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现代文阅读(一)(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 巴黎珍本书店“朝圣”记 在巴黎,走路成了一件有趣的事情。 早晨,从第三区出发,沿着塞纳河一直走到第五区。走累了就坐在河堤旁,一边发呆一边看河面上来回忙碌的游船。也会兴致勃勃地观察乌鸦,看它叼来一大块华夫饼,放在低洼处的水潭里浸泡,然后一口口细致地吃完,多么聪明的鸟儿。漂亮的鸽子们也总是无处不在,当你从包里拿出面包的时候,它们就不紧不慢地踱步到你跟前,咕咕地叫着,理直气壮地问你要吃的。 傍晚,也是走着回住的地方。在老城狭窄交错的街道上转折穿梭,路过一家又一家的面包店、糕点店、餐厅和书店。天色逐渐暗下来的时候,餐厅门口的桌子旁也坐满了喝酒聊天的人。总有一些精致的小店,吸引着我停下脚步,驻足在装扮得极为诱人和温馨的橱窗前。有时候是一个手工做的皮夹,有时候是一尊造型有趣的小雕塑。橱窗的角落摆着像菜单一样的价格单,米白色棉纸上面印着名称和价格,纸张和字体都优雅讲究。 那天,我出门早了一些。要走去第八区,得花上两个小时。 终于到了164号。 法布街164号的布莱佐书店是巴黎顶级的珍本书店。1840年创立至今,有着近180年的历史。 布莱佐书店一直致力推广书籍装帧艺术,在藏书家和装帧师的心中有着极高的地位。到“高大上”的布莱佐书店“朝圣”,是我此次巴黎之行的主要目的。 深吸一口气,推开门,街道的喧嚣在我的背后骤然消失。室内的光线微暗,目光被一直延伸到天花板的木书架吸引,书架上一层层摆满了皮装书,书脊上的烫金像是夜空中闪烁的点点星光,散发着诱人的气息。 “Bonjour!” 穿白衬衫的店员抬起头,朝我笑着打招呼。 心脏怦怦跳动,像是要不受控制,我的声音微微颤抖: “Bonjour,呃……其实,我不是来买书的……” 我一边语无伦次地比划着,一边递上了自己的名片做自我介绍,店员一直微笑着点头,认真地听我说话。 “我能翻看书架上的书,拍一些视频和照片吗?” 他会意地笑了起来:“我叫马克,是这里的老店员。书随便看哦,非常欢迎。有任何问题可以问我。” 我贪婪地从书架上抽出一本又一本的精装书,捧在手里细细欣赏翻看。对于爱书人而言,布莱佐书店真是个宝库,随意抽出的一本书,都可能是顶级的名家装帧。既有烫金精细繁华的古典装帧,又有金属或者玻璃材质的现代艺术装帧,让我惊叹不已。 与马克聊天,得知马克也是一位资深书痴。实际上,他就是为了能天天与书为伴,才到布莱佐书店工作的。“在巴黎,没有比布莱佐更有意思的书店了!我大概会一辈子待在这里了!”马克一脸真诚地说着。 此时,一位穿着体面的西装,提着黑色手提包的老先生推门进来了。马克和他打招呼,他只轻轻嗯了一声,满脸严肃的神情,径直走到书店最里面的小房间。 “这是我们店主,克劳德先生!”马克边说边跟着走进去,和老先生快速说着话。 老先生朝我这边看了看,脸上的表情似乎舒缓了不少。他朝我招手,示意我过去。小房间里有一面镶嵌着彩色马赛克玻璃的大窗户,光线透进来,照着他的脸忽明忽暗。他露出浅浅的笑容,一边打开一个上锁的书柜一边说:“我叫克劳德,听马克说你很喜欢装帧呢,要不要看一下我们店的私藏?” 克劳德先生一本本向我展示着他挑选出来的私藏,这些书代表着法国装帧不同时期的精湛工艺,有些技术甚至可能已经失传了。他说自己既卖书也爱藏书,有些自己特别喜欢的,干脆就不卖了。“但是,你知道的,真正的顶级好书,我自己也是留不住的,总有人比我更喜欢。” 克劳德•布莱佐是书店的第三代继承人,他说这个书店仍然保留着祖父的痕迹:木书架是祖父专门找人定做的,已经上百年了;小房间的马赛克玻璃窗是祖父找艺术家朋友制作的;角落里的古董电话机,是祖父那个时代装的,早就不能用了,他依然保留着…… “书店快两百年了,在外人看来,我们应该是拥有很多的财富了。”他边说边叹气:“哎,其实我们书店还欠着银行好多贷款呢!” “说真的,如果把这些书都卖了,我的确会很有钱,很有钱哦!”他朝我笑笑,摊开手耸耸肩:“但是,这样有什么意思呢?太无趣了!人活着就得过得有趣,不是吗?” 他说,几乎每一天,书店里都会迎来新的访客。“他们不一定会买书,有些人甚至根本不了解什么是珍本书。但是我能从他们脸上看到一种爱书人的幸福和期待。” 我们就这样一直聊天,翻书,拍照,直到书店关门。 我推开门,又迎来了街道的喧嚣,此刻夕阳斜斜地打在脸上,暖暖的。 离开法布街,到转角不起眼的面包店买了羊角面包。包装纸袋上,简单印着“创立于1892年”。 1837年的爱马仕,1854年的路易威登,1840年的布莱佐书店。 这些就是法国人的日常与奢侈。 巴黎圣母院大火的时候,我刚好在现场。