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现代文阅读(二)(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以自省精神,反击网络霸凌 互联网方便了人们的沟通,让表达和动员变得更为高效,却可能将人性中的阴暗和暴戾无限放大,对现实社会造成严重的伤害。 南京江宁一男子因为自己两岁的孩子被泰迪犬咬伤,一气之下将狗摔死,没想到爱狗人士对他的全家进行疯狂的“人肉搜索”、骚扰、短信威胁咒骂。他的妻子无法忍受,选择割腕“为狗偿命”。甘肃庆阳一名年轻女子企图跳楼自杀,在生命挣扎的最后4个小时里,楼下围观者不断怂恿女孩自杀,有的大喊“怎么还不跳”“把驴都熊栽倒了”。一些人还录制了小视频在网上传播,有的索性开启直播……最终女孩跳楼轻生,留下的是消防队员救人未成的悲愤,以及朋友图里那些死亡视频下面的廉价点赞。 两个极端事件,显示了互联网时代的暴戾指标爆表。作为社会底线的尊重生命、扶助弱势,却变得异常模糊。“狗权不能大于人权”的基本共识,被互联网“信息茧房”里的网民直接无视,他们将冲天的怒火指向一个孩子被狗伤害的家庭。“娱乐至死”的精神,让一个少女的生命转化成了朋友圈里的点赞和短视频直播中的粉丝飙升。 网络不能够成为人性的阴沟,任那里充满着怨毒、嫉炉、无耻、冷漠和凶残,将他人的生命和人格尊严贬损为增加粉丝、刷出流量的道具。网络社交形成的快速动员能力,打造的便捷情绪宣泄窗口,很容易使人性挣脱文明的束缚,直接返祖到“人与人之间是狼与狼关系”的蛮荒时代。 其实,两起极端事件并不偶然,之前女大学生脚踹所谓“熊孩子”,赢得了一片掌声;小护士妥菲菲自杀被救,换来的是网友们铺天盖地“你怎么还不死”的咒骂和骚扰,导致这个女孩二次自杀;在王凤雅事件中,只需要把故事编派入“重男轻女”的叙事套路,就能换来无效人对这个农村贫穷家庭的全方面攻击……网络霸凌的幽灵正在悄然伤害着社会,绑架沉默的大多数。 让人欣慰的是,目前这两起极端事件,得到了警方的高度重视。甘肃庆阳警方表示,在少女跳楼事件中,一些起哄者及发布视频者已被拘留,警方目前还在继续摸排;南京警方也介入了“为狗偿命”事件。这是通过法律手段来挽回人性。 网络时代,不能成为人性的至暗时刻。否则,互联网的大洪水就会吞没整个世界。从目前频发的网络极端霸凌事件来看,这并不是危言耸听。这需要每一个人具有反省精神、自律的决心,遵守法律,敬畏生命,严守道德,保持宽容。 (选自澎湃新闻社论,有删改) 15.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互联网方便了沟通,高效了表达和动员,却将人性中的阴暗和暴戾无限放大,对现实社会造成严重的伤害。 B. 网友们的咒骂和骚扰,不仅严重侵害了受害个体,对社会的价值观也是一种巨大的伤害。 C. 快速动员能力,使得情绪宜泄更加便捷,很容易使人性挣脱文明的束缚,从而破坏现代文明,使社会经济倒退发展。 D. 文中的两起极端事件,得到了警方的高度重视。通过法律手段来挽回人性,是互联网时代挽救人性的唯一手段。 16.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用江宁、庆阳等网络霸凌的事件,论证了互联网时代的暴戾指标爆表这一观点。 B. 文章结尾将互联网比作大洪水,突出其危害,并提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 C. 文章通过江宁和庆阳两起事件的对比论证,证明网络能够成为人性的阴沟。 D. 全文按照总分总的论述思路,论证了互联网放大负面新闻可能会对现实社会造成伤害的论点。 17. 面对网络霸凌,政府和群众对此应该如何反击?请结合全文简要阐释。 【答案】15. B 16. C 17. 政府:(1)要大力宣扬尊重生命、扶助弱势的理念,宣传人权至上的常识。(2)相关部门要高度关注,以法律手段来挽回人性。群众:(1)尊重他人,不以谋取个人利益而侵害他人生命和尊严。