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山西省阳泉市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20-02-16 10:04
山西省阳泉市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指出:“应对共同挑战、迈向美好未来,既需要经济科技力量,也需要文化文明力量。”中华文明作为亚洲文明、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而且在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中丰富发展,历久弥新。其中,以“和合”为思想内核的“和平安宁”“协和万邦”“天人合一”“合力合作”等理念是文明对话乃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智慧,对于解决冲突,推动世界不同文明多元共存、寻求共识,建立和维护正常的国际秩序,进而维护世界持久和平,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在多个国际场合向世界阐释中华“和合”文化。他说:“计利当计天下利。世界大同,和合共生,这些都是中国几千年文明一直秉持的理念。”他还指出:“中华民族历来是爱好和平的民族。中华文化崇尚和谐,中国‘和’文化源远流长,蕴涵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的今天,和合显示出交融互动、有容乃大的气质,成为人类文明对话的牢固人文纽带。
在全球化语境下,“和合”体现在国与国的交往中,就是要和平相处,共谋发展。孔子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在孔子看来,齐桓公多次会盟诸侯,是以“仁”而不是以武力来联合众力,这才是治国之道。中国始终是维护世界和平与亚洲地区稳定的中坚力量,在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特别是在相互尊重、平等互利、互不干涉内政的原则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建立和发展友好合作关系。
“和合”是中华文明对外友善、友好交往的原则,与以武力征伐、对外扩张侵略获取自身利益的霸权主义行径和观念形成鲜明的对照。最近,美国国务院政策规划事务主任基伦·斯金纳谈及中美竞争与冷战时期美苏对抗的差异时声称:“这是一场与一种完全不同的文明和不同的意识形态的斗争,这是美国以前从未经历过的。”显而易见,这是亨廷顿“文明冲突论”的翻版,其目的在于为破坏世界贸易规则和秩序的肆意妄为行径披上一层新的遮羞布。在由美国挑起并升级的中美贸易摩擦中,自由贸易理念已被撕得粉碎,贸易摩擦背后是美国的“文化霸凌”和“美国中心论”,美国的极端国家利己主义由此暴露无遗。中国人民自古以来就追求天下和平、同各国人民友好相处,历史上所遭受的战乱和贫穷更让当代国人深感和平的珍贵以及发展的迫切。
世界文明多姿多彩,这种多样性和差异性不是导致冲突的原因,而是文明之间相互借鉴的前提。不同文明只有在交流互鉴中取长补短,方能实现文明间和谐相处。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各国都应该担当起自己的责任,放眼全球发展,进一步扩展合作格局,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和合”理念正为世界文明发展贡献着中国智慧,它为人类文明对话所开出的文化妙方,将推动实现世界的持久和平和人类的繁荣进步。
(摘编自陈欣雨《和合:人类文明对话的人文纽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为中华文明的思想内核,“和合”文化是中华民族积淀的最深沉的精神追求。
B.本国优先、合作共赢、多元并存、和平共处等理念符合中华文明的“和合”文化。
C.美国关于中美竞争是“不同文明”的斗争的论调旨在破坏世界贸易的规则和秩序。
D.世界文明各不相同,具有多样性和差异性的特点,这是不同文明相互借鉴的前提。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提出观点,展开分析,论证中华“和合”理念的现实意义,构成总分结构。
B.文章引用孔子的话,阐明了国家间交往应建立一种和谐友好、共谋发展的关系。
C.文章运用对比论证,把中国“和合”文化理念与美国霸权主义观念进行了对照。
D.作者写作本文,与在全球化背景下美国重弹亨廷顿“文明冲突论”的老调有关。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要应对当今全球面临的严峻挑战,必须大力发展经济科技力量,但也离不开文化文明力量,两者缺一不可。
B.“美国中心论”是一种极端国家利己主义,违背了世界自由贸易理念,还可能打破世界秩序,甚至引发战争。
C.“和合”是人类文明对话的文化妙方,不同文明只有相互尊重包容,取长补短,才能消除分歧和差异,共谋发展。
D.中国政府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设想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正是中华“和合”文化的伟大实践。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三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4~6题。
材料一:
记者:我们为什么要带孩子参观博物馆?
