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江苏省连云港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19-09-18 17:46

江苏省连云港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12分)
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在众筹与共享_ _的时代浪潮中,网络平台的开放性与知识的真实性不应_ _。知识的田野没有边界,生长其中的作物却需要_ _。每个人都应遵守规则和承担责任,用客观、理性的观念培育知识的植株,做一个__、恪尽职守的劳作者。
A. 并驾齐驱  南辕北辙  区别  独具匠心
B. 并行不悖  背道而驰  区别  独具匠心
C. 并驾齐驱  背道而驰  甄别  独具慧眼
D. 并行不悖  南辕北辙  甄别  独具慧眼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词语)的能力。考查形式有判断成语(词语)使用的正误和根据语境选择恰当的成语等。掌握常见的成语错误类型:望文生义、重复、褒贬不当、用错对象、矛盾。成语(词语)使用的正误需要正确理解词语的意义,辨明感情色彩,弄清使用对象以及使用的特殊要求,避免因成语造成病句等;根据语境选择恰当的成语(词语)填空需要仔细分析语境,理解成语(词语)的意义,同时还要辨明意义相近的词语的细微差别。解答此题要注意做题时根据语境分析,一般错误的类型不会一样,所以可以用排除法确定成语的错误类型,错误选项,同时,注意多义成语的积累记忆。
第一空:并驾齐驱:比喻彼此的力量或才能不分高下或地位相当。并行不悖:同时进行而互相不违背。根据语境“在众筹与共享_ _的时代浪潮中”,选“并驾齐驱”。南辕北辙:比喻行动和目的相抵触。
第二空:背道而驰:比喻方向和目完全相反。根据语境“网络平台的开放性与知识的真实性不应_ _”,选“背道而驰”。
第三空:区别:辨别。甄别:鉴别,区别,强调认真、慎重地鉴别,审查辨别,考核鉴定。根据语境“生长其中的作物却需要_ _”,选“甄别”。
第四空:独具匠心:多指技术或艺术方面有创造性。独具慧眼: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形容眼光敏锐,见解高超:能作出精细的判断。根据语境“做一个_ _、恪尽职守的劳作者”,选“独具慧眼”。
故选C。
2.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尽管喜欢二胡的如歌如泣,它仍是我不敢碰触的乐器,__,  _,__。我发现,斑纹起源于对一种简单图案的特别嗜好:__,__,__——重复,使图案与图案之间超越了和的累加,而演变为乘法的关系。
①因为琴筒两侧蒙着显眼的蟒皮
②不断的复制构成惊人的繁复效果
③或者,就是一个普通的圆点
④想象上的触摸已经带来指尖的异样
⑤或直或曲的线条,大小不一的色块
⑥上面像蛇的视力那样明明暗暗的斑块对我意味禁忌
A. ①④⑥③⑤②                                                       
B. ①⑥④⑤③②
C. ⑥④①②⑤③                                                       
D. ⑥①④②③⑤
【答案】B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语言的连贯能力。做此类题目要注意:话题要保持统一;角度要一致;思路要鲜明且连续不断;语言的衔接要紧密;语言的节奏和音韵要和谐。
根据“它仍是我不敢碰触的乐器”“因为琴筒一侧蒙着显眼的蟒皮”可以判断,后边应该与第①句衔接;根据“上面像蛇的目光那样明明暗暗的斑块……”“带来指尖的异样”可以判断,第⑥④处应该排在后边;根据“或直或曲的线条”“大小不一的色块”“或者就是一个普通的圆点”可以判断,第⑤③②句相衔接。
故选B。

3.下列诗词描写的景色,最适合用传统水墨画来表现的一项是(    )
A.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B.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C.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D. 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诗歌中景物形象的鉴赏能力。答题时,要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及所展现的图景画面,然后概括景物的特点。水墨画由水和墨经过调配水和墨的浓度所画出的画,是绘画的一种形式,更多时候,水墨画被视为中国传统绘画,也就是国画的代表。也称国画,中国画。基本的水墨画,仅有水与墨,黑与白色。本题B项,传统水墨画,多用黑白两色。水墨画,墨为主要原料,加以清水的多少引为浓墨、淡墨、干墨、湿墨、焦墨等,画出不同浓淡(黑、白、灰)层次。A、C、D三项有或红或绿等其它色彩,不宜用水墨画表现。故选B。
4.下列有关文化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盖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舍”,舍,古时以三十里为一舍。“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父,古代在男子名字下加的美称。