看到一件美丽的事物在眼前消逝,不禁伤心惋惜,竟也久久沉默无言。巴黎的人们似乎并不热衷讨论这件事,继续着平常的生活、工作,偶尔淡淡地说,修好就可以了嘛。这种静默无言的守护,其实蕴涵着巨大的能量吧! 正如,我们这些爱书之人,在世界的不同角落,寻着书籍发出的微弱而清晰的光,来点亮并指引着我们世俗的生活。也是用一种静默,守护着美丽书世界。 12.下列对这篇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但是,你知道的,真正的顶级好书,我自己也是留不住的,总有人比我更喜欢。”该句话既表达了克劳德留不住书的遗憾,又表达了克劳德对书有所归的欣慰。 B.文中描写的布莱佐书店的店主是一位看上去不苟言笑,但实际上非常幽默健谈的卖书人、藏书人。 C.文章运用插叙手法讲述了巴黎圣母院大火事件,是为了表现法国人在灾难面前淡定从容的态度。 D.“我”去巴黎朝圣布莱佐书店,收获的不仅是看到许多装帧精美的藏书,更是获得一种精神力量。 13.“人活着就得过得有趣”,“有趣”的生活是怎样的状态?请结合全文概括分析。(6分) 14.理解划线句子“这些就是法国人的日常与奢侈”的含义。(6分) 六、现代文阅读(二)(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 风格乃文学之大体 《列子》中讲到,秦穆公要找一匹千里马,伯乐推荐的九方皋,说马已找到,是一匹黄色的母马,而秦穆公看到的是一匹黑色的公马,秦穆公不悦,伯乐则大喜,说,九方皋相马,“得其精而忘其粗,见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事实证明,这匹马果然是匹千里马。 这个故事让我想到文学翻译和翻译批评,当我们对文学译本进行欣赏和评判时,难道不应该力争做一个九方皋那样的人吗?“得其精而忘其粗,见其内而忘其外”,所求者,此之谓也。 从事文学翻译以及翻译批评的人,能够从九方皋身上获得的启发是:判断译本的优劣,就要看它是否表现了原作的精气神,而不只是看译本的语句词汇是否与原作一一对应,是否严格正确、准确或精确。所谓原作的精气神乃是其“原有的风味”(钱锺书语),即风格。风格者何?岂非“绝尘弭迹”者乎!译作传达原作的风格做到铢两悉称,是不可能的,但是尽力传达,努力做到惟妙惟肖,则是可能的,这就要求译者准确地感觉、体会到原作的风格,并且能够用汉语加以正确表达,这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也是全面落实“信、达、雅”的结果。风格是贯穿原作的一股气势,或刚或柔,或动或静,或显或隐,精气神是也,例如夏多布里昂的华美,斯丹达尔的简枯,波德莱尔的阴冷,加缪的冷静……这股气势同样应该在译文中显现。至于细节上的瑕疵,在这种风格气势的统领下,是不难纠正的。 许多名著往往有几处瑕疵,不害其为名著,这是因为有风格的存在。唐韦庄说:“班、张、屈、宋,亦有芜辞,沈、谢、应、刘,犹多累句。”这是中国古人衡文评诗时的基本态度,即采取了瑕不掩瑜的立场。还是清沈宗骞说得明白:“每见古人所作,细按其尺寸交搭处不无小误,而一毫无损于大体,可知意思笔墨已得,余便易易矣。亦有院体稿本,竟能无纤毫小病,而鉴赏家反不甚重,更知论画者首须大体。” 沈宗骞所说的鉴赏家正是我所说的文学翻译批评家,前者面对的是想象力对现实世界的加工和改造,而后者面对的是想象力和想象力的产品。如果让一位文学翻译批评家评论傅雷译的《高老头》,他是着眼于风格,还是细节?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外国文学名著丛书版的《高老头》中,傅雷把“鸡”译成了“鸭”,只能说不留神犯了一个小错,无关宏旨。像这类小错可以纠正和避免,但并不影响《高老头》被看作是准确传达了原作风格的一部优秀译作,正如批评家李健吾所说:“巴尔扎克的庞大段落,在他是气魄,是气势,是酣畅……”傅雷译的《高老头》的风格,庶几近之。一位文学翻译批评家应该把注意力放在译品的风格上,要独具只眼,看出作品整体的美。 细节不可滥用。因为整体的美并不必然建立在细节的精确之上,有时候过于追逐细节的完美,以至于失去创造的活力,那就得不偿失了。法国19世纪的大批评家波德莱尔对整体与细节的关系有过十分精彩的论述,例如他毫不犹豫地赞同德拉克洛瓦“为整体而牺牲细节”,因为后者“唯恐因作业更清晰更好看而产生的疲劳减弱他的思想活力”。当然,细节的错误仍然是错误,当它危及整体的美的时候,就必须毫不留情地指出来。 15.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品的风格,即是本文作者所强调的“得其精而忘其粗,见其内而忘其外”中的“精”与“内”。 