姜松:首先,让孩子们理顺人类的文明史、艺术史发展进程,什么物件在重要的历史时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知道什么是美,如何审美。了解自然世界的历史和自然界在演变过程中发生的大事。学习人类的科学、技术进步等等。其次,培养视觉认识能力。在博物馆里接触很多与艺术相关的展品,进而分析美的构成,品味风格的演进,提高审美水平。面对能打动人的艺术品,小孩子发自内心地去赞美,会对他未来的生活、他的完美人格的形成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徜徉在博物馆中,孩子们会不自觉地放慢脚步,学会安静地、耐心地观察事物,这样就会多几分从容,少些许浮躁,对孩子们性格的形成产生一定的影响。另外,对于稍微大一点的孩子,我们会安排现场互动节目和情景对话,让他们谈自己的观感,在开发、引导中提高认知水平。我觉得博物馆最有趣的事,就是把历史背景连成一条线,就是在策展,让你更多的去用你自己的想法把博物馆不同的展品连在一起,所以针对高中年龄的孩子们,培养他们的策展能力,就成为博物馆教育的一项内容。
        (摘编自央广网《我们为什么一定要带孩子看博物馆》 2018年2月1日 )
材料二:
2010-2018年我国博物馆数量(个)

2010-2018年我国博物馆观众人数(亿人次)

                                                            (摘编自国家文物局)
材料三:
截至2018年,全国博物馆总数已达5136家,去年全国博物馆举办各类展览超过2万个,达11亿人次走进博物馆,其中“90后”占比43.2%,“95后”占比24.9%。不过现实当中,有些不文明的行为让博物馆“很受伤”,比如乱丢垃圾、踩踏草坪、在博物馆吃东西、随意触摸展品现象。还有少数家长在参观过程中放纵孩子随意嬉闹、破坏展品,甚至还有个别参观者乱吐口香糖。这些行为,与自我陶冶、共建参观文明的精神格格不入。
博物馆不仅是保存民族文化遗产、了解历史文化的神圣殿堂,也是传递文明记忆、呈现文明魅力的全息视窗。博物馆无论大小,都要求前来参观的游客进馆后保持安静、做到文明,这不仅是为了不影响他人,更重要的是,面对先人留下的文明成果,需要保持足够的尊崇与敬畏。首先家长和老师要提前做好相关知识的辅导,让孩子们充分认识到“博物馆里珍藏着太多人类文明的结晶,需要我们宁心静气地去倾听和感受”,进而对那些历史和文物产生敬畏之心,自觉约束自己的言行。当然,家长和老师更要为孩子们做好文明参观的表率,并在参观的过程中,不断对孩子的失范行为进行批评和纠偏。其次,对博物馆来说,一方面要深入做好宣传工作,突出博物馆庄严性;另一方面有必要增加一些惩罚性措施,如设置“黑名单”,将不文明参观者纳入信用惩戒,借助网络曝光等等。
(摘编自泉州文明网《参观博物馆文明是“底色”》2019年8月1日)
材料四:
博物馆在宣传方面做了不少工作,比如在各个显眼的地方张贴有文明标语、在馆内每个展厅内安排有文明劝导秩序员、保洁员,但不文明现象仍然未能断绝。针对屡禁不止的乱象,博物馆还可以从哪些方面更好地引导观众文明参观呢?