(2)自省自律合理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 【解析】 15题详解】 此题考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和筛选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枝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本题, A项,“却将人性中的阴暗和暴戾无限放大,对现实社会造成严重的伤害”错误,原文第一段“却可能将人性中的阴暗和暴戾无限放大,对现实社会造成严重的伤害”,是可能。 C项,“从而破坏现代文明,使社会经济倒退发展”错误,无中生有,原文第四段,“网络社交形成的快速动员能力,打造的便捷情绪宣泄窗口,很容易使人性挣脱文明的束缚,直接返祖到‘人与人之间是狼与狼关系’的蛮荒时代”,可见得不出“从而破坏现代文明,使社会经济倒退发展”的结果。 D项,“通过法律手段来挽回人性,是互联网时代挽救人性的唯一手段”错误,“唯一手段”太绝对,最后一段“这需要每一个人具有反省精神、自律的决心,遵守法律,敬畏生命,严守道德,保持宽容”,除了法律,还有自我反省、自律等等。 故选B。 【16题详解】 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C项,“文章通过江宁和庆阳两起事件的对比论证”错误,两起事件都是网络暴力的结果,不是对比,“两个极端事件,显示了互联网时代的暴戾指标爆表”。 故选C。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文章的核心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文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本题政府方面,第三段“作为社会底线的尊重生命、扶助弱势,却变得异常模糊”,倒数第二段“让人欣慰的是,目前这两起极端事件,得到了警方的高度重视”得出,政府要大力宣扬尊重生命、扶助弱势的理念,宣传人权至上的常识。执法部门要高度关注,以法律手段来挽回人性。群众方面,第二段“一些人还录制了小视频在网上传播,有的索性开启直播”,第三段“娱乐至死”,最后一段“这需要每一个人具有反省精神、自律的决心,遵守法律,敬畏生命,严守道德,保持宽容”,可知群众要尊重他人,不以谋取个人利益而侵害他人生命和尊严,每一个人自省自律合理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从政府和群众两个方面整理答案。 【点睛】一般来说,论述类文本中主观题答案,其关键性的词语、句子就在原文中,因此在解答时,首要的是要锁定好答题区间,找出与题干相关的语句,在此基础上,对原句进行删减或重组,尤其是要删去冗繁的修饰性的词语,只需保留句子的主干,这样会使得语言准确、精练。我们称这种概括方法为摘要概括,它与摘抄有着本质的区别。另外,有些答案是从原文中找不到的,是比较抽象的,我们要从原文相应的语言材料中,舍弃个别的非本质的属性,抽出共同的、本质的属性,用精练的语句表达出来,形成答案。这种概括方法为抽象概括,答题时应将摘要概括与抽象概括有机结合起来,进行有效作答。 七、现代文阅读(三)(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谈996,马云表示,关于“996对不对”,法律自有规定摆在那里,这个问题并不是关键,关健是我们认真思考过自己选择了没有,我们人生的意义和奋斗的方向在哪里?思考清楚了,就不会纠结,懊悔……找到喜欢的事,“爱觉不累”,不存在996这个问题;如果不喜欢不热爱,上班每分钟都是折磨。找工作如同找对象,真正的爱情你不会觉得时间长,但不合适的婚姻是度日如年。 马云还称,真正的996不是简单的加班,不是单调的体力活,和被剥刺没有关系,因为现在的人并不傻,可选择的机会也不少。我觉得真正的996应该是花时间在学习、思考和自我的提升上。那些能坚持996的人一定是找到了自己的热情之处,找到了金钱以外的快乐之处,他们享受自己在八小时以外的学习、思考,探索的路径上,找到自己工作快乐点的人是幸福的,有福报的。为加班工资而996的人是很难持久的。 材料二:美国人如何看待加班问题?我有一个朋友在美国的一家互联网公司任过职,曾经,我问过他这么一个问题:“在美国,是不是也经常加班?”