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河北省保定市2019-2020学年上学期高一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20-02-10 16:46
河北省保定市2019-2020学年上学期高一期末考试  语文试卷
一、基础选择(本题共9题,每小题2分,共18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粗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弄(lòng)堂  蜕(tuì)变   喋(dié)血    病入膏肓(hung)
B.敛裾(j)     变徵(hu)    袅(nio)娜    安步当(dng)车
C.搽(chá)粉   啁(zhu)啾   攒(zn)射     博闻强识(shí)
D.颀(xn)长    作揖(y)     殷(yn)红     殒(yn)身不恤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识记并辨析现代汉语中常见汉字的读音的能力。解答本题时,要结合平时所积累字音知识及相关技巧进行辨析,尤其是对多音字的辨析,要结合词义、词性进行。
【解答】A.正确;
B.“变徵”中的“徵”应读作“zh”,“安步当车”中的“当”应读作“dàng”;
C.“攒射”中的“攒”应读作“cuán”,“博闻强识”中的“识”应读作“zhì”;
D.“颀长”中的“颀”应读作“qí”,“殷红”中的“殷”应读作“yn”。
故选:A。
【点评】字音易读错的情况
(1)形声字的误读,如“酵母”的“酵”读“jiào”不读“xiào”,“恪守”的恪读“kè”不读“gè”,“缕”读“l”而不读“lu”,“咯血”的“咯”读“k”,不读“kè”等。
(2)形近字的误读。如“饮鸩止渴”的“鸩”与“鸠占鹊巢”的“鸠”,前者读“zhèn”,后者读“ji”,两者容易混淆。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撰写    租赁    九宵    谈笑风声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B.修葺    福址    噩梦    义愤填鹰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C.菲薄    叱咤    浸渍    蓊蓊郁郁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D.婆挲    玉玦    笙萧    目眦尽裂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分析】本题考查识记并辨析现代汉语常用汉字正确书写的能力。解答本题,要结合平时积累以及词语的意思逐项进行辨析,注意细节。
【解答】A.“九宵”中的“宵”应改为“霄”。“谈笑风声”中的“声”应改为“生”;
B.“福址”中的“址”应改为“祉”。“义愤填鹰”中的“鹰”应改为“膺”;
C.正确。
D.“婆挲”中的“挲”应改为“娑”。“笙萧”中的“萧”应改为“箫”。
故选:C。
3.下列句子所使用的手法及其表达效果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描写月下荷花,连用了两个拟人,赋予荷花以生命和感情,激发了人们丰富的想象。
B.“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写作者想象着自己立于长天秋水的大自然里,同时也将读者带进了一个高远的深秋意境中。
C.“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运用了比喻手法,“交给我带去,有什么三差二错,我还能回家乡吗?”运用了反问手法。
D.《故都的秋》中写牵牛花“蓝色、白色最佳,紫黑次之,淡红最下”,从视觉效果上突出北国秋的特点,恰当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故选:B。
4.下列各句中加粗字词解释有误的项是(  )
A.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愆:拖延
B.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微:假如没有
C.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相:帮助
D.再拜奉大将军足下            再拜:第二次拜
【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义项。
【解答】A.正确。
B.正确。
C.正确。
D.再拜:拜了两次,表示尊敬。句意为:恭敬地奉交给大将军您。
故选:D。
【点评】推断文言实词的方法:(1)记忆解词法。识记是理解的基础,课本出现的常用文言文实词的基本词义一定要牢记,在考试过程中才能将知识迁移,转化为能力。(2)语境解词法。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词的多个义项只有在语境中才能得到过滤,没有语境,有时便无法分析词的含义。推断词语含义,要结合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有时甚至要通观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言环境。
5.下列各组加粗字词词类活用现象归类相同的一组是(  )
沛公欲王关中     道芷阳间行     朝济而夕设版焉     且贰于楚也    皆白衣冠以送之    舞幽壑之潜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A. B. C. D.