B.判断译本的优劣,要看译本的语句词汇是否忠实原作、是否准确,更要看它是否表现了原作的精气神。 C.名家作品也有细节的不足,如夏多布里昂过于华美,斯丹达尔过于简枯,波德莱尔过于阴冷,加缪过于冷静。 D.译者对原作风格把握不准,即使词句译得很精准,也不能说是全面落实了翻译工作的“信、达、雅”的要求。 16.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大量地使用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体现出其丰厚的学养和开阔的眼界。 B.举例论证注意了详略得当,既有多例的排比列举,也有对一例的深入分析。 C.引用沈宗骞的话是为了论证文学翻译批评家应着眼于整体风格而不是细节。 D.作者在论证评论诗文应采取瑕不掩瑜立场后,接着论证文学翻译家也应如此。 17.对翻译作品,作者为什么特别看重风格的准确传达而不纠结于细节的瑕疵?(6分) 七、现代文阅读(三)(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晚清学人杨守敬 杨守敬(1839一1915),湖北宜都人。少年时代聪明好学,刻苦用功。青年时代有两件事对他影响很大:19岁时,听谭大勋讲授汪中的《述学》,开始接触乾嘉考据之学;20岁那年,偶然得见清人六严缩摹的《舆地图》,便借来临摹,这成为他研究历史地理学的开端。 杨守敬曾经热衷科举,25岁起先后六次赴京参加会试。虽然名落孙山,但因此结识了许多名流学人,大大拓展了学术视野。42岁时,他作为清政府外交官的随员前往日本,这成为他学术生涯的转折点。在日本四年,他搜访阙佚,爬罗剔抉,收集到我国大量的古籍珍本,并将它们影印摹刻为《留真谱》。日本人森立之所撰的《清客笔话》,翔实记载了他在日本访书之事,杨守敬自己也写了《日本访书志》。清政府出使日本大臣黎庶昌也搜集了许多稀见珍本和国内久已绝迹的古籍残本,与杨守敬志趣相投。因此,当黎庶昌有了编纂《古逸丛书》的设想时,立即决定请他主持校勘。《古逸丛书》在日本刊印后,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还擅长书法,对书法理论也很有研究,在日本影响巨大,被尊为“日本书道现代化之父”。 从日本回国的第二年,年已48岁的杨守敬第七次参加会试,仍以失败告终,从此绝意科举,专注学问。杨守敬博览群书,潜心研究,在舆地、版本、目录、金石、小学、经学、辑佚等学术领域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留下的著作就有83种。在杨守敬的学术研究中,舆地学的成就最为突出。他编撰了舆地学著作20多种,这些论著几乎涵盖了中国传统地理学的各个方面,充分展示了他的杰出才华。 杨守敬的学术代表作是完成于1904年的《水经注疏》。明清以来,《水经注》研究成果很多,杨守敬的这部著作具有全面总结的性质。他对《水经注》中所记裁的1200多条水道进行了详尽考证;对征引的故实都一一注明出处;对清代学者全祖望、戴震等人的校释也多有订正。杨守敬既有坚实的考据学基础,又运用了当时地理学新知识,所以在《水经注》研究中有所突破,有所创新。杨守敬还编制了古今对照的《水经注图》,图文互证,相得益彰。 18.下列关于杨守敬日本之行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杨守敬的书法艺术和书法理论研究影响很大,他被尊为“日本书道现代化之父”。 B.杨守敬在日本访书之事被日本人森立之记载在《清客笔话》中。 C.杨守敬校勘《古逸丛书》,体现了他在版本、目录等方面的学术造诣。 D.杨守敬搜访阙佚,收集到我国的古籍珍本《留真谱》,并将它影印摹刻。 19.下列有关杨守敬舆地学研究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杨守敬的《水经注疏》,是在全面总结明清两代《水经注》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完成的。 B.运用当时地理学的新知识,是杨守敬《水经注》研究取得成功的基础。 C.在杨守敬留下的83种著作中,有一部分是中国传统地理学方面的研究成果。 D.杨守敬对《水经注》记载的1200多条水道进行了详尽考证,还编制了《水经注图》。 20. 根据文章内容,请概括杨守敬取得多方面学术成就的原因。(6分) 八、作文(70分) 21.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列宁 忘记了它而微笑,远胜于记住它而愁苦。