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天一大联考2020届高三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20-02-23 10:08
天一大联考2020届高三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3题。
诗教是指通过诗教化民众的方法,在中国有着悠久的传统。在诸如“不学诗,无以言”“诗言志”“思无邪”等为人熟知的表述的促动下,诗歌的影响遍及从国家社稷、社会风尚到日常礼仪、个人修为的不同层面,使得诗歌在中国古代不仅仅是个人表情达意的方式,而且成为整个社会生活的重要部分,与政治、伦理、风俗、文化等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这体现的正是诗教的目的和功能:一些重要思想乃至制度理念被以诗歌的独特形式进行传布与渗透,用来规训人们的言行举止、引导社会文化的路向。
依照朱光潜的“诗教就是美育”这一说法,诗教显然是现代艺术、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林语堂所说:“中国的诗在中国代替了宗教的任务。”虽然他所讲的“中国的诗”是指古典诗歌,并且中国诗歌经过现代性的洗礼之后,仅有百年历史的现代诗歌被认为失去了古典诗歌的辉煌和魅力,但是诗歌本身仍然具有相当的感召力,对人类的精神生活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由此,处于现代境遇中的诗教,或者说在现代美育观念影响下的诗教,实际上包含两个问题向度:一是传统诗教的适应性,即传统诗教通过调整、转换,寻求合乎现代人生存状态、审美趣味和心理需求的路径;一是根据现代诗歌的特性,找到诗歌与社会文化的连接点,探索诗教的现代意义和方式。
现代美育倡导以情感为核心的观念,有助于引导诗教施行过程中凸显诗歌的抒情性本质。不过,不宜忽略诗歌所应具有的智性、理趣和思辫等其他特质;而回归诗歌本体,或许一定程度上能去除传统诗教过分教化之弊,但并非要将诗歌拉回到“内部”,切断其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在“故步自封”中慢慢失去活力、直至姜缩。
至于现代美育主张的“审美无功利”,要考虑到现代美育诞生的时代背景。当蔡元培提出“纯粹之美育”时,他期待的是以“无功利”之审美的“纯粹”性,消除当时“大多数之人皆汲汲于近功近利”的积患。同样,现代诗教也曾表达过强烈的“无功利”的诉求,不过一味追求诗歌“无功利”,会导致写作者狭隘地理解“诗性思维”的含义和价值,皮相地趋附海德格尔大力阐释的“诗意地栖居”。实际上,“诗性”是人类与自然万物建立联系的方式;“诗意地栖居”并不表明某种独善其身、超然于尘世之外的态度,它体现的是美与善的协调。朱光潜说:“善与美……它们的必有条件同是和谐与秩序。从伦理观点看,美是一种善;从美感观点看,善也是一种美。”这正是看似“无功利”的审美的辩证属性。当然,现代诗教已不可能像古代诗教那样,仅仅视以“仁”为内核、具有德性的君子为“完人”,而是对之倾注更丰厚内涵、更富于现时代特征。至少应该在马克思预期的“人的解放”的意义上理解现代社会的“完人”,即一种具有“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的生产能力成为从属于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的人格形象。
在社会文化日渐多元化的当下,倘若不是孤立、抽象、静态地领悟诞生于上世纪初的现代美育所关涉的美、审美、美感等命题,它的某些观念对诗教的拓展仍然具有启示价值。未来诗教关于诗歌的界说中,诗歌之美不再是单一的,而是立体的,不只提供赏鉴、实现“净化”,更具有海德格尔所说的超越性的“拯救的力量”,不仅能够弥合“人心”,而且将重塑人在技术时代的命运和位置。