他这么回答我:“如果工作需要加班,boss会主动询问我原因,如果是因为我自己工作效率的问题,那boss会认为我工作能力不足,会要求我提升工作效率。如果是因为我工作任务太重,boss会适当给我增派人手。在美国人的观念里,加班是一种问题,一种急需要解决的问题。” 如何避免加班?当我们身处的一家公司,长期处于一种常态化的加班时,那这个公司工作方式一定存在一个巨大的问题,说明这个公司的工作效率是低下的,而常态性的加班,会使人变得念发懒情。遇到这种公司,离职,大概是一种最好的选择。 当然,我们不应该拒绝所有的加班,如果说公司为了完成一项重要的工作任务或者目标,而要求加班的话,我们应该理性看待。因为这样的加班是阶段性的,不仅没有害处,相反你还能因为这样的加班体验带来意想不到的收益,无论是精神还是物质上的。 材料三:企业本性是趋利的,为逐利而迫使员工加班本属情理之中,而员工在目前就业形势下,明知频繁加班和超时工作会影响身体,却没有多少人坚决拒绝,相反还常表现为“自愿”承担,确实令人玩味。当劳资双方的利益趋向达成“共识”时,问题就变得严重和复杂了。既然超时加班是违法行为,那么执法者应该站在维护法律尊严和社会公义的立场上制止超时加班现象对员工的损害,运用法律手段来规范市场主体即企业和员工的行为。作为公共产品的提供者,政府也有必要应用其公权力对违规进行处理来保障劳动者的基本权利。要遏制超时加班现象,在加大惩治力度和劳动执法力度的同时,还特别需要进一步完善劳动法律法规。 既然超时加班是短视行为,企业必定要为此付出代价。一些企业屡屡超时加班和克扣职工的加班费,一个重要原因是企业的违法成本较低,目前重点是要重视加大对处于弱势的劳动者保护的执法力度。劳动保障部门应保障劳动者能以最快速度、最少成本维护其合法权益,同时更应该加强监管,做好防范,提高企业违法的成本,使其不敢随意侵害劳动者权益。工会等组织要充分粉演好职工权益代言人和维护者的角色。同时,劳动者自身也应加强维权意识,要从根本上破除“加班潜规则”,需要包括政府、企业、员工乃至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 18. 下列对三则材料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马云认为:找到喜欢的事情,就不存在996这个问题,喜欢的话,干多少都不嫌累,所谓“爱觉不累”。 B. 如果说公司为了完成一项重要的工作任务或者目标,而要求加班的话,我们不应拒绝,应该理性看待。 C. 劳动保障部门应加强监管,做好防范,提高企业违法的成本,这样就能从根本上破除“加班潜规则”。 D. 加班潜规则表面使得劳资双方获益,从而使双方在利益上达到共识,但实际上对员工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19.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B分) A. 马云觉得:坚持996的人可能是找到了热情之处、快乐之处,而找到自己工作快乐点的人是幸福的,有福报的。 B. 公司的员工长期处于常态化的加班时,说明这个公司的工作效率是低下的,并且会使人变得愈发懒惰。 C. 在美国人的观念里,加班是违法和不道德的,如果需要加班,公司的Boss也会及时快捷高效的解决问题。 D. 政府要彻底遏制超时加班现象,只要加大惩治力度和劳动执法力度,应用其公权力对违规进行处理即可。 20. 如何正确看待加班这一现象,请结合以上三则材料加以概括。 【答案】18. C 19. B 20. (1)明白人生的意义和奋斗的方向,理性思考和面对。(2)找到喜欢的事情去做,适时调整工作岗位。(3)政府保障,个人维权。(意思答对即可)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本题C项,“这样就能从根本上破除‘加班潜规则’”错误,材料三第二段,“要从根本上破除‘加班潜规则’,需要包括政府、企业、员工乃至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而不仅仅是劳动保障部门。故选C。