寻找更多“未来感”》,《人民日报评论》2019年3月28日)
材料三:
(数据来源:艺恩电影智库2019年)
材料四:
卡梅隆从小就是科幻迷。早在他出生以前的二十世纪40年代,科幻文学理念就已经非常成熟--未来世界科技怎样突破、宇宙怎样变化、人类在未来如何生存,科幻文学都已有丰富的想象和描述。
卡梅隆认为,《流浪地球》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原作的想象力和剧本出色的改编。与《流浪地球》宣扬英雄主义不同的是,《阿丽塔》的女主人公阿丽塔,并不像超级英雄那样,把自己看作城市甚至全世界的救星。卡梅隆曾经与原著作者木城雪户讨论过阿丽塔。卡梅隆最初觉得阿丽塔像圣女贞德,但木城雪户说:“不,她是一个孤独的战士,也是一个敞开内心的人。”《阿丽塔》原著漫画正是托罗推荐给卡梅隆的。《阿丽塔》的漫画原名“铳梦”,也有“枪梦”的意思,然而原著和电影里都没有出现枪。“那么枪在哪?阿丽塔,她就是枪,或者扣动扳机的那个人。”卡梅隆对南方周末记者说,“这是这部电影的核心所在,关于一个人找到自己的声音,从而发现个人的力量与信心。”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尽管《流浪地球》取得了成功,但是国内科幻电影目前还没有真正形成自己的体系,一整套的系统还都没有完全建立起来。
B.国产科幻电影收获票房和口碑的“双丰收”,这预示着中国科幻作品从杂志、图书走向了影视时代和“硬核科幻”的崛起。
C.二十世纪40年代,有关未来世界科技怎样突破、宇宙怎样变化、人类在未来如何生存等科幻文学理念已非常成熟。
D.材料三柱状图显示,我国上映的科幻电影的数量与票房增长极不匹配,电影数量增长滞后,而电影票房上升的幅度大。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流浪地球》两次超支以及高难度的后期特效制作的过程,从一个侧面说明国内科幻电影的制作仍然是困难重重。
B.中国正处于一个快速发展的状态,给科幻电影提供了肥沃土壤。科幻电影的发展正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历程的反映。
C.中国科幻电影的未来感,恰恰是来自当下国家发展的现实感,人们在通往未来的过程中可以主动寻找和制造未来感。
D.材料四以《阿丽塔》为例,重在阐述卡梅隆关于科幻电影应表现“世界科技怎样突破,人类在未来如何生存”的观点。
6.你认为科幻电影《流浪地球》取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英 雄
立夏
一
他二十岁的时候,她正好十岁。
她坐在台下,晶亮的眸子映照出台上英武的他。
他是学校请来的英雄,笔挺的军装上一张黝黑却棱角分明的脸,因为激动透着健康的红晕。
他在台上大声地念着手中的演讲稿,只剩下三根手指的右手高高举起,如同一面灼目的旗帜。在一次实弹演习中,面对一枚“咝咝”作响的手榴弹,他毫不犹豫地拣起来扔向远方,挽救了被吓呆的战友。
她的眼中噙满了泪水,朦胧间台上的他是那么高大英俊,连他那浓重的乡音都充满了亲切的味道。
“他真是个英雄,我会一辈子记住他的”她在心里默默地想。
二
他三十岁的时候,她二十岁。
学校组织学生们去农村体验生活。
如果不是村干部郑重地向大家介绍他曾经是个英雄,她是一丁点儿也认不出他了。
埋头在田里劳作的他跟其他的农民已没什么两样,披着一件灰扑扑的褂子,失却了红晕的脸还是那么黑,却变得暗沉。村干部介绍的时候,他憨憨的笑着,脸上,怎么也找不到十年前年轻的影子。
他坐在田头抽着烟卷,好几次她都想走过去跟他说几句话。看着烟头一明一灭,她终于还是没过去。
她实在想不出该对他说些什么。
三
他四十岁的时候,她三十岁。
他在她所在的城市摆了个摊,卖鸡蛋煎饼。
五岁的女儿吵着要吃煎饼,她先认出了他的手,再抬头看他的脸,恍若隔世般,已然很陌生了。
女儿香甜地啃着煎饼,她的心却一直不能平静。她忍不住悄悄告诉女儿,卖煎饼的是一个英雄,女儿吵闹着,要去看英雄。
她带着女儿折回去,女儿仔细看着那只残缺的手,然后“哇”地一声大哭起来。她匆忙带着女儿离开。一边哄着女儿,一边回忆自己十岁的时候第一次看见这只手时的心情,一点都不觉得害怕,只有深深的敬意。
她还记起来当时听完报告回到家,小小的她弯曲起两根手指,模仿他举起三指的样子,想象着那种悲壮。
四
他五十岁的时候,她四十岁。
她在民政局混上了科长的位置,工作还算清闲,生活不好不坏。当他在她办公室外面探头探脑的时候,她根本就没认出他,原来他是来申请追加困难补助的。她给他倒了杯茶水,他受宠若惊地捧着,只会一迭声地说谢谢。她陪着他办完了所有手续,而他不知道为何受到如此礼遇,越发地惶恐不安,一个小时里说了不下五十声的谢谢。
望着他佝偻着背离开,她开始努力回想他年轻时的样子,却怎么也想不起来了。
“他真的曾经是个英雄吗?”问自己这个问题的时候,她觉得那么茫然。
五
她五十岁的时候,他已经不在了。
那天她在办公室喝着茶,翻着报纸,四十年前的他突然映入眼帘。犹如被雷击般,她手中的茶杯怦然落地。
他在回乡的公交车上遇到一伙劫匪,一车人只有他挺身而出,搏斗中,被刺数刀身亡。报道还提到,他的右手只有三根手指,年轻时他就曾因救人成为部队里的英雄典型。那张穿着军装的年轻的照片,据说是他唯一的一张相片。
一瞬间,泪水又模糊了她的眼睛,恍如四十年前,小小的她坐在台下仰望。
(选自《读者》2009年第10期,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语言意蕴丰富,颇具艺术表现力。文章开头“她”眼中噙满的“泪水”和结尾模糊了双眼的“泪水”背后承载的感情是不同的。
B.小说善于运用细节表现人物,如英雄残缺的“三根手指”。这既是主人公英勇无畏精神的体现,也是在不同阶段让“她”和读者认出了英雄本来身份的重要特征。
C.小说第四部分的细节描写,展现出英雄作为社会底层人物的谨小慎微。也告诉我们,英雄也是和我们平常人一样,有生活的艰难和困境,也是需要帮助和扶持的“弱者”。
D.全文结构紧凑,首尾呼应。开头写“她”被英雄事迹打动,充满崇敬,最后一段的回忆照应第一段情节,表现出“她”对英雄自始至终的崇拜与敬仰。
8.小说第三部分“女儿”的出场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小说的叙事在线索设置方面很有特色,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