(摘编自张桃洲《现代美育,诗教何为》)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中国古代,诗歌因能传布重要思想和制度理念,故其影响遍及社会各层面。
B.现代诗歌仅仅有百年历史,缺少古典诗歌那样的魅力,难以影响人们生活。
C.现代诗教应在诗歌与社会文化之间构建良性的互动关系,保持诗歌的活力。
D.传统诗教非常重视通过诗歌养成完美人格,这与现代诗教的理念完全不同。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首先提出诗教这一概念及诗教的目的和功能,为整篇文章的论证奠定基础。
B.文章第二段借用林语堂的话衔接文意,引出对处于现代境遇中的诗教的论述。
C.文章第四段引用蔡元培和朱光潜的话,清晰地论证了现代美育与现代诗教的育人目标。
D.文章末段把论证背景拉回到当下,概括地回答了“现代美育,诗教何为”的问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进人现代以后,中国诗歌出现了很大变化,诗教在现代美育观念影响下,从传统向现代转变,体现了适应性。
B.对现代美育所倡导的“审美无功利”的理解,要考虑到现代美育诞生的时代背景,有以此消除当时社会某些弊端的意愿。
C.错误地理解现代诗教“无功利”诉求,与肤浅地理解海德格尔阐释的“诗意地栖居”一样,没有体现出美与善的协调。
D.现代美育对诗教仍有启示价值,未来诗教要提供赏鉴,弥合“人心”,并借此重塑人在技术时代的命运和位置。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一6题。
材料一:
30年前,位于黄河几字弯南岸的中国第七大沙漠库布其,面积1.86万余平方公里的庞大身躯像一条黄色巨龙横卧在鄂尔多斯高原北部。其腹地寸草不生,被喻为生命禁区。如今,这里综合治理区面积达910万亩,植被覆盖率由30年前的3%提高到了53%,生物多样性明显恢复。早在1988年,这里的亿利资源集团就开展了防治荒漠化的工作。他们首先在当地沙漠种满了特殊的植物,这些植物能够固定流沙,减少对农田庄稼的伤害。其次还充分利用了当地的太阳能资源,推进太阳能发电项目,用板上发电、板间种草、板下养羊的模式,创造了资源,也改善了环境。现在,围绕治沙,他们发展了更多产业。从整个鄂尔多斯市来说,治沙过程中,开始施行“五荒到户,谁造谁有、长期不变、允许继承”的政策,引导个人和企业参与治沙。进入新世纪,又出台了禁休轮牧等奖补机制。特别是在政府引导下,以技术为核心,从沙漠里掘金”,创建生态修复、生态牧业、生态健康、生态旅游、生态光伏、生态工业六位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生态产业体系,企业效益越来越好,又以产业发展反哺治沙。农牧民也以市场化的方式参与到经管活动中,拥有了“沙地业主、产业股东、旅游小老板、产业工人、生态工人等新身份,每种新身份都能带来不菲的收入。沙漠也是一种资源,现在这里年生产人造板2.6万立方米,生物质发电3.1亿千瓦时,杳仁露、海红酒、沙棘等饮品3.5万吨,有效解决了生态治理的可持续性冋题。
(摘编自马爱平《库布其:用三十年书写“绿进沙退”大漠传奇》)


材料三:
70年来,中国的荒漠化治理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2019年2月,美国国家航天局研究结果表明,全球从2000年到2017年新增的绿化面积中,约1/4来自中国,中国贡献比例居全球首位。中国率先在世界范围内实现了土地退化“零增长”,荒漠化土地和沙化土地面积“双减少”。