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如本题问的是“对材料的棚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本题, A项,“坚持996的人可能是找到了热情之处、快乐之处”错误,材料一“那些能坚持996的人一定是找到了自己的热情之处,找到了金钱以外的快乐之处,他们享受自己在八小时以外的学习、思考,探索的路径上,找到自己工作快乐点的人是幸福的,有福报的”,把“一定”换成了“可能”,绝对变可能。 C项,“加班是违法和不道德的”错误,材料二“在美国人的观念里,加班是一种问题,一种急需要解决的问题”,体现不出来“加班是违法和不道德的”。 D项,“只要加大惩治力度和劳动执法力度,应用其公权力对违规进行处理即可”错误,材料三“要遏制超时加班现象,在加大惩治力度和劳动执法力度的同时,还特别需要进一步完善劳动法律法规”,加大惩治力度和劳动执法力度是应管的,但是还需要“完善劳动法律法规”。 故选B。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文章的核心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文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本题,材料一“真正的996不是简单的加班,不是单调的体力活”“我觉得真正的996应该是花时间在学习、思考和自我的提升上。那些能坚持996的人一定是找到了自己的热情之处,找到了金钱以外的快乐之处,他们享受自己在八小时以外的学习、思考,探索的路径上”,即明白人生的意义和奋斗的方向。材料一“如果不喜欢不热爱,上班每分钟都是折磨。找工作如同找对象,真正的爱情你不会觉得时间长,但不合适的婚姻是度日如年”,材料二“遇到这种公司,离职,大概是一种最好的选择”,即找到喜欢的事情去做,可以适时调整工作岗位。材料三“同时,劳动者自身也应加强维权意识,要从根本上破除‘加班潜规则’,需要包括政府、企业、员工乃至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政府和个人都要努力改变。根据这几个方面整理答案。 八、作文(共70分) 21.请结合下面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学孩子们,他们从不怀疑未来的希望。(秦戈尔) 老布警告安迪:“希望是最危险的东西。”(《肖中克的教赎》) 比恐惧强大的只有希望。.给一点点希望是有效的,给很多希望是危险的。(苏珊 柯林斯《饥饿游戏》) 【答案】 【解析】 【详解】此题通过材料考查学生的分析、整合、写作能力。材料作文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对于名言警句、诗句、歌词等材料,审题时要善于全面准确,提炼观点的原则有两个,一是要做到准确,并力求新颖,离材料中心最近的是最佳观点;二是力争所选观点要有话可说、有例可证、有理可议。 【审题】材料由三句话构成。第一句话是泰戈尔的诗,主要讲孩子不怀疑未来的希望,相信希望;第二句是《肖申克的救赎》中的一句话,为什么说希望是危险的?维基百科说,希望是一种乐观的心态,一种对自己生活或者世界的事件和环境的积极结果的期望。在希腊神话中,潘多拉打开了盒子,释放出人世间所有的邪恶:贪婪、虚无、诽谤、嫉妒、痛苦,当她盖上盒子后,只剩下希望在里面。被释放的邪恶在给人类带来灾难,希望却封存在箱底。这真是让人绝望的故事啊,但从另一个侧面来说,希望是不是可以用来治愈贪婪、虚无、诽谤、嫉妒、痛苦的万金油呢?李笑来在《通往财富自由之路》中,对希望是这样定义的:相信明天会更好,再精确一点,所谓希望就是一个人相信自己的明天会因为今天的努力而变得更好。第三句是说希望的作用,给一线希望是很好的。三句话都是围绕希望来阐述。 【立意】希望是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希望是对美好未来的笃信;希望是对美好未来的不可遏制的追求;生活需要希望;希望使人自由;遵循内心的希望等等。 【结构】紧扣材料中心拟定题目《希望是对美好未来的向往》,然后首段引出观点。第二段用群例“多少英雄人物为了自己的希望而去奋斗”;第三段写贝多芬的例子,说明“正是由于他坚定不移地坚持自己的目标,他才有了希望”;第四段联系现实,写自己的目标,“踏上重点大学的校门,做一个有希望的人”。