【分析】此题考查古代汉语中词类活用的现象。最直接的办法是,记住课本学过的活用的词语。如果遇到陌生的词语,就要对句子进行语法分析,看这个词的位置需要什么词性,由此判断活用种类。最后通过翻译来验证判断。
【解答】王,名词作动词,称王;间,名词作状语,从小路;朝,名词作状语,在早晨;贰,数词作动词,从属二主;白衣冠,名词作动词,穿白衣、戴白帽;舞,名词的使动用法,使……舞;少长,形容词作名词,年纪小的人和年纪大的人;南,名词作状语,向南;是名词作动词;活用相同,都是名词作状语。
故选:D。
【点评】词类活用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1.名词活用为动词。能愿动词只能修饰动词,如果名词前紧接能愿动词时,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如果名词后紧接代词或处所名词、介宾短语,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同理,如果两个名词连用,二者之间既非并列关系,也非修饰关系,其中必有一个活用成了动词。如:假舟楫者,非能水(名词作动词)也,而绝江河。
2.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如果形容词出现在代词前面,就可以判断它活用成了动词;同理,如形容词出现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前,而它和后面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之间又构不成偏正关系,那么这个形容词就活用成了动词。如:敌人远(形容词作动词)我,欲以火器困我也。
3.名词作状语。从句法关系看,谓语动词在句中总是出现在主语、状语后,所以,如果名词出现在动词前,而句子已有明确的主语时,即可判断名词活用成了状语。如:君为我呼入,吾得兄(名词作状语)事之。
4.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从句法关系看,动词在句中常出现在主语、状语之后作谓语,所以,如果在谓语动词前或后出现了动词,且具有明显的表示人或事物的意义时,即可判断动词活用成了名词。如:吾年未四十,而视(动词作名词)茫茫,而发苍苍。
5.使动用法。所谓使动用法,就是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不及物动词带了宾语,一般而言可以断定活用成了使动;如:君将哀而生(名词的使动用法)之乎。
6.意动用法。意动用法一般涉及的是形容词和名词。形容词、名词带宾语用如意动,就是“觉得宾语怎么样”,是在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具有用作意动的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或者成为用作意动的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经常可以翻译成“以……为……”或“认为……是……”或“把……当作……”。如:成以其小,劣(意动用法)之。
6.下列加粗字词不是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A.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B.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C.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D.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分析】本题考查常见古今异义词的含义。古汉语中有大量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这就是古今异义词。要了解古今异义词的词义扩大、缩小和词义的转移等知识,平时对课本出现的知识点应多梳理积累。做题时需要逐项加以分析、排查。
【解答】A.“自足”,满足。古今同义。
B.“长者”,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今义:年长之人。
C.“十一”,古义:十分之一。今义:数词。
D.“涕”,古义:为眼泪。今义:鼻涕。
故选:A。
【点评】对于容易混淆的古今同形异义的双音节词语,如能掌握一定的方法辨析它们,不仅有利于确切地理解句意和文意,也有利于提高古诗文阅读能力。(1)可以利用朗读时语音的不同或停顿,汉字是形音义的结合体,词是音义结合的产物。所有的词都以具体的词义作为它的内容,都以规定的语音作为它的外在形式。因此,一个词的词义和语音之间是有一定的关联的。一个词它的语音不同,这个词所表示的词义也必然会有所不同。所以,我们可以通过朗读时语音的不同来判断词义间的差异。(2)结合上下文语境,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它周围的事物必然会有所联系。词语也一样。因为词义不是单一的,它具有多义性,但当这个词语放到具体的语句中时,它的意义大都会单一化。因此,在具体的语句中,一个词的确切意义,往往需要根据该词出现的上下文语境来辨析。词、短语、句子等在语段中出现时,它前面或后面出现的其他语言单位都是该单位的上下文语境。
7.下列句子中全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距关,毋内诸侯     秦王还柱而走     因人之力而敝之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偭规矩而改错     暖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箱帘六七十     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A. B. C. D.