1954年,我国第一个沙漠科学研究站在宁夏中卫建立,麦草方格治沙技术被首次提出,被世界赞誉为“中国魔方”。麦草方格成为了全球最便捷、环保、低廉的固沙模式。目前,在中卫市北部168万亩的沙区,已治理利用的面积有147万亩。在机械化治沙方面,很多地区也做出了积极探索实践。甘肃建投自主研发制造的世界首台“多功能立体固沙车”,铺设草方格的速度是人工的50倍,从根本上解决沙漠化速度快于人工治沙速度的难题。
在库布其沙漠,亿利资源集团把治沙技术总结为“四大技术”和“四小技术”。他们还尝试新的作法,为低覆盖度治沙理论的进一步实践搭建起了更为广阔的平台。传统观念认为,植被覆盖度高,治沙效果就好。但是即便在干旱区,依然有天然稀疏林,密度一般低于每公顷800株,覆盖度低于30%,而这是经过长期自然选择延续下来的,是水分供求关系适应干旱、半干旱区的水分状况使然。低覆盖度治沙理论认为,当地呈带状栽植的固沙林覆盖度仅为20%-30%,也能在防风固沙方面产生良好的生态效益。这一理论既能够充分发挥乔、灌、草各自特性,又能形成复合的、生态作用互补的、接近自然地带性植被的修复技术。
(摘编自白佳丽《治沙专家:多元推动我国防沙治沙》等)
4.下列有关治沙举措,不能体现“沙漠也是一种资源”理念的一项是(3分)
A.利用沙生植物制造海红酒、沙棘等饮品。
B.利用沙漠日照,推进太阳能发电项目。
C.发展沙漠生态旅游业。
D.治理初期,政府投人资金植树种草。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库布其沙摸治理情况来看,绿起来与富起来紧密结合,生态治理要和企业发展相结合,治沙才会有持久动力。
B.我国沙漠治理行业市场规模不断扩大,2018年突破600亿关口,预计2019年同比增长会更快,规模远超800亿。
C.经过70年的努力,我国沙漠治理成绩显著,有效遏制了荒漠化和沙化扩展趋势,取得了“绿进沙退”的重大成就。
D.低覆盖度治沙理论颠覆了植被覆盖度高、治沙效果就好的传统观念,充分体现了尊重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理念。
6.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我国取得治沙成就的原因。(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一9题。
人世间(节选)
梁晓声
马赛的夏季气候宜人。
下午四点多钟时,夕阳高悬在老港口的上方,余晖洒满码头,湛蓝的海水变成了槟榔红,被凉爽的海风吹抚起红鲤鱼鳞片似的波纹。
老人们照例在广场上散步,有互相牵手的老夫妇,也有牵着大狗小狗踽踽独行的老人。卡努比埃尔大街上,三三两两的游人持着相机或画夹信步走来。当地的老人们是他们乐见的一道风景,老人们同样乐得看到来自国内外的游人。夕阳即将没入海中,海里仍有恋水的泳者。躺在沙滩上的泳者仍不愿离去,为的是再多享受一会儿。
周蓉从车站宽阔的大理石台阶上缓缓走下。
她的头发中有了不少白发,显然超过了她的实际年龄。容颜、体形却并没有发生多大改变,胖瘦适中。长年辛劳,促使她善于调节压力,防止压垮了身体。她的脸庞依然动人,只不过一笑起来眼角就显出鱼尾纹。她很少笑,因为值得高兴的事情还是太少。那样一张脸与头顶隐隐的白发搭配在一起不大协调,女儿曾劝她染发,她也曾动过染发之念,但知道自己属于过敏体质,未敢轻举妄动。
玥玥说法国的染发剂很高级,不会让皮肤过敏,当然得请专业技师操作。
玥玥说服她并陪去了一次,她一听价格转身便走。她觉得太贵了,绝对不能接受。但她没说价格问题。
玥玥哭了,对她说:“对不起妈妈,太对不起你了,都是我不好,把妈妈拖累到了这种地步!”
当时,母女二人住在离巴黎不远的小城鲁昂,周蓉在那里一家最大的瓷器店做推梢员。很快脱颖而出。除了她的英法两种语言水平和知识分子气质,还因为她来自瓷器的故乡中国,颇能讲出一套鉴赏瓷器的知识。其实,那些来自鲁昂市周边小镇和乡下的女推梢员,对她相当排斥,但她的业绩受到老板的公开肯定,而她的亲和力也成功地团结了她们。她们后来赞叹说,如果只听声不见人,外国游客会误以为她是法语广播员转行,而她们自己只不过是普通法国人了!