最后强调观点“希望是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希望是对美好未来的笃信;希望是对美好未来的不可遏制的追求”。 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语文附加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尽矣。辨汉、魏、唐、宋之雅俗得失以此,读《三百篇》者必此也。“可以”云者,隋所以而皆可也。于所兴而可观,其兴也深;于所观而可兴,其观也审。以其群者而怨,怨愈不忘;以其怨者而群,群乃益挚。出于四情之外以生起四情游于四情之中情无所窒作者用一致之思读者各以其情而自得。 ——节选自王夫之《姜斋诗话》 22. 用斜线“/”给上面画线的文言文断句。(限5处) 23.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中“兴”“群”“怨”分别是什么意思? 24. 王夫之与___、___合称“清初三大儒”。 【答案】22. 出于四情之外/以生起四情/游于四情之中/情无所窒/作者用一致之思/读者各以其情而自得 23. 抒发情志,结交朋友,抒发怨愤不平。 24. (1). 顾炎武 (2). 黄宗羲 二、名著阅读题(15分) 25.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茶馆》中,松二爷因说了句“大清国要完”,被特务吴祥子听见,说他跟谭嗣同一党要把他抓起来。常四爷打抱不平,结果吴祥子把他们两人都抓走了。 B. 《老人与海》中老人看到星鲨时,像“一个人感到钉子穿过他的双手钉进木头里而不由自主发出的喊叫声”,极富象征意味,表达了对现实的悲观情绪。 C. 《药》中的华老栓是没有觉悟的劳动群众的代表,他勤劳善良又愚味麻木,只关心给自己的儿子治病,对剑子手卑躬屈膝,对革命者的死无动于衷。 D. 《家》中,琴、觉新、觉民三人谈得很投机,觉新、觉民还鼓励琴明年暑假投考他们的学校——外国语专门学校,琴决定报考,这是很勇敢的决定。 E. 《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决定要证实克劳狄斯的罪行,恰好宫中来了一个戏班子。他命戏子排演《贡扎古之死》,自己加编新台词,改成了《捕鼠机》。 【答案】AD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把握作家作品的能力。这类题目的解答需要学生在熟悉并掌握相关名著内容及情节的前提下,根据题目要求作答。学生平时学习中应该多读名家名著,一方面扩展知识面,提高文学修养;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解答题目。本题, A项,“松二爷因说了句‘大清国要完’”错误,说大清国要完的是常四爷。 D项,“琴、觉新、觉民三人谈得很投机,觉新、觉民还鼓励琴明年暑假投考他们的学校——外国语专门学校”错误,觉新没有参加聊天,更没有鼓励。 故选AD。 【点睛】此类题目往往涉及到对名著中名句掌握情况的考查;还涉及到了对作品中情节、人物形象的把握情况的考查;以及对作品中写作手法的分析。要求考生在平时学习和复习中,对名著名篇的阅读积累要细致,全面,不能只满足于熟悉情节,还要深刻领悟其思想内容,熟悉其表达技巧。 26.简答题 (1)《红楼梦》中第四十八回“慕雅女雅集苦吟诗”诗中的“慕雅女”指的是谁?请简述其学诗过程。 (2)《三国演义》中郭嘉是曹操的重要谋臣,请列举其为曹操谋划的两件大事,并简析其形象特点。 【答案】(1)慕雅女指香菱。香菱先通读黛玉圈画出的名人诗篇,然后与黛玉品味古诗中名句的妙处;再让黛玉出题,自己试着作诗,前两首诗都没有得到老师的赞赏;最后苦心学诗,精血诚聚,梦中得诗八句,受到众人的赞赏。 (2)事件:收刘备,灭吕布,击刘备,战袁绍,征乌桓。(答出其中两点即可)形象特点:才识超群,足智多谋,胆大心细,不拘小节,敏锐深刻,遇事沉稳冷静。(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解析】 【详解】(1)此题考查考生把握名著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考生用心读必读篇目的名著,对名著的作者、人物、主题、主要情节要了解掌握。