——罗西塔 忘记你贫穷的日子吧。不过,可别忘记它给你的教训。——歌德 记忆是相会的一种形式,忘记是自由的一种形式。——席慕容 …… 关于“忘记”,你有怎样的思考和见解呢?[ 扬州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三上学期十月月考(语文) 一、阅读材料,完成22~24题。(10分) 凡思绪初发,辞采苦杂,心非权衡,势必轻重。是以草创鸿笔,先标三准:履端于始,则设情以位体;举正于中,则酌事以取类;归余于终,则撮辞以举要。然后舒华布实,献替节文,绳墨以外,美材既斫,故 能 首 尾 圆 合 条 贯 统 序 若 术 不 素 定 而 委 心 逐 辞 异 端 丛 至 骈 赘 必 多 。 (选自《文心雕龙·熔裁》) 22.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5处)(共5分) 故 能 首 尾 圆 合 条 贯 统 序 若 术 不 素 定 而 委 心 逐 辞 异 端 丛 至 骈 赘 必 多 23.《文心雕龙》的作者是________朝的________。(2分) 24.用自己的语言表述文章中“三准”的内容。(3分) 二、名著阅读题(15分) 25. 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 A. 《三国演义》中,曹操传檄天下共讨董卓,各镇诸侯纷纷起兵响应;北上的孙坚在偶得传国玉玺后,背约引兵回江东,归途遭到袁绍的截杀。 B. 《白光》中的白光,既指白银之光,又象征着陈士成毕生追求的升官发财的欲望;白光的虚无性、虚妄性,注定了陈士成人生归宿的悲剧性。 C. “改良!改良!越改越凉,冰凉!”裕泰茶馆伙计李三的这句台词,反映了他对掌柜的不满,也道出了普通民众在时局动荡中内心的真实感受。 D. 《哈姆莱特》塑造人物形象,常以对比衬托的手法显现其性格特点,像同为反面人物,克劳狄斯阿谀奉承,波洛涅斯笑里藏刀。 E. 当得知贾宝玉将迎娶薛宝钗的消息,黛玉急忙赶往宝玉处问询,回来后,又将题诗的绢帕和一本诗稿烧毁,最终病倒在床。 26. 简答题。(10分) (1)分析概括《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出场艺术。(6分) (2)简要分析《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的“疯”和奥菲利娅的“疯”有何不同。(4分)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我们市场经济要多元,至少有很长的路要走。那么市场的基础是什么呢?我想就三点,第一是自由,第二是产权,第三是企业家精神。 第一,自由是我们人类追求幸福的基本权利,自由,从积极方面来讲,就是每一个公民都能够利用自己的智慧、知识、技能、劳动,自主地决策,改善自己的生活,实现自己的梦想;从消极方面讲,每个人都不受他人的奴役。如果一个社会没有自由、没有市场机制,即意味着一部分人可以剥夺另一部分人,这就是强盗的逻辑。 第二,市场的基础是产权。产权也是我们道德的基础。只有我们尊重个人的权利,通过为个人创造价值而获得自己的收入,我们才能真正成为有道德的人,目前道德的衰落一个原因在于没有能够很好地尊重个人的权利和财产。产权也是我们社会信任的基础,因为只有每个人对自己获得的东西充满了信心,他才会愿意投资,才会愿意花几年,甚至更多的时间去追求一种新的具有不确定性的东西。 产权保护的重要一条,就是对政府征税权力的限制,如果没有对政府征税权力的限制,我们不可能有真正很好的产权保护,而不受限制的征税就是掠夺,1215年英国《大宪章》,约束国王的征税权,也就是说国王不能任意地征税。 第三,谈一下企业家,任何阻碍企业家创新的政策都是反市场的。计划经济最基本的特征就是阻碍企业家精神发挥作用。限制企业家活动最大受害者是谁?是普通的老百姓,是消费者。企业家所有的东西都是伺候人的东西,如果我们不允许一项产品进入中国,真正受到伤害的是数亿的消费者,而不是生产该产品的公司本身。 市场经济的三个基础缺一不可,否则,我们不可能建立真正的市场经济! (节选自张维迎《在中国企业家论坛上的讲演》,有删节) 27. 结合文本,说明为何要保护 “产权”,怎样保护“产权”?(4分) 28. 作者认为怎样才能建立真正的市场经济?结合文意,加以概括。(5分) 29. 在私有产权和市场经济条件下,谈自由和企业家精神有何意义?(6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