【分析】本题考查辨析文言文中通假字的能力。对于课内文言通假现象,主要指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本字的现象。平时复习时要学会整理、积累,多读多背。
【解答】“距”通“拒”,把守;“内”通“纳”,接纳;“还”通“环”,环绕;“泮”通“畔”,边界、尽头;“错”通“措”,置;“帘”通“奁”,匣子。
故选:B。
【点评】常见通假字:
俨骖騑于上路:“俨”通“严”(《滕王阁序》)
云销雨霁,彩彻区明:“销”通“消”(《滕王阁序》)
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机”通“几”(《滕王阁序》)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师说》)
暴秦之欲无厌:“厌”通“餍”(《六国论》)
8.下列各组中句式相同的项是(  )
A.此余之所得也/何为其然也
B.仕宦于台阁/夫晋,何厌之有
C.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高余冠之岌岌兮
D.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为击破沛公军
【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句式的能力。文言特殊句式一般分四类: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其中“倒装句”又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句。解答此类题目要熟练掌握四大类文言特殊句式的特点,记住标志,能准确快速判断。
【解答】A.判断句,“也”表判断。译为:这是我得到(学习到)的东西。/宾语前置,应为“为何其然也”。译为:(箫声)为什么这样(悲凉)呢?
B.状语后置,应为“于台阁仕宦”。译为:在朝廷中做官。/宾语前置,应为“夫晋,有何厌”。译为: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
C.定语后置,应为“太子及知其事宾客”。译为:燕太子丹及知道这件事的宾客。/定语后置,应为“高余岌岌之冠”。译为:加高我高高的帽子。
D.被动句,“于”表被动。译为: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么?/省略句,应为“为(吾)击破沛公军”。译为:给我打败刘邦的军队。
故选:C。
【点评】宾语前置句中的两种类型:
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格式:主语+否定词(莫、不、未、毋等)+宾语(余、之、自、尔等)+动词
(1)三岁贯女,莫我肯顾。(《硕鼠》)
译文:伺候你多年,你却不肯顾念我。
(2)秦人不暇自哀。(《阿房宫赋》)
译文:秦人来不及哀叹自己。
【提示】古汉语中常见的否定词(否定副词)有:不、毋、未、莫、弗、非、匪、糜、罔、无、勿。古汉语中常见的人称代词有:第一人称:吾、我、余、予、朕、自己,第二人称:尔、汝、若、而、乃,第三人称:彼、其、之、焉、他、渠、伊。
注意: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宾语必须是代词;第二,整个句子必须是否定句,即句子中必须有否定副词“不、未、莫、无”等或表示否定的不定代词“莫”。
二、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格式:主语+宾语(何、曷、焉、胡、谁等)+动词(介词+动词)。
(1)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译文:张良问道:“大王来的时候拿了什么?”
(2)王曰:“缚者曷为者也?”(《晏子使楚》)
译文:大王问:“绑者的人是干什么的?”
【提示】古汉语中常见的疑问代词有:何、孰、安、曷、焉、胡、谁。
注意: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宾语必须是疑问代词;第二:整个句子必须是疑问句。
9.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编年体是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的体例。
B.戴望舒,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他的成名作和代表作是《雨巷》,他也因此被誉为“雨巷诗人”。诗集有《戴望舒诗集》等。
C.《诗经》是中国最早的部诗歌总集,又称《诗三百》,是我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它与屈原的浪漫主义作品《离骚》,并称“风骚”。
D.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是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诗人、词人,豪放派词人代表。
【分析】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识记。学生应在关注生活的基础上,加强分类识记和积累。
【解答】D.“南宋著名文学家”错误,苏轼应是北宋人。
故选:D。
【点评】文化常识需要积累内容:
广义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
(1)作家作品。包括:中国古代作家姓名、字、号、谥号、朝代、作品及作品集、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作品集的体例;中国现代当代作家姓名、籍贯、时代、作品及作品集、成名作、代表作、对作者及作品的评价;外国作家的姓名、国籍、时代、作品及作品集、成名作、代表作、文学流派、对作者及作品的评价。
(2)古代文化常识。如天文历法、地理、官职、科举礼仪、称谓名号等。
(3)文体知识与类别。包括古代文体知识及类别和现代文体知识及类别,如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诗歌、散文、小说等。
(4)有关作品内容的知识。如名家名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环境描写的名句、名段;古代作家作品中的成语、典故、名句的出处;诗、词、曲的名句等等。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