了解教材有关作品涉及的文学常识等,并注意分门别类地加以区别识记,这样按照题目要求,一步一步回答即可。香菱,原籍姑苏,为甄士隐独女,眉心中有一米粒大小的一点胭脂记。五岁那年元宵,在看社火花灯时被家奴霍启(祸起)看护不当而被骗子拐走,在人贩子手中先是卖给冯渊,后来呆霸王薛蟠打死了冯渊,把香菱强买去做妾,改名香菱。后随薛家进京,一直住在荣府的梨香院,曾在大观园中向黛玉学习写诗(香菱学诗)。她生得袅娜纤巧,做人行事又温柔安静。后来薛蟠娶了夏金桂。夏金桂极为嫉妒她,不仅名字被改为秋菱,还使香菱备受折磨。 (2)此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此题属于名著导读,解答类似题目,要熟练掌握作品中的人物及相关的故事情节。包括: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及相关的情节(事件)等。要求学生有一定的名著阅读量;对作品有总体的把握能力。平时一定要熟读名著,对于大纲要求的篇目,有时间时就要反复读,只有熟到一定的程度,类似题目才能应对自如。本题考查学生对《三国演义》中人物事件的识记能力。郭嘉,字奉孝,东汉末颍川阳翟人,原为袁绍部下,后转投曹操,为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立下了功勋,官至军师祭酒,封洧阳亭侯,在曹操征伐乌丸时病逝,年仅三十八岁,谥曰贞侯,史书上称他“才策谋略,世之奇士”,曹操称赞他见识过人,是自己的“奇佐”。赤壁之战后,曹操痛哭道:“若奉孝在,决不使吾有此大失也!” 意思是“如果郭嘉在,绝不会让我出现这么大的过失”,考生可以从郭嘉在曹操心中的地位、对众谋士的作用以及推卸自己的责任这些方面去分析曹操痛哭的原因。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写作的自由 冯骥才 ①我的经历有点奇特。我是在文化大革命降临中国的时候开始写作的;我写了至少一百万字,非但没有一个字发表过,反而要把我写的人物换上外国人的名字,上边还故意署上外国作家的名字,以便一旦被人发现就解释为外国文学的手抄本一一当然这想法既幼稚又悲哀;可是回忆那种写作,我却真正的享受着写作的自由。尽管我身在绝对的思想专制的时代,但一旦拿起笔来,我的精神立即神奇般进入了绝对自由的境界。我百分之百地发挥自己的情感与思想;我还感到了一种庄严的历史的使命与责任,写作的心态无比虔诚和圣洁,以致常常忘了外部环境的残酷。 ②我由此感受到,写作是一种灵魂的自由,是人类一种伟大的精神行为。自由注定是写作的本质。自由对于写作是与生俱来的。我们选择了写作,实际上就是选择了自由一一自由的思想与自由的表达。然而自由不是空泛又美丽的奢谈。只有面对着束缚与禁锢,自由才是有血有肉,有声有色,才显示出它高贵的价值与神圣的必要。所以自由的光芒总是散发在它被争取的过程中。再进一步说,写作的自由有两层含义,一是外部的环境的自由,二是内心的自由;作为写作本质的自由首先应该在写作者的心里。那就是,在任何条件下都为自由而写作,放弃这种意义的写作,写作就是制造文字的垃圾。 ③然而,自由的对手不一定像强敌一样总站在对面。对于当前的中国文学来说,外来的强迫性的文化专制已不复存在。但市场的霸权同样可以混灭精神的自由。它无时无刻不在招徕你,改变你,改造你,使你逐渐变成可供消费的商业形象。人类正在走向一种困境:它所创造的一切方式,都带着难以拒绝的负面。于是,自由与否的关健,取决于我们自己。 (选自2016年《当代》,有删改) 27. 作者在第一段叙述自己写作的经历有何作用? 28. 结合原文,阐述文中画线句的内涵。 29. 在当代社会,我们应该如何保持“写作自由”?请结合全文简要阐释。 【答案】27. 引出写作自由的话题,表明在绝对的思想专制时代也可以享受写作自由;照应文题,与结尾相照应。 28. 自由的思想;自由的表达;在任何条件下都为自由而写作。 29. 坚守使命和职责;遏制市场霸权;保持灵魂与精神的自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