后来她们来到马赛。她应聘到一家国际旅游公司做导游。公司原本安排她在亚洲区。她坚持做欧洲区导游。强烈的自尊心,让她太怕见到国内的熟人了。
公司主管问她,做亚洲区导游,经常接待自己的同胞,有什么不好呢?
她只得撒谎,说要求做欧洲区导游主要是为了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同时学习德语和其他欧洲语言。
主管说:“您的想法值得尊重,但您更应该尊重公司的想法。”
结果,她还是被分在了亚洲区。
那一夜,她重重顾虑,彻夜难眠。
第二天,她将自己在法国出版的两部书送给了主管。这两部书销量都不大,一部名为《庄子和他的言行》,另一部是《老子和孔子有什么不同》,都属于中国古代哲学的通俗读物。所得稿费,全用来供女儿上学了。
玥玥虽然心气很高,却未能考入巴黎大学,进了一所高等专科学校工商管理专业,学费比普通大学少不了多少。好在玥玥懂事了,体恤母亲的不易,不但节俭,还经常打工。即便如此,那四年里,周蓉至少身兼两份工作。
公司主管翻看了一下书,见都有她的法语签名,难以相信地问道:“您写的?”
周蓉.点头说:“是的。我还准备写第三部书,一部向中国介绍法国及邻国风情风光的书,所以……”
“但这与您坚持要做欧洲区的导游有什么直接关系呢?”对方打断了她的话。
“如果您是一位经常旅游的人,那么您一定很想知道,一个您所去的国家与哪些国家毗邻?以便预先做出更系统的旅游计划。我无法离开法国,所以只能通过与欧洲游客的接触,间接了解一些法国郁国的旅游资源……”
那时,连她都几乎对自己的谎话深信不疑了。
“您等一会儿。”主管说,注视着她思付片刻,拿着她的书走开了。
十几分钟后,主管回到了她面前:“您的要求可以实现了。”
他又说:“我的上司也希望获得您的签名书。”
她说:“会的,我很荣幸。”
他说:“他让我转告您,即使您并没写出计划中的第三本书,他也不会认为您欺骗了我们。”
“请替我谢谢他,他真是个好人。”她的内心充满感激。
周蓉刚刚送走了一批欧洲游客。
她在马赛那家旅游公司带团的次数最多,加起来的时间也最长。她是全公司导游中学历最高的,每一批旅游者离开之前,都会给予她这位曾经的中国副教授导游员高度评价。即便在异国他乡,在为生存四处奔波、生活状态极不稳定的情况下,她也表现出了优秀的素质。她聊以自慰的是,自己在法国从未让周家丢人,也从未让祖国蒙羞。
列车开走后,周蓉在车站的长途电话室与蔡晓光通电话。尽管没说几句话就挂断了,却并未影响她的好心情。她只是有点儿遗憾,因为自己居然忘了告诉蔡晓光最重要的话——她不久就可以回国了!
(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篇描写马赛优美的自然风光与和谐的人文场景,为全文营造了温馨的氛围,同时,又使周蓉从事旅游业这一内容的出现显得不突兀。
B.周蓉不是一个只会读书的知识分子,她曾做过中国大学的副教授,有着良好的气质与修养,这种素质使她能融入社会甚至商业活动中。
C.周蓉送给主管《庄子和他的言行》和《老子和孔子有什么不同》两部书,一是为了宣传中华文化,再就是希望以才能打动领导。
D.文章写了周蓉的国外生活,表现了普通人的奋斗、担当精神以及融入血液、不会割舍的家国情怀,是中国优秀知识分子的一个缩影。
8.请以周蓉这一形象为例,分析小说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6分)
9.小说里大量情节是以插叙形式表现出来的,这有什么作用?清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