首先,开发更易于观众接受的引导方式。深入了解观众需求,在解决休息设施、安保等常规问题的基础上,针对不同观众的年龄、性别、兴趣偏好等不同特性,结合本馆定位和藏品特色,利用科技、艺术等多种元素,开发更易于观众接受的引导方式。当前,多数观众知道要在展厅内保持安静,但并未意识到在非展厅的开放区也应举止文明。博物馆是否可以通过提示和艺术性引导培养文明参观习惯呢?除了日常观众参观行为的规范,观众有序离馆也是文明参观的一部分。闭馆前十分钟,博物馆一般会用轻音乐加广播提醒观众离馆。但由于多种原因,有些观众不能很好地配合离馆工作,造成博物馆与观众之间不必要的冲突。为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博物馆需要提前说明离馆时间和要求,进行文明规劝。另一方面,观众要主动配合博物馆的工作,合理规划参观时间和行程。这些都属于文明参观引导工作的完善。
除了做好本馆基础服务外,博物馆还可以联合学校、家庭、艺术教育机构、媒体等社会力量,加强对文明参观的宣传普及。相信会有更多博物馆在此方面做出积极尝试,当然也需要观众配合,共同维护观展文明。
         (摘编自弘博网《面对不文明行为,博物馆有何妙招?》 2019年8月1日 )
4. 下列不属于关于博物馆作用和意义的一项是(3分)
A.博物馆里珍藏着太多人类文明的结晶,我们宁心静气地去倾听和感受,对那些历史和文物要有敬仰之心。
B.让人们理顺人类的文明史、艺术史的发展进程,了解在重要的历史时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的物件,学习人类的科学、技术进步等。
C.把历史背景连成一条线,让人们更多的去用自己的想法把博物馆不同的展品连在一起,培养人们的策展能力。
D.学生到博物馆参观,可以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认识能力和认知水平,还可以影响性格的形成。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博物馆的修建和观众数量来看,博物馆实现了从文明的收藏者、保管者,到文明的守护者、传播者的“华丽转身”。
B.参观者参观博物馆时的不文明行为让博物馆“很受伤”,主要是博物馆没有做好文明参观的宣传工作。
C.从全国修建博物馆的数量和博物馆举办各类展览活动的次数来看,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人们对历史、艺术、文化等的重视。
D.博物馆保存着民族文化和历史文化遗产,是神圣的殿堂,同时传递文明记忆,呈现文明魅力,参观者应做到文明参观。
6.根据材料提供的内容,说说怎么做才能更好地做到文明参观博物馆。(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三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7~9题。
邻居们
老 舍
明先生对不识字的太太放纵儿女,和邻居吵闹,辞退仆人这些事,给她一些自由,以为是为明家露脸。明先生的头抬得很高。他有在洋人那里赚钱的职业,他求不着别人,所以用不着客气。他永远不看书,因为书籍不能供给他什么。可是,他究竟还有点不满意。他清清楚楚的看见自己身里有个黑点,象水晶里包着的一个小物件。可是他没法去掉它,它长在他的心里。
邻居是对儿姓杨的小夫妇,明先生看不起他们,总以为教书的人是穷酸,没出息的。尤其叫他恨恶杨先生的是杨太太很好看。他看不起教书的,可是女教书的——设若长得够样儿——多少得另眼看待一点。杨穷酸居然有这够样的太太,比起他自己的要好上十几倍,他不能不恨。
明先生的小孩偷了杨家的葡萄。界墙很矮,孩子们不断的过去偷花草。对此,杨先生始终不愿说什么,他似乎想到明家夫妇要是受过教育,自然会自动过来道歉,可明家始终没来。杨太太决定找明太太去。
杨太太很客气:“明太太吧?我姓杨。”
明太太准知道杨太太是干什么来的,而且从心里头厌恶她:“啊,我早知道。”
杨太太所受的教育使她红了脸,而想不出再说什么。可是她必须说点什么。“没什么,小孩们,没多大关系,拿了点葡萄。”
“是吗?”明太太的音调是音乐的:“小孩们都爱葡萄,好玩。我并不许他们吃,拿着玩。”
“我们的葡萄,”杨太太的脸渐渐白起来,“不容易,三年才结果!”
“我说的也是你们的葡萄呀,酸的;我只许他们拿着玩。你们的葡萄泄气,才结那么一点!”
“小孩呀,”杨太太想起教育的理论,“都淘气。不过,杨先生和我都爱花草。”
“明先生和我也爱花草。”
“假如你们的花草被别人家的孩子偷去呢?”
“谁敢呢?”
  “你们的孩子偷了别人家的呢?”
  “偷了你们的,是不是?你们顶好搬家呀,别在这儿住哇。我们的孩子就是爱拿葡萄玩。”
杨太太没法再说什么了,嘴唇哆嗦着回了家。作为最新式中国人的杨先生不便于当面交涉,客客气气的写封信吧,只求明先生嘱咐孩子们不要再来糟蹋花草。
信是杨家仆人送过去的,被明太太窝回去了。
下午,老妈子拿进一封信来。杨先生接过一看,门牌写对了,可是给明先生的。他忽然想到扣下这封信,可是马上觉得那不是好人应干的事。告诉老妈子把信送到邻家去。
“拿回去吧,我们不看这个!”