B. “三省六部制”中“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一般中书省管决策,门下省管审议,尚书省管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C. 国子先生,唐代对国子博士的尊称。唐代主管教育的机构为国子监,下设国子学、太学等七学,各学置博士负责教学。
D. “疏”是古代臣下向皇帝条陈自己意见的一种文体。“序”是一种文体,主要分书序和赠序两种,如《送李愿归盘谷序》《伶官传序》都是赠序。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文化常识和文学常识的理解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的积累有助于解读文言文,文化常识一般包括官职、宗教礼仪、服饰、年龄称谓、有特殊意义的专有名词等,学习过程中注意准确积累。
D项,“《伶官传序》都是赠序”错误,《伶官传序》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篇史论。此文通过对五代时期的后唐盛衰过程的具体分析,推论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和“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结论,说明国家兴衰败亡不由天命而取决于“人事”,借以告诫当时北宋王朝执政者要吸取历史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力戒骄侈纵欲。
故选D。
二、文言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中丞传后叙
韩愈
①虽材若不及巡者,开门纳巡,位本在巡上,授之柄而处其下,无所疑忌,竟与巡俱守死,成功名;城陷而虏,与巡死先后异耳。两家子弟材智下,不能通知二父志,以为巡死而远就虏,疑畏死而辞服于贼。远诚畏死,何苦守尺寸之地,食其所爱之肉,以与贼抗而不降乎?当其围守时,外无蚍蜉蚁子之援,所欲忠者,国与主耳,而贼语以国亡主灭,远见救援不至,而贼来益众,必以其言为信。外无待而犹死守,人相食且尽,虽愚人亦能数日而知死处矣。远之不畏死亦明矣!乌有城坏其徒俱死,独蒙愧耻求活?虽至愚者不忍为,鸣呼!而谓远之贤而为之邪?
②说者又谓远与巡分城而守,城之陷,自远所分始。以此话远,此又与儿童之见无异。人之将死,其藏腑必有先受其病者;引绳而绝之,其绝必有处。观者见其然,从而尤之,其亦不达于理矣。小人之好议论,不乐成人之美,如是哉!如巡、远之所成就,如此卓卓,犹不得免,其他则又何说!
③当二公之初守也,宁能知人之卒不救,弃城而逆道?苟此不能守,虽避之他处何益?及其无救而且穷也,将其创残饿赢之余,虽欲去,必不达.二公之贤,其讲之精矣。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蔽遮江准,沮遏其势,天下之不亡,其谁之功也!当是时,弃城而图存者,不可一二数;擅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不追议此,而责二公以死守,亦见其自比于逆乱,设淫辞而助之攻也。
④愈尝从事于汴、徐二府,屡道于两府间,亲祭于其所谓双庙者。其老人往往说巡、远时事,云:南霁云之乞救于贺兰也,贺兰嫉巡、远之声威功绩出己上,不肯出师救。爱霁云之勇且壮,不听其语,强留之,具食与乐,延霁云坐。霁云慷慨语曰:“云来时,睢阳之人不食月余日矣!云虽欲独食,义不忍;虽食,且不下咽。”因拔所佩刀,断一指,血淋漓,以示贺兰。一座大惊,皆感激为云泣下。云知贺兰终无为云出师意,即驰去,将出城,抽矢射佛寺浮图,矢着其上砖半箭,曰:“吾归破贼,必灭贺兰,此矢所以志也!”愈贞元中过泗州,船上人犹指以相语。城陷,贼以刃胁降巡,巡不屈,即牵去,将斩之;又降霁云,云未应,巡呼云曰:“南八,男儿死耳,不可为不义屈!”云笑曰:“欲将以有为也.公有言,云敢不死!”即不屈。
(选自《张中丞传后叙》有删改)
5.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两家子弟材智下,不能通知二父志            通知:完全了解
B. 宁能知人之卒不救                        卒:士卒、士兵
C. 擅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                    擅:独揽,拥有
D. 强留之,具食与乐,延霁云坐                具:准备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①段,作者抓住最关键的几件事,突出了许远忠于国家,以大局为重的品质,又紧扣了他与张巡关系。
B. 睢阳之战的指挥权本在许远手中,但许远虚心接纳张巡,自甘位居张巡之下,张巡被杀,许远被俘。
C. 韩愈认为批评许远守城不力和责难许、张二公死守睢阳都是小人好发议论,不乐于成全他人好事的表现。
D. 第④段,作者把南霁云放在尖锐激烈的矛盾中刻画,展示了其忠义、慷慨、临危不惧的英勇品质。
7. 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
(2)尚书固负若属耶?副元帅固负若属耶?奈何欲以乱败郭氏?(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
(3)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8. 选文前三段主要是辩“诬”,请简要概括作者所驳斥的三个“诬”点。
【答案】5. B    6. C  
7. (1)守住一座城池,保卫国家命脉,带领千余伤亡殆尽的军队,抗击上百万日渐增多的叛军。
(2)郭尚书难道亏待你们了吗?副元帅难道亏待你们了吗?为什么要用胡作非为来败坏郭家的名声?
(3)到了那幽深昏暗的地方,却没有外物来帮助,也不能到达。  
8. 畏死论,分守论(城陷有责论),死守论。

参考译文  
许远虽然才能似乎比不上张巡,但他打开城门,接纳张巡共守睢阳。地位本来在张巡之上,却把权柄交给他,受他指挥,没有什么猜疑和妒忌,最后和张巡一起守城,一起死难,建立了功名,由于城池沦陷而被俘虏,和张巡的死相比先后不同时罢了。许、张两家子弟才能智慧低下,不能彻底理解许远、张巡的志气。张家子弟认为张巡战死而许远受虏不死,怀疑许远怕死而降贼。许远假如怕死的话,为何要苦苦地死守小小的睢阳城,把自己的奴僮杀了给土兵们吃,来同敌军抗战而不投降呢?当他们被围困的时候,城外连极其弱小的援兵都没有,他们所要效忠的只是国家和君主罢了,而叛军则告诉许远唐朝已经灭亡,君主已经死了。许远看见救兵不来,而叛军却越来越多,一定以为敌人的话是真的。等不到外来的救兵尚且死守城池,人吃人也快吃完了,即使是傻瓜也会算得出死亡的期限!由此看来,许远的不怕死也就很明白了。哪有城池失陷了,部下都死光了,他自己却独自含羞忍辱,苟且偷生的呢?即使是最愚蠢的人也不肯这么做。唉!难道说许远这样贤明的人会做这样的事吗? 
谈论的人又说许远和张巡分别守城,城池失陷是从许远所分担的一面开始的,拿这个来辱骂许远。这又和儿童的见识没有差别。人要死,他的内部器官一定有先得那个病的部位;拉断绳子,它断开的地方一定是绳子的某一段。观察人死、绳断的人见到情况是这样,据此就责怪某一内脏和绳子的某一段,也未免太不懂道理了。小人喜欢非议,不乐意成全别人的好事竟然到了这个地步哇!象张巡、许远对国家作出的贡献是如此卓越,还不免遭受指摘,别的事情那还有什么可说的呢? 
当张、许二公初守睢阳的时候,怎能料到人家终于不来救援,因而放弃睢阳,事先退走呢?如果这座城不能够守住,即使退避到别的地方去又有什么用处呢?等到确无救兵,处于困难的境地时,率领着他们那些因受伤而残废、因挨饿而瘦弱的余部,即便想撤离睢阳也肯定不可能了。张、许二公这样贤明,他们已经考虑得很周到了。坚守一座城池,来保卫朝廷,凭借千百名接近死亡的士兵,抵挡上百万日益增多的敌军,掩蔽江淮流域,从而阻遏叛军的兵势。唐王朝没有被灭亡,是谁的功劳呢?在当时,丢弃城池而考虑活路的不是少数几个人,掌握强兵、坐视不救的人到处都是。他们不去追究非议这些人,反而责怪张、许不该死守,也就可见他们把自己比同叛逆,制造邪说帮助叛敌攻击张、许二公。 
我曾经在汴州、徐州任职,多次经过两州之间,亲自在那叫做双庙的地方祭祀张巡和许远。那里的老人常常说起张巡、许远时候的事情:南霁云向贺兰进明求救的时候,贺兰进明妒忌张巡、许远的威望和功劳超过自己,不肯派兵相救;但看中了南霁云的勇敢和壮伟,不采纳他的话,却勉力挽留他,还准备了酒食和音乐,请南霁云入座。南霁云义气激昂说:“我来的时候,睢阳军民已经一个多月没有东西吃了!我即使想一个人享受,道义不能允许;即使吃了,我也难以下咽!”于是拔出自己的佩刀,砍断一个手指,鲜血淋漓,拿给贺兰进明看。在座的人大吃一惊,都感动得为南霁云流下了眼泪。南霁云知道贺兰进明终究没有为自己出兵的意思,立即骑马离去;将出城时,他抽出箭射寺庙的佛塔,那枝箭射进佛塔砖面半箭之深,说:“我回去打败叛军后,一定要消灭贺兰进明!就用这枝箭来作为标记。”我于贞元年间经过泗州,船上的人还指点着说给我听。城破后,叛军拿刀逼张巡投降,张巡坚贞不屈,马上被绑走,准备杀掉;叛军又叫南霁云投降,南霁云没有吱声。张巡叫南霁云道:“南八,男子汉一死而已,不能向不义之人屈服!”南霁云笑道:“我本想有所作为;您既然这样说,我哪敢不死!”于是誓不投降。




------分隔线----------------------------