“给明先生的!”老妈子说。
“是呀,我们先生没那么大工夫看你们的信!”
“是送错了的,不是我们的!”
“送错了的?”明太太翻了翻眼,马上有了主意:“叫你们先生给收着吧。当是我看不出来呢,不用打算诈我!”拍的一声,门关上了。
怎么处置这封信呢?私藏别人的信件?拆开看看?是不光明的。想来想去,杨先生决定给外加一个信封,改上门牌号数,扔在邮筒里。第二天早晨,夫妇忙着去上学,忘了那封信。
下学回来,刚要吃饭,听见明家闹起来了。饭后,杨家的老妈子知道了消息:明先生打太太是为一封信,要紧的信。杨先生想必定就是他所存着的那封信了。既是要紧的信,为什么不挂号,而且马马虎虎写错了门牌呢?混蛋应受惩罚。他想起那些葡萄来……第二天早晨把那封送错的信和劝告明家管束孩子的信一齐发了,他不希望明先生悔过,只教明混蛋看看读书人是怎样的客气与和蔼,是君子就够了。
明先生见着了写信的人,知道了信的内容:他和一个朋友借着外国人的光儿私运了一些货物,被那个洋人晓得了。所以他担心,命令太太去索要那封信。明太太宁肯挨打也不肯去,这太难堪了,就诬说杨家不给。明先生的气不打一处来,就凭个穷酸教书的敢跟我斗气。哼!他向孩子们发了命令。
邮差下午四点多送来了信。明先生看完,心中说不出是难受还是痛快。痛快的是,他看明白了那封写错了门牌的信,杨先生没有拆开;难过的是另一封,使他更讨厌那个穷酸,他觉得只有穷酸才能那样客气,客气得讨厌。
路上,杨先生满心痛快:既然把那封信送回了原主,而且客气的劝告了邻居,这必能感动了明先生。
一进家门,他楞了,院中的花草好似垃圾箱忽然疯了,一院子满是破烂儿。他知道这是谁作的。怎么办呢?他想要冷静的找主意,可冷静不了,他的那点野蛮的血沸腾起来。扯下衣服,捡起两三块半大的砖头,隔着墙向明家的窗子扔了去。听着玻璃的碎裂,他心里痛快。他似乎忽然由文明人变成野蛮人,觉出自己的力量与胆气,象赤裸裸的洗澡时那样舒服,无拘无束的领略着一点新的生活味道。他等着明先生来找他打架。
明先生不想过来,因为他觉得杨先生不那么讨厌了。看着破碎玻璃,虽不高兴,可也不十分不舒服。他开始想到嘱告孩子们不要再去偷花。可一想起杨太太,又不能不恨杨先生;可是恨与讨厌,他现在觉出来,是不十分相同的。“恨”有那么一点佩服的气味在里头。
第二天是星期日,杨先生在院中收拾花草,明先生在屋里修补窗户。世界上仿佛很平安,人类似乎有了相互的了解。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葡萄事件”和“信件事件”在因果上不关联,但带动了两家人情绪的发展,人物个性得到充分展现,构成颇具喜剧色彩的情节。
B. 明先生认为杨先生穷酸,杨先生认为明先生混蛋,他们各自猜测着对方,自觉优越,作者从有限视角来叙述,让读者觉得分外可笑,同时也很可悲。
C. 小说通过心理、神态、语言、动作等描写,塑造了明太太自私、霸道、蛮不讲理、嫉妒心强而又自作聪明,市侩兼泼妇的形象。
D. 小人物、小事件、小篇幅,合乎老舍短篇小说“集中”“紧凑”的要求,最精巧的是人与事的配合,时合时分地推动着小说的发展。
8. 杨先生在“葡萄”和“信件”两件事中发生了心理变化,请据此分析其形象特征。(6分)
9. 老舍是文化型的伟大的小说家,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表现北京的市民社会,小说情节出人意料,结尾耐人寻味。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小说的